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弱膠結地層廣泛分布于西北地區(qū),對露天邊坡穩(wěn)定性造成嚴重的影響。邊坡穩(wěn)定性的影響因素復雜多樣,需要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和評價,重點研究影響邊坡穩(wěn)定性的關鍵所在,然后針對性的提出有效對的防治措施。通過對皮里青露天邊坡傾角的研究,結果表明:弱膠結邊坡安全系數隨著傾角的增大而減小。
關鍵詞:露天煤礦;邊坡穩(wěn)定性;數值模擬
0 引言
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部,其煤礦資源具有種類豐富、煤層厚、儲量大等優(yōu)勢,其中不少種礦產資源的儲量位居全國首位。經證實,目前新疆境內發(fā)現的礦產資源種類達70多種,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儲備基地[1]。西北地區(qū)煤炭資源儲量雖然十分豐富,但煤層大多處于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區(qū)且均以弱膠結地層為主[2]。由于弱膠結巖石力學性質較低[3,4],在開采擾動的環(huán)境條件下,極易導致邊坡發(fā)生失穩(wěn)破壞。因為弱膠結地層、氣象環(huán)境及礦區(qū)水文地質條件等的存在,使得弱膠結地層的變形破壞特征趨于復雜化,對礦區(qū)生產及工作人員的安全造成嚴重的影響。為了推進西北地區(qū)礦山的生產建設,弱膠結地層邊坡穩(wěn)定性問題將成為露天開采重點的研究對象。
1 研究區(qū)概況
1.1地理位置
皮里青露天煤礦位于伊寧市北15km,伊寧縣城北4km,皮里青河東岸。中心地理坐標:東經81°28′05″,北緯44°02′35″。行政區(qū)屬伊寧縣管轄,南部排土場位于伊寧市境內。
1.2地層結構特征
露天煤礦位于皮里青背斜軸部及其南翼,沿背斜軸部有皮里青走向逆掩斷層存在,總體構造簡單,其地質構造主要包括:(1)皮里青背斜。該背斜被第四系地層掩蓋,其基本輪廓主要由鉆孔控制。背斜軸向近東西。軸部平緩開闊,脊線平直。北翼傾角較緩,一般6°~8°;南翼稍陡,一般9°~22°。背斜南翼受F9逆掩斷層破壞,在靠近斷層通過處產生次級牽引褶曲,地層傾角在小范圍內發(fā)生小角度反向變化,離開斷層影響范圍后迅速恢復原傾斜角度。(2)皮里青斷裂。該斷層走向近東西,沿走向呈舒緩波狀。傾向南,傾角15°~25°,具有西緩東陡、上緩下陡特點。斷層上盤上升,下盤下降,屬逆掩斷層,水平斷距100~190m,傾向斷距120~200m,垂直斷距44~65m,均由西向東變小。C4及其以下煤層遭到該斷層破壞,并在+760m標高附近發(fā)生最大重復,重復帶寬約300m,具體到某一煤層,則寬約100~150m。
1.3 地層巖性
露天煤礦地表基本沒有基巖出露,第四系堆積物廣泛分布,其下依次埋藏有侏羅系中統(tǒng)頭屯河組與西山窯組地層。
1.侏羅系中統(tǒng)西山窯組(J2x)。該組地層為區(qū)內含煤地層,可劃分為下、中、上三個巖性段。下段(J2x1):底部為雜色細礫巖,下部由中粒砂巖、細砂巖、粉砂巖、泥巖等組成正序粒層理,屬河床及河漫相沉積;上部為淺灰色粗粒砂巖、中-細粒砂巖、粉砂巖、泥巖等,具波狀層理與水平層理,屬河流相沉積。該段厚度125.54m,深埋于露天開采煤層之下。中段(J2x2):下部由粗砂巖或砂礫巖、中-細粒砂巖、粉砂巖及炭質泥巖等組成多個向上變細的小旋回,屬河流及濱湖三角洲沉積;中至上部為含煤沉積,即C煤組所在層位,由粗砂巖、中粒砂巖、細砂巖、粉砂巖、泥巖、炭質泥巖及煤層組成。該段厚度170.11m,目前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人工揭露。上段(J2x3):灰棕-灰白色砂礫巖與粗砂巖互層,底部見有少量煤屑或煤包體,具交錯層理、透鏡狀層理,屬河流相沉積,厚56.34m,多被上覆頭屯河組沖刷而保存不全。
2.侏羅系中統(tǒng)頭屯河組(J2t)。該組地層地表僅有零星出露,可細分為上下兩個巖性段:下段(J2t1):姜黃色砂礫巖夾粗砂巖,頂部偶見泥巖薄層,具交錯層理,偶含硅化木,屬河流沉積,與下伏地層沖刷接觸。該段厚度49.91m。上段(J2t2):底部為鈣質含礫粗砂巖;中部為淺灰色塊狀砂礫巖及灰白色粗砂巖,成分以石英為主,磨圓及分選均差,屬河流相沉積;頂部為黃灰色塊狀泥巖,局部夾細砂巖條帶,為河漫相沉積。該段厚度91.93m。
3.第四系(Q)。廣泛分布在河床、沖溝及山脊上,按其成因可細分為:上更新統(tǒng)至全新統(tǒng)洪積與風積層(Q3-4pl+eol):黃土質亞砂土夾礫石透鏡體,多分布在山脊上,厚9.71m;上更新統(tǒng)至全新統(tǒng)坡積殘積層(Q3-4dl+el):黃土質亞砂土、亞粘土及碎礫等,主要分布在山坡上,厚22.86m;全新統(tǒng)洪積層與沖積層(Q4pl)、(Q4al):卵礫石松散堆積物,主要分布在沖溝及河床中,厚22.08m
2 露天開采下邊坡的力學響應特征
2.1邊坡模型構建
結合礦山實際情況,皮里青露天礦最終開采境界為:110m-240m,根據礦區(qū)
北幫邊坡的高度,通過FLAC3D數值模擬軟件,采用強度折減法進行邊坡模型的建立,建立高為:135m、寬5m,傾角分別為:20°、40°的邊坡模型。
2.2不同傾角下邊坡的力學響應特征
2.2.1應力響應特征
通過研究不同傾角條件下邊坡的力學響應特征,對比圖2(a-b)可以看出,當傾角由20°增加到 40°時,剪力增量不斷增加,剪力增量由20°的3.6 x10-3Pa增加到40°的1.65 x 10-2Pa,并在坡腳處出現最大值。
2.2.2塑性區(qū)變化特征
不同傾角下塑性區(qū)的變化特征,傾角由20°增加到 40°時,邊坡位移由原來的2.31 x 10-1m增加到3.28 x 10-1m,且隨著傾角的增加位移增量不斷向坡腳處增大,使坡腳處的位移增加最大,極易導致邊坡失穩(wěn)破壞。
3 結論
針對不同傾角條件下邊坡力學響應特征的研究,分析傾角的大小對邊坡穩(wěn)定性的影響,得出以下結論:
(1)通過不同傾角的計算結果,認為傾角與剪力增量成正相關,剪力增量隨著傾角的增大而增加。
(2)隨著傾角的增大,邊坡塑性區(qū)逐漸向坡面移動,塑性區(qū)位移隨著傾角的增大而增加,且在坡腳處位移增量達到最大值。
參考文獻:
[1]王佟,張博,王慶偉,等,中國綠色煤炭資源概念和內涵及評價[J].煤田地質與勘探2017,45(01):1-8.
作者簡介:陳運財(1995-),男,碩士,從事采動巖層變形規(guī)律及控制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