黃晶
摘要:為有效彌補調(diào)整水路貨物運輸法律的缺失,討論航運習慣在我國水路貨物運輸糾紛中的適用?!睹穹ǖ洹返纳沽晳T被正式確定為補充性法源,為航運習慣在水路貨物運輸糾紛中的適用提供了法律依據(jù)。航運習慣不僅包括被國際航運界所公認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習慣做法,也應包括在國內(nèi)水路貨物運輸領域多年來形成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習慣做法?!秶鴥?nèi)水路貨物運輸規(guī)則》雖被廢止但其形成的很多做法可作為航運習慣繼續(xù)得以適用?!逗I谭ā沸薷臅r應確立航運習慣的法源地位,使之不僅適用于具有涉外因素的海商海事案件,也適用于國內(nèi)海商海事案件,這將有助于司法實踐對航運習慣的適用。
關鍵詞: 航運習慣; 國內(nèi)水路貨物運輸; 民法典; 法律適用
中圖分類號: DF593 ? ?文獻標志碼: A
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laws regulating waterway cargo transportatio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shipping customs in the disputes of waterway cargo transportation in China. With the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Civil Code, customs have been formally established as a supplementary source of law, which provides a legal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hipping customs in the disputes of domestic waterway cargo transportation. Shipping customs not only include legally binding customary practices recogniz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ommunity, but also include legally binding customary practices that have formed over the years in the field of China’s waterway cargo transportation. Although the Rules for the Domestic Waterway Cargo Transportation has been abolished, many practices can continue to be applied as shipping customs. The amendment of the Maritime Law should establish the status of the source of law of shipping customs, so that it should not only apply to maritime cases involving foreign elements but also apply to China’s maritime cases, which will help the application of shipping customs to judicial practice.
Key words: shipping custom; domestic waterway cargo transportation; civil code; application of law
0 引 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第10條①將習慣確立為正式的法律淵源之一,較之《民法通則》第6條②,用習慣取代了國家政策,這是法律適用上的重大突破。哈特[1]在《法律的概念》中寫到,法律是一種社會構建,法律取代了習慣但又立基于習慣。習慣在大多數(shù)法律體系中的地位雖然是次要的,但確實占有一席之地。在規(guī)制水路貨物運輸法律缺位的情況下,有學者提議廢止前的《國內(nèi)水路貨物運輸規(guī)則》(以下簡稱《貨規(guī)》)形成的很多做法可作為習慣繼續(xù)得以適用[2]。本文結合當前司法實踐對航運習慣在我國水路貨物運輸糾紛中的適用進行分析研究。
1 航運習慣的概念
1.1 “慣例”、“習慣”和“習慣法”的概念及關系
