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 婷
“王戎兵器”銅璽
璽印,《釋名》解釋為:“璽,徙也,封物使可轉徙,而不可發(fā)也。印,信也,取以封物為信驗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敝袊糯t印有著兩千多年的發(fā)展歷史,反映著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有著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現今仍然有在使用。璽印在當時社會既是掌權者所持的一種職務憑證,又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天津博物館所藏的璽印具有數量大、精品多、時代全的特點,在全國博物館璽印收藏中名列前茅。
璽印的產生不是偶然的,而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從文獻和實物資料來看,璽印出現和發(fā)展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官印、私印都稱作“璽”,“璽”是中國印章的最早名稱。天津博物館收藏的璽印時代最早的是春秋時期的“壬戎兵器”銅璽,絞索狀半圜形鈕,鈕上有繩紋,印體扁平,印背鑄有對稱的蟠虺紋,菱形印面,被兩條凸起的交叉直線分成四格,璽文書體為戰(zhàn)國古文,內容為“壬戎兵器”四字,應是封緘軍中發(fā)放兵器的文書所用的官璽。其文字與出土的春秋時期的青銅器“秦公簋”上的銘文形式基本相同。從紋飾及字體判斷應屬春秋時期的秦國官璽,也是迄今所見的傳世璽印中唯一的一件春秋銅璽。此璽為收藏家陳介祺舊藏古璽之冠,后為周叔弢購藏,并于1981年捐獻給國家。
天津博物館所藏數量較多的是戰(zhàn)國時期的璽印,這些璽印時代特點鮮明,各具地域特色,很多璽印的內容可與歷史文獻相互印證。戰(zhàn)國官璽是各諸侯國頒發(fā)給官員本人的璽印,既是行使權力的憑證,也是任官資格身份的證明,而私璽則是當時社會經濟活動中作為憑證信物的一種工具。
這時的璽印內容除了官職,私人姓名如館藏的“王鳴”“西方疾”等人名璽外,私璽中還有很多箴言、吉語和一些動物、器物圖案的璽印。館藏有吉語璽“吉”“昌”“千萬”“千秋”“千金”“日有千萬”等,箴言璽有“敬”“敬身”“敬事”“悊”“悊之”“中職”等,璽面形態(tài)豐富,形狀各異。這些館藏的戰(zhàn)國時期的璽印,形制工整,工藝精湛,文字筆畫纖細勁挺、布局參差不拘,頗得自然意趣,代表了戰(zhàn)國時期璽印鑄造的高超技藝水平。
“右司空印”銅印
公元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規(guī)定只有皇帝使用的印才可稱為“璽”,官吏及私人用印則稱“印”,并出現了專門機構管理璽印的制作、發(fā)放、回收等。秦朝官印制度的確立,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它對后世封建王朝官印的規(guī)范與管理,具有極為重要的示范作用。天津博物館藏的秦印多為銅質、鼻鈕,印文書體為秀麗的秦篆,“右司空印”即具有典型的秦印風格,方形印面,有田字界格,界格只右側見邊框,鑿陰文“右司空印”四字?!八究铡惫俾毼髦苁贾茫淮稳?,與六卿相當,掌水利、營建之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沿置。此印為秦時掌管營建的官員用印,秦代因年份短官印傳世少,史料價值極高。館藏一方秦“文路、路”兩面玉印,是秦代罕見的白玉質穿帶私印,印身扁薄,側面有一橢圓形穿孔,可穿帶佩于腰間,方便使用。長方形印面,一面陰刻“文路”二字,有日字界格,一面陰刻“路”字,有方形邊框。秦代穿帶玉印極為少見,此印玉質潤白,文字筆畫起止皆尖,轉折處似方而圓,柔中寓剛,優(yōu)美和諧,頗具時代氣息,是秦印中的精品。
