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律
一、核心概念界定
STEM課程重點是加強對學生四個方面的教育:科學素養(yǎng),即運用科學知識理解自然界并參與影響自然界的過程;技術素養(yǎng),即使用、管理、理解和評價技術的能力;工程素養(yǎng),即對技術工程設計與開發(fā)過程的理解;數(shù)學素養(yǎng),即學生發(fā)現(xiàn)、表達、解釋和解決多種情境下的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校本課程開發(fā)是指根據(jù)國家和地方課程標準,結合培智學校學生實際,開發(fā)與之相適應的課程的過程。
二、研究目標
一是開發(fā)出適合我校智障學生的STEM教育校本教材一套;二是編制出詳細的課程實施方案一份,用于規(guī)范我校教師在開展STEM教育過程中的教學行為;三是為我校培養(yǎng)一支理念先進,技能扎實的STEM教育教師;四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STEM教育活動,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形成優(yōu)質作品;五是建設一間適合智障學生的STEM功能室進行學生STEM作品展示。
三、研究內容
(一)課程目標研究
通過文獻研究和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學生實際情況分析,編制校本課程目標。
(二)課程內容研究
從《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三份課標中選擇適合的知識點,同時結合智障學生今后適應生活所要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形成一系列項目主題。項目主題分為四大領域:自我照顧、家庭生活、社區(qū)體驗、職業(yè)準備。每個領域下設計一系列與智障學生認知水平相適應、有趣、對智障學生今后適應成年生活有用的項目。例如,自我照顧領域下可安排如何選擇刮胡刀、了解人的生長歷程、作息時間安排、個人飲食安排、點外賣、個人休閑、身體不適怎么辦等項目。家庭生活領域下可安排如何清潔衣服上的污漬、如何收納更省空間、如何控制米與水的比例、怎樣快速判斷菜炒熟了沒有、居家常見危險預防、為家人準備禮物等項目。社區(qū)體驗領域可安排買菜決策、支付方式選擇、打車出行、如何避免走失、抽獎靠不靠譜、促銷要不要買等項目。
(三)項目設計研究
按照余勝泉的項目設計模式對篩選出的項目主題進行具體設計。該模式主要包括教學分析、學習任務分析、工具與資源設計、學習支架設計、學習活動設計、學習評價設計、總結與強化練習、項目方案試用與改進八大步驟。經過反復教學實踐后,將其整理為教材。
(四)課程實施研究
編制課程指導方案,對課程的實施對象、實施形式、實施途徑、實施流程進行規(guī)范。選取部分班級進行個案和小組教學,按此實施方案進行試驗。試驗后根據(jù)學生的掌握情況和教師的反饋,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進行修改完善。
(五)課程評價研究
對個案和小組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檢驗課程的試用效果。同時根據(jù)教師和家長使用情況進行修訂,并將修改稿送專家審核,收集專家對課程開設背景、目標、內容、實施過程、實施效果的評價。
四、研究策略
(一)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獻分析、行動研究和調查研究三種研究方法。
1.文獻分析法。通過文獻分析法迅速理清STEM教育的相關概念、特征、問題、對策、課程開發(fā)途徑、開發(fā)原則等基本問題,為課題研究的開展提供理論支撐和方向指引。
2.行動研究法。在校本教材開發(fā)的過程中主要使用行動研究法,開發(fā)校本教材初稿,然后進行試教,再根據(jù)試教的反饋情況和征求專家的意見對校本教材進行修改完善。在反復進行“實踐-反思-修改-實踐-完善”研究過程逐步形成。
3.調查研究法。 對于編制問卷與校本教材的評價,收集專家對課程開設背景、目標、內容、實施過程、實施效果的評價意見,并對收回的問卷進行整理分析。
(二)研究路徑
本研究主要包括預研究、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四個階段。
預研究主要是從學校目前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制定STEM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課程設計主要通過課程目標設計、主題和知識點的選擇以及課程內容設計等方面著力推進;課程實施主要是根據(jù)課程設計整體框架來確定實施對象、實施形式、實施路徑和實施流程,選擇個案進行分析研究,經過實踐-反思-修改-實踐-完善反復過程;課程評價主要是從課程開發(fā)背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全過程進行評價,確定研究的可行性。
(三)研究過程
1.確定人員分工。從整體規(guī)劃、統(tǒng)籌協(xié)調、監(jiān)督考核、培訓學習交流、邀請專家指導論證和研討、制定實施方案、教材開發(fā)與試教、資料收集與匯總、檔案管理、論文撰寫與收集匯總等方面明確分工,各負其責。
2.預研究階段。組織研究團隊認真閱讀相關的文獻資料,了解STEM教育的發(fā)展脈絡、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學策略、課程開發(fā)情況以及STEM教育在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和特殊教育中的研究近況。購買和閱讀國內外STEM教育相關教材,了解STEM課程的框架,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邀請專家多維度全方位進行指導。對照學校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發(fā)展定位,結合師資和學生實際情況,確定STEM課程的定位,制定《培智學校STEM特色培育規(guī)劃》。配合參觀學習STEM教育名校、特色校的建設,打造STEM功能室建設,購置相關設施設備,為學生開展STEM實驗和制作活動提供專用場室。
3.課程設計階段。根據(jù)我校STEM教育項目主題,從《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三份課標中篩選適合智障學生的STEM學科知識點。根據(jù)教學分析、學習任務分析、工具與資源設計、學習支架設計、學習活動設計、學習評價設計、總結與強化練習、項目方案試用與改進項目設計模式進行具體設計匯編形成《培智學校學生STEM教育校本教材(初稿)》和STEM教育相關論文等成果。
4.課程實施階段。編制《培智學校STEM課程實施方案》,規(guī)定課程的實施對象、實施形式、實施途徑、實施流程。從不同的學段選取部分班級,按照編制的課程實施方案,使用《培智學校學生STEM教育校本教材(初稿)》進行個案研究,對學生的STEM學科知識點掌握情況、動手操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進行前測。通過試教一段時間后再進行后測。根據(jù)學生的掌握情況和教師的反饋,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進行修改,形成《培智學校學生STEM教育校本教材(修改稿)》。
5.課程評價階段。對照《培智學校STEM特色培育規(guī)劃》《培智學校學生STEM教育校本課程目標》《培智學校學生STEM教育校本課程實施方案》,通過對比試教學生的前后測數(shù)據(jù),就試教效果和課程設計的科學性進行分析、論證和修改,并對課程進行調整、修改和完善,形成《培智學校學生STEM教育校本教材(修改稿)》,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匯編學生STEM作品等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