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摘要自從2006年《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提出:“高等學校要創(chuàng)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語文又重新出現(xiàn)在大學課堂上,或必修或選修不一而足。與政府、學校和教師對語文的重視形成對比的是,大學生對大學語文課堂反應冷淡,更有甚者只為積攢學分而上課。本文從央視推出的文化類節(jié)目《詩詞大會》分析大學語文上層熱、下層冷的教學現(xiàn)狀,指出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可行性的具體解決辦法。
關鍵詞 《詩詞大會》大學語文 教學 啟示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9.045
On the Enlightenment of Poetry Conference to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WANG Haixia
(General Education Department, Shandong First Medical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271000)
AbstractSince 2006, the outline of the national "Eleventh Five-Year Plan"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a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reate conditions to open Chinese courses for all college students", Chinese has reappeared in university classes, either compulsory or optional. In contrast to the attention paid by the government, schools and teachers to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re indifferent to thecollegeChineseclass, and even take classes only to accumulate credits. Based on the cultural program "poetry conference" launched by CCTV,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and probes into the feasible concrete solutions.
KeywordsPoetry Conference;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enlightenment
1大學語文上層熱、下層冷成因分析
1.1教材內(nèi)容
一直以來,大學語文教材的編排一直在不斷的推陳出新,從最早教材通過文體分類或者文學史分類到后來以價值觀為綱的教材,到現(xiàn)在文史哲融合自然科學、經(jīng)濟學等跨學科思維的教材。雖然大部分教材編寫者的出發(fā)點是好的,是為了幫助大學生有更為廣泛的閱讀量,有著一定的人文素養(yǎng),成為大學語文傳承文化的主要載體。其實毋庸置疑,經(jīng)典中包含的不僅有美好的傳奇故事,故事中所彰顯的人的品格,或德以修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自強不息,天道酬勤等,這些品質都是現(xiàn)代人人格的要素。不僅如此,經(jīng)典中還富含民族文化心理的敘述方式,托物言志,以景抒情,情景交融,如此的寫作手法不僅彰顯了東方文化不一樣的美學意味,也是現(xiàn)代人敘述的方式之一。但是就大學語文課程教學而言,教師對課本的情有獨鐘,并無法使得學生對此也興趣盎然,反之得來的是對文化的索然無味,對于經(jīng)典的過度依賴,使得經(jīng)典中的內(nèi)容與現(xiàn)實脫離,缺乏現(xiàn)代人所應有的文學表現(xiàn),缺乏文學所在社會的內(nèi)部肌理。古代文學中的君主思想及小農(nóng)經(jīng)濟與現(xiàn)代社會之間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如果缺乏理性的對待,勢必會陷入教與學的悖論中,對經(jīng)典有所弱化。
1.2教師隊伍
由于中學中許多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在過渡到大學階段之后,更多會以自學的方式進行學習,在課堂中對教師的關注較少,一定程度上放松了教師自身對于“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職業(yè)訴求,放寬了大學教師在對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方面的要求,使得教師自身的素養(yǎng)有所降低,而在大學生自身不斷求學下,兩者之間的差距相對拉近,教師隊伍的質量亟待得到整頓和改善。與此同時,部分院校教師教學能力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研能力,教學與科研能力一直是打造大學教師隊伍的重要支撐,也是高校辦學的動力來源。部分大學院校的教師隊伍存在著過于重視教學能力而忽視對科研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雖然教學能力是教師所應當具備的重要素養(yǎng),但是隨著知識與經(jīng)濟時代的快速發(fā)展,教學思想、教學方式、教學理念及教學內(nèi)容也隨之更新迭代。如果教師無法秉承學習的理念積極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是無法滿足大學生在多元時代對于學習的需求,教學與科研能力的背離,一定程度上讓教學理念與方式與現(xiàn)實相脫離,影響了學科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1.3教學形式