中國古代的璽印發(fā)展到了漢代,已經形成了嚴格的使用及管理制度,朝廷百官用印的材質、形制和印綬的顏色各有定制,井然有序。天津博物館藏的漢代璽印數量很多,無論在印鈕形制,印文的鑄造和內容上都極具時代特色。
西漢初期的璽印沿襲了秦印的風格,官印印面上仍帶有“田”字或“日”字界格,而字體則較秦印蒼勁方整,處于過渡時期。館藏的“左礜桃支”銅印,蛇鈕,印體扁平,有“田”字界格,印文為陰文漢篆“左礜桃支”四字,布局疏朗。其形制因襲秦官印,制作改鑿為鑄?!肚胤饽嗉肥沼袃擅丁白蟮N桃支”“右礜桃支”封泥,下注:從“左、右礜桃丞”,“桃支”是“桃丞”的下屬。蛇鈕印只出現在西漢建國之初,使用時間很短,傳世極少。
經過了過渡階段,漢印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點,印面已不見界格,摹印篆得到大發(fā)展,字體結構力求和諧勻稱,筆力雄健流暢,加上純熟的鑄造技術,漢印具有了典雅雄渾的氣韻。館藏“上林尉印”銅印,瓦鈕,鑿陰文漢篆“上林尉印”四字?!逗鬂h書·百官志》云:“少府屬官,有上林丞、尉各一人?!薄吧狭帧奔瓷狭衷罚菫榛实埏曫B(yǎng)禽獸以備狩獵的園囿,“上林尉”是保衛(wèi)上林苑的武官。半通印如館藏的“?;⑷Α便~印,薄邊覆瓦狀鈕,為方印的一半,印文為陰文漢篆“?;⑷Α比?。漢文帝時,上林苑設保(養(yǎng))虎圈,專供帝王觀賞,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動物園,此印為?;⑷芾砉賳T用印。
處于兩漢之間的新莽時期是璽印史的一個特殊時期,王莽當政后,附會《周禮》,托古改制,依《周官》《王制》等更改了許多西漢時期的官名和地名,并制定了五等爵制和四等封地制。新莽官印有其所特有的官名,如館藏“中壘左執(zhí)姦”銅印,龜鈕,鑿制,印文為細陰文漢篆“中壘左執(zhí)姦”五字?!稘h書·百官公卿表》載:“中壘校尉掌北軍壘門內,外掌西域?!庇帧锻趺鳌吩疲骸疤禅P四年置執(zhí)法左右刺姦?!钡灾腥谥都殴儆】甲C》認為,“‘左執(zhí)姦’即王莽所置執(zhí)法刺奸之官”,此“左執(zhí)姦”印為中壘校尉的屬官用印?!皧Α奔础凹椤保俗譃楫愺w字且自占一列,獨樹一幟的五字官印布局是新莽時期官印的一大特色,其字形工整秀麗,筆畫圓潤飽滿,鑄造水平高超精湛。
東漢時期因政局不穩(wěn)定,鑄印技術有所衰退,官印筆畫漸粗,印體普遍加厚。如館藏“君侯之璽”銅印,龜鈕,印文為陰文漢篆“君侯之璽”四字?!熬睢币辉~有兩種解釋:《漢書·劉屈牦(氂)傳》注引如淳曰:“《漢儀注》列侯為丞相,稱君侯。”而顏師古則認為,“君侯”是對列侯的尊稱,列侯為爵位名,是秦制二十等爵之最高極,漢代沿用,印文稱璽應為列侯用印。
除了特征明顯的官印外,漢代在私印方面也有了充分的發(fā)揮空間,不僅材質、鈕制多樣,且在文字上出現了各種書體,后世印皆遵循漢法發(fā)展出各種獨具特色的書體。館藏的“陽成嬰”玉印,覆斗鈕,橫穿孔,印文為陰文小篆“陽成嬰”三字,筆畫纖細挺拔。印文由三個字組成,布局本不易平穩(wěn),但將“嬰”字上下兩部分加長,與“陽成”二字對應,顯得流暢勻稱,且意態(tài)生動,是漢代私印的典型代表。
在印文題材上漢代多了一些帶有道教修仙內容的吉祥用語,這與當時社會崇尚道教文化有關,并且有些吉語的內容還與此時的銅鏡銘文相呼應,如館藏“趙詡子產”三十字銅印,薄邊瓦鈕,印體扁平,印文為陰文漢篆“趙詡子產印信。福祿進,日以前,乘浮云,上華山,飤玉英,飲禮泉,服名藥,就神仙。”三十字。此印為漢代韻語印,用于殉葬,印文屬道家學道求仙的內容,是迄今所知傳世璽印中文辭最長的一枚漢印,彌足珍貴。
“永和縣印”銅印
“首領”銅印
