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虹
(成都理工大學,四川成都610059)
伴隨全球化、市場化和信息化帶來價值多元化的影響與沖擊,大學生普遍面臨價值與信仰的生存危機,而培養(yǎng)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意識是價值觀教育中最為關鍵的問題[1]。生命是人進行一切行為的基礎和前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本體論的意義。從生命的視角探討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有關問題,有助于激發(fā)大學生的情感力量,使其在理論、情感、價值等層面達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自我價值的契合,進而產(chǎn)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做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確立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shù)’,使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進,關乎國家前途命運,關乎人民幸福安康?!盵2]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發(fā)出生命力、凝聚力和號召力,就要形成對核心價值觀的廣泛認同,這樣才能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和理解內(nèi)化為自我的價值追求,從而外化為自覺的行動和踐行。
對于價值觀認同的理解,學界往往有著不同的視角和理解。綜合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qū)φJ同概念的分析,可將價值觀認同界定為主體從內(nèi)心即在情感、心理上自覺接受某種價值觀念,并自愿將其作為自己行為原則與標準的過程[3]。將其置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視域之下時,是個人對群體和國家的心理歸屬感以及由此而生發(fā)的強烈的情感意識、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生命是一切的緣起,是國家存在、社會發(fā)展和個人成長的基本構成,也是價值認同的自然基礎和價值動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nèi)核,是社會基本制度在價值層面的本質(zhì)規(guī)定,反映了社會主義社會對人生存意義的最高看法。這意味著生命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言,具有本體性的意義,是產(chǎn)生核心價值認同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培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就是要引導大學生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認知基礎上,通過喚醒自身的自覺意識和主動修為,逐漸產(chǎn)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聯(lián)系和價值歸屬,以強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化與吸收,再用形成的穩(wěn)定的、成熟的價值觀念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和實踐。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關鍵在于“滲”和“悟”,即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潤物細無聲地把核心價值觀貫穿融入到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仍然有不少學生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存在知行不一和知行脫節(jié)的情況,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在某種程度上的缺失,是教育者不注意教育的方式和方法,還是習慣于以剛性的、權威的、強勢的姿態(tài)向大學生進行灌輸和植入,再或是生命維度的缺省,沒有叩響大學生的生命律動和激發(fā)生命靈感,等等原因,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為缺乏說服力、感染力、影響力而難以真正、全面地走進思維活躍、個性鮮明的大學生的心間,無法成為指導大學生思想和行動的指南,甚至還可能引起大學生反感和抵觸。只有先讓大學生充分感受到自身生命存在的尊嚴與美好,才能讓他們有勇氣去面對生命和生活的不易,自強不息發(fā)揚生命的光輝,主動踐行有所作為獲得生命的意義。
因此,從生命的維度來培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就是要遵循生命的內(nèi)生規(guī)律和基本邏輯,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演化成為直面生命、關懷生命的教育,把每一名學生都當作獨立的、值得尊重的個體,深入內(nèi)心去了解他們的所思和所想,喚醒他們的生命意識、情感意識、價值意識、責任意識和思想意識,引導大學生認識生命、理解生命、珍惜生命、創(chuàng)造生命,在理論、情感、價值等層面達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自我價值的契合,以對生命的認同推動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因為懷有真切的情感而愿意為之努力奮斗。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是一項知識傳授與思想改造相統(tǒng)一的過程,關鍵在于將“大理論”轉化為“真實踐”,將“大道理”轉化為“小故事”,將“大主題”轉化為“小場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其中,核心價值觀在主體生命的融入極其重要,需要做到以生命為基點,在生命的視域下去思考、審視、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原、標準和價值,通過生命去透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zhì)和內(nèi)涵,揭示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蘊含的生命之真、生命之善和生命之美。
