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西海岸新區(qū)第五高級中學 李 華
智慧課堂屬于新興技術與教育領域相結合的重要產物,其具有智能化、多元化、個性化等多重特點。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設智慧課堂,不但能夠為學生營造出一個更高效、優(yōu)質的學習氛圍,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在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促使學生綜合能力及素養(yǎng)的提升。
關于高中信息技術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條件,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1.校園網絡建設。為了打造高中信息技術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學校首先需要建設校園網絡,對學校網絡線路、設備進行全面升級和改造,確保能夠達到萬兆到桌面的效果。同時,還要確保全校所有區(qū)域都能夠實現可管理的有線和無線雙覆蓋。
2.硬件建設。在構建高中信息技術的智慧課堂中,采取的是“線上+線下”的教學方式,也就需要有硬件設備的支持?;诖耍虒W需要準備學習終端設備,比如電腦、手機、ipad等;需要滿足課上的計算機和網絡接入需求;還需要準備投影儀、活動課桌等設施。對于開展信息技術教學的教室,還應該配置電腦設備,并且要為每臺計算機配置一副耳機,提前將學生課堂所需的資料、視頻傳到學生計算機中。為了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學校還要在教室內配置交互式電子白板以及一臺教師計算機。
3.軟件建設。關于軟件建設,主要指在大數據、云計算等相關技術的依托下出現的各類學習平臺,能為構建高中信息技術智慧課堂提供保障。目前,各學校在開展智慧課堂教學活動時,較為常見的智慧學習平臺有雨課堂、超星學習通、課堂派等。同時,有很多智慧學習平臺貫穿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不但能夠增強學生的課前預習效率,還能夠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提升課后復習效率。
高中信息技術智慧課堂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對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就是對學生的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以及信息社會責任進行全面培養(yǎng)。因此,在創(chuàng)建高中信息技術智慧課堂時,相關授課教師要將教學目標落實到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并且能夠具體到每一個知識點上。同時,還要能夠依據不同知識點的類型、難度,確定所要培養(yǎng)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yǎng)內容,以此體現出高中信息技術智慧課堂的創(chuàng)建價值。
為推動高中信息技術智慧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新培訓方式以及多元化的措施,逐漸探索出適合自身學校實際發(fā)展需求的培訓模式。比如,要對培訓體系進行完善,成立以信息技術高干教師為組長的教師培訓領導小組,以普通教師為主的工作小組,并要制訂學期教師培訓計劃,確保每一位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及教學能力都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另外,在進行教師培訓的過程中,學校也應該對智慧課堂進行充分利用,創(chuàng)設“線上與線下相結、集中培訓與分散學習”相結合的培訓模式。既有全校教師的在線直播培訓,也有定期向教師們推送的微視頻講解,教師們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學習。
關于課前學習,主要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反饋,教師可以在每堂課開始之前給學生10~15分鐘的課前學習時間。在此階段,需要授課教師引導學生進入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并通過該平臺登錄到自己的學習空間,完成本節(jié)課的微課學習和課前測試。對于微課,主要是由授課教師錄制或剪輯重點和難點微視頻,然后將其上傳至平臺,并發(fā)布學習指南,以此促使學生在進行微課學習的同時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和任務。對于課前測試,主要是依據本節(jié)教學目標和微課內容進行的設計,包括氛圍客觀題和主觀題兩大類,要設有時限,不能占用太久的課前時間。在學生完成課前測試后,平臺會對學生的測試成績及答題情況進行分析,以此幫助授課教師更好地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方便教師進行更具針對性的教學設計。
在智慧課堂教學模式融入下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能使學生由被動接受式的學習狀態(tài)轉變?yōu)橹鲃訉W習狀態(tài),并且授課教師能夠及時地掌握學生課中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實時評價,從而使整體教學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首先,在正式上課時,授課教師要先進行疑難解答,將平臺對學生的分析和評價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學習薄弱點在哪里。同時,授課教師還要讓學生針對課前測試中的問題進行探究,反思課前學習時出現的問題,并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框架進行梳理。其次,當解答完學生的疑問,學生對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已經有所了解后,這時授課教師就要將任務發(fā)布下去,并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分組,讓學生進行實操活動。在此過程中,授課教師要進行課堂巡視以及個別指導。最后,進入展示、評價與完善環(huán)節(jié),授課教師要指導學生將完成的任務上傳至智慧學習平臺上,然后讓各小組推薦一名學生對任務成果進行演示和講解。在此過程中,其他組員可以進行線上補充,當完成演示后,由其他小組進行評價,再由教師進行完善,以此實現知識的內化目標。
關于智慧課堂在課后的應用,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因此,授課教師要能夠依據學生的課中表現以及平臺數據,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并據此為學生推送與其學習需求和能力相關的復習資料,這在幫助學生鞏固本節(jié)課中所學知識的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查缺補漏,讓學生緊跟課堂節(jié)奏,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全面發(fā)展。另外,該教學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對智慧課堂教學可視化、智能化的充分利用,能夠及時地為學生推動符合其學習需求的資料,使學生在課后復習中不斷完善自己,使其學習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綜上所述,在開展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融入智慧課堂教學模式,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能力以及授課教師的“教”能力,同時還能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學生愿意參與到實際教學活動中,進而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素養(yǎng)。另外,在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融入下,教師也能夠實現“智慧”教與學的目標,打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讓學生隨時隨地進行有效學習,推動信息技術教學模式更好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