漢印中有一部分少數民族官印,是漢代中央政府贈給少數民族首領的官印。如館藏的東漢“漢匈奴破虜長”銅印,此印是東漢朝廷頒發(fā)給歸附的匈奴首領的官印。駝鈕俯軀跪臥,頭回縮,頸部時見用刀刻畫出來的鬃毛,駝腹下有孔,駱駝是少數民族家庭必不可少的重要馱畜,此體態(tài)寓意該民族已經歸順漢王朝。
漢代政治穩(wěn)定,經濟富強,文化藝術繁榮,是中國璽印發(fā)展史中極其輝煌鼎盛的時代,承秦制并延續(xù)完善官制、官印制度,完善了摹印篆文字的規(guī)范過程,形制工整莊重,印文渾樸靈動、氣韻恢宏。漢印的藝術成就有繼往開來之功,是后代篆刻家取法借鑒的范本。
魏晉時期流行一種六面均有文字的印式,印文結體較松散,隨意性強,但自然率真,頗受后世印人青睞。如館藏的“曹氏”六面銅印,印體呈凸字形,上面凸起縮小鑄成印鈕,鈕上有穿,鑿陰文“曹氏”二字。底面為陰文“曹氏印信”,印體四面為“女言疏”“曹新婦白疏”“官”和“印完”。除“官”字為漢篆,其余印文書體皆為懸針篆。懸針篆文字上部筆畫結合緊密,下部體勢伸展自如,收筆尖細,形成疏密有致的結體特點,其書體與魏正始年間的三體石經中的篆書相近,是研究璽印字體流變的重要資料。
隋唐以后的官印印面加大,唐代規(guī)定政府頒發(fā)的官印在官員卸任后均要上繳銷毀,所以官印傳世不多。隋唐璽印除了傳統(tǒng)的鑄造形式外,一部分則采用了一種新的鑄印形式,先鑄好印體,再將燒紅的扁細銅條按字形筆畫的長短、形態(tài)來進行剪裁、彎曲,然后拼連成字焊接在印面上,稱為蟠條印。印面呈現出回環(huán)彎曲的形態(tài),布局并不統(tǒng)一,字法也屈曲纏繞,這為后世九疊篆的出現打下了基礎。館藏的“觀陽縣印”銅印就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此印半圓形扁柱鈕,左右貫一穿,印體扁平,方形印面,有窄邊框,印文為陽文小篆“觀陽縣印”四字,字口極深。印背刻楷書款“開皇十六年十月五日造”。觀陽縣治所在今山東海陽縣西北發(fā)城鎮(zhèn),以在觀水之陽為名,此印依其形制應為隋代官印。
“和碩慶親王寶”鎏金銀印
五代時期因戰(zhàn)亂導致銅料缺乏,此時的璽印鑄造質量有所下滑,多數璽印印體較薄,官印略作長方,出現了以隸書和楷書入印的新局面,館藏一方五代時期的“元從都押衙記”銅印,印體扁平,印鈕扁薄,楷書陽文。“元從”始于唐高祖的“元從禁軍”,凡被授予者,皆享有一定的特權?!岸佳貉谩笔枪倜?,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皆擅設衙官,“元從都押衙”系軍帥親重之官,多見于五代史書。此印是我國最早的楷書實用官印,五代時期官印傳世極少,具有不可多得的歷史研究價值。
北宋官印形制基本承襲隋唐五代時期,南宋亦同,但也做了一些變革,一個主要特點是印背開始刻有楷書年款和鑄造頒發(fā)機構“少府監(jiān)”“文思院”等字樣。《宋史·職官志》載:在宋代“凡車輦、飭器、印記之造,則少府監(jiān)、文思院隸焉”。當時文思院隸屬于少府監(jiān),是其下屬五院之一,鑄造印記是由少府監(jiān)直接負責的,并不歸文思院。但到了高宗“紹興三年,詔少府監(jiān)并歸文思院”之后,文思院就繼少府監(jiān)之后成為國家專門的鑄印機構。如館藏的北宋熙寧三年“永和縣印”銅印,柄鈕,無穿,方形印面,印文為陽文九疊篆“永和縣印”四字,字口極深,背刻“熙寧三年少府監(jiān)鑄”。永和縣在今山西境西南,屬臨汾所轄,此印應為北宋時期永和縣縣令所用的官印。南宋官印上大多刻有“文思院鑄”,南宋時期少府監(jiān)的鑄印職能被文思院所承襲。如館藏的南宋淳祐九年“建康府駐劄(扎)游擊水步軍第二正將印”銅印,矩形柄鈕,方形印面,有寬邊,印文為陽文九疊篆書“建康府駐剳游擊水步軍第二正將印”十五字,字口深,印背刻陰文楷書款“淳祐九年文思院鑄”?!敖蹈奔唇窠K南京,南宋時設,是僅次于臨安的重要軍事和政治中心,此印系駐扎在南京統(tǒng)領機動水軍的官員用印。
