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光
西涼樂,如何演變而來? 回溯歷史,公元382年至385年左右,呂光平定西域,這次西征不僅將西域納入前秦的統(tǒng)治范圍,呂光也由此獲得了來自西域諸國進獻的伎樂,“光于是大饗文武,博議進止。眾咸請還,光從之,以駝二萬余頭致外國珍寶及奇伎異戲、殊禽怪獸千有余品,駿馬萬余匹?!逼渲芯陀小白凖斊澛暈橹钡凝斊潣?。西涼樂正是在改編龜茲樂的基礎之上誕生的。
《唐書·音樂志》中如此描述西涼樂:“其樂具有鐘磬,蓋涼人所傳中國舊樂,而雜以羌胡之聲也?!奔戎赋隽宋鳑鰳冯s糅了龜茲樂的特點,又指出其有一定的雅樂因素。鐘磬是傳統(tǒng)的雅樂樂器,而隋唐宮廷音樂中和前代雅樂關系最近的無疑是清樂。
清樂的最初發(fā)現,也是在南北朝時期。那時候留存在涼州地區(qū)的清樂尚不完整,被苻堅帶往關中地區(qū)方才發(fā)展成體系,成為前秦宮廷音樂的一部分。而涼州民間殘存的清樂何去何從? 融入彼時正在興起的西涼樂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所謂“變龜茲聲為之”“其樂具有鐘磬,蓋涼人所傳中國舊樂,而雜以羌胡之聲也?!本褪侵笇奈饔驇Щ貋淼凝斊澮魳放c涼州地區(qū)存留的清樂相結合,產生了西涼樂。
那么,西涼樂究竟是胡樂還是華樂?“變龜茲聲為之”的“變”與“雜以羌胡之聲也”的“雜”分別對于西涼樂的性質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根據《隋書·音樂志》和《通典》的記載,以及前人的研究,清樂直接繼承了前朝雅樂的音樂形態(tài)和樂器類型,是中原音樂的代表。鄭樵《通志》云:“清商曲,亦謂之清樂,出于清商三調,所謂平調、清調、瑟調是也。三調者,乃周房中樂之遺聲,漢魏相繼,至晉不絕。永嘉之亂,中朝舊曲散落江右,而清商舊樂猶傳江左,所謂梁宋新聲是也。元魏孝文篡漢,收其所獲南音,謂之清商樂,即此等是也?!眰鹘y(tǒng)觀點認為,龜茲樂的根本起源在于天竺(印度)樂調,在經過絲綢之路的東西方交流進入中原之后,對中原地區(qū)的音樂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這種音樂深及樂律、樂理層面,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原音樂的面貌。胡樂對于中原音樂的改變是全方位的,甚至認為,“唐之燕樂二十八調莫不是因龜茲樂律催生”,最后得到的結論是除了胡樂,隋唐音樂幾乎沒有可以討論的音樂內容了。這種觀點流傳甚廣。但是最近學界出現了一種新觀點:龜茲樂事實上是中原音樂的延伸,其核心的音樂因素和音樂理論來自中原音樂,而非天竺(印度)音樂。
黃翔鵬先生對此進行了細致的考證。首先,從文化交流來看,西域一直與中原王朝有著非常緊密的文化交流。具體到音樂交流上,《漢書》卷九十六《西域傳》就有龜茲王前往長安朝拜,帶回大量樂工、樂器回龜茲的記載。在當時,龜茲宮室仿長安制度,出入行漢家禮節(jié)——鳴鐘擊鼓。這無疑是有力的佐證,認為龜茲樂從音樂風格和根本脈絡上源自于中原舊樂。
其次,從樂器上看,龜茲樂器中的許多樂器語可能是中原產生的樂器。中原樂器隨著漢朝影響力向西域擴張,伴隨著烏孫公主遠嫁西域等事件傳播到西域地區(qū),并在后來因呂光將龜茲樂帶回中原而重返,盡管形制上有所變化,但是仍然是中原樂器的變種,比如像箏、簫、笙、笛之類的樂器等。
最后,從樂律和音樂理論上,也可以證明龜茲樂源于中國舊樂。一方面,從龜茲樂和現存的十二木卡姆來看,雖然曲調多變,但是“同均三宮”的特點是從屬于傳統(tǒng)中原音樂體系的;另一方面,從當時的各地音樂發(fā)展水平來看,無論是從音樂理論的先進程度上說,還是從中國古代音樂理論的發(fā)展來看,龜茲樂都更可能是雅樂的延伸而非天竺音樂的延伸。無論是俗樂二十八調,還是八十四調,都是中華文化自己的傳承,同時期的印度音樂并沒有如此先進的音樂理論。龜茲樂的樂律體系,來源于漢代琴五調系統(tǒng),而并非是印度音樂。這一點邱瓊蓀先生的《燕樂探源》也持有同樣的觀點。比如近幾年考古發(fā)現,庫車一帶古城遺址中的漢字文書很多,在古代,龜茲人曾經一度將漢語作為官方語言,甚至在從西漢至南北朝的漫長時間里,漢文頻繁出現在龜茲官府文書和民間契約中。
由此可見,龜茲樂是中原音樂的延伸。盡管其表現形式上體現西域音樂的風貌,骨子里是中原舊樂的韻味。而雜糅龜茲樂和清樂而生的西涼樂,自然可以說是中原音樂。此外,推動創(chuàng)制西涼樂的呂光本人極度推崇中原文化。史學界普遍認為,考慮到呂文和的姓氏,以及漢文帝初年其從沛縣遷徙到西域,有很大的可能,呂光的先祖呂文和是呂氏族人,因為漢文帝初年“誅諸呂”避難逃到略陽。如果此說成立,則呂氏一族身上一直流淌漢人的血液,并且是漢人中的貴族。從身世和家教上看,呂光很可能對中原文化有著深刻的認同,對中原舊樂有著深厚的感情。結合呂光建立宗廟,追封先祖的行為來看,這種可能性無疑是很大的。因而,這也能稍稍佐證,呂光應該會在建立國家政權的時候關注禮樂的作用,進行創(chuàng)制西涼樂的工作。同時,出于自己的身份認同和家國情懷以及政治考慮,呂光也很有可能在禮樂的創(chuàng)制過程中要求更貼近中華舊樂,在西涼樂的創(chuàng)制過程中偏向中原舊樂的元素而非西域音樂的元素。
綜上所述,唐代西涼樂最初是呂光將從西域帶回的具有中原血統(tǒng)的龜茲樂與西涼地區(qū)殘存的清樂,在后涼建國創(chuàng)制禮樂時進行大規(guī)模的整理創(chuàng)制形成的。其以龜茲樂為基礎,但因為龜茲樂本身也是中原舊樂系統(tǒng)的一部分,故而在音樂性質上體現出中原舊樂風格。因為清樂隨著戰(zhàn)亂在北地不存,西涼樂又呈現出濃厚的中原舊樂的面貌,故被稱為“秦漢伎”“國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