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馬煥煥,夏玲莉,顏謙武,劉艷,唐學貴
(1.川北醫(yī)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2.成都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3.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重慶 400000;4.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混合痔是臨床常見多發(fā)病[1],以手術治療為主。大出血是術后最嚴重的并發(fā)癥,肛門直腸術后出血發(fā)生率為3.3%~6.7%[2],混合痔術后大出血包括局部滲血和搏動性出血,其發(fā)生率占0.5%~2.0%[9]。術前完善檢查評估出血風險,術中規(guī)范操作、徹底止血,術后加強管理預防性治療是預防痔術后出血的重要措施[3]。
特殊的解剖結構及豐富的血液供應系統(tǒng),構成術后出血的基礎條件。肛周動脈系統(tǒng)包括直腸上動脈、直腸下動脈、肛門動脈和骶中動脈,其中直腸上動脈為直腸血液供應最大的動脈,在肛管上方右前、右后和左側(即截石位11/7/3 點位)有其重要分支,為內痔術后出血的好發(fā)部位[4]。痔內外靜脈叢又稱竇狀靜脈叢,沒有靜脈瓣,即為動靜脈吻合血管,由動脈直接流入靜脈,造成靜脈出現(xiàn)節(jié)律性搏動。
血液系統(tǒng)疾病引起凝血功能異常,如:血友病、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長期服用抗凝藥物,使凝血功能降低,停止使用抗凝藥物時間不足一周,如:華法林、阿司匹林等藥物;患有引起靜脈回流受阻的疾病,如:腹水、肝硬化、腹腔內腫瘤以及原發(fā)性高血壓等疾病[5]。
原發(fā)性出血指發(fā)生在術后24 小時以內的出血,多與手術中操作不當有關。目前混合痔主要手術方式包括痔外剝內扎術和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切術(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6,7]?;旌现掏鈩儍仍g常見原因:①未能有效發(fā)現(xiàn)活動性出血點[8-10]:術中使用肛門鏡等器械壓迫血管,不利于觀察;局部麻醉藥物中加入過量腎上腺素,在手術止血時血管處于收縮狀態(tài),術后血管重新舒張引起出血;②未能有效處理出血點[11]:外痔區(qū)剝離范圍過寬,或者切口超過齒線以上,傷及較多血管,血管結扎線滑脫或者打結無效,電刀止血時未有效夾閉血管等;③內痔套扎線滑脫:內痔套扎后余留斷端過少,術中麻醉使得肛周肌肉松弛,麻藥被代謝后肌肉收縮使套扎線滑脫;術中內痔注射消痔靈等硬化劑時,注入劑量過多,使痔核體積縮小,內痔套扎線滑脫[12],或者內痔結扎線打結無效,引起未閉鎖動脈斷端出血;患者術后當天排便,引起套扎線滑脫等;④術后包扎無效:官腔性器官周圍肌肉不能有效壓迫止血,術后加壓包扎壓力不夠,壓迫時間過短,未有效壓迫止血引起出血。PPH 術中吻合縫扎不牢固,吻合完成后動脈被壓閉而未被縫合,荷包縫合位置不合適,過淺或者過深,或者反復進針,導致術口局部粘膜損傷而出血[13-15]。
臨床以繼發(fā)性出血多見,指發(fā)生在術后48 小時以后的出血,常見于術后7-14 天。①痔核脫落出血[16]:痔核脫落創(chuàng)面修復過程中,大便干燥或劇烈運動等,使不牢固的血管血栓脫落引起出血;注射消痔靈等硬化劑劑量過多,痔核脫落時形成創(chuàng)面較大,波及動脈范圍,排便時易損傷動脈血管引起出血;②換藥操作不當:術后換藥時取凡士林紗條用力撕扯,或者切口消毒、換藥時手法粗暴,損傷創(chuàng)面脆弱血管,引起活動性出血;③術后切口感染:由于肛管位置的特殊性,增加術后感染的風險,感染后使切口形成炎性壞死組織,血管易破損出血;④PPH 術后吻合鈦釘提前脫落,吻合口未完全愈合,排便時糞便摩擦使吻合口撕裂,血管斷端重新開放出血;⑤其他原因:術后并發(fā)消化道應激性潰瘍,術后排便次數(shù)過多導致創(chuàng)面出血[17]。
目前對于大量出血國內外并無統(tǒng)一定論,陳富軍等[18]認為應考慮兩個方面:一方面根據(jù)出血量判定,短時間內出血量超過400mL,可出現(xiàn)頭暈、心悸、乏力等癥狀;另一方面依據(jù)出血的情況判定,凡是動脈搏動性出血均判定是大出血。混合痔術后大出血治療可歸納為全身性治療和局部治療兩個方面。
