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娟
西藏羅布林卡,位于拉薩市布達拉宮西南約2 公里處,為達賴喇嘛的夏宮,是歷代達賴喇嘛夏季處理政務的場所。它始建于18世紀40 年代達賴七世時, 經過兩個多世紀的擴展,羅布林卡已形成為一座融藏漢建筑為一體、宮殿和園林建筑風格有機結合的大型建筑群。 1988 年1 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 年11 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拉薩布達拉宮歷史建筑群的擴展項目。 (圖1)
圖1 拉薩布達拉宮歷史建筑群位置關系圖
羅布林卡的建造過程, 自七世達賴喇嘛興建烏堯頗章開始, 至十四世達賴喇嘛修建達旦明久頗章(新宮)為止,歷時200 余年。 羅布林卡呈東西向、長方形,全園占地面積為40 多萬平方米, 整體分為三個區(qū):宮前區(qū)、宮殿區(qū)和林區(qū)。東部為宮前區(qū),包括入口和威鎮(zhèn)三界閣之前的前園。 中部為核心部分的宮殿區(qū), 根據功能要求,結合自然環(huán)境,構成不同的景觀,分為格桑頗章、湖心宮、金色頗章、新宮。 西部為林區(qū),是以自然叢林野趣為特色的金色林卡林區(qū)。 (圖2)羅布林卡的園林布局,既有西藏高原的特點,又吸取了內地園林的傳統手法, 運用建筑、 山石、水面、林木組景,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意境,是西藏自治區(qū)最大的一處古典園林, 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圖2 羅布林卡總平面圖
羅布林卡所在地, 原是一片流水潺潺、林木茂密、飛禽走獸出沒、拉薩河故道流經之地。 (圖3)這片荒蕪之地有一眼泉水,七世達賴夏季經常到此沐浴,治療疾病。1751 年,七世達賴喇嘛最早于此建起烏堯頗章,1755 年又建格桑頗章。 新建的格桑頗章,系七世達賴喇嘛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自七世之后,歷代達賴喇嘛未執(zhí)政前, 均在羅布林卡習經、修法。 后來,這里逐漸成為歷代達賴喇嘛處理政務、消夏避暑的主要活動區(qū)域。
圖3 羅布林卡和拉薩河故道的位置關系
羅布林卡在七世達賴喇嘛初建及八世達賴喇嘛增建時的建筑格局,是以格桑頗章為主體的一組建筑群。 它包括烏堯頗章、格桑頗章、威鎮(zhèn)三界閣等建筑。 其中,烏堯頗章是羅布林卡最早的一個建筑,各個房間均有當時著名畫師精心繪制的壁畫。 烏堯頗章,為一層平頂藏式建筑,坐北面南,平面呈長方形。 下設可進入地壟, 其上為殿堂。 東側,設踏步登至殿堂,踏步北即是地壟門。 西側,是達賴喇嘛的一間專用廁所。前部西南約5 米處是沐浴處。 該建筑是達賴喇嘛沐浴后休息的場所。 室內地面用木地板, 墻體用石砌, 室內墻體表面繪滿壁畫,柱、梁、椽、望板、裝修均為木質,多用楊木。柱、梁、墻為承重體系。椽子鋪設方向為東西向,其上鋪望板、卵石,屋頂用阿嘎土夯筑。 地壟中間,砌東西方向地壟墻并開兩門, 其上選用自然材截面較小的圓木作梁,鋪設由木棍和樹杈組成的柴棧及卵石,夯筑阿嘎土。