除中文系,幾乎所有的大學語文課堂都是采用階梯教室進行授課,通常滿員學生人數(shù)上百人。如此大規(guī)模的學生人數(shù),決定了大學語文無法像中學語文幾十人的小課堂一樣,采用情境教學、課堂問答等方式進行深入教學,而只能借助多媒體展示、單向講授進行有限的灌輸。同時,大學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也無從把握,也就無法依此調(diào)整教學形式和進度。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大學語文不外如是。從大學生體驗的角度看,大學語文既沒有《詩詞大會》那樣神秘美妙的場景布置,又無法帶來不同思維碰撞帶來的豁然開朗。如此,從政府到教師不惜時間和精力地打造語文課堂,一心期待借此提高大學生文學素養(yǎng),將文化基因傳承給即將進入社會的青年,而學生的反應卻如同一盆冷水,讓大學語文教師深受打擊,進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學生反應打擊教師積極性,不再熱情的教師更無法吸引學生投身語文課堂。究其原因,與大課堂教學模式下,難以施展活潑化教學方式不無關系。
1.4評價方式
大學語文教育長期存在著重人文輕能力的普遍做法,對于語文學習而言,學生早已經(jīng)在中小學的基礎教育階段完成了語文教育的能力培養(yǎng),有人認為能力論是唯科學注意及技術至上的教育觀,過度重視能力教育是商業(yè)背景中功利性的表現(xiàn),而對于語文的教育更多的是人文教育而非能力培養(yǎng)。當然,人文教育是所必須經(jīng)過的教學過程與實踐,但是如果大學教育課程對能力的培養(yǎng)有所忽略,從中學聽說讀寫能力轉化為大學的閱讀、思考、分析及表達能力得不到全面性的培養(yǎng)及運用,原本充滿智性的大腦被人文性的素質教育思想所吞噬,大學語文教育便與道德教育出現(xiàn)了同質化的表現(xiàn)。但是道德教育本身是思政教育的專屬課程,對于其他的課程一樣有著潛在的作用,但并不屬于語文課程的專有項目,對人文教育的片面強調(diào),一定程度上忽視對自身的培養(yǎng),大學語文將會陷入大而無當?shù)慕虒W困境。
2大學語文教學啟示
《詩詞大會》一經(jīng)推出,迅速走紅。面對大學語文課堂遇冷的現(xiàn)實,從中或許可以得到一二啟示。
2.1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編寫合適教材
《詩詞大會》的參與者雖然年齡參差不齊,但是其內(nèi)涵卻在一定程度上顯得格外契合,他們都是中國詩詞的愛好者,是對詩詞充滿熱情與探索的一群“詩性”的文人,而《詩詞大會》中由易到難,從選擇題到簡答題的答題模式,不僅與參與者在對詩詞掌握的識記深淺方面有所考究,對參與者在對詩詞掌握的理解程度也有所度量,因此,這不僅符合參與者在比賽中的心境,也符合古詩詞學習的一個過程。與此同時,在場嘉賓對古詩詞的額外拓展也是幫助參與者主體地位下的一種深層理解的幫助,讓更多的觀眾和參與者有其中的內(nèi)容在熟記的基礎上加深其認識。
而大學語文課程的學習中,大學生參與大學語文課程的學習,猶如進入了《詩詞大會》的會場,需要面對教師各種考題的輪番轟炸,以幫助自己加深對課本內(nèi)容的記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仍然需要注意大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基于其自律性已經(jīng)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在保證其主體地位基礎上合適教材的編寫,能夠更進一步地幫助大學生在課程中學習到自己想要收獲到的知識。合適的教材如同《詩詞大會》中針對錯誤進行糾正后,坐邀嘉賓對其進行深度拓展的過程,這不僅在對學生錯誤知識糾正的時效性顯示出了其專業(yè)性,在對其錯誤進行糾正后的拓展,也幫助其在理解的基礎上幫助其更好的認知和理解古詩詞的內(nèi)涵與魅力。
2.2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展現(xiàn)語文魅力
前幾年,復旦大學“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任課教師陳果意外走紅網(wǎng)絡,受到眾多高校學生的歡迎,甚至有學生說“要是有這樣的老師,上什么課都愿意去聽一聽”。這一意見可說代表了眾多大學生的心聲,好的任課教師不但可以展現(xiàn)學科魅力,還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讓學生的好奇心壓過個人喜好,重新認識學科。
審視大學語文課堂,語文教授供不應求,逼不得已只得請相關文科教授兼授語文,這就導致大學語文教師隊伍的規(guī)模和專業(yè)素養(yǎng)都有著明顯不足。在社會分工日益精細的當今社會,即使是中小學教師,兼授課程的教學水平與主授課程都有著明顯差距,因此代授其他課程只作為一時權宜之計,長久施行猶如飲鴆止渴。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的代表,象征著更強的專業(yè)性,不同學科之間的兼容性已經(jīng)微乎其微,即使是歷史系、法律系、哲學系等文科院系的教授,兼授語文時也稍顯力不從心。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說,讓歷史系、法律系或者哲學系的教授去講授語文,既浪費了其研究本專業(yè)的時間和精力,又讓與其專業(yè)不對口的語文教學效果打了折扣,造成了教學力量損耗,對社會整體來說是“不經(jīng)濟”的。
