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國家圖書館敦煌寫本BD05453??崩?/h1>
      2021-01-13 00:41:35金雙平
      現(xiàn)代語文 2021年12期
      關(guān)鍵詞:???/a>

      金雙平

      摘? 要:為方便學(xué)界研究,國家圖書館陸續(xù)以影印的形式將其館藏敦煌文獻(xiàn)公布于世。這批文獻(xiàn)圖版清晰、范圍廣泛,極具研究價值,尤其是文獻(xiàn)??眱r值。其中,編號為BD05453的寫卷首尾完整,書寫清楚,內(nèi)容為《四分律比丘尼戒本》。該件寫卷早于諸刻本,較為接近原來面貌,具有較強(qiáng)的文獻(xiàn)校勘價值。利用這一寫卷,逐字比對《大正藏》本,并參考其他相關(guān)寫卷,可以進(jìn)一步完善《大正藏》本中所存在的不足之處。

      關(guān)鍵詞:敦煌寫卷;BD05453;《四分律比丘尼戒本》;???/p>

      一、BD05453寫本簡介

      自1900年石窟之門打開以來,敦煌石室珍藏的大量文獻(xiàn)也隨之問世,學(xué)界將其稱為“敦煌文獻(xiàn)”“敦煌遺書”“敦煌文書”“敦煌寫本”等。其中,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有大量敦煌文獻(xiàn),并陸續(xù)以影印的形式出版發(fā)行,其總名為《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在這套文獻(xiàn)中,館藏編號為BD05453的寫卷,由于首尾俱全,楷書抄寫,字跡工整,因此具有很高的文獻(xiàn)校勘價值和文字學(xué)價值。

      該件寫卷系一整卷,卷首有“四分律尼戒本一卷”八字,首題下是“大姊僧聽”四字;卷尾有“四分尼戒本”五字。其開始部分為“稽首禮諸佛,及法比丘僧”,結(jié)束部分為“施一切眾生,皆共成佛道”,共705行,每行字?jǐn)?shù)不一。

      BD05453寫卷的最大特點(diǎn)是,整個寫本共有154條注釋,多以小字或雙行小字,附在需要解釋之處。就內(nèi)容來說,全部注釋可以大致分為四類:第一類,交代具體戒條因誰而制,這類注釋占絕大部分。如第四條:“已(以)上二戒因那(當(dāng)作偷)羅難陁?!钡诹鶙l:“此戒因尉次比丘尼?!钡诙悾c比丘戒進(jìn)行比較,如在第四個波羅夷之后作了第三條注釋:“已上四戒同僧?!钡谌?,系前兩類的綜合,既有與比丘比較,又有因誰而制,如第七條注釋附在第一個僧伽婆尸沙后面:“此戒同僧,因迦羅犯。”第四類,為戒本內(nèi)容的科分,把戒本分為三部分:序分、正宗和流通分。其中,序分作了兩次注釋,在“今問諸大姊:是中清凈不?(如是三說)”后面有一處:“已前序分。”緊接著“諸大姊!是中清凈,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后面又有一處:“稽首禮諸佛至是事如是持是序分。”當(dāng)從后者。在七滅諍后,作了注釋:“是事如是持已前是正宗?!奔唇浔菊摹W詈笠惶幾⑨尀椋骸叭倘璧谝坏酪押罅魍ǚ?。”按照這一分法,寫本還有五行字介于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間,即:“諸大姊!我已說戒經(jīng)序,已說八波羅夷法,已說十七僧伽婆尸沙法,已說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已說百七十八波逸提法,已說八波羅提提舍尼法,已說眾學(xué)戒法,已說七滅諍法。此是佛所說,半月半月說,戒經(jīng)中來。若有余佛法,是中皆共和合,應(yīng)當(dāng)學(xué)?!逼渲?,有八處簡作“同前”二字,有三處分別簡作“犯主同前”“此戒同前”和“此二同前”四字。

