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春晴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踐行和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理念成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音樂是實施美育的主要課程,更是德育的重要載體。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教育觀點,意思是完美人格的塑造要在音樂教育的熏陶下最終得以完成,指出了音樂具有的審美價值與育人功能。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緊緊圍繞音樂的情感要素,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音樂的美,要善于挖掘音樂課堂中的德育素材,抓住適當?shù)臅r機進行有效的滲透,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與道德情操,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fā)展。
一、課前音樂分享與德育滲透
課前準備是落實課堂常規(guī)的關鍵,有序的課前準備是良好課堂教學的開端。在音樂課堂中,利用課前準備時間創(chuàng)設音樂分享活動,并將它作為音樂課堂的常規(guī)內容,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是實施德育的有效途徑。
在開展課前音樂分享活動前,教師可以為每一個月定出音樂主題,如九月推薦勵志校園歌曲、十月唱響愛國歌曲、十一月音樂家的故事等。學生根據(jù)老師給出的主題,利用課前三分鐘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音樂的分享,勵志歌曲催人奮進,愛國歌曲使人熱血沸騰、激情澎湃,音樂家的故事娓娓道來,感人肺腑。課前音樂分享豐富了課堂常規(guī)的內容,為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表現(xiàn)自我的舞臺。學生通過參與不同形式的音樂實踐活動,拓寬了音樂的視野,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音樂的審美和表達能力,增強了團隊合作的意識,將音樂分享活動融入到課堂常規(guī)中,打開了以美育人的新窗口。
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1.分析音樂背景,挖掘德育要素
在音樂教材中,每首音樂作品的背后都蘊藏著作曲家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悟,因此,教師要注重對音樂背景進行分析,讓學生了解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和作曲家當時的心境,進而理解作品的內涵。教師還要善于從音樂的背景中挖掘德育要素,將高尚的思想品德與音樂藝術的美融為一體,讓學生在音樂的體驗中獲得情感的共鳴。例如:歌曲《愛我中華》是花城版初一音樂教材中第一課的內容,這首歌曲是詞曲作家為中國第四屆少數(shù)民族運動會寫的一首會歌,歌曲表現(xiàn)了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對祖國無限熱愛的感情。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播放愛國歌曲并配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的視頻,結合談話的形式,讓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心。
2.注重音樂情感,升華思想品德
音樂的魅力在于它能通過優(yōu)美的旋律,千變萬化的節(jié)奏組合、強弱的對比、速度的快慢等塑造感人的音樂形象,引起人情感的共鳴。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音樂要素中去感受和體驗音樂的情感,啟發(fā)學生在音樂的情感中感悟人生,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在欣賞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悲愴》引子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暗淡的音色、極慢的速度、微弱的力度等音樂要素中感受音樂所表達的一種極度悲傷的情感。當進入主部主題時,音樂的速度加快,節(jié)奏逐步密集,連音和頓音交替進行給人緊張而焦慮的感覺,欣賞主部主題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聆聽的基礎上視唱樂譜,引導學生準確地唱出樂譜當中的頓音記號,讓學生感受痙攣式的痛苦或一種極度不安的情感。當欣賞副部主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明朗的音色、優(yōu)美如歌的旋律、多次出現(xiàn)的漸強漸弱的記號中感受曲作者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與向往。此時,教師可以對樂曲進思想的升華,教育學生面對困難與挫折要保持積極陽光的心態(tài)。
總之,音樂教師是傳遞美的使者,在教學中,應將音樂的審美與思想品德教育有機結合,讓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中學會做人,在音樂的雨露中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 ?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