館藏還有一方南宋建炎四年“建炎涇原路第七將印”銅印,背款有“宣撫處置使司行府鑄”字樣,顯然不合乎宋代印制,對于這一情況,可有兩種解釋:一是南宋初年,時局動蕩,政令不行,個別機構擅自越權為下屬鑄??;二是因統(tǒng)一鑄印不便,朝廷允許一些機構暫時便宜行事的結果。
館藏較有特色的是與兩宋同時并立的遼代、西夏、金代的官印,在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下,這些少數民族依據漢字書法創(chuàng)造了本民族的文字,并把他們的文字仿效漢字篆體用于官印,遼印用契丹文,西夏印用西夏文,金印用女真文,傳世較少。如館藏的西夏文“首領”銅印,斗形鈕,上寬下窄,鈕頂鑿西夏文楷書“上”字,鈕左右橫貫一穿,方形印面,圓角,有圈邊,印文為陰文西夏文篆書“首領”二字,字口頗深,背鑿西夏文楷書款七字,記年號及官員姓名,釋為“天慶八年,唵乞郎”。西夏除高官外,一般官吏皆稱首領。還有金代國書如館藏的“和拙海欒謀克之印”銅印,矩形直鈕,鈕頂鑄一“上”字以決正倒。鈕右、背鑿“大定十八年八月”,鈕左鑿“禮部造”。上側面鑿“和拙?!ぶ\克”,皆漢文楷書陰刻款。印文為寬邊朱文九疊篆書“和拙海欒謀克之印”八字,印左側面鑿女真文款一行,譯文為“和拙海欒毛毛可(謀克)”。此印是金代兵民合一的政權機構“謀克”的印鑒。帶有女真文邊款的金代印章極少,史料價值很高,在研究我國金代兵制、政治組織等各方面都是不可多得的歷史證物。
天津博物館館藏宋至元時期的璽印還有些是帶有各種圖案或標記的“押印”,元代押的形狀更加豐富,材質也更為多樣。如館藏的元瑪瑙押印,蹲龍鈕,龍頭、眼、嘴、鼻、角刻畫清晰,龍體鏤空,飾紋清晰,印體扁平,方形印面,印文為陽文押字,屬“地平天成”式,印上有一窄橫畫,下置一寬橫畫,皆有起、駐筆意,龍鈕私押印存世量很少,較為珍貴。
天津博物館還收藏了近代幾位皇親使用過的璽印,如“祺皇貴太妃之寶”銀印,此印為嬪妃用印,蹲龍鈕,龍體刻畫精細,威武莊嚴。方形印面,鑄陽文滿、漢兩種篆書“祺皇貴太妃之寶”?!办骰寿F太妃”原本是清咸豐皇帝的端恪皇貴妃,系滿洲鑲黃旗頭等侍衛(wèi)裕祥之女,咸豐八年(1858)進宮,咸豐十一年(1861)被穆宗封為“皇考祺妃”,卒于宣統(tǒng)二年(1910),宣統(tǒng)皇帝尊她為“皇祖祺皇貴太妃”,此印是清宣統(tǒng)皇帝為皇祖重制玉冊,改鐫玉寶時所制。同為皇親的館藏還有一方“和碩慶親王寶”鎏金銀印,為親王用印,龜身、龍首、獨角鼉龍鈕,方形印面,有寬邊,印文左為漢陽文篆腳呈燕尾式的芝英篆書“和碩慶親王寶”,右為相同內容的滿文篆書,篆腳也為燕尾式。此印為光緒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六十誕辰時,晉封慶郡王奕劻為和碩親王時頒給他的鎏金銀印。宣統(tǒng)三年(1911)十二月溥儀遜位,奕劻及全家避居天津直到去世,此印遂留在津城,同時留藏于我館的還有親王的冊封金策,其府邸現在也是天津五大道上的著名景點。
璽印藝術盛于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源遠流長,至今仍在蓬勃發(fā)展,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天津博物館收藏的璽印大部分來自收藏家的捐贈,主要包括兩部分: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的璽印大多源于周叔弢先生的捐贈,明清時期的流派印則是來自徐世章先生的舊藏。這些璽印極具歷史與藝術價值,不僅為天津博物館的文物收藏錦上添花,更為我們研究中國古代職官制度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還為明清時期制印流派與篆刻藝術的發(fā)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