      二、BD05453寫本???/p>

      總的來看,敦煌文獻(xiàn)在時間上比傳世刻本更早、更接近原貌。李正宇先生認(rèn)為,最早的敦煌文獻(xiàn)是題為甘露元年的《譬喻經(jīng)》[1](P64),最晚的也屬于唐五代宋初時期。BD05453寫卷同樣早于刻本,其文獻(xiàn)??眱r值不容小覷。正如張涌泉先生所說:“敦煌文獻(xiàn)中的許多佛經(jīng)寫本(或刻本)大都是現(xiàn)在可以見到的最早的本子,有著很高的文獻(xiàn)??眱r值?!盵2]寫本BD05453抄寫的是《四分律比丘尼戒本》的內(nèi)容,除此之外,《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中還有一百余件抄寫《四分律比丘尼戒本》的卷子?!端姆致赡峤浔尽份^為常見的是《大正藏》版,該版本雖然能夠電子檢索,頗為實(shí)用,但錯漏、斷句有誤之處較多。我們利用這一寫卷,并參考其他相關(guān)寫卷,可以完善《大正藏》本中所存在的不足之處,以期提高文獻(xiàn)質(zhì)量。

      (1)若自知有犯者,即應(yīng)自懺悔;不犯者,默然。默然者,知諸大姊清凈。若有他問者,亦如是答。如是比丘尼在眾中,乃至三問,憶念有罪,不懺悔者,得故妄語罪。(22/1031b)

      按:此處是“戒經(jīng)序”部分,《中華大藏經(jīng)》本與《大正藏》本一致。由于不是戒本正文,所以隨意性較強(qiáng),各本出入較大。這段文字寫本BD05453作:“若有犯者,當(dāng)發(fā)露;無犯者,默然。默然故,當(dāng)知僧清凈。若有他舉者,即應(yīng)如是答。如是諸比丘尼,在于眾中,乃至三唱,憶念有罪,不發(fā)露者,得故妄語罪?!?/p>

      刻本有一處衍文?!叭糇灾蟹刚摺保搶懢碜鳌叭粲蟹刚摺?,寫本更為簡潔,也更符合佛經(jīng)四字格的語言習(xí)慣。同時,刻本中的宋、元、明、宮諸本①,也作“若有犯者”。

      刻本還有一處脫文?!叭缡潜惹鹉嵩诒娭小?,該寫卷作“如是比丘尼在于眾中”,兩種說法在佛典文獻(xiàn)中均存在,都符合句法,即介詞短語充當(dāng)狀語。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來看,寫卷更符合行文習(xí)慣。后文中的“乃至三問”“憶念有罪”等均為四字格,“比丘尼”后斷開,這樣“在于眾中”也成為四字格,與后文一致。查驗(yàn)其他版本,刻本中宋、元、明、宮諸本,均作“比丘尼在于眾中”。查驗(yàn)其他寫卷,BD00711、BD01100、BD01500、BD05453、BD05628、BD05986、BD06273、BD13628、BD14039、BD14541等,均作“在于眾中”。其中,BD06417-2開始抄作“在眾中”,校對后又于“在”右下方添加“于”字,這一校改更能說明,此處當(dāng)從寫本作“在于眾中”。

      值得注意的是,《大正藏》本中的兩處“懺悔”,該寫卷均作“發(fā)露”;第二處“懺悔”,刻本中的宋、元、明、宮本,亦作“發(fā)露”。兩詞語義相近,均指說出自己的過錯并加以悔罪。除此之外,還有幾處異文也是意義相近,如“若有他問者”之“問”,寫本作“舉”,“舉”亦可表示“問”義。《禮記·曲禮上》:“主人不問,客不先舉?!笨追f達(dá)疏:“舉亦問也??蛷耐鈦恚藛柭分泻疅釤o恙,若主人未問,則客不可先問也?!盵3](P1239)

      (2)若比丘尼,知比丘:僧為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而順從。諸比丘尼語言:“大姊!此比丘為僧所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汝莫順從?!比缡潜惹鹉嶂G彼比丘尼時,堅(jiān)持不舍。彼比丘尼應(yīng)第二、第三諫,令舍此事故。(22/1031c)