格桑頗章,是該區(qū)的主體建筑,為藏式三層平頂建筑。 建筑平面呈“凸”形,面積645 平方米。坐北面南,從南到北依次為:前廊、前殿、神臺、后殿1、后殿2。 前廊及前殿為一層,前廊平頂,前殿設玻璃氣窗,高于前廊。 神臺上為二層走廊。 后殿1 和后殿2以上為三層。 大殿內西側,設有木梯,可登至各層和三層平臺。 前廊、神臺、后殿1 和后殿2 下有地壟,地壟暫無法進入。 前廊、前殿、神臺地面,均用阿嘎土夯筑。 結構,采用墻柱梁混合承重, 木柱通過其上替木承托木梁與各墻組成該建筑的承重體系,承托屋頂荷載。 墻體均為石砌。 柱、梁、椽、望板、裝修、窗均為木質。 椽子鋪設方向,依開間而定,其上鋪望板或柴棧、卵石結合層,屋頂用阿嘎土夯筑。
威鎮(zhèn)三界閣,又叫“康松司倫”,位于格桑頗章后東側,系八世達賴喇嘛初建,十三世達賴喇嘛時期曾進行擴建。 為重檐平頂藏式建筑,坐西向東,東面是寬闊的廣場,藏歷雪頓節(jié)時在此演出藏戲,達賴喇嘛坐在二層觀看。 威鎮(zhèn)三界閣南北兩側,連接格桑頗章區(qū)院墻。 一層東面是面闊三間的門廊,中間是正門,兩側各有一個偏門。 進入大門,兩側分別有一間門房,繞過門房,兩側均有木樓梯可登至二樓。 二樓殿堂面闊三間,兩側各有一偏房,東、南、北三面均為落地玻璃窗,窗可拆卸,視野開闊。 門房南北兩端,依院墻建有墻廊,平頂,可作觀戲使用。 威鎮(zhèn)三界閣雖為藏式平頂建筑,但東面兩層各角分別作金色金屬飛檐翹角,將藏式建筑與漢族建筑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其平面呈長方形,結構采用墻柱混合承重形式,木柱通過其上替木承托木梁,梁與各墻組成該建筑的承重體系,共同承受來自椽、望板及屋面的各種荷載。
由此可知, 羅布林卡的早期建筑群,源于七世達賴喇嘛夏季沐浴療養(yǎng)的初衷,其后陸續(xù)建起以格桑頗章為中心, 包括烏堯頗章、威鎮(zhèn)三界閣這樣的一組建筑群,其功能是達賴喇嘛夏季處理政務、消夏避暑及滿足娛樂需求。
八世達賴喇嘛時期,在格桑頗章的基礎上向西新建以水體景觀為主, 供達賴休憩、游玩的一處自然園林:湖心宮。 園林中心,是一個東西長41 米、 南北寬96 米的方形池塘,塘內從南到北依次分布三個小島,被藏族群眾形象地稱為瀛洲三島。 湖心亭(倫珠噶采)、西龍王宮分別坐落在中間和北端兩個島上,其他建筑,如東龍王宮(魯康廈)、持舟殿(準增頗章)、漢物庫及各類高大喬木分布在園林四周。 園內石徑曲折,環(huán)境幽靜。(圖4)池中波光瀲滟,亭臺倒映,遠處雪山皚皚,白云悠悠,組成一幅絕妙的高原山水畫。 十四世達賴喇嘛時期, 逢藏歷每年的五月五日,均在湖心宮院內舉行隆重儀式,慶祝達賴喇嘛的誕生日。
湖心宮是藏式建筑與漢式建筑良好結合的典范,由一組以湖心亭為主體的建筑群組成,包括湖心亭、西龍王宮、東龍王宮、持舟殿等建筑。 其中,湖心亭建筑外形與內地水榭類建筑類似,為仿歇山式建筑,琉璃瓦屋面。 西龍王宮位于湖心亭北側,為四角攢尖頂結構,屋面雖用黃鐵皮包裹但也做出瓦壟形狀,是祭祠龍王、卜算吉兇活動的場所。 這兩座建筑在外形結構及材料方面,均有明顯的內地特點。 像歇山、角梁、斗拱、琉璃瓦等內地特色的因素,在兩座建筑上都有突出的使用。 湖心亭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7.51 米,南北寬5.24 米,坐西向東,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南部設外廊,單層歇山琉璃瓦屋面。 臺基高0.55 米,坐落在池塘中凸出水面高1.35 米的月臺上,月臺四周布置有大理石的欄板望柱,欄板的雕刻手法精致細膩。月臺南部有一較開敞的空間,游人在此徜徉,觀賞湖中景色。 湖心亭明間,設兩扇隔扇門,兩次間及后檐、 兩山面均為帶有木雕的花板。四周共設木柱10 根,柱頭上搭設木梁,木梁上立瓜柱,瓜柱承托脊檁。 建筑內部梁枋之間,安放有木制斗拱,斗拱為較簡單的一斗三升結構。 屋面為黃色琉璃筒板瓦,筒板瓦規(guī)格尺寸及瓦方式與漢式建筑基本接近,但正垂脊上放置的小獸造型及滴水瓦的形狀、圖案等局部處理上又獨具藏族特色。
