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寅
(山西省臨汾市人民醫(yī)院 輸血科,山西 臨汾)
臨床中針對凝血瀑布級聯(lián)反應內(nèi)的某個部分進行檢查主要采用的檢查方式為常規(guī)實驗室凝血四項,主要包括纖維蛋白溶解檢測、內(nèi)源性凝血途徑以及外源性凝血途徑,進行分階段式的對血漿分離以后進行凝血情況檢測,其項目主要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RB)、凝血酶時間(TT)和凝血酶原時間(PT)[1]。而血栓彈力圖(TEG)檢測原理基于凝血過程的最終結果—形成血凝塊,而血凝塊的物理特性決定其是否具有正常凝血功能,例如:血凝塊強度、血凝塊形成速率以及穩(wěn)定性等等[2]?,F(xiàn)今TEG 常被臨床用于動態(tài)監(jiān)測肝移植手術、嚴重凝血功能障礙(包括:消化道大出血、產(chǎn)后大量出血、急診嚴重創(chuàng)傷以及異位妊娠破裂出血等)以及體外循環(huán)手術的最終凝血功能情況[3]。TEG 包括Angle 角、R 值、K 值與MA 值,在國內(nèi)TEG 檢測方式并未被廣泛采用,而凝血四項檢查使用更為廣泛,且相對成熟,因此當凝血四項與TEG 的檢查結果出現(xiàn)差異時應當怎樣針對患者的凝血功能進行一個正確判定成為了目前臨床需要重點探討的話題[4]。隨機選取本院不同科室在近1 年時間內(nèi)(2018年5 月至2019 年5 月)接診的130 例患者,全部實施常規(guī)凝血四項檢查和TEG,探究兩者進行評價效果對比,內(nèi)容如下。
隨機選取本院不同科室在近1 年時間內(nèi)(2018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接診的130 例患者全部實施常規(guī)凝血四項檢查,男性76 例,女性54 例,年齡19~87 歲,平均(48.6±12.7)歲。根據(jù)患者所處科室進行分類:22 例ICU、16 例呼吸科、38 例肝膽外科、28 例神經(jīng)外科、10 例消化內(nèi)科以及16 例心內(nèi)科。
1.2.1 準備工作
提前預備TEG 檢測需要的配套試劑和儀器,而凝血四項在本院檢驗科開展,故凝血四項的結果需參考檢驗科報告數(shù)據(jù)。
1.2.2 檢測方式
叮囑患者檢查前保持空腹狀態(tài),隨后抽取患者靜脈血,分別采集兩份2.7 mL 血液標本,采用枸櫞酸鈉109mmol/L 抗凝,抗凝劑和血樣之間的比例為1:9,便于后期常規(guī)凝血四項和TEG 檢測。
凝血四項:一份抗凝標本,行離心,10 min,隨后取出上層血漿,利用全自動血凝儀進行檢測。
TEG:在合適的環(huán)境下將0.1 mL 枸櫞酸鈉抗凝全血注入高嶺土激活劑瓶內(nèi)將其混勻,重復5 次顛倒混勻動作,隨后將其放置3~5 min,激活,嚴格按照標準安裝測試杯,將劑量為20 μL 0.2 M-CaCl2注入杯中,抽取高嶺土瓶中340 μL 激活血樣到杯中,經(jīng)過檢測以后利用相關分析軟件以及電腦數(shù)據(jù),描繪出圖像和TEG 的參考值范圍,記錄最終檢測結果。
應用SPSS 24.0 軟件進行計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如表1 所示。
表1 不同檢測方法檢查結果(±s)
表1 不同檢測方法檢查結果(±s)
常規(guī)凝血四項 血栓彈力圖指標 檢測值 指標 檢測值APTT(s) 55.16±9.32 R 值(min) 8.36±2.21 TT(s) 14.52±3.15 MA 值(min) 59.50±5.28 FRB(g/L) 3.51±0.75 K 值(min) 2.69±0.43 PT(×109L) 190.71±37.68 Angle 角(°) 59.12±6.21
如表2 所示,實施TEG 檢查,其MA 值和凝血酶原時間不相關,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時間和纖維蛋白原相關;R 值和凝血酶時間不相關,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和纖維蛋白原相關;K 值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與凝血酶原時間不相關,和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相關;Angle 角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相關。
表2 TEG 檢查指標和凝血功能相關性
止血和出血均屬于動態(tài)凝血的過程,也屬于促凝系統(tǒng)和不同纖溶系統(tǒng)間互相調(diào)節(jié)、平衡的結果,其過程十分復雜。當組織受到損傷以后其屏障功能將會遭受破壞,大量的凝血物質(zhì)將會被徹底釋放,并且還會不斷的入侵患者血液,參與血液循環(huán)過程,引發(fā)凝血功能異常[5]。每位患者在實施手術治療的過程中,均無法避免術中出血這一現(xiàn)象,當血容量降低以后必須對患者實施輸注冰凍血漿或者是懸浮紅細胞等,倘若長時間存放紅細胞,那么將會逐漸減少不穩(wěn)定凝血因子,促使血漿內(nèi)的凝血因子濃度發(fā)生降低,為患者進行輸注以后稀釋速度較快,從而引起患者手術治療后很容易出現(xiàn)凝血功能異常[6-7]。所以,有效、準確及時的對患者凝血功能進行檢測,可為后期臨床輸血治療提供有效的參考價值。血液凝集這一過程需要凝血因子、血小板以及纖維蛋白三者之間共同參與其中,而常規(guī)凝血四項檢查主要是針對1 個靜態(tài)終點凝血功能進行檢測的方式,通過采集患者的靜脈血隨后實施離心處理,獲取血漿,血小板是被去除的,因此對凝血功能進行評估的時候受到一定的限制[8]。
凝血功能采用TEG 檢測是針對凝血動態(tài)過程曲線采用血栓彈性描記儀進行描記,而血樣本為基礎全血,為一種新型的檢測模式,能夠?qū)δ蜃?、血小板間相互作用、纖維蛋白原作用的過程曲線圖進行描繪與分析,同時還能針對血液凝固整個過程以及纖溶連續(xù)過程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本研究結果指出,TEG 檢查,其MA 值和凝血酶原時間不相關,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時間和纖維蛋白原相關;R 值和凝血酶時間不相關,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和纖維蛋白原相關;K 值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與凝血酶原時間不相關,和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相關;Angle 角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相關。
可見,TEG 各項指標明顯關聯(lián)于常規(guī)凝血檢查,然而相關研究指出與常規(guī)凝血四項的檢查效果相比,TEG 更適合被臨床用于指導后期輸血治療,常規(guī)凝血四項檢查能夠?qū)?nèi)外源性凝血通路割裂,而TEG 檢測能夠全面展現(xiàn)血凝塊發(fā)生發(fā)展的全過程,從凝血因子的激活到牢固的血小板-纖維蛋白凝塊形成再到纖維蛋白溶解,展示患者凝血狀況的全貌和血凝塊形成的速率、血凝塊的強度,血凝塊的纖溶水平。
總而言之,TEG 檢測指標和常規(guī)凝血四項檢測指標之間的相關性極強,然而針對凝血功能異常反應的側(cè)重點存在差異,兩者之間并不能相互取代,因此臨床中需要結合實際所需要的情況,不斷的將以上2 種檢測方式進行優(yōu)化并組合,便于臨床后期針對疾病患者的診斷進行輸血治療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