      按:《大正藏》本“如是比丘尼諫彼比丘尼時,堅(jiān)持不舍”,《中華大藏經(jīng)》本與其一致;該寫本作“如是比丘尼諫彼比丘尼時,是事堅(jiān)持不舍”。當(dāng)以寫本為是,兩個刻本均脫“是事”二字。

      從語義來看,刻本可能會使讀者產(chǎn)生兩種理解:“堅(jiān)持不舍”的主體可以是諫者,也可以是被諫者。寫本意思卻很明確,即被諫者是“堅(jiān)持不舍”的主體,被諫以后仍然堅(jiān)持是事而不舍棄,這樣才與后文第二諫、第三諫相一致。

      從原典來看,《四分律》原文作“如是比丘尼諫彼比丘尼時,是事堅(jiān)持不舍”?!端姆致杀惹鹉峤浔尽肥钦洝端姆致伞樊?dāng)中有關(guān)比丘尼的戒律,應(yīng)與原典保持一致。

      從其他版本來看,刻本中圣乙本與寫本較為一致,圣乙本“是”在“時”前面、“事”脫落;寫本BD00208、BD00586、BD00711、BD00890、BD01500、BD02299、BD03150、BD03570、BD04041、BD04523、BD04672、BD05080、BD05362、BD05453、BD05516、BD05533、BD05628、BD05986、BD06273、BD06417-2、BD06490、BD06492、BD06577、BD07128、BD08455、BD09413-2、BD09534、BD14039、BD14541等,均作“如

      是比丘尼諫彼比丘尼時,是事堅(jiān)持不舍”。其中,BD03005殘卷,存“事堅(jiān)持不舍”;BD04523誤作“是事賢持不舍”,形近而誤。在國圖藏敦煌文獻(xiàn)中,此處文字沒有一件寫卷同《大正藏》本。

      (3)若比丘尼,詣官言居士、若居士兒、若奴、若客作人,若晝、若夜、若一念頃、若彈指頃、若須臾頃。是比丘尼犯初法應(yīng)舍,僧伽婆尸沙。(22/1032a)

      按:《大正藏》本“詣官言居士、若居士兒、若奴、若客作人”,《中華大藏經(jīng)》本與其一致;該寫卷作“詣官言人,若居士、若居士兒、若奴、若客作人”。當(dāng)以寫本為是,兩個刻本均簡省了“人若”兩字。

      從語義表面來看,寫本與刻本意思基本一致,但細(xì)究起來,寫本無疑更為全面、更為嚴(yán)謹(jǐn)。這里的“言”為訴訟、告狀的意思,“言人”即去官府告發(fā)人家。按照刻本的意思,是控告居士、居士兒、奴、客作人這四種人;寫本作“言人”則更為全面,列舉了四種人又不限于這四種人。如《四分律》:“若比丘尼言人,若居士、居士兒、若奴、若客作人?!保?2/718b)后面四種人屬于不完全列舉,若省去“人若”二字,則只限于四類人,這樣就顯得片面。

      從原典行文習(xí)慣來看,也是以寫本為長。如《四分律》:“尼眾中應(yīng)差堪能人,若上座、若次座、若誦律、若不誦律堪能作羯磨者。”(22/717a)前文統(tǒng)說“人”,后文用四個“若”列舉。又如:“聽諸比丘語舊住人,若佛圖主、若經(jīng)營人、若有三月安居得房者?!保?2/830b)前文總說“舊住人”,后文用三個“若”的句式來舉例。

      從其他寫本來看,BD00711、BD00890等,均作“詣官言人,若居士、若居士兒、若奴、若客作人”;BD00014則作“詣官人言,若居士、若居士兒、若奴、若客作人”,其中,“人言”當(dāng)為“言人”。此外,《四分律刪繁補(bǔ)闕行事鈔》和《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直接簡稱作“言人戒”,也可說明此處刻本簡省“人若”二字不妥。

      (4)若比丘尼,先知是賊女,罪應(yīng)死,人所知;不問王、大臣、不問種姓,便度出家受具足戒。是比丘尼犯初法應(yīng)舍,僧伽婆尸沙。(22/1032a)