慣例(usage)就是通行、習慣性做法。按照《辭?!方忉專瑧T例指“法律上明文沒有規(guī)定,但過去曾經(jīng)實施,可以仿照辦理的做法” 。[3]習慣(custom)指在某區(qū)域范圍內(nèi),基于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而為社會公眾所知悉并普遍遵守的生活和交易習慣。[4]在辭典的名詞詮釋中,這兩個詞常被用于互相交叉解釋。梁慧星[5]認為,習慣是一種事實上的慣例。楊立新[6]認為,習慣應當是在社會生活中長期使用,被承認具有相當?shù)闹笇缘耐ǔW龇?,在?jīng)濟生活中的行業(yè)慣例等都是習慣。可見在民商事領域“習慣”與“慣例”實際上是同義詞,“慣例”與“習慣”兩詞的內(nèi)涵基本上都是強調(diào)長期反復且被公認具有普遍拘束力的實踐行為。
在大多數(shù)發(fā)達社會中,一般廣為流傳的習慣通常是法律的重要淵源[4]。一般,習慣做法受到廣泛公認,以至通過司法上的接受、采納,然后適用于其他案件而成為習慣法,或已經(jīng)被教科書的作者闡述為具有法律效力,或已在立法中得到采用或許可。[7]因此許多法律規(guī)則都根植于習慣,并從習慣中汲取營養(yǎng)。
習慣法(customary law)是不成文法中常見的一種,是指那些被國家機關認可具有法律效力的習慣規(guī)范的總稱。[8]習慣法由習慣演變而來,習慣——習慣法——成文法,這是法律產(chǎn)生的規(guī)律之一。也就是說,當慣例、習慣或通行做法在相當一部分地區(qū)被確定使用,為人們所充分了解、認可,被視為具有法律約束力時即可被稱為習慣法。作為事實,這種習慣法在最初被主張時必須證明其在任何場合下,在有爭議的貿(mào)易或市場活動中,都是已確立的習慣或慣例。在之前判例中已經(jīng)被充分證明的習慣,在審判時就無須證明。習慣要得到法院認可,主張這一習慣的當事人就必須證明該習慣的內(nèi)容,如果它不是相當確定,就不能被認定為習慣。此外還必須證明該習慣是合理的且不違反任何法律。
從前文分析可知“習慣”與“慣例”含義相同,只要人們反復實踐相同的、類似的行為,這些行為的內(nèi)容是具體明確的,為廣大國家或地區(qū)長期采用,而且在采用或進行該項行為時,在心理上認為是在履行法律義務,就可以稱為“習慣”或“慣例”。與法律和公共秩序不抵觸的、得到國家法律認可的各個習慣或慣例之和稱為“習慣法”。[9]
1.2 航運習慣的概念
航運習慣的含義,目前在學理上尚未有統(tǒng)一的定義,通常被認為是在長期的航運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為人們普遍知曉和遵循的、具有一定法律約束力的習慣做法。[10]
我國《海商法》在第14章涉外關系的法律適用第268條第2款③規(guī)定,在我國法律和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沒有規(guī)定的情況下,可以適用國際慣例。對此條規(guī)定的國際慣例,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王建新[11]認為“國際慣例系指在國際商業(yè)往來中經(jīng)過長期實踐形成,并由非政府性國際組織編纂成文,在較大范圍內(nèi)被經(jīng)常遵守和普遍接受,并由此產(chǎn)生合理期望的行為規(guī)范”;吳煥寧[12]認為“國際慣例是指在國際航海貿(mào)易中逐漸形成的不成文的行為規(guī)則”;徐春龍[13]認為“國際慣例的范圍當然包括航運慣例,航運慣例只是在航運領域形成的國際慣例”;司玉琢 [14]認為“國際航運慣例通常是指在國際航運中,對同一性質(zhì)的問題所采取的類似行動,經(jīng)過長期反復實踐逐漸形成的、為大多數(shù)航運國家所接受的、具有法律拘束力的不成文的行為規(guī)則”;傅廷中[15]認為“國際海事慣例是經(jīng)過人們長期反復實踐形成的、為國際海事界普遍認可的,并被視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習慣做法”。
綜合大多數(shù)學者的觀點,《海商法》規(guī)定的國際慣例指經(jīng)過反復實踐、為國際航運界所公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習慣做法。因為《海商法》是在涉外關系的法律適用一章有此規(guī)定,所以司法實踐中普遍認為,國際航運慣例只能適用于具有涉外因素的海商海事案件中,對國內(nèi)水路貨物運輸糾紛不適用。我國對航運習慣的適用及研究也主要圍繞著國際航運習慣,且常用“慣例”這個概念。在前文分析中可知“習慣”與“慣例”含義相同,常?;煊?,嚴格區(qū)分航運慣例與航運習慣并沒有實質(zhì)意義。[16]
①(2019)滬民終171號。
②以“習慣以怎樣的方式影響你的裁判”這一問題在法官中展開調(diào)研,13.3%的法官選擇“作為裁判的直接依據(jù)寫入判決”,66.7%的法官認為“習慣會對法官裁判產(chǎn)生影響,但會避免直接適用”,20%的法官認為“以上情況都有”。
③閩72民初529號民事判決。
④(2017)遼72民初60號。那么航運慣例是否也包括國內(nèi)水路貨物運輸中形成的、被普遍認可并被視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習慣做法?