西龍王宮平面呈方形, 四周帶外廊,邊長8.87 米,坐西向東,室內面闊進深均為一間,東側設門,其余三面設窗,臺基高0.42米。 外廊為一層平頂藏式結構,廊柱及墻體做支撐體系,傳統阿嘎土屋面。 室內為二層重檐結構,由頂棚分成上下兩層空間。 無柱,墻體承重。 縱橫梁放置在四面墻上,梁上立瓜柱,瓜柱支撐層層檁條。 屋面覆蓋黃鐵皮,外觀做成瓦壟狀, 仿漢式建筑的琉璃瓦屋面,四角略有翹起。 二層檐部每面安放平身斗拱兩朵,轉角處各一朵。 斗拱結構與內地建筑有很大不同,僅在正心枋以外做出層層拱及大斗、小斗等木構件,正心枋以內則沒有斗拱構件。
持舟殿位于湖心亭西30 米, 是一座傳統藏式建筑,局部二層,坐西朝東,南北長12.5 米,東西寬8.8 米。 依進深方向分為前廳及后殿兩部分。 前廳為單層,是一個較開敞的空間, 臺基邊立有大理石的欄桿望柱。前廳的南側是一個小房間,以前曾是達賴喇嘛的廁所,前廳北側為樓梯,自此可進入后殿二層。 前廳與后殿之間由板門分隔。 后殿為二層, 是歷代達賴喇嘛讀書修持之處,中間立有12 根木柱,沿三面墻布滿經架,經架上密密麻麻擺滿了經書,墻壁上繪制有精美的壁畫,柱上置替木及梁,梁上放椽。 二層為達賴喇嘛的臥室和存放法器之處。
八世達賴喇嘛時期,羅布林卡建筑群在格桑頗章的基礎上向西擴展。其中,主體建筑湖心亭融藏漢傳統建筑之韻, 恰是八世達賴喇嘛時期西藏地區(qū)民族和諧、 社會發(fā)展的歷史縮影。 湖心宮格局,體現了漢藏文化的相互交融, 同時也反映了藏式園林獨特的理論特點以及藏族群眾傳統的審美情趣。
1922 年, 十三世達賴下令修建金色頗章,并擴建了湖心亭、休息室等建筑。1926年,又修建了格桑得吉頗章。 至此,羅布林卡成為十三世達賴喇嘛處理政務、講經、消夏避暑等的主要活動區(qū)域,也是整個羅布林卡建筑群藏、漢建筑元素高度融合的時期。
金色頗章區(qū),位于羅布林卡西北部,主要建筑有金色頗章、格桑得吉頗章、大凈廚房、小凈廚房、涼亭、吉美曲溪頗章和藏兵營等。在金色頗章區(qū),建筑與園林有機結合,別具匠心。 金色頗章在參天古樹的映襯下,顯得更加幽靜、莊嚴、肅穆。 這一獨特的藏式三層平頂建筑, 其南面和西面外出的抱廈,則是仿漢式的銅瓦頂, 顯示了藏漢建筑的融合。 金色頗章西邊的格桑得吉頗章,為藏式平頂二層建筑,但在藏式落地窗的窗檐上卻掛有漢式瓦挑檐,用簡單的斗拱支撐。 其東邊的高臺與仿漢式的抱廈,也都顯示了藏漢兩種建筑風格的巧妙結合,形成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風格。 另外,格桑得吉頗章西邊的抱廈, 與金色頗章東邊的抱廈遙相呼應,使整個建筑群既和諧統一又各有特點,顯示金色頗章區(qū)當時就有了統一的規(guī)劃,功能分區(qū)及構成體系極盡完善。1993 年,因城市建設發(fā)展,建筑群中的藏兵營被拆除。
