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利 沈陽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張學政 沈陽體育學院武術與舞蹈學院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主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密切相關,我們的文化自信要建立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基礎上”。5000 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文化自信的精神源頭。武術文化是眾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分支,它伴隨著5000年文明同時孕育、成長、發(fā)展、成熟,武術內容豐富多彩,發(fā)展至今影響最為深遠的,莫過于太極拳。
太極拳創(chuàng)拳于明末清初,這個歷史時期是武術理論發(fā)展集大成的階段,雖然太極拳創(chuàng)拳距今不過三百余年,但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卻非常深遠。關于太極拳的由來眾說紛紜,但普遍認可的是太極拳最早創(chuàng)自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第九世陳王廷的觀點。據(jù)《陳氏家譜》記載,陳王廷出生于武術世家,被譽為“文事武略,皆卓越于時”。明朝覆亡前后,陳王廷年老歸鄉(xiāng)隱居,他博采眾家之長,結合太極陰陽之理,參考中醫(yī)經(jīng)絡學說及導引、吐納之術,創(chuàng)編出一種陰陽開合、虛實轉換、剛柔相濟、快慢相間,老少兼宜,既有實戰(zhàn)功能,又能強身健體的拳術。
2000年以前,高校太極拳推廣工作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如何在短時間內使學生學會太極拳,指出對于初學太極拳的學生來說“學會”是第一關[1]。研究者們通過明確學習動機、從基礎訓練入手、解決協(xié)調性問題、分析常見的上肢運動規(guī)律以及正身型、糾步型、練步法等方法改進教學過程,設計教學流程,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整個過程中基本不涉及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
2000年之后,研究者的目光關注到了太極拳與傳統(tǒng)文化的相融相合上。例如鄭賀在他的研究文章中,引用了近代中國武術史上著名的太極拳理論家陳鑫在《學拳須知》中強調的:“學太極拳,先學讀書;書理明白,學拳自然容易”的觀點,在此基礎上提出練習太極拳的首要條件是正確認識太極拳[2]。王汝英在研究中提出“學習太極拳的方式應以理解動作,探究動作形成的過程為主,而不應只是單純地模仿動作[3]?!弊髡哌€提到“太極拳套路綜合體現(xiàn)了太極拳基本運動規(guī)律,其中寓意著中國傳統(tǒng)哲學智慧和傳統(tǒng)文化精華[3]”,并指出“要借助太極拳動作,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全面培養(yǎng)學生素質”。徐培文也在研究中提出了“當前太極拳教學中僅注重動作技能傳習,而忽視其文化內涵的傾向[4]”,呼吁太極拳的傳習中應重視文化傳承,以免忽視了太極拳的本質。鐘菊華的研究則又更進了一步,她指出“太極拳是建立在太極學說基礎上的武術拳種,是先有的理論,后有的技術,是一種有目的的改造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拳過程,不應單純地把它置于體育運動項目的層面進行傳承與發(fā)展[5]”,提出“如何通過肢體活動來映射技術背后蘊含的人體文化符號和學理淵源,是今后太極拳研究的重要方向[5]”。
以上研究顯示太極拳理論色彩濃厚,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聯(lián)系密切,是中國文化的產物。應該把太極拳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手段,通過身體的操作來解讀某種文化內涵,那么在太極拳的推廣與普及的過程中就應該充分體現(xiàn)出它的這種文化特質,構建太極拳的傳統(tǒng)文化框架,真正體現(xiàn)出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指引下,掌握太極拳的運動原理,學習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
“太極”最早見于《莊子》:“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后見于《易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周易》認為人的生命來源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彼浴疤斓仉硽瑁f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奔搓庩柕南嗷プ饔?,是產生萬物的根源。宇宙間事物的發(fā)展變化,皆是陰陽、剛柔、動靜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并認為這種變化是無窮的,即“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