因為《海商法》不適用于我國水路貨物運輸,所以我國水路貨物運輸相關糾紛在《民法典》生效前主要依據(jù)《合同法》《民法通則》《民法總則》和《貨規(guī)》,但2016年5月30日《貨規(guī)》被廢止。在國際、國內(nèi)“雙軌制”的背景下,國際海上貨物運輸與國內(nèi)水路貨物運輸在單證使用、法律歸責原則等方面存在根本區(qū)別。多年來在國內(nèi)水路貨物運輸領域形成了獨有的行業(yè)習慣,特別是在貨物運單、實際承運人識別、運雜費用、集裝箱運輸、單元滾裝運輸?shù)葍?nèi)容上多年來形成的習慣,在《貨規(guī)》被廢止后,明示或默示地被當事人載入?yún)f(xié)議而具有法律約束力。上海高級人民法院在海南嘉鑫船務有限公司與被上訴人上海宥炫船務有限公司的國內(nèi)沿海航次租船合同糾紛案①中認為,航運慣例是在長期的航運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般習慣做法,是實踐中被普遍適用的規(guī)則。
綜上,廣義的航運習慣的概念,應該不僅包括經(jīng)過反復實踐、為國際航運界所公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習慣做法,也包括在國內(nèi)水路貨物運輸領域多年來形成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習慣做法。
2 航運習慣在水路貨物運輸糾紛司法實踐中適用率不高 ?2020年2月16日,在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上以“水路貨物運輸”為主題詞進行全文檢索,共檢索到3 464篇文書,在這3 464篇文書中再分別以“航運慣例”和“航運習慣”為檢索詞分別檢索到22篇和6篇文書。案件分布情況見表1。從這些數(shù)據(jù)看,水路貨物運輸糾紛司法審判中涉及“航運慣例”和“航運習慣”的案件占比較低,且一審均由海事法院審理,所采取的文書形式主要是判決書。此外,這些案例一審程序與二審程序占比相當,也就是說近一半的案例當事人之間的分歧較大,案情較為復雜。
習慣被正式確立為補充性法源后,2017年10月,廣州市面向基層人民法院法官進行了一次調(diào)研,大部分法官認為“習慣會對法官裁判產(chǎn)生影響,但會避免直接適用”②, 對“不在裁判中適用民事習慣的理由”的調(diào)研中,60%的法官認為“可以通過誠實信用、公序良俗等原則性條款進行兜底”。[17]因此,雖然《民法典》第10條將習慣明確作為法律淵源,但法官受其長期判案思維的影響,對將習慣作為裁判依據(jù)還是非常謹慎的。在福建漳州罐軍印鐵有限公司與青島明志國際物流有限公司(下稱青島明志)的海上、通海水域貨物運輸合同糾紛案件③中,廈門海事法院認為,青島明志以《貨規(guī)》規(guī)定為由主張運費預付是行業(yè)慣例,缺乏事實及法律依據(jù),不予采納。
對水路貨物運輸案件而言,數(shù)據(jù)顯示涉及“航運慣例”和“航運習慣”的案件均由海事法院審理的占比不高,這與水路貨物運輸習慣沒有被法律確立為正式的法律淵源有關系,部分法院和仲裁機構在審理和仲裁國內(nèi)海事糾紛案件時,雖然最終的審判效果和結論與基于航運習慣的相一致,但不能明確對航運習慣的態(tài)度。 在大連宇闊商貿(mào)有限公司與福建省中通海運有限公司、廣東仁科海運有限公司沿海貨物運輸合同糾紛④中,大連海事法院認為:本案中涉案貨物到港后采用水尺計量出現(xiàn)貨物質(zhì)量短缺88 t,貨物質(zhì)量短缺百分比為0.29%,未超出0.5%的合理范圍,亦符合航運慣例。但對于相似案情①,廣州海事法院和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否定了貨物質(zhì)量短缺0.5%及以下免賠系航運慣例,而以《進出口商品數(shù)量重量檢驗鑒定管理辦法》和《進出口商品重量鑒定規(guī)程》關于水尺計量準確度短差為0.5%及以下的規(guī)定來論理的。[18]