維護生命的尊嚴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指大學生自己對生命懷有的尊重和敬畏,既尊重生命本身,又尊重生命價值,感受生命的神圣,理解生命的不易,熱愛生命,善待生命,努力讓生命過得更有意義。近些年來,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各種惡性傷害事件層出不窮,折射出當代大學生對生命的漠視和褻瀆,也反映出高校以及社會對他們生命困境的忽視和乏力。具體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而言,如果學生不能在如何對待生命這件事上樹立起正確的意識,很難相信他們可以在教育者鋪天蓋地的宣傳和灌輸模式之下做到自我反思和自我調(diào)適,應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逐步融入到自我的內(nèi)生性價值認同之中。另一方面,是指社會對大學生生命的尊重和關注。尊重生命是社會生活的基本法則和社會文明的道德底線。受現(xiàn)代化進程中多元文化交融和意識形態(tài)交鋒的影響,大學生的思想、理念、觀念等正在經(jīng)受著劇烈的沖擊,自我意識增強、物質(zhì)追求強烈、精神動因減弱,呈現(xiàn)出工具理性強于理性的趨勢。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中尊重生命,就是要從生命關懷的角度給予每一位大學生足夠的關心、愛護以及尊重,尊重他們的生命個性、生命成長、生命觀念、生命價值、生命利益和生命自由等,讓大學生作為被尊重的客體首先能充分感受到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對他們的關愛,再運用合乎生命的邏輯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去喚醒他們的生命自覺,引導他們?nèi)フ湎?、理解生命、發(fā)展生命,加強學習、提高修養(yǎng)、儲備本領、勇于擔責、敢于行動,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目標在于實現(xiàn)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它包括充分尊重個體生命的獨立,也包括給予生命足夠的自由。每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相互平等的個體,擁有著與他人不同的個性、特點和潛力,有著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和應該承擔的生命責任,因此也應該有不同的培育路徑和發(fā)展目標??鬃印耙虿氖┙獭钡慕逃枷胩崾疚覀?,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根據(jù)每位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以發(fā)展他們的獨立人格,這是教育培養(yǎng)的目標和意義所在。然而,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來說,強調(diào)共性、忽視個性,強調(diào)說教、忽視體驗,強調(diào)灌輸、忽視互動等問題表現(xiàn)仍然比較突出,缺乏對學生生命獨特性的回應,使得原本充滿了生機和活力的價值觀認同教育演變成為了簡單劃一甚至是有些枯燥的知識性教育,失去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身的魅力,削弱了大學生對學習掌握核心價值觀以指導自己思想和行為的興趣和信心,影響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可和內(nèi)化。生命是“自為”與“自在”的統(tǒng)一,是獨立的、豐富的、有意義的存在;自由是人類的天性,是人無可爭議的權利和屬性。自由,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提出的第一個價值取向,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zhì)規(guī)定和理想追求,目的在于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使人可以成為擁有自覺、自愿、自主意志與行為的獨立個體,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充分施展個性和才能。在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中,給予個體充分的生命自由,就是要打破限制大學生自由發(fā)展空間的枷鎖,不擠占、不強制,相信他們、鼓勵他們、支持他們,為他們創(chuàng)造盡情釋放自我、發(fā)展自我、奉獻自我的機會和平臺,可以大膽地選擇、自由地成長、勇敢地飛翔。
