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堅
家是孩子最熟悉的地方,對家的探索能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更了解家人,也能帶動孩子主動進行家務勞動,承擔家庭責任。
最近開始重新裝修我們家的房子,孩子很好奇,于是大家就一起討論裝修的種種細節(jié)。其實一個家的設計,風格與審美還在其次,最基本的是對每一個家庭成員生活需求的理解和滿足。我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能引導孩子去認識家庭生活,更深入、更具體地看到每一位家人。由于對家的思考與空間密切相關,所以我們可以畫出一張平面圖,然后沿著這張圖展開探索。
認識自己
和孩子討論的起點是他自己的活動空間,這是他最熟悉的部分,由此可以引導他梳理自己需要什么以及自己是如何在家中生活和活動的。這里面又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孩子自己的房間(如果他已經(jīng)有獨立的房間),另一個是他對公共空間的需求。
我們先從孩子自己的房間說起。我請孩子列一個清單,想一想自己的房間需要承載哪些功能。這個清單可以用頭腦風暴的方式來完成,想到什么就列什么,然后再做整理:
哪些是必需的,比如睡眠、衣物存放;
哪些是需要的,比如書籍、玩具的存放;
哪些是可以合并的;
哪些是可以省略的;
哪些是他忽略了,但實際上需要加以補充的。
● 讓孩子有機會表達
這里面有意思的地方在于:首先,可以借此教孩子區(qū)分必需和需要;其次,孩子和父母對需要的看法可能會有所不同,這其實就是一個很具象的溝通機會,讓孩子表達自己,而父母能更加理解孩子。在討論的時候,我們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需要,而是可以問一問“為什么你需要?”聽一聽他的想法,并且在合理范圍內(nèi),尊重和滿足他的需要。
● 認識變化中的自己
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再繼續(xù)思考:有些東西雖然并非必需,但添加之后卻能增加樂趣。比如孩子提出要自己選擇窗簾的顏色,我覺得不僅可以讓孩子自己選,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顏色的偏好也會發(fā)生改變,因此不妨每一年都讓孩子思考:今年我想要什么顏色的窗簾?窗簾很容易更換,用這種方式其實是在推動孩子不斷地思考和認識處于變化中的自己。
分析需求
當然,承載孩子生活與活動的不僅僅是他自己的房間。接下來我們就請孩子想一想:你還會在家中的哪些空間活動?這里面又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 探索自己在家中占據(jù)的空間和活動軌跡
一個是學習、游戲等活動所需,以及存放個人物品的空間。可以先在平面圖上畫出自己的活動空間,并用圓圈表示,圓圈的大小表示使用的頻率或范圍;再畫出自己的常用動線,也就是經(jīng)常走的路線。由此,孩子就可以看到自己在家中所占據(jù)的空間以及自己的活動軌跡。讓孩子選擇一種代表自己的顏色的筆進行繪制,因為稍后還會再加入其他家庭成員的部分。
● 注意家庭中容易被忽略的角落
另一個是生活所需的空間,比如吃飯、清潔等,由此孩子就會發(fā)現(xiàn),平時不怎么關注的廚房、餐廳、衛(wèi)生間等,都與自己密切相關,它們都是家的基本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一些容易忽略的細節(jié),比如洗衣房、晾曬區(qū)等,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都可以引導孩子注意到它們。
有時候孩子真的意識不到一個家的運行和維護需要有這么多的細節(jié),因為他平時的活動的確沒有涉及這些內(nèi)容,那么對家庭空間的探索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這時候,我們可以換一種能夠代表全家人的顏色的筆,畫出家務空間和動線,因為這個部分是全家共同的需要。
● 看到家庭責任的分布
然后在每一個家務空間、每一條家務動線上面,標注出做這些事情的人是誰,由此也就可以直觀地看到家庭責任的分布。此外,還可以引導孩子思考這些區(qū)域如何規(guī)劃才會更方便、更高效,借此也是在告訴孩子,家中的這些事情具體是如何操作的,或許接下來他也可以試試看。
● 參與家居環(huán)境的規(guī)劃與設計
如果直接和孩子討論家務勞動,可能會比較生硬,帶有說教的意味,但如果跟空間設計結(jié)合,話題就會變得有趣。比如我們可以思考:首先,廚房包含哪些元素?除了灶臺、水槽這些明顯的要素之外,還有哪些要素呢?尤其是那些“看不見”的要素,比如櫥柜內(nèi)部的設計。其次,這些要素以怎樣的方式排列會更合理?可以向孩子介紹幾種常見的廚房結(jié)構(gòu),并與家中的廚房空間相對照。此外,還可以討論,有哪些細節(jié)需要考慮,又有哪些個性化的需求值得添加,比如可以隨手抽取的廚房用紙架。這些個性化需求與全家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認識家人
下面,我們很自然地就會說到其他家庭成員了??梢哉埡⒆訛槊课患彝コ蓡T選擇一種能夠代表他的顏色,然后在平面圖上用同樣的方式畫出他的活動空間。這里同樣需要思考兩個部分:一個是獨屬于他的空間,比如臥室,另一個是他對公共空間的需求。
● 發(fā)現(xiàn)每位家庭成員占據(jù)的家庭空間
通過繪制每一位家庭成員的活動范圍,再進行比較,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個人所占據(jù)的家庭空間的比例,這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透視,因為此前大家很少從這個角度去看待家庭關系和家庭生活。對此,我們不需要做任何預設,也不需要做任何過度的解讀,僅僅只是把這個事實呈現(xiàn)出來就足夠有趣了。
● 增進對其他家庭成員的了解
這一步需要孩子對每一位家庭成員的生活和活動都有充分的了解,而這個部分可能對他來說也是相對陌生的。因為孩子更多處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tài),對家庭成員的了解更多的是在與自我的關聯(lián)和關系上面,有些側(cè)面可能之前就沒有注意過。但對家人的偏好、日?;顒拥?,孩子肯定會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請他先把對這部分的了解反映在平面圖上,并加以肯定。不過,他的了解應該不會很全面,會忽略很多細節(jié),那么在這個步驟的探索中,他就可能會有許多新的發(fā)現(xiàn),甚至會刷新對一些家庭成員的認識。
拓展對家的認識
在整個探索過程中,我首先會讓孩子自己思考,去跟每一位家庭成員交流,之后我也會跟他分享我是如何思考的,所做的每一個設計細節(jié)是在考慮什么。
這其實也為他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我們既需要考慮到每一個家庭成員的需求,同時還要考慮到這些需求的平衡。比如遇到需求沖突的時候怎么辦?這種情況往往會促使我們?nèi)ふ倚碌目臻g規(guī)劃,由此開發(fā)出新的構(gòu)想,可能有時也需要我們彼此協(xié)調(diào)。
這種探索在未來的家庭生活中可以不斷地進行,正如孩子每年都可以選擇新的窗簾顏色,家庭中的其他成員也會不斷地發(fā)生變化,而家居空間的彈性正好可以包容這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