首先應立即判斷患者意識、生命體征及出血量。對于有失血性休克患者,應立即就地搶救,迅速建立靜脈通道擴容、升壓,急查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等檢查,必要時輸血。使用止血藥物,常用的藥物有血凝酶,如: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但有凝血機制障礙者不宜使用,血小板缺乏或某些凝血因子缺乏時慎用本藥。常用靜脈滴注藥物氨甲環(huán)酸、維生素K1 等。口服止血藥,如:龍血竭膠囊、云南白藥膠囊以及酚磺乙胺片等。生命體征平穩(wěn)的患者,應及時在麻醉下行局部止血治療。
2.2.1 縫合止血
臨床上以絲線縫合止血為主。止血前徹底清除腸道積存血液、血凝塊及糞便等污物[19],麻醉后仔細尋找活動性出血點,臨床以截石位3/7/11 點位常見,在出血點稍上方以“8”字縫合止血,交叉點應位于出血點所在血管之上,縫合針數(shù)不易過多,否則會損傷粘膜引起新的出血;PPH 術后因荷包縫合針距或深度不合適,有明顯出血點時,用可吸收線跨吻合口“8”字縫合止血;內痔套扎線滑脫引起出血,內痔斷端余留較少,套扎不穩(wěn),使用縫扎法進行重新固定套扎;縫合完成后應觀察是否止血成功,對于可疑出血點或者判斷不明確的出血點,應加強警惕,不可遺漏出血點。
2.2.2 壓迫止血
通過填塞或簡易器械,對局部出血點增加壓力,使血管閉合形成血栓止血。臨床上常使用凡士林紗布,配合明膠止血海綿,出血量較大時選用1:1000 腎上腺素浸潤敷料后卷筒填塞止血,持續(xù)滲血使用大清生物紙敷貼壓迫止血[20]。許文山[21]等使用一次性三腔導尿管壓迫止血,類似三腔二囊管止血原理,充盈導尿管球囊并重力牽引,使局部形成壓力,此操作有增加患者便意感等風險,降低患者臨床配合度;葉輝等[22]提出使用自制肛管引流裝置止血,制作流程:取一段長約30cm橡膠管,一端剪出2-3 個側孔,并包裹稀碘伏及凡士林紗布后絲線固定,包裹端露出1 個側孔減少堵橡膠管塞風險,另一端接普通引流袋1 個。以上兩種止血方式具有保留臨床通道、利于減壓和有效觀察止血效果的優(yōu)點。填塞止血方式通過對肛管壁增加壓力止血的同時,增加了患者肛骶部墜脹等不適感。
2.2.3 其他止血方法
電凝止血也是臨床較常用的止血方式,找到出血點后,為防止電刀止血時灼傷過多粘膜,可選擇間接電凝止血法,即以止血鉗夾閉出血點血管,電刀刺激止血鉗以達到止血目的,對于廣泛滲血或出血面較廣者,不宜使用電凝止血,電凝灼燒面積過寬,灼傷粘膜,有加重出血的風險。血管介入栓塞止血已應用于混合痔術后止血,皮麗仙等[23]報道1 例混合痔術后大出血10 余次患者,手術后因炎癥反應或新生肉芽組織導致創(chuàng)面非常脆弱,常規(guī)止血操作均失敗后,使用股動脈介入治療達到痊愈。隨著血管介入手術的發(fā)展,血管栓塞技術越來越被重視,應用于術后止血,臨床效果直接可靠。劉維海研究凝血酶灌腸法治療混合痔術后出血,止血迅速,有臨床價值[24]。
術后出血是混合痔術后最嚴重的并發(fā)癥,我們可以通過有效的措施進行預防,同時降低患者和醫(yī)務工作者的風險。
術前充分宣教緩解患者緊張情緒,并配合灌腸排空大便,使術后當天不再解大便;術中有任何不適,立即報告醫(yī)生;術后飲食清淡營養(yǎng),忌食辛辣刺激類食物,保持大便通暢、成形,排便時不可用力努掙,也不可因疼痛而放棄排便,便后及時清洗肛門,保持肛門清潔干燥;內痔痔核脫落期多臥床休息,少活動,忌負重。
術前完善相關檢查,排除手術禁忌癥,充分做好術前準備及醫(yī)患溝通,包括疼痛宣教、飲食指導、術后護理等,并簽署相關知情文件;術中遵守操作規(guī)范、動作輕柔、定位準確,高年資醫(yī)師指導手術過程,手術結束時仔細檢查是否遺漏活動性出血點;術后醫(yī)護加強病情巡查,觀察患者精神狀態(tài)、生命體征及切口敷料情況[25],可配合止血方案預防性止血,經(jīng)驗以肌注血凝酶、口服龍血竭膠囊及靜脈滴注氨甲環(huán)酸預防出血,臨床效果顯著,但缺少相關臨床課題研究數(shù)據(jù)支持。術后換藥忌用蠻力,動作輕柔、手法準確。
術后出血不易盡早發(fā)現(xiàn),出血后會向上蓄積在直腸壺腹部[26],待直腸壺腹存儲的血液達到一定量時(300mL 以上),患者可出現(xiàn)“便意”,常伴有肛門部的墜脹,尿意頻繁等,蹲廁時可見血液大量排出,引起患者高度緊張,并可有休克表現(xiàn)。醫(yī)務工作者應高度警惕術后出血的發(fā)生,一旦發(fā)現(xiàn),應立即采取相應措施,選擇合適的止血方式,現(xiàn)有止血方法很多,單一止血方式往往不能達到滿意效果,聯(lián)合多種止血方式可將對患者造成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