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崇淦
連云港市贛榆區(qū)公路管理站(222100)
工程項目全長30 km, 一級公路, 大中橋梁6座,灌注樁基礎,樁徑有 1.3 m,1.5 m,樁長 15~30 m,橋墩基礎為嵌巖樁,橋臺基礎為摩擦樁。
施工準備→測量放樣→埋設護筒→鉆機就位→鉆孔→成孔→清孔→下鋼筋籠→下導管→二次清孔→灌注混凝土→拆導管→拔護筒→破樁頭→樁基檢測。
了解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情況、原材料檢驗及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根據(jù)孔徑、孔深、樁位處水文地質情況、施工環(huán)境合理選用:正循環(huán)鉆機適用黏性土、砂土、礫,粒徑小于2 cm 的卵石, 含量少于20%的碎石土、軟巖;反循環(huán)鉆機適用黏性土、砂土,粒徑小于鉆桿直徑2/3,含量小于20%碎石土、軟巖;沖擊鉆適用各類地質條件。
護筒宜采用5~8 mm 鋼板卷制,內徑大于樁徑200 mm,護筒中心與樁位中心偏差不大于50 mm,護筒應高出地面0.3 m 或水面1~2 m,對有沖刷的河床護筒底宜在局部沖刷線下1~1.5 m。
鉆機就位后,調整鉆機,使鉆架吊點、鉆機轉盤中心、樁位中心三點在一垂線上,確保鉆桿垂直。開孔前要檢查鉆頭直徑,鉆頭直徑通常比設計樁徑小30~50 mm。
初鉆: 先啟動泥漿泵和鉆機轉盤空轉一段時間,待護筒內有泥漿后開始慢速減壓鉆進,待導向部位全部進入地層后,方可正常鉆進。 鉆孔時應減壓鉆進,孔底承受的鉆壓不超過鉆具重力之和(扣除浮力)的80%。 應根據(jù)泥漿補給情況控制鉆進速度。
在軟硬交界面,或傾斜巖面上鉆進,要低速低鉆壓鉆進。
定期檢查鉆頭、鉆桿、鉆桿接頭,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維修或更換[1]。
開沖時,應稍提沖頭,在護筒內旋轉造漿,開動泥漿進行循環(huán),待泥漿均勻后以低擋慢速小沖程沖進,沖程為1~1.5 m,待鉆進深度超過鉆頭加沖程后方可正常沖擊。
隨時觀察孔內水位、進尺、泥漿指標變化、沖機的負荷情況,以便判斷塌孔或漏漿,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調整。
對于地層交界處軟硬不勻,顆粒粒徑大小懸殊,采用低速慢沖,上下反復掃孔,并隨時注意沖孔垂直度檢測。在松軟土層中沖進,根據(jù)泥漿補給情況控制沖進速度。
護簡內的泥漿面應高出地下水位1 m 以上。 受水位漲落影響時,泥漿面控制在高出最高水位1.5 m以上,在孔深4 m 以內沖速不要超過2 m/h,最后也不要超過3 m/h。
當樁進入全風化巖后,非樁端持力層每進尺30~50 cm,樁端持力層每進尺10~30 cm 分段撈取鉆渣分析入巖深度情況。
鉆孔深度達到設計高程后,對孔徑、孔傾斜度進行檢查符合規(guī)范要求后方可清孔。
清孔方法根據(jù)設計要求、鉆孔方法、機具設備和土質情況決定,常用方法有抽漿法、換漿法、掏渣法。抽漿法清孔比較徹底,適用各種成孔方法,但孔壁易坍塌的鉆孔使用時要注意, 防止塌孔。 反循環(huán)成孔時,泥漿相對密度一般控制在1.1 kg/m3以下,孔壁不易成泥皮,終孔后只需將鉆頭抬起空轉并維持反循環(huán)5~15 min 就可完全清除沉渣。 正循環(huán)成孔時,用空氣吸泥機清孔,用灌注混凝土的導管作為吸泥管[2]。
換漿法清孔適用于正循環(huán)成孔的摩擦樁。 鉆孔完成后,提起鉆錐距孔底100~200 mm,繼續(xù)循環(huán),以相對密度1.1~1.2 kg/m3的泥漿從鉆桿壓如孔底,把孔內懸浮鉆渣和相對密度較大的泥漿置換出。
