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智勇
北宋時期,商品經濟活躍,社會滋生了競富之風,房屋建筑追求華麗,講究裝飾,通過增加鋪作、飛檐或遍施彩繪營造富麗堂皇之感。 受“事死如事生”喪葬觀念的影響,仿木結構建筑磚雕壁畫墓也隨之興起,為死者建造豪華墓室,讓死者仍可享受人間榮華富貴,并借此顯示生者的孝行,抬高生者的社會身份和地位。
1126 年,金人攻破汴京。 數(shù)年間,戰(zhàn)亂紛擾,經濟凋敝,仿木結構建筑磚雕墓一度絕跡。1141 年,宋金息兵,經濟開始復蘇。金世宗大定年間,北部中國再現(xiàn)富足安康,仿木結構磚雕墓又見復興。1211 年,成吉思汗發(fā)動蒙金戰(zhàn)爭,金宣宗于1214 年,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國勢漸弱,仿木結構磚雕墓葬從此衰落。
北宋仿木結構建筑磚雕墓葬, 創(chuàng)建仿現(xiàn)實生活建筑。 金代對墓葬營建尤為注重,墓室布局承襲北宋中原地區(qū)樣式, 多長方形,少數(shù)為方形,室內砌棺床。 長方形墓室棺床位于一側,方形墓室棺床砌為凹形。 墓內布局,一般皆為南廳(廊)北堂、東西廂房式中國傳統(tǒng)“四合院”形制。
磚雕墓的流行, 大大促進了磚雕藝術的發(fā)展。 磚雕,或用于營造空間,分割墓室;或用于裝飾壁面,展現(xiàn)墓主人社會生活。 墓壁上,或磚砌假門窗,或磚砌桌椅、衣架、燈檠等家具陳設,或磚砌墓主夫妻宴飲、伎樂表演等生活場面,或雕以孝悌故事、八仙人物等人文典故。 整個墓室充滿濃厚的生活和文化氣息。
山西是宋金元仿木結構磚室墓葬發(fā)現(xiàn)較多的地區(qū)之一,晉南地區(qū)相對比較集中。山西博物院藏磚雕, 主要為侯馬、 孝義、新絳、稷山、聞喜等地宋金墓葬出土。 從磚雕題材看,大致可劃分為曲藝、人物、孝悌故事、祥瑞、家居生活和建筑裝飾六類,其中以曲藝、孝悌故事、祥瑞類較多。 本文擬對山西博物院藏磚雕作一管窺,分類概述如下。
1.曲藝類
內容包括散樂、雜劇、社火表演等。
兩宋時期百業(yè)興隆,市民文化繁榮,各種娛樂競相呈現(xiàn)。 城市里設有專門的娛樂場所,稱作“瓦子”(也稱“瓦市”“瓦舍”)。 娛樂項目多達十幾種,有雜劇、雜技、皮影、說唱,以及許多的舞蹈項目,如舞旋、舞繡球、耍大頭、花鼓、舞蠻牌、撲旗子、撲蝴蝶等。在民間,還有業(yè)余歌舞隊,每逢節(jié)日涌上街頭游行表演。
宋代,民間舞隊叫作“社火”,即節(jié)日為迎神賽社儀式表演的民間舞蹈。 以兒童為主構成舞隊表演是民間社火的常見形式,有“變陣子”“喬婦人”“瓜田樂”等內容。 院藏侯馬市牛村65H4M102 出土的 “變陣子”磚雕有4 人,各負其責,執(zhí)鉞、扛傘、持刀、敲鑼,邊跳邊舞,演藝生動、逼真[1]。 (圖1-1)“喬婦人”,則為一人喬裝婦人,頭披長發(fā),下系長裙,其他童子圍繞其嬉笑耍鬧。 也有二人表演者, 如院藏新絳縣南范莊金墓出土磚雕:一人男扮女裝,披長披巾,穿長袍,以帕托腮,扭捏作態(tài);另一人頭裹幞頭,步態(tài)夸張,擎?zhèn)汶S后[2]。 (圖1-2)“瓜田樂”(又稱“村田樂”),即肩扛大瓜,載歌載舞,喜慶豐收。 院藏牛村65H4M102 出土的金代“瓜田樂”磚雕,圖中共5 個童子,中間一人頭戴幞頭,肩扛口袋,口扎菜葉,其余童子,一人挎腰鼓,一人吹橫笛,二人敲鑼,翩翩起舞,慶賀豐收,場面歡快熱烈[1]。 (圖1-3)院藏新絳縣南范莊金墓出土的 “瓜田樂”磚雕,則為一人,肩扛大瓜,扭動腰肢,起舞作樂[2]。 (圖1-4)
竹馬戲, 作為一種民間歌舞表演可溯源至漢代, 宋元時期成為舞劇中的重要劇目。 竹馬,即以竹條作骨架,外蒙紙或帛,整體做成馬的造型,馬的腰部留出孔,套于表演者腰部,和著音樂伴奏或歌唱,演者亦步亦舞[3],表演人物多為兒童。 院藏侯馬市牛村65H4M102 出土的竹馬戲磚雕,有蠻牌長矛對戰(zhàn)(圖2-1)、雙旗對戰(zhàn)、圓盾長矛棹刀對戰(zhàn)(圖2-2)等[1]。 主要表現(xiàn)為童子騎竹馬打仗,兩人一組,各執(zhí)武器,或舉劍奮戰(zhàn),或回身持盾牌擋劍, 或持盾扛刀敗逃, 或持槊、矛緊緊追趕,短兵相接,驚心動魄。 此外, 院藏新絳縣南范莊金墓出土的 “獅子舞”彩繪磚雕,也屬于這一類別,獅子以竹條布帛扎成,六小兒或戴幞頭,或梳丫髻,身著小襖窄褲,一同舞弄大獅子。 獅子前方二小兒,一人敲鑼開道,一人持韁牽引;獅腹中一前一后有二小兒, 扮作獅子的前后腿;另外二小兒雙手抱球,簇擁獅后,形象生動,情趣