根據(jù)從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檢索的數(shù)據(jù),28篇文書中有14篇文書是在習慣正式被確立為法源之前做出的,回應了這種現(xiàn)實實踐操作的訴求,在目前調(diào)整國內(nèi)水路貨物運輸法律缺位的情況下,將航運習慣適用于水路貨物運輸案件,是解決水路貨物運輸無法可依局面的路徑之一。已有的判決書和裁定書能夠為法官在審理水路貨物運輸案件時,合理合法運用自由裁量權實現(xiàn)個案正義提供文本基礎,同時司法審判可形成對航運習慣的吸納融合,通過個案積累在裁判中反復適用使航運習慣得以固化。
3 被廢止的《貨規(guī)》之法源地位
3.1 《貨規(guī)》在水路貨物運輸糾紛中適用效果良好
《貨規(guī)》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至2016年5月30日被廢止,近15年對水路貨物運輸?shù)挠绊懯欠e極重大的,是法院處理國內(nèi)水路貨物運輸案件的重要參考。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以“水路貨物運輸”和“貨規(guī)”為關鍵詞進行全文檢索,2011—2016年參照《貨規(guī)》予以審判的判決書共221份,在各年份分別為7、4、11、69、69和61份。在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以“水路貨物運輸合同糾紛”為案由搜索到的判決書,在2011—2016年分別為24、14、48、272、292和263份。綜合以上數(shù)據(jù),從2011—2016年在水路貨物運輸合同糾紛案件中,《貨規(guī)》的引用率分別為29.2%、28.6%、23.0%、25.4%、24.0%和23.20%。根據(jù)檢索到的案件統(tǒng)計,水路貨物運輸案件主要由基層人民法院進行審理,由海事法院進行審理的案件占比為29.4%,而基層人民法院在審理水路貨物運輸合同糾紛案件時很少適用《貨規(guī)》,僅有6份案例為基層人民法院在審理時參照了《貨規(guī)》。因此,如果只是單獨統(tǒng)計海事法院審理的案件,那么《貨規(guī)》的適用率是50.9%。
①(2011)廣海法初字第457號和(2012)粵高法民四終字第117號。
②2017年武漢海事法院在(2017)鄂72民初1103號民事判決書中寫明“涉案水路貨物運單載明天海公司為貨物的托運人,且約定托運人與承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國內(nèi)水路貨物運輸規(guī)則》。《國內(nèi)水路貨物運輸規(guī)則》雖然已被廢止,但當事人自愿選擇以其作為確定托運人與承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的依據(jù),并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薄敦浺?guī)》被廢止后,司法實踐中《貨規(guī)》相關內(nèi)容依然會出現(xiàn)。雙方當事人協(xié)商一致,在運單中載明:本運單經(jīng)承托雙方簽認后,具有合同效力,承運人與托運人、收貨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和責任界限均按《貨規(guī)》及運雜費用的有關規(guī)定辦理。而法院②在認定《貨規(guī)》的效力時認為,雖然《貨規(guī)》已經(jīng)被廢止,但是合同雙方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都自愿選擇受其約束,并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
3.2 《貨規(guī)》形成的很多做法可作為航運習慣繼續(xù)得以適用 ?《民法典》第10條規(guī)定,在法律沒有規(guī)定和不違反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可以適用習慣,且《民法通則》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第142條第3款的規(guī)定被廢止。這說明對習慣的適用并不局限于具有涉外因素的民事糾紛。