幸福,是一種情感的體驗,也是生命追求的最高層次。幸福感是對幸福的體驗和情緒,雖然系于人的主觀反映,但仍受制于客觀的幸福源泉。幸福的源泉既與人們的精神世界有關,也與人們能享受到的物質(zhì)生活有直接的關聯(lián)。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場來看,就是要為人們謀求幸福指明方向、提供必需的物質(zhì)生活基礎以及人在面對多元選擇之時給予理性的指導。具體到大學生而言,由于受當今社會轉型時期多元價值觀的影響和自我認知能力的局限,他們對生命幸福的理解還存在一些偏差,未能完全理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實現(xiàn)自我生命幸福感之間的關系,在對幸福的認識上也還多停留在感性而非理性的層面,習慣于從眼前利益的得失來判斷生命的幸福,將自我對幸福的理解局限于一隅,難以有開闊的視野和廣闊的胸襟,心態(tài)失衡,幸福感下降,感覺不到生活的幸福,甚至將生命中的問題不斷擴大,直至演化為嚴重的生命危機,威脅到生命。因此,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需要關注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就是加強對大學生正確幸福感的塑造和培養(yǎng),優(yōu)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授途徑和方式,增強個體在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以各種方式引導大學生去體會和擁有美好幸福體驗的經(jīng)歷,在良好人文關懷的氛圍之下,啟發(fā)大學生的幸福意識,讓大學生深切體會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自我幸福體驗的啟動效應,最終達到以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過程中的幸福體驗和感受來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情感,是能否被滿足的一種內(nèi)在體驗,是高級生物存在于世間不可缺少的生命能量。對人類而言,情感是人們對外界刺激所表現(xiàn)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內(nèi)心體驗和心理反應,是普遍存在的一種客觀心理活動[4]。當人的需求被滿足時就會產(chǎn)生肯定性的情感,這種肯定性的情感又會進一步轉化為激發(fā)主體采取行為的內(nèi)在動力,成為連接行為和動機之間的橋梁,所謂“情至才能心動、心動才會行動”就是這個道理。生命情感即個體對自我生命的體認、肯定、接納、珍愛,對生命意義的自覺、欣悅、沉浸(沉醉),以及對他者生命乃至整個生命世界的同情、關懷與鐘愛[5]。生命情感是人對自我的接納和認可,也充溢著對他人、社會以及世界的愛和情感,是對生命真善美的追求,表達著世間的美好與真誠。積極的生命情感可以滲入人的內(nèi)在生命世界,成為催人奮進、不斷向前的生命力量,完善人格、涵養(yǎng)生命;而消極的生命情感則是對生命的否定,意味著生命狀態(tài)的沉淪和陰郁,影響著對實踐活動的進一步踐行。據(jù)此,作為能撼動人心的教育,必須將對生命情感的啟發(fā)和教育融入到日常的現(xiàn)實世界之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引導個體不斷轉向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去探求能夠激發(fā)自己強烈情感意識以及主動作為的情感因子,始終熱愛生命、尊重生命、褒揚生命、享受生命,以積極的姿態(tài)、昂揚的斗志將生命不斷引向高處。
愛是生命情感中最基本的情感體驗,也是最重要的情感元素。愛是可以促使人產(chǎn)生被需要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根源,從而將愛的情感外化為行為,以實際行動表達出對自己、他人、社會以及國家的愛和情感。愛的教育就是這樣一種公正、無私、富有責任感、又兼具理性和感性的充滿人文關懷的教育活動,它教會人不僅要愛自己,還要愛他人,幫助的人越多,自己的生命就會在這樣的滿足與被滿足中不斷得到升華,這樣的人不僅不會沉湎于物質(zhì)的享受,反而會有源源不斷的精神追求,享受到生命更高級別的趣味和樂趣,讓生命變得更有價值和意義。反觀當代大學生對愛的理解和表達,大多還停留在對愛的感性認知,對“愛什么”“為什么愛”“如何愛”等問題卻沒有更多深入的理性的思考,與自己的認知相脫節(jié)。所以,高校要在實踐中加強對愛的探索,不斷發(fā)現(xiàn)愛、體會愛、實踐愛,將愛的養(yǎng)成融入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價值取向、理想信念、作風行動以及思維方式等方方面面,源源不斷釋放生命情感教育中愛的力量,用愛來撬動大學生的內(nèi)部思想根源,使他們在愛中得到教化,在愛中潛移默化地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視野中,情感是人們根據(jù)一定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來評價人的思想和行為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情緒體驗。情感認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認同的基礎,只有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chǎn)生情感上的需要和思想上的共鳴,才會產(chǎn)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認可和贊同,進而從內(nèi)心深處激發(fā)出強烈的情感動力,使人可以為了滿足這一需要而付諸實踐和行動。從馬斯洛對人的需要的層次劃分來看,人之所以能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chǎn)生情感上的認同,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將“富強”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目標,盡可能地為廣大民眾提供豐富的物質(zhì)資料,以滿足民眾對基本物質(zhì)生活的需要,并在滿足較低層次需要的基礎上,為個人追求更高層次的滿足和需要提供動力支持,努力讓民眾生活得更有尊嚴、更有價值、更有意義,最終實現(xiàn)個人的全面發(fā)展。