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玲雙
關鍵詞:小學語文;思維能力;發(fā)散思維
《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指出:語文教學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要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隨著語文課程目標的改進和深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培養(yǎng)學生正確合理的思維已成為當下語文教學關注的熱點,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在具體形象思維的發(fā)展階段,這是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時期。
一個人思維能力的高低,決定著他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層次,也決定著他對文章的理解高度。我在語文課堂中,重視對學生思維敏捷性、靈活性的培養(yǎng),并把它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一項經常性工作來抓,逐步引導學生自主思維、發(fā)散思維、深入思維,會分析,會概括,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形象的畫面場景。
一、轉變學習方式,營造氛圍,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習慣
思維是一種大腦活動,不是一個靜止的狀態(tài),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打破原有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 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一種民主的、互相尊重的關系,讓他們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能更好地、全身心地融入到語文學習中來,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
比如在進行《稱象》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學內容首先在導入時以如何“稱象”展開討論,學生匯報想法,由此引出在古代科技不發(fā)達的情況之下如何稱象,然后組織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段落進行總結,鼓勵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話說說曹沖稱象的具體做法。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就可以很好地活躍學生的思維,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互動,給教師的語文教學創(chuàng)造了一種和諧良好的氣氛,為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起到了極好的輔助作用。
二、結合口語交際,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葉圣陶說:“所謂語文,從嘴里說出來的是‘語’,用筆把‘語’寫下來的是‘文’”。可見,“語”和“文”關系密切,相輔相成;語言和思維不可分割,它們相互發(fā)展、相互促進。
語文園地中的每一個口語交際,我都是想方設法地創(chuàng)設情境,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內盡情地發(fā)揮想象,并用語言在全班同學面前表達出來;完成一次訓練后就讓學生評價哪里說得好,哪里需要糾正,引導學生知道怎么說更好,在完善學生想法的基礎上,再進行其他組的交流和展示。學生在評價其他同學說話內容的優(yōu)缺點時,也會反思自己的說話方式,從而提高自己的說話技巧。每次口語交際課,課堂氣氛都非常活躍,學生的情緒都異常高漲。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提高了寫作文的能力。學生如果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就說明其思維能力也不錯,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或外衣,從語言的表達水平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思維能力。
三、結合課文內容,鼓勵學生質疑,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質疑能力是思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課文內容時,我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這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的一種方法,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一條措施。從一年級開始,我就讓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疑問,在釋疑、交流的過程中吸收和接受更多的知識。比如在教學《我是一只小蟲子》這篇文章時,我首先讓學生自行閱讀,然后劃出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句子或段落,同時讓他們標注出自己覺得有疑問或者是不懂的句子,然后提出來大家一起進行討論、分析。有的孩子提出;“我是什么蟲子?從哪里看出來的?” 還有的孩子提出:“文中提到蟋蟀的伙伴中有屎殼郎,卻又說屎殼郎想吃掉蟋蟀,那它到底是蟋蟀的伙伴,還是敵人?”學生紛紛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文中的內容給出答案,通過這種自主學習、發(fā)現疑問的過程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讓他們在發(fā)現問題的過程中訓練了自己的閱讀水平,有利于他們更好地掌握文章的思想,領悟文章的內容和感情。課堂上通過對學生問題的講評,引導他們深入學習課文,逐步提高問題的質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還善于激發(fā)學生質疑問難,促進學、思、疑、問、悟的結合,并注意循環(huán)往復,不斷提高。
四、抓住關鍵問題,打破定勢,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廣度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啟迪小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尋找問題的解決途徑,從而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當小學生面對同一個問題時,舉一反三,能夠產生很多不一樣的聯想,學生打破了千篇一律的思維定勢,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正如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
比如,在對《蜘蛛開店》進行續(xù)編故事時,一開始學生都是順著書上前面三次開店的思路往下編故事:“逃回網上的蜘蛛立了一塊招牌,上面寫道:衣服編織,每位顧客只需付一塊錢,結果來了一頭大象……”這樣的續(xù)編沒有什么新意,后來我這樣引導學生:蜘蛛總是在做吃虧又麻煩的事,能不能換一種思路,想辦法讓自己既能賺到錢,又不那么麻煩呢?經過小組之間的討論交流,學生想出了不同的辦法:招牌上寫清特殊體型的動物單獨另算;按照身材的特征、高低胖瘦計費;遇到節(jié)假日,打折銷售……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并解決了問題,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得到了培養(yǎng)。
思維品質的方方面面都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將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與其他思維特點結合起來,從而逐漸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進而真正培養(yǎng)小學生的思維靈活性。
參考文獻:
[1]朱錫彪.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包利波.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中華少年,2015(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