《周易》有關動靜、剛柔、陰陽相摩相推而引起變化的觀點,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陰陽觀,這一觀點很快就被應用到了對武術技術的理解上。較早使用陰陽思想描述技擊制勝之道的是莊子,他說:“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陽,常卒于陰,大至多奇巧”,以后歷代武術家在撰寫著作的過程中,都提到過陰陽。清代以后,陰陽哲學范疇在武術理論中才逐漸深刻和系統(tǒng)化。既然陰陽學說是太極拳創(chuàng)拳的理論基礎,那么練太極拳的關鍵就在于領會陰陽、動靜、開合的變化。
一般來說,抑制的、虛性的、沉靜的、無形的、內里的、向下的均屬陰;一切興奮的、實性的、浮動的、有形的、外來的、向上的,均屬陽?!饵S帝內經(jīng)》認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所以中醫(yī)學常用陰陽學說來解釋人體結構,武術在人體觀上,受中醫(yī)陰陽哲學觀的啟迪,對人體部位也劃分出了陰陽之屬。例如:上為陽,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肩,陽也;胯,陰也,肩與胯須相合,即陰陽相合也;手,陽也;足,陰也,手與足須相合,即陰陽相合也……”
茫茫天地間,陰陽未分之時為無極,體現(xiàn)在太極拳上就是拳勢未始之時,太極拳預備式時身體自然站立、兩臂下垂、頭頸正直、精神集中、表情自然、抱元守一、渾然無物,但卻孕育著陰陽的變化。拳勢動則陰陽生,人體由靜態(tài)轉為動態(tài),無極中分出了陰陽,正如陳鑫所說:“拳名太極,實無極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合也。”再以太極拳的起勢和收勢動作為例,起勢和收勢為何均為左腳?因為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左為陽,右為陰,采取左腳先動,右腳跟隨,蘊含著陰隨陽動的寓意。收勢的時候收左腳,蘊含著使陽再合于陰。另外從中醫(yī)的角度來說,就是“左肝右肺”,這里的左肝右肺并不是解剖學意義上的肝和肺的位置,而是指肝、肺之氣的運行屬性。左邊是肝氣,右邊是肺氣,左邊為肝,肝主血,右邊為肺,肺主氣。起勢的時候,先開左腳,也就是先開血脈,再邁右腳就是通氣機,因為血比氣的運行速度要慢,所以先開左腳后邁右腳可以保證氣血平衡,收勢的時候將左腳收回,則是將血脈歸于氣機,同樣起到了氣血平衡的功效。
太極拳是一項技術動作復雜的“聰明拳”,對身體協(xié)調性要求極高。它既需要手、眼、身、步的運動參與,也需要大腦意識的主動思考。如果對陰陽學說一知半解甚至是不解,對太極拳的學習只是照貓畫虎、簡單模仿動作,那樣往往就會顧上不顧下,顧頭不顧尾。比如抱球勢,這一勢在太極拳里并不是一個單一的動作,而是在野馬分鬃、白鶴亮翅、左攬雀尾、右攬雀尾和左右穿梭里反復出現(xiàn)的一個動作銜接環(huán)節(jié)。以左右野馬分鬃為例,在做左野馬分鬃時收腳抱球是第一步,要求上體稍右轉,右臂屈抱于右胸前,手心向下。左臂屈抱于腹前,手心向上,兩手上下相對,如在右肋前抱球狀;同時左腳收至右腳內側,腳尖點地,右野馬分鬃時動作正好與之相反。
抱球勢雙手呈現(xiàn)出一上一下的位置,隨著上體或左或右的轉動,相對應的出現(xiàn)左轉時左手在上、左手心向下;右轉時右手在上,右手心向下,此種變化展示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共存于一體,相互依存,陰與陽都是對方存在的前提,“孤陰則不生,獨陽則不長”,而且陰陽雙方是均衡的,并不存在大小、強弱、多寡之分。在陰陽雙方的內部,都蘊含著對立面的因素或萌芽,陰陽兩方面都有盛有衰,“盛極而衰”“否極泰來”,在一方弱時另一方則強,一方長時另一方則消,但一旦強大到極點時,自身的虛弱也就在產生中了,相對應的弱小到極點時,自身的強大也就在產生中了。與之相配合的下肢動作規(guī)律則是,左轉左手在上時右腳尖點地,右轉右手在上時左腳尖點地。這個姿態(tài)正如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強調的“立如秤準,活如車輪”,也就是說站立時人體仿若秤的準星一樣,不偏不倚中正安適,身體如秤準,那么手與腳的位置就仿佛如秤的兩端。從身體姿態(tài)來看想象自己仿佛是一臺天平,上肢的抱球勢與下肢的腳尖虛點地,仿若天平的左右兩個托盤,姿態(tài)上呈現(xiàn)出一左一右,一上一下的態(tài)勢,由于上為陽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從而表達出一種形態(tài)上的陰與陽的平衡。
文化是沒有國界的,特別是優(yōu)秀的文化。太極拳作為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代表,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jīng)不再是中國人所獨立擁有的文化寶藏,而正在成為世界人民共同擁有和追求的文化財富。它以身體文化的傳播形式,對于在世界性的傳播中消除語言的隔閡和交流的變通具有顯著的良好疏導功能。伴隨太極拳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與推廣,其中蘊含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也應該更加受到關注,這樣才能愈發(fā)顯現(xiàn)出中國古老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的人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