金色頗章,是羅布林卡金色頗章區(qū)主體建筑,建于1922 年,坐北面南,建筑平面呈“凸”形,建筑面積1968 平方米。 建筑為藏式三層平頂,從南到北依次為前廊、抱廈、前殿、神臺、庫房。前廊,為藏式平頂。抱廈,為仿漢式銅皮屋頂。 二層,為小經堂。 前殿一層、 中心局部高兩層, 僅在南面設玻璃窗,既有利于采光又有利于防寒。 神臺及庫房以上均為三層。 大殿內西側,設木梯可登至各層和三層平臺。 前廊、前殿和庫房地面均用阿嘎土夯筑。 神臺地面為木地板。 結構采用墻柱梁混合承重, 木柱通過其上替木承托木梁與各墻組成該建筑的承重體系,承托屋頂荷載。 墻體均為石砌。 柱、梁、椽、望板、裝修、窗,均為木質。 椽子鋪設方向,依開間而定,其上鋪望板,卵石結合層、屋頂用阿嘎土夯筑。
格桑得吉頗章,位于金色頗章西側。 建于1926 年,坐北面南,建筑平面呈“凸”形,面積690.7 平方米。 此宮為藏式二層平頂房,窗上出檐均為仿漢式屋頂形象,下用簡單斗拱支撐。 東面出抱廈,也是仿漢式屋頂形象。 遠遠望去,格桑得吉頗章為典型的藏式建筑,走近一看,多處充滿了漢式建筑元素。 這顯示出,漢文化對十三世達賴喇嘛的影響頗深。 格桑得吉頗章為墻體和柱梁混合的承重體系,上承椽、棧木和卵石,屋頂夯筑阿嘎土。
吉美曲溪頗章,位于格桑得吉頗章西側,十三世達賴晚年一直居住于此, 直到1933年在此圓寂。 吉美曲溪頗章為單層平頂藏式建筑,平面呈“L”形,長12.5 米,寬12.1 米,高5.5 米,面積274.9 平方米。 石、木混合結構,墻體為石砌,柱、梁、椽及望板、門窗均為楊木,地板為核桃木,屋頂面為阿嘎土夯筑。一層下面設有地壟,地壟高1.77 米,在建筑東南角設有兩個地壟入口。 東、南、北三面均設多個玻璃窗,以便于采光。 建筑入口設在北立面,與其附屬建筑相對應。 建筑內部,依其使用功能分為三大部分:東側房間為達賴喇嘛接待客人及誦經的地方, 西側為住房,北側為衛(wèi)生間。
金色頗章區(qū)南面,有一個動物園,是當時十三世達賴喇嘛放生動物的場所。 羅布林卡動物園占地4000 平方米, 擁有14 種130只動物,其中大部分為青藏高原所特有的野生動物,如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白唇鹿、馬熊和斑頭雁等。 此時,羅布林卡建筑的漢藏融合風格進一步發(fā)展, 園林意境更為濃郁,動物園建筑被首次引入,西藏封建農奴主生活的奢靡進一步顯現出來。
十四世達賴喇嘛于1954 年建造達旦明久頗章(新宮),至1956 年竣工。 該宮是中央人民政府資助興建的。 新宮區(qū),位于羅布林卡的中北部,是十四世達賴喇嘛習經、修煉密宗、處理政教大事、會客、休息的場所,主要由達旦明久頗章和一些附屬建筑組成。 宮區(qū)內四周圍墻高大,道路筆直,花草繁茂,綠樹成蔭,由籬笆整齊分割的苗圃果林,花香撲鼻,碩果累累。 達旦明久頗章的藏文語意是永恒不變宮。
從外觀上看,達旦明久頗章呈典型的藏式風格,屋頂飾法輪幢幡,外墻上部白馬草一周飾有“八相徽”“七政寶”等。新宮區(qū)的其他單體建筑,基本上都是圍繞達旦明久頗章布置,包括辦公平房(電影放映、外賓接待、住宿)、花房、花工住房、水塔基座和進出新宮區(qū)的四個大門。 在達旦明久頗章西側,穿過籬笆苗圃和拱形的玫瑰花架,有一處小型園林。 園林中有人工湖面,圍繞人工湖有石橋、假山、不規(guī)則的戲臺以及鵝卵石鋪就的林間小路。 人工湖的上游,為三疊式的小型瀑布, 泉水通過疊置的山石墜落在湖池,發(fā)出滴滴答答的泉水聲,湖水又從池北瀉閘中漫泛式地灌溉了周圍的草地。 在戲臺的不遠處,湖水的西側,綠樹掩映著一小塊空地,這便是當時達賴喇嘛聽泉音、 看藏戲的地方。從整體看,這處小園林深受漢式園林藝術的影響,既有曲徑通幽的巧妙,又有詩情畫意的意趣。 但新宮區(qū)內沿路設置的整齊籬笆苗圃,以及達旦明久頗章前的噴水池、園林內拱形的花架、漫泛式的灌溉方式,又明顯帶有歐式園林特點。 而園林中依西墻隨意而設的戲臺,則又顯示著藏族的個性。