掏渣法清孔適用于沖擊成孔和沖抓成孔,采用抽渣筒抽渣清孔。
在吊入鋼筋籠后,混凝土灌注前要再次檢查孔內泥漿指標和沉淀層厚度,若泥漿指標和沉淀層厚度超過規(guī)范要求應進行二次清孔。
支承樁以抽漿法清孔后,將取樣盒(開口鐵盒)吊至孔底,待灌注混凝土前取出檢查沉淀在盒內渣土。 渣土厚度符合設計要求,設計未要求時,沉淀厚度≤50 mm。
用換漿法和掏渣法清孔后,孔口、孔中部和孔底提出的泥漿平均值符合規(guī)范要求。
孔中心位置允許偏差:群樁100 mm,單排樁50 mm。 孔徑不小于設計。 傾斜度:鉆孔小于 1%S 且不大于500 mm??咨?摩擦樁不小于設計規(guī)定,支承樁比設計深度超深不小于0.05 m。
沉淀層厚度:摩擦樁符合設計規(guī)定,設計未規(guī)定的,對樁徑≤1.5 m 的樁沉淀層厚度,≤200 mm;對樁徑>1.5 m 或樁長>40 m 或土質較差的,沉淀層厚度≤300 mm。
清孔后泥漿指標: 相對密度1.03~1.1 kg/m3;黏度 17~20 Pa·s;含砂率<2%;膠體率>98%。
鋼筋籠嚴格按照設計圖制作,各項指標符合設計和規(guī)范要求,為控制鋼筋保護層厚度,在鋼筋上設置“耳環(huán)”,串上混凝土滾輪,焊接在鋼筋骨架上,每隔4 m 設置一組,每組4 塊對稱安裝。 護筒內的上部鋼筋骨架,由于與護筒間隙較大,必須在其頂圈上對稱焊4 個與之間距相匹配的“耳環(huán)”以保證鋼筋骨架定位準確。
鋼筋籠采分節(jié)制作時,在運輸和吊裝過程中要采取加固措施,防止變形,在孔口處吊裝,準確定位后焊接成整體。 焊接采用單面焊,焊縫長度滿足。
鋼筋籠入孔就位后,要采取加固措施,固定鋼筋籠位置, 確保鋼筋骨架底端高程偏差不大于50 mm, 鋼筋骨架保護層厚度偏差在+20 mm、-10 mm范圍內[3]。
樁孔及鋼筋籠入孔加固就位合格后下導管[4]。
采用鋼質導管,導管內壁光滑圓順,內徑200~350 mm,導管使用前要試拼、試壓,進行水密承壓和接頭抗拉試驗。 進行水密試驗的水壓不小于孔內水深1.3 倍壓力, 也不小于導管壁和焊縫可能承受灌注混凝土時最大內壓力1.3 倍[5-6]。
導管軸線偏差不超過孔深0.5%,且不大于100 mm。
灌注混凝土時, 導管底部距孔底距離300~400 mm。
安裝鋼筋籠并清孔檢驗合格后立即進行水下混凝土灌注[7]。
水下混凝土灌注時間不得超過首批混凝土的初凝時間[8]。
混凝土運到灌注現(xiàn)場時質量要求:混凝土具有良好和易性,和足夠的流動性,當樁徑D<1.5 m 時,坍落度為 180~220 mm;當樁徑≥1.5 m 時,坍落度為 160~200 mm。
首批混凝土灌注后要連續(xù)灌注, 不得中斷,灌注過程中導管埋深2~6 m。
灌注過程中防止鋼筋籠上浮措施:當灌注混凝土頂面距離鋼筋骨架底部1 m 時要降低灌注速度;混凝土頂面上升到骨架底面4 m 以上時,要提升導管,使其底部高于骨架底部2 m 以上后再恢復正常灌注速度。
灌注樁實際澆筑混凝土數(shù)量不得小于計算方量。 混凝土灌注完成后要高出設計高程50~100 m,確保樁頭浮漿鑿除后樁基頂面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要求[9]。
樁身完整性滿足設計要求。 設計未要求,每樁不低于Ⅱ類。 檢測方法:按設計要求;設計未要求時,每樁采用低應變反射波法或超聲波法檢測。
樁基工程屬于地下隱蔽工程,各道工序要規(guī)范施工,嚴格按報驗程序報驗,施工原始記錄、驗收記錄真實可靠,歸檔資料規(guī)范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