《民法典》第10條確認習慣作為民事法律淵源,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編寫的釋義中寫明,主要基于以下三點考慮:第一是承認習慣的法源地位與我國現(xiàn)行立法保持一致;第二是民事生活紛繁復雜,法律不能做到全面囊括,習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法律的不足,承認習慣的法源地位符合現(xiàn)實需要,特別是商事領域和社會基層,將習慣作為法律淵源的需求比較強烈;第三是習慣更貼近社會生活,根據(jù)其進行裁判有利于定分止爭,司法實踐也證明在有些情況下確實需要根據(jù)習慣來處理民事糾紛。
能夠成為民法淵源、成為習慣法的習慣應該具備如下條件:
(1)具有長期性、恒定性、內(nèi)心確信性。長期性是要求習慣是人們在生產(chǎn)生活、經(jīng)濟活動實踐中長期形成的一些行為規(guī)則。拉倫茨認為“認定存在習慣法與否,關鍵不是看實踐,而是看它是否具備了必要的確信,即人們是否普遍認為它是正確的”。所謂法的確信,即某項事實上的習慣具有法律拘束力,人人必須共同遵守。
(2)具有具體行為規(guī)則屬性。能夠成為民法淵源的習慣,需要能夠具體引導人們的行為,其內(nèi)容是預先非常明確的,行為的界限也很清晰。如在水路貨物運輸領域形成的水尺計量,貨物質(zhì)量短缺0.5%及以下免賠。
(3)具有可證明性。習慣法的本體是長期適用的習慣,是一項事實問題,應該遵循“誰主張誰舉證”的規(guī)則,因此在司法實踐中,適用習慣需要主張的一方當事人證明習慣的存在。在特定情況下,法院也可以依職權去查明。
(4)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guī)定。不論是作為具體裁判規(guī)則的習慣,還是用于填補法律漏洞的習慣,都應當與其他法律淵源保持一致性,而且內(nèi)容不得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guī)定。從法律適用的角度,法律的強制性規(guī)定優(yōu)于習慣適用。[4]
(5)不違反公序良俗。能夠成為民法淵源的習慣,需要符合社會公認的價值觀,如果習慣背離了社會公眾所公認的基本原則、法治理念、民法精神或者損害了社會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就不被認可。[21]
①(2014)民申字第1617號。
②《海商法》的修改工作已經(jīng)列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guī)劃》作為二類項目。交通運輸部于2020年1月形成了《海商法(修改送審稿)》經(jīng)報送國務院后批轉至司法部。
③(2019)鄂72民初526號民事判決?!敦浺?guī)》被廢止后,其長期在水路貨物運輸中形成的、成熟合理的做法依然被行業(yè)認可,前文對《貨規(guī)》適用的分析充分說明,《貨規(guī)》的相關規(guī)定在水路貨物運輸領域經(jīng)過反復實踐,并得到充分認可和遵循,具有長期性、恒定性和內(nèi)心確信性。其次《貨規(guī)》被廢止的原因,主要是其內(nèi)容大多屬于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根據(jù)我國《立法法》本應屬于法律的調(diào)整范圍,因此原交通部制定和頒布這個部門規(guī)章,嚴格意義上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jù)。然而,15年的實踐證明,《貨規(guī)》的內(nèi)容對水路貨物運輸起到了積極作用,具有具體行為的規(guī)制屬性和可證明性。最后《貨規(guī)》是以《合同法》為依據(jù),參照《海商法》第4章的相關內(nèi)容制定而成的[22],內(nèi)容既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guī)定也不違反公序良俗。如2014年金東紙業(yè)(江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東紙業(yè))、重慶輪船(集團)有限公司、重慶輪船(集團)有限公司樂山分公司與宜昌九五船舶運輸有限公司,因申請訴前財產(chǎn)保全損害責任糾紛①申請再審,最高人民法院認為《貨規(guī)》賦予收貨人獨立的請求權既符合航運慣例,亦順應商業(yè)貿(mào)易發(fā)展的需求,避免金東紙業(yè)因并非訂立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在已支付貨款取得所有權的情形下,仍需依賴托運人主張貨損賠償,徒增訴累。