達旦明頗章(新宮),是一座二層藏式平頂建筑,由佛堂、護法神殿、修行室、經堂、會客室、臥室、衛(wèi)生間等40 多間房子組成。 該建筑坐北朝南, 東西長37.56 米, 南北寬32.17 米,建筑面積2064.66 平方米。 宮殿的一層正南為主入口,七級臺階,東西兩側各有一個通向新宮區(qū)后面辦公平房方向的小門。 一層以阿嘎土地面為主,南部東南角是達賴喇嘛會客廳,西南角為達賴喇嘛的休息室,北部各房間都為庫房。 二層南部各房間為木地板,北部各房間為阿嘎土地面,其上都鋪滿厚厚的手工地毯和卡墊。 二層是達賴喇嘛主要活動地區(qū),設有經堂、密宗室、會客廳、辦公室、書房和衛(wèi)生間等各種功能的房間。 在二層北面正廳“噶丹曲果林”的兩側,分別有38 平方米的天井, 使室內外空間完美結合。 該殿的結構形式是,以墻、柱、梁承重,上承過木、椽、望板及阿嘎土屋頂。 因為建筑年代較晚,內部構造和建筑材料也都較其他宮殿科學和先進。 為擴大大經堂和小經堂的內部空間,采用了減柱的方法,上部使用鋼梁以承載木椽和屋面。 鋼梁被包鑲在木梁內,然后在木梁上裝飾華麗典雅的傳統藏式紋飾。
達旦明久頗章布局復雜、 裝飾性強、宗教色彩濃厚,堪稱近代西藏宮邸建筑的典型代表,室內的布局裝飾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和藏式特點。 宮中的壁畫裝飾,由301 幅組成,講述了藏族祖先由猴變人、西藏和平解放、毛主席接見十四世達賴喇嘛等上下數千年西藏的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描繪了藏族的起源,歷代吐蕃國王傳記,還有西藏佛教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各派創(chuàng)始人和一世達賴至十四世達賴的傳記,以及以寺院的發(fā)展為線索的各派系的形成過程等。 每組壁畫下都有藏文說明,可達史書之功效。 “艾邦格吉”經堂,是達賴喇嘛修煉顯宗和密宗的場所。 另外,宮殿中金器銀像、堆繡唐卡、手工地毯、歐式沙發(fā)、木雕桌幾……件件皆為藝術珍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新宮區(qū)作為羅布林卡重要的活動場所,它的建筑和園林融漢藏文化元素與西方造園手法為一體,是中西方園林藝術特點以及藏式審美傳統結合的良好典范,進一步體現了新中國成立以后藏式文化和現代文化的交流交融,藏式園林格局不僅保留有藏文化的特色,同時還富有引進現代文化的鮮明時代感。
羅布林卡規(guī)模宏大, 是一座集園林建筑、宮殿建筑、高原動植物、歷史文物、民族民俗文物于一體的多學科、 多門類的博物館,向人們展示了西藏獨有的自然、歷史、人文等風貌。 同時,因為受城市發(fā)展和人為干擾較小, 完好地保留了原創(chuàng)時期的格局特征。 有鑒于此,它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的研究、觀賞價值,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值得永久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