再看《詩詞大會》,第一季至第四季的主持人都是董卿,為什么?因為董卿是央視的知名主持人,又有著才女的美稱。由她主持節(jié)目,會有更多的人慕名觀看,只要節(jié)目本身有內(nèi)容、有特色就可以吸引到源源不斷的觀眾。大學里,教授在學生中同樣有著口碑,或嚴肅,或幽默,都是學生選修課程時的第一參考。因此,重振大學語文最關鍵的就是要有專業(yè)素養(yǎng)高的教師隊伍。這里的專業(yè)素養(yǎng)知識應包含兩方面內(nèi)容,一是本身語文功底深厚,二是教學水平高超。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身兼兩者的教師又要形成規(guī)模,僅憑少數(shù)專業(yè)教師是無法讓大學語文長久綻放魅力的。
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鑒甚至模仿優(yōu)秀教學案例,即優(yōu)秀教師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復制的。到了大學,這個方法卻不再靈光:一是相比中小學生,大學生的判斷能力、審美能力都有著顯著提升,加上網(wǎng)絡的傳播效力,模仿優(yōu)秀教學案例只會淪為東施效顰的笑柄;二是技能和知識點教學便于模仿,而大學語文側重于審美和思想的引導和啟發(fā),教師的思維和素養(yǎng)達不到一定高度,是無法牽引學生的思維被給予正面引導的??梢哉f,大學語文的魅力很大程度取決于任課教師,對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有著較高的要求。
2.3豐富語文教學形式,融入生活體驗
基于大學生與中學生之間的差異,大學語文課程應當區(qū)別于中學語文課程,大學語文的教學形式應當靈活多變,充滿生趣,生意盎然。在《詩詞大會》中,有這么一道題:“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這里用的典故出自哪本書?孟子、莊子還是老子。答案是莊子。答題者在答對此道題之后侃侃而談,雖然說到最后不了了之,但是內(nèi)容還是基本上正確的,主持人也在旁邊鼓勵選手能夠自己把典故說出來,最后由在場嘉賓將典故清楚梳理。這樣的一種比賽形式,不僅降低了在場選手的緊張程度,主持人的各種圓場也讓選手變得更加主動和自然,如此才讓比賽變得邊開生面,減淡了整個場面中比賽的競爭味道,讓其像家庭生活般和諧自然。
而在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學形式不僅可以是教師主動教授,也可以由對語文課程理解較為深刻的學生主動傳授經(jīng)驗及想法,教師在旁邊打圓場,作補充。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大學生增強對學科的興趣,加強對自我語文科目修養(yǎng)的鍛煉與提升。與此同時,《詩詞大會》中的比賽風格如同生活一般自然和諧,即使參與者最后沒有獲得想要的名次,也同樣受益匪淺,對今后的生活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詩詞大會》中的風格可以被大學教師予以借鑒,以融入生活風格及體驗的方式對課程進行教授,通過形式的多變以及生活體驗的融入,幫助大學生更好的體驗到大學語文課程的魅力,學習中國的漢語言文化內(nèi)容。
2.4拋棄傳統(tǒng)考試方式,實施開放式評價
對于大學語文的考試方式而言,其中所包含的考試的方式略多,但是仍然擺脫不了傳統(tǒng)的考試方式,就其評價也略顯得拘謹,無法滿足大學生就大學語文內(nèi)容而言的發(fā)散性思考,教師就其進行開放式的評價。就中華古詩詞而言,其包含的詩人作家多種多樣,每一位身上都具有不可復制的個性及風格,但是就目前而言,對許多詩人思想精神品質的評價及考量仍然過于扁平化,無法讓其在大學生的視野下變得圓潤而飽滿,但是不管是詩人作家還是創(chuàng)造藝術的一切文人,自身之于這個世界都是曾經(jīng)存在過的,他們的心理、情感都是飽滿的,是豐富的,是多愁善感的,因此許多時候在評論一位文人的時候,需要用較廣的思維去探索思考,去發(fā)現(xiàn),才能夠辯證地看待文人的作品及其中所蘊含的多種風格,也許其中是相互關聯(lián)的,也許之間是存在著矛盾的,如此,才讓這位文人不枉在這個世界上存活過。基于此,學生基于自身的思考,經(jīng)歷對文人及作品背后的理解是不同的,教師對學生作出的推論可以作出客觀及開放式的評價,以推動學生學習及探索的興趣,如此,才能夠幫助大學語文學科獲得更多的專業(yè)性人才,獲得科研立項,獲得教科研同步向前推動的進展。因此,大學語文學科教學摒棄傳統(tǒng)的考試方式,實施開放式的評價是其應有之義。
3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提出大學語文課程存在的四個方面的問題出發(fā),就教材內(nèi)容、教學形式、教師隊伍以及評價方式出發(fā)提出自己的對策與建議,來論述自己的觀點與看法。誠然,這些觀點仍然有疏漏之處,但是希望能對更多的專家學者有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馬諦,任重遠.基于提升大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朗誦藝術教育構想[J].美育學刊,2020,11(05):39-45.
[2]饒敏莉.談朗誦藝術中“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的重要性及教學對策[J].戲劇之家,2021(10):193-194.
[3]王海燕.“三全育人”理論下大學語文課程育人的實現(xiàn)路徑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1(05):9-10.
[4]韓婷.信息時代如何打造大學語文“金課”[J].文學教育(下),2021(05):78-79.
[5]翟文茜,胡越.“大學語文”非標準答案課程考核改革的實踐路徑[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1(09):58-59.
[6]劉哲.從傳道授業(yè)解惑角度談大學語文課程設置的必要性[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04):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