      按:《大正藏》本“人所知”,《中華大藏經(jīng)》本與其一致;該寫卷作“多人所知”。當(dāng)以寫本為是,兩個刻本均脫“多”字。

      從律典原文來看,當(dāng)作“多人所知”。《四分律》卷二十二:“彼比丘尼,知賊女罪應(yīng)死,多人所知;不問王、大臣、種姓便度為道。作三羯磨竟,和上尼僧伽婆尸沙。”(22/719b)原文作“多人所知”。同時,“多人所知”也更加符合佛典譯經(jīng)四字格的行文習(xí)慣。其他律文的比丘尼戒本同樣有這一條,亦作“多人所知”。如《十誦律》卷四十三:“若比丘尼知賊女決斷墮死,眾人皆知,王及剎利眾不聽度作弟子,是法初犯僧伽婆尸沙可悔過。知者,若自知若從他聞,若賊女自說。賊者,有二種:一者偷奪財(cái)物,二者偷身墮死者作罪應(yīng)死。眾人知者,多人所知?!保?3/309c)

      從其他寫卷來看,亦當(dāng)作“多人所知”。查檢國

      圖相關(guān)寫卷,BD00014、BD00208-1、BD00586、BD00890、BD02093、BD02299、BD02816、BD02965、BD03005、BD03150、BD03570、BD03795、BD03922、BD04041、BD04080、BD04672、BD05080、BD05362、BD05516、BD05533、BD05628、BD05986、BD06273、BD06417、BD06490、BD06492、BD06577、BD07128、BD08455、BD14039、BD14541、BD15362,均作“多人所知”,國

      圖所藏寫本中無一件如刻本作“人所知”。其中,BD06273一開始作“人所知”,后在“死”與“人”間添加一小字“多”(原卷作“”);BD06417一開始作“多所知”,后在“多”的右下方添加一小字“人”(原卷作“”)。兩處校改更能說明,此處當(dāng)從寫本作“多人所知”。

      (5)若沙彌尼作如是言:“我知佛所說法,行淫欲,非障道法?!北吮惹鹉嶂G此沙彌尼言:“汝莫作是語,莫誹謗世尊,誹謗世尊不善,世尊不作是語。沙彌尼!世尊無數(shù)方便說淫欲是障道法,犯淫欲者是障道法?!保?2/1036a)

      按:《大正藏》本“若沙彌尼”,《中華大藏經(jīng)》本與其一致;該寫卷作“若比丘尼知沙彌尼”。當(dāng)以寫本為是。

      從戒本的行文習(xí)慣來看,該寫卷的表述無疑更為妥當(dāng)。比丘尼戒本中共有一百七十八條波逸提法,此處是第五十四條波逸提法;在《中華大藏經(jīng)》與《大正藏》兩個版本中,有一百七十七條是以“若比丘尼”四字開頭的,唯獨(dú)此處為“若沙彌尼”開頭。依照該寫卷的表達(dá),則前后保持一致,均以“若比丘尼”四字開頭。同時,從這條波逸提法內(nèi)部來看,前用“沙彌尼”而后用“彼比丘尼”,這樣一來,其敘述的主體就發(fā)生了變化,未能維持語義的一致性。

      從其他寫卷來看,作“若比丘尼知沙彌尼”的占絕大部分,除該件寫卷外,還有BD00014、BD00711、BD00890、BD01047、BD01161、BD01500、BD01903、BD02299、BD02421、BD02765、BD02965、BD03150、BD03570、BD03793、BD03922、BD04213、BD04289、BD04519、BD04552、BD04672、BD05362、BD05533、BD05628、BD05986、BD06577、BD07564、BD08480、BD14039和BD14541等,均作“若比丘尼知沙彌尼”。

      我們推測,兩個刻本當(dāng)是受到《四分律》原典的影響,受其影響的還有寫本BD00208、BD01117、BD02093、BD02332和BD02816等,均以“若沙彌尼”開頭。

      (6)若比丘尼知有比丘僧伽藍(lán)內(nèi)起塔者,波逸提。(22/1038b)

