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秋菊
摘 要:高三文言文翻譯備考復習低效,原因是學生重詞語、輕文章,解決之道為回歸文本語境。語境分為三個階梯:從句子內部的詞義、語法、結構的把握使翻譯做到字字落實;通過語段、篇章的整體理解,翻譯得更準確;借助歷史、地理等常識使語句更符合情境,翻譯得更精準。
關鍵詞:文言文;翻譯精準;語境
文言文是高考備考的重頭戲,翻譯是最難的部分。翻譯的標準是“信、達、雅”,翻譯原則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翻譯方法有“對換調補留刪”等。盡管習得了這些方法,學生翻譯出來的句子往往還是顯得刻板和機械,難以拿到滿意的分數(shù)。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句子是被單獨拎出來的,考試時時間一緊張,考生極容易只盯著句子,即使語句不通也還是硬譯。嚴復《天演論》中說:“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這是說翻譯不僅要準確,還要考慮語句的通暢。
《考試說明》對翻譯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袄斫狻敝蟛攀恰胺g”。怎樣才能“理解”?就是讓詞語回到句子,讓句子回歸段中乃至全篇;而“文中”強調的更是語境。
何為語境呢?一般來說,語境包含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內部語境是指語言本身的字、詞、句、段和篇章構成的語言環(huán)境;外部語境是指社會文化背景、地理知識、生活常識和使用語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職業(yè)、修養(yǎng)、心情等。
筆者在講評2020天河區(qū)一模的文言翻譯題時,在回歸語境翻譯上做了一些嘗試。
【例1】初,北見袁紹,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者審于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yè),難矣!”于是遂去之。
節(jié)選自《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本句關鍵詞在“寡”“濟”。學生的主要問題:“多端寡要”沒往動詞方向走,詞性意識不濃;“端”字翻譯不準確;“欲與共濟”未補充介詞賓語“之”并落實到“袁紹”;不講究動賓搭配,“拯救危難”“成就大業(yè)”才是較好的動賓搭配。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我做了如下嘗試:
一、關注內部語境
(一)句子結構分析
“多端寡要,好謀無決”上下兩句為對稱句,且句內轉折,“好謀無決”是兩個動賓短語的轉折,故“多端寡要”也為兩個動賓短語的轉折,“多端”和“寡要”均應譯為動詞結構,故“多”和“寡”均為動詞。
(二)語法分析
“欲與共濟”中“與”為介詞,介詞后面需要加賓語構成介賓結構,而“共濟”為副詞加謂語動詞的形式,因此“與”后省略了“之”。這是文言文常見的介詞賓語省略的情況。
(三)詞義推斷
“多端寡要”中“端”在詞典中有以下義項:
1.名詞,事物的一頭或一方,(引申)開頭、頭緒、方面;
2.形容詞,端正、正直;
3.動詞,仔細、詳審;
4.副詞,終究。
通過語法判定“端”為名詞,因此就很容易判斷此處應為“頭緒”“方面”。
另一個關鍵詞“濟”,其常見義項有:
1.動詞,渡河
2.動詞,成
3.動詞,幫助、接濟
4.動詞,停止
與“大難”搭配應選擇“幫助、接濟”,但“接濟”多指經濟上的幫助,“拯救”與“天下大難”搭配更為合適。參考答案將“濟”譯為“拯救”,出題人對語境的尊重可見一斑。
此時,句子缺主語且“霸王的大業(yè)”是什么仍待解決,這就需要關注到上下文乃至外部語境。
(四)語段上下文
從上文“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可推知本句主語為“袁紹”;通過“徒”“未知”可感知傳主郭嘉對袁紹持強烈的否定態(tài)度,參考答案將“難矣”譯為“實在是很難啊”也就不難理解!
這樣,詞語的落實、主語的補充、事件的解讀已經非常清楚了,僅“霸王之業(yè)”稍顯生硬,這個問題需要借助外部語境。
二、關注外部語境
如果考生有點歷史常識,看到“天下大難”就能在腦海中浮現(xiàn)東漢末年諸侯混戰(zhàn)、群雄逐鹿的歷史,也就不難理解曹操、袁紹、劉表、劉備之間的紛爭;“良禽擇木而棲”,也就不難理解郭嘉為什么棄袁紹而投奔曹操、成為曹操赤壁之戰(zhàn)前帳下有名的謀士之一。因此“霸王之業(yè)”即為“稱王稱霸、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逐步統(tǒng)一了北方。
為了給學生一個抓手,筆者試著將語境總結為三個階梯:
1.第一階梯——內部語境:字字落實(詞義、結構、語法)
2.第二階梯——內部語境:上下文、句子大意
3.第三階梯——外部語境:常識(歷史、地理、人物身份、生活常識等)
翻譯需要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積累,但只有關注了語境,翻譯方法才能落到實處。先增強學生語境意識,并反復運用于答題實際,從而增強翻譯能力。因此,第2句也試著按照“語境三階梯”的步驟讓學生逐一落實。
【例2】尚因烏丸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俱應。