由此,廢止前的《貨規(guī)》形成的很多做法,可作為《民法典》第10條規(guī)定的習慣繼續(xù)得以適用。這將有利于水路貨物運輸案件的審理,增加法官在審判案件時采用《貨規(guī)》形成的做法的主動權,因為雙方當事人如果達成一致,根據(jù)合同自愿原則,可將《貨規(guī)》的內(nèi)容作為合同一部分予以遵守,但雙方當事人如果不能達成一致,那么法官在審理案件時可以依職權查明《貨規(guī)》內(nèi)容予以適用。
4 航運習慣在我國水路貨物運輸糾紛中適用之進路4.1 適用航運習慣的法律依據(jù)
《民法典》第10條的規(guī)定,是《民法典》關于習慣作為法律淵源的原則性規(guī)定,依照此條規(guī)定,對于水路貨物運輸相關法律沒有規(guī)定的,就可以適用航運習慣。也有學者建議,刪除《海商法》第268條第2款的規(guī)定,在第1章總則中單列一條:“本法沒有規(guī)定的,適用海上運輸習慣?!盵18]將海上運輸習慣的適用放在總則部分,確立了海上運輸習慣正式的法律淵源地位,與《民法典》保持一致,同時解決了海商法與一般法的適用沖突,有利于我國海商法的自我發(fā)展?!逗I谭ǎㄐ薷乃蛯徃澹发趯⑺坟浳镞\輸納入調(diào)整范圍,水路貨物運輸中也存在特定行業(yè)的習慣做法,將運輸習慣作為補充法律淵源,符合實際情況和客觀需要,如此修改亦使所有的海事海商案件的審判,都能夠適用海上運輸習慣而不區(qū)分是否具有涉外因素。
但目前水路貨物運輸?shù)募m紛還是主要適用《民法典》的相關規(guī)定予以調(diào)整,這就存在著《民法典》的一般規(guī)定無法調(diào)整水路貨物運輸糾紛案件特殊性的矛盾?!睹穹ǖ洹氛綄⒘晳T作為法律淵源,也為水路貨物運輸糾紛的解決增加了一種路徑。
4.2 尊重航運習慣,準確識別適用
適用航運習慣的前提,是法律沒有相關規(guī)定,特別是沒有相反的規(guī)定,且不得違背公序良俗。法院在具體案件審理過程中,可以依職權自行查明航運習慣的內(nèi)容,也可以由當事人提出。由當事人提出適用航運習慣,當事人必須證明:(1)其內(nèi)容既可以是國際上普遍認同的做法,也可是國內(nèi)或國內(nèi)某一地區(qū)普遍認同的做法,如靖江市恒隆船舶代理有限公司與宿遷市榮祥水運有限公司(下稱榮祥水運)的海上、通海水域貨物運輸合同糾紛③中,當事人雙方?jīng)]有書面約定滯期費,武漢海事法院審理后,支持榮祥水運按照“長江航運裝貨三天卸貨四天,裝貨港卸貨港合并使用的長江航運慣例”請求滯期費;(2)該習慣做法是相關航運領域從業(yè)人員普遍所知曉且遵循的;(3)航運習慣的具體內(nèi)容,如果有成文的規(guī)定,如《貨規(guī)》,那么可以援引成文規(guī)定,如果沒有成文的規(guī)定,當事人需要提供充分的證明材料,如法院的判例、與交易相關的資料和文件等。
法院依職權查明航運習慣,如果沒有成文規(guī)定,對其查明就比較困難,這也是當前司法實踐中法官對適用航運習慣態(tài)度謹慎的原因之一。法院盡可能利用其所掌握的正規(guī)資料信息,采用征求行業(yè)協(xié)會或行業(yè)專家意見等方式予以查明。雖然我國是成文法國家,但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指導性案例,對下級法院審理案件有重要參考作用,建議將水路貨物運輸案件中適用了航運習慣的典型案例,作為指導性案例,通過案例將航運習慣予以固化。裁判文書是法官審理案件智慧的結晶,建議法官在適用了航運習慣的裁判文書中,將航運習慣如何查明和適用的過程寫明,這樣可給后來者予以參考。如此,有助于形成司法審判和航運實踐的良性循環(huán),一些普遍確信的做法被司法審判確認為航運習慣,航運實踐中當事人也會更加恪守。
5 結束語
正如德國著名學者拉倫茨所指出的“沒有一種體系可以演繹式地支配全部問題,體系必須維持其開放性,它只是暫時概括總結”[23],在調(diào)整水路貨物運輸法律缺位的情形下,航運習慣適用于水路貨物運輸糾紛,是解決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徑之一,尊重航運習慣也將促進水路貨物運輸市場的有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哈特. 法律的概念[M]. 3版. 許家馨, 李冠宜, 譯.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8: 1.