這是社會主義價值理想的集中反映,也是社會主義大愛的表達,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表達了人對不同層次的需要以及社會對人不同追求的滿足,符合社會成員對自我的愿望和期許,是對每個人都更為積極的情感體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個體正確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以及道德情操的養(yǎng)成。從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xiàn)狀來看,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已經(jīng)普遍習慣于在學校居高臨下的態(tài)勢下接受教育,主動思考、理性思維能力減弱,情感表達變得遲鈍、脆弱且貧乏,難以形成與社會主流價值相適應的社會情感價值取向。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應該是一個涵蘊生命成長和促進精神生命提升的過程,也是一個充滿愛、洋溢愛的情感互動過程,不能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和理論的宣教,要通過創(chuàng)設情感情境、豐富教學內(nèi)容、了解情感需要、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途徑和手段,引導大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進行“愛的探索”,以此喚醒情感意識、激發(f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努力成為一個懂得既愛自己又愛他人,奉獻社會、建設國家的新時代青年,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人是具有雙重生命的存在,既有自然生命的存在和延續(xù),又有超越自然的價值生命,自然生命和價值生命統(tǒng)一于人的生命本身,使人的生命成為一種意義性的存在和價值性的實體。生命的世界是一個意義的世界,人的生命之所以珍貴和崇高,就在于人能不斷突破自然、社會以及自身加之于人類的種種限制,賦予有限生命以無限充實的內(nèi)涵,也在于人能用理性規(guī)范來約束自己的生活,使之擺脫自然生命本能的隨意和沖動,建立生命的意義,并不斷追求以實現(xiàn)自我的提升和完善,讓生命得以釋放激情、綻放光彩。人是價值的主體,價值是人存在的基礎和依據(jù),重視和張揚生命的價值是一個永不過時的話題,也是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應認真思考、仔細斟酌的生命命題。生命的價值有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面,該以怎樣的姿態(tài)去審視生命的價值,關乎到每個人的生命價值取向,體現(xiàn)著個人如何看待自我和他人、集體、社會間的關系。當一個人能將生命的責任與時代的崇高聯(lián)系在一起,就會自覺運用社會為其提供的條件,主動投身于社會主義的建設實踐,實現(xiàn)對自我的滿足和超越,也同時完成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實現(xiàn)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交融與統(tǒng)一。
正確生命價值的樹立和實現(xiàn)是人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和精神支持。當代中國在經(jīng)歷了急劇的市場化變革之后,正式開啟了物質(zhì)生產(chǎn)和消費的繁榮時代,也帶來了社會交往關系的根本性變革。當下的人們,正處于一個深層次價值危機博弈的局面,一方面是經(jīng)濟價值對人價值的取代,人在金錢的誘惑之下逐漸淪為金錢和商品的奴隸,漠視了人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另一方面是從思想上努力跨越追求器物豐富的“物的依賴關系”階段,逐漸進入一個審視人自身行為與內(nèi)在精神狀況,評價人的生存與發(fā)展意義與終極價值的全新里程。這是人的主體性不斷提升、社會發(fā)展?jié)u次飛躍的進程體現(xiàn),也是多重價值觀膠著呈現(xiàn)的結果。隨之而來的,還有大學生的生命信仰、思想觀念與生活方式的深刻變化,他們的思想和精神領地不斷經(jīng)受著來自西方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思想的侵襲,將有關生命意義的討論暫時擱置一邊。大學生在生命價值方面的無意義感,反映出他們在生命信仰上的迷失和生命意義上的缺失,無法通過生命的價值體驗感受到生命的樂趣和快樂,甚至可能因為對“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等生命的終極問題產(chǎn)生存疑而將自己逼入否定自我、漠視他人的嚴重境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靈魂是馬克思主義,培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就是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關注學生作為生命主體的存在與發(fā)展,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既不因為渾渾噩噩而無所追求,也不因為目標理想過于崇高而失去斗志,要著重找到自我和自然、人類、社會的契合點,理解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主動做到將個人命運系于國家和民族之命運,在奉獻社會、建設國家的大背景下去思考有關生命的意義、人生的信仰等深層次問題,逐漸摒棄自私的利己主義,朝向理想的狀態(tài)不斷進發(fā),最終實現(xiàn)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并共同推進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