本題存在的問題:①對人名不敏感。大部分考生把“尚”翻譯成“尚且”,而忽略了前文的“尚兄弟”。②語感較弱,這也使得“尚”被譯成“尚且”。如有“尚且”,后應有“何況”搭對。③“死主之臣”為動用法,只有少數(shù)考生譯出。④邏輯混亂?!罢衅渌乐髦肌弊g成“招攬讓主人死的臣下”“招來那些害死主人的臣子”,是絲毫不講邏輯的體現(xiàn)。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也引導學生用“語境三階梯”的辦法一一解決。
1.句子內部字字落實:用語法分析“死主之臣”中“死”的為動用法;
2.利用上下文語段:文段開頭有“初,北見袁紹”,可解決對主語不敏感、主語不對的問題;
3.歷史常識:
☆許,河南許昌,曹操根據地。
☆劉備,依附于荊州牧劉表門下。不會久居人下,后與曹操、孫權三國鼎立。
☆官渡之戰(zhàn)曹操打敗袁紹后,袁紹逃往河北。
☆袁紹:袁紹第三子,繼承了袁紹的官位和爵位。在窮途末路之時投奔了蹋頓。
☆烏丸:遼東,在東北,即東夷。
語言環(huán)境本身具有復雜性,不同材料的特點不同,命題者會依據材料本身的特征進行設題,因此有必要尋找不同的材料來強化學生對語境的認知,于是有了下面的強化訓練。
【例3】(2019年課標全國卷I)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fā)之。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保ü?jié)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本句關鍵詞為“短”“擅權”。實詞積累和上下文的邏輯關系是抓手:從“馮敬之屬盡害之”可知“短”為“說壞話”;從“皆自賈生發(fā)之”可知“擅權”為“獨攬大權”。此句綜合了詞意及上下文。
【例4】(2017年全國卷I)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舉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長,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論,弘微常以它語亂之。(節(jié)選自《宋書·謝弘微傳》)
本句難點在“亂”,不少同學譯為“打斷”“擾亂”。聯(lián)系上文“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兄長對弘微有養(yǎng)育之恩,弘微和兄長名為兄長,實親如父子?;诖朔N情感態(tài)度,弘微不會對兄長的話語蠻橫無理地“打斷”或“擾亂”。此處之語境,關注了人物之間的情感態(tài)度。
【例5】(2016年課標全國卷Ⅱ)歲大饑,人相食。副使崔應麟見民啖澤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進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鍾化民赍帑金振之。
本句難點在“雁矢”,學生大多譯為“大雁的羽毛”。解決之道為抓基本事件——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事件起因:“歲大饑”,導致“人相食”的悲慘境地,于是副使崔應麟看到了民吃“雁矢”;事件的經過:用袋子裝起來給登云看,并“即進之于朝”。能讓登云覺得事態(tài)嚴重,當即帶到朝廷去的,“羽毛”顯然不合事理邏輯;事件的結果:朝廷開倉賑濟百姓。
此外,高考命題導向為立德樹人,選文一般為600字左右的淺易傳記,敘述古代賢臣良吏的幾件事,借以表現(xiàn)他的優(yōu)良品質。如果抓住崔應麟“副使”的身份,作為“賢臣良吏”,對下愛民,對上忠君,語句是關于百姓民生的事情,更合乎文理、事理、情理。
提到傳主官職,會經常變動:時而升,時而降;時而調動,時而免職,演繹出一場場宦海浮沉的悲喜劇。不同任上,傳主的事件會不同。因此,較之于局部的語段關照,完篇閱讀也是解決精準翻譯的一個辦法。如何完篇閱讀?梳理文章。以2015年全國課標Ⅰ卷為例,孫傅的為官軌跡:禮部員外郎、中書舍人、蘄州安置、給事中、兵部尚書、尚書右丞、同知樞密院、留守少傅、贈開府儀同三司。筆者有如下嘗試:
1.梳理并概括。
如果考生了解一些關于官職的文化常識,是否可以更清晰地認知傳主形象呢?于是有了第二個表格。
2.借助官職職責,分析人物身份對事件的影響。
古代官職基本就幾大類,出現(xiàn)在高考選文中的也基本穩(wěn)定。即使暫時不大清楚,而我們在復習過程如果不那么急功近利,在文本隱含的外部語境上多下功夫,久而久之,學生以前不太熟悉的“文化”慢慢就變?yōu)椤俺WR”。語境意識的形成與培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高一、高二的教學中就應該有此意識,讓學生真正地回歸到“閱讀”中去。
經過梳理,不難得出人物的主要品格為“忠君愛國”,再結合語境三階梯做題:“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茍立異姓,吾當死之?!?/p>
1.句子內部字字落實:用語法分析“帝”為動詞“稱帝”;
2.上下文語段:上文“及廢立檄至,傅大慟曰”得知“欽宗”被廢;
3.歷史常識:再結合點歷史常識,欽宗被廢,立了張邦昌做了異姓傀儡皇帝;
4.文化常識:中國古代官員講究氣節(jié),“一臣不事二主”,“吾當死之”也就順理成章;“中國”在此處作為行政單位,而“中原”強調的是地理位置,因此翻譯中不變。
解決了上述問題,就完全能精準翻譯此句了。
從句子內部的詞義、語法、結構的把握使翻譯能做到字字落實;通過語段、篇章的整體理解能幫助翻譯得更準確;如果還知曉一些歷史、地理、官職等常識,更為加分??偠灾胱龅椒g的精準,需要調動一切跟文本相關的、你所知道的來幫助解決問題,最終翻譯精準不是夢!
參考文獻
[1]湯文.淺談嚴復的“三字”翻譯標準[J].科技信息,2008.
[2]李麗君.增強語境意識,提高答題效率[J].語文月刊,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