[2] 胡正良. 應高度重視航運習慣的法律效力[EB/OL]. (2017-07-21)[2021-03-01]. https://www.sohu.com/a/158942560_173888.
[3] 辭海編輯委員會. 辭海[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0: 638.
[4] 王利明. 論習慣作為民法淵源[J]. 法學雜志, 2016, 37(11): 1-12.
[5] 梁慧星. 民法總論[M]. 5版.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7: 26.
[6] 楊立新. 行業(yè)慣例能夠補充法律不足[J]. 公民與法治, 2014(18): 26.
[7] WALKER D M. 牛津法律大辭典[M]. 李雙元, 等譯.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3: 296.
[8] 張文顯. 法理學[M]. 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2007: 93.
[9] 李一川. 航運慣例研究[D]. 上海: 上海海運學院, 2002.
[10] 胡正良, 韓立新. 海事法[M]. 3版.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24.
[11] 王建新. 論海事國際慣例的適用[D]. 武漢: 武漢大學, 2004.
[12] 吳煥寧. 海商法學[M]. 2版.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6: 13.
[13] 徐春龍. 論海事國際慣例在中國海商法語境下的適用[J]. 中國海商法研究, 2013, 24(3): 103-108.
[14] 司玉琢. 海商法[M]. 2版.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7: 8.
[15] 傅廷中. 國際海事慣例的適用之反思[J]. 社會科學輯刊, 2020(5): 106-113.
[16] 胡正良, 韓立新. 海事法[M]. 2版.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 21.
[17] 白晶, 張詩韻. 尋找散落在民法體系中的本土資源:論民事習慣對法官裁判案件的隱晦影響[J]. 中國應用法學, 2018(3): 22-31.
[18] 袁發(fā)強, 南迪. 論海上運輸習慣在海商法中的法律淵源定位:兼談《海商法》第268條的修改[J]. 中國海商法研究, 2020, 31(1): 83-93.
[19] 黃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釋義(中)[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20: 30.
[20] 彭誠信. 論《民法總則》中習慣的司法適用[J]. 法學論壇, 2017, 32(4): 24-34.
[21] 陳可樞. 民法總則第十條“習慣”之司法適用研究[D]. 廣州: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 2020.
[22] 葉紅軍, 翁笑冰. 國內(nèi)水路貨物運輸規(guī)則、港口貨物作業(yè)規(guī)則條文釋義[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 28.
[23] 拉倫茨. 法學方法論[M]. 陳愛娥,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3: 49.
(編輯 趙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