      按:《大正藏》本“知”字不辭;《中華大藏經(jīng)》本作“在”(41/357a),該寫卷亦作“在”。當(dāng)以寫本為是。

      從語義來看,句中的“在”用作介詞,它與后文“有比丘僧伽藍(lán)內(nèi)”組成介詞短語,作“起塔”的地點(diǎn)狀語。王力曾指出,晉以后,“在”往往用來代替“于”,成為真正的介詞[4](P152)。這里的用法也符合王力先生的論斷。

      查驗(yàn)《四分律》原典,此處亦作“若比丘尼在比丘僧伽藍(lán)內(nèi)起塔者,波逸提。”(22/776b)其他刻本,如宋本、元本、明本、宮本、圣本、圣乙本,此處也作“在”。其他寫卷,如BD00208、BD00890、BD01047、BD01439、BD01500、BD01903、BD02147、BD02299、BD02332、BD02828、BD02971、BD03150、BD03570、BD05628、BD05778、BD05986、BD06492、BD06577、BD06697、BD14039等,此處均作“在”。

      我們推測,《大正藏》本之所以作“知”,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受上一戒條的影響,即“若比丘尼知先住后至、后至先住,欲惱彼故在前經(jīng)行、若立、若坐、若臥者,波逸提”,其中,前五個字是“若比丘尼知”,屬于涉前而誤;第二,受這一戒條的開緣影響,即如果不知道有沒有比丘而起塔,那么不算犯戒;與之對應(yīng),知道有比丘還起塔就算犯戒。

      (7)不得視比坐缽中食,應(yīng)當(dāng)學(xué)。(22/1039b)

      按:寫本BD05453作“不得視比坐缽中起慊心,應(yīng)當(dāng)學(xué)?!薄般弧?,這里通“嫌”?!稘h書·趙充國傳》:“雖亡尺寸之功,媮得避慊之便,而亡后咎余責(zé),此人臣不忠之利,非明主社稷之福也?!鳖亷煿抛ⅲ骸般唬嘞幼??!盵5](P2990)“起慊心”,即“起嫌心”。當(dāng)以寫本為是。

      這里的引文屬于一百條“眾學(xué)戒法”的第三十四條,在居士分發(fā)食物時,不得看旁邊比丘尼的缽中。依據(jù)刻本,此條“眾學(xué)”是不得看缽中食的意思;依據(jù)寫本,是不得看缽中而起嫌心的意思,其側(cè)重點(diǎn)是在于不得起嫌心。關(guān)于這一戒條的制戒緣由,《四分律》卷二十云:“時居士手自斟酌羹飯種種好食。時六群比丘中,一比丘得食分少,見比坐分多,即語居士言:‘汝今請僧與食自恣,欲與多者便與多,欲與少者便與少,汝居士有愛?!保?2/705a)另外一部戒律規(guī)定得更為明確,《五分律》卷十云:“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聽視比坐缽,不得生嫌心。今為諸比丘結(jié)應(yīng)學(xué)法。從今是戒應(yīng)如是說:不嫌心視比坐缽應(yīng)當(dāng)學(xué)?!保?2/76a)這里的“聽”的意思是“允許”,從中可以看出,佛還是允許看比坐缽的,只是不允許“生嫌心”。

      從其他版本和寫本看,亦以寫本為是。《四分僧戒本》此處作“起慊心”;在刻本中,宋、元、明、宮本,均作“起嫌心”;《中華大藏經(jīng)》本也作“起嫌心”。查驗(yàn)其他寫本,BD01113和BD01247作:“不得視比坐缽中起慊心,式叉迦羅尼?!逼渲校笆讲驽攘_尼”是“應(yīng)當(dāng)學(xué)”的另一種翻譯,屬音譯。《大毗盧遮那成佛經(jīng)疏》卷五:“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學(xué)。此中應(yīng)學(xué),舊譯名為式叉迦羅尼?!保?9/629c)《四分律刪繁補(bǔ)闕行事鈔》卷二:“四分律戒本云式叉迦羅尼,義翻為應(yīng)當(dāng)學(xué)?!保?0/46b)

      (8)若比丘尼不病,不得自為己索羹飯,應(yīng)當(dāng)學(xué)。(22/1039b)

      按:寫本BD05453作“無病不得為己索羹飯,應(yīng)當(dāng)學(xué)”。當(dāng)以寫本為是。

      這里的引文屬于一百條“眾學(xué)戒法”中的一條。從戒本的行文習(xí)慣來看,大多作“不得……,應(yīng)當(dāng)學(xué)”或“不得(應(yīng))為說法,應(yīng)當(dāng)學(xué)”。在《大正藏》本中,一百條“眾學(xué)戒法”里唯有這一條是以“若比丘尼”開頭;在寫卷BD05453中,一百條“眾學(xué)戒法”里均沒有以“若比丘尼”開頭的。

      從其他刻本來看,宋、元、明、宮本,均作“無病不得自為己索羹飯,應(yīng)當(dāng)學(xué)”。寫卷BD03922、BD04289、BD05362、BD05628、BD05986、BD06697、BD07564和BD14039等,均作“不得為己索羹飯,應(yīng)當(dāng)學(xué)”,當(dāng)是為了保持句式一致而脫落了“無病”二字。此處一百條“眾學(xué)戒法”中,有七十五條是以“不得”二字開頭的。省略“無病”二字后,形式上雖然得以統(tǒng)一,卻造成了語義上的不確切。查檢《四分律》原文:“佛言:自今已去聽病比丘自為己索食……”,從原典來看,比丘若是患病是可以為自己索要羮飯的,簡省“無病”后過于籠統(tǒng),反而與律典原義不符。

      我們推測,《大正藏》本這一條當(dāng)是受到“一百七 十八波逸提法”的影響,在“一百七十八波逸提法”中,有一百七十七條是以“若比丘尼”四字開頭的。

      (9)不得與反抄衣不恭敬人說法,除病,應(yīng)當(dāng)學(xué)。(22/1039b)

      按:寫本BD05453作“不得與反抄衣人說法,除病,應(yīng)當(dāng)學(xué)?!碑?dāng)以寫本為是。

      從意義上來看,此處是羅列不恭敬的種種表現(xiàn),而反抄衣只是其中之一,因此,反抄衣與不恭敬人難以并列。如果兩者是修飾關(guān)系的話,則理解為:不得與反抄衣的不恭敬人說法。這樣可能會讓人產(chǎn)生誤解,除了反抄衣可以為其他的不恭敬人說法,顯然是不妥的。

      從上下文來看,一百條“眾學(xué)戒法”中,共有八條是羅列不得為某某說法。除反抄衣外,緊跟其后七條中的“衣纏頸人”“覆頭人”“裹頭人”“叉腰人”等都屬于不恭敬人,這七條均為“不得為某某人說法”的句式而沒有“不恭敬人”四字。相比而言,該寫卷無疑更為妥當(dāng),也更符合前后一致性原則。

      從其他刻本和寫卷來看,刻本中的宋、元、明、宮本和寫卷BD1113也與該寫卷一致,作“不得與反抄衣人說法”。

      (10)不得為衣纏頸者說法,除病,應(yīng)當(dāng)學(xué)。

      不得為覆頭者說法,除病,應(yīng)當(dāng)學(xué)。

      不得為裹頭者說法,除病,應(yīng)當(dāng)學(xué)。

      不得為叉腰者說法,除病,應(yīng)當(dāng)學(xué)。

      不得為著革屣者說法,除病,應(yīng)當(dāng)學(xué)。

      不得為著木屐者說法,除病,應(yīng)當(dāng)學(xué)。

      不得為騎乘者說法,除病,應(yīng)當(dāng)學(xué)。(22/1039c)

      按:《大正藏》本中的七處“者”字,該寫卷均作“人”。兩字均可,而以寫本為長。

      在一百條“眾學(xué)戒法”中,共有八條內(nèi)容是不得為某某說法的,其中,第一條是“抄衣人”,若從寫卷后七條也作“某某人”,則這八條句式一致。同時,“人”比“者”通俗易懂,口語化更為突出一些,這也與整個戒本較濃的口語色彩相一致。

      從其他刻本來看,宋、元、明、宮本此處亦作“人”。

      三、余論

      《四分律》譯出之后,對佛教界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影響。北魏法聰開始弘揚(yáng);道覆、慧光等為之作注,并判為大乘律。至唐代,道宣律師會通小大乘,進(jìn)一步推動了該部律藏的傳播。該部律藏較為實(shí)用的是具體戒律,故相關(guān)戒條部分另有單行本行世,其中就包括《四分律比丘尼戒本》。該戒本的《大正藏》版最為實(shí)用,在文獻(xiàn)傳播乃至弘揚(yáng)佛法上功不可沒,只是在翻刻的過程中難免會存有一些訛誤。在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文獻(xiàn)中,共有一百三十余件抄寫比丘尼戒本的寫卷,這批文獻(xiàn)普遍較早,也更為接近歷史原貌。不過,這些《四分律比丘尼戒本》多是殘卷,只有BD05453和BD14039為整卷。本文主要是利用BD05453寫卷,并參考其他相關(guān)寫卷,來校對《大正藏》本,共發(fā)現(xiàn)數(shù)處瑕疵,在完善傳世文獻(xiàn)的同時,也可以管窺寫卷的文獻(xiàn)價值。當(dāng)然,瑕不掩瑜,刻本的實(shí)用性是要超過寫本的,再加上寫卷俗寫字較多,使用起來終歸不便。就此而言,相關(guān)寫卷仍需作進(jìn)一步整理,其價值也需要作進(jìn)一步挖掘。

      參考文獻(xiàn):

      [1]李正宇.敦煌學(xué)導(dǎo)論[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

      [2]張涌泉.敦煌文獻(xiàn)密宗信仰研究的開創(chuàng)之作——再讀《敦煌密教文獻(xiàn)論稿》[J].敦煌研究,2004,(2).

      [3]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十三經(jīng)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王力.漢語語法史[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5][漢]班固.漢書[M].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

      The Examples of Collation Value of BD05453 in Dunhuang Manuscripts

      Jin Shuangp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223001, China)

      Abstract:For the convenience of scholars,the national library has successively published its Dunhuang manuscripts in the form of photocopies. These documents have clear plates and a wide range, which are of great research value, especially the value of literature collation. The appearance of writing of the BD05453 is natural and true, which is earlier than the block printed edition, and is close to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so it has strong literature collation value. By means of the BD05453, comparing the printed edition word by word, and refer to other related Dunhuang Manuscripts, we can perfect some defects the precepts of Buddhist nun in Taisho-pitaka.

      Key words:Dunhuang manuscripts;BD05453;Buddhist nun commandments in shibunritsu;collation

      猜你喜歡
      ???/a>
      《說文校議》??狈椒ǚ治?/a>
      青春歲月(2017年4期)2017-03-14 20:23:38
      美與時代·美術(shù)學(xué)刊(2016年8期)2016-11-09 02:50:15
      褚彥回作品輯佚
      淺析中國音樂文獻(xiàn)學(xué)??睂W(xué)、目錄學(xué)的方法
      戲劇之家(2016年6期)2016-04-16 16:19:13
      《文選平點(diǎn)》魏晉南北朝文論札記
      《聊齋志異》與“三禮”
      《新出唐墓志百種》??睖\析
      《左傳譯注》校點(diǎn)辨正
      文教資料(2014年34期)2015-03-13 05:24:19
      《尚書注疏》校讀劄記
      文教資料(2014年31期)2015-02-05 05:39:33
      淺談王念孫的??狈椒ㄅc成就
      黑龍江史志(2014年3期)2014-11-24 22:07:41

      湖北省| 军事| 高清| 巢湖市| 河曲县| 罗甸县| 台东县| 奈曼旗| 天柱县| 丰镇市| 乃东县| 连江县| 清水县| 澄迈县| 始兴县| 桃园市| 乌什县| 吉木萨尔县| 东安县| 丰宁| 玉环县| 镇江市| 丰都县| 延津县| 彭州市| 柯坪县| 什邡市| 赫章县| 吐鲁番市| 达日县| 太谷县| 罗甸县| 隆子县| 湟中县| 普宁市| 绵竹市| 蒲城县| 扎鲁特旗| 临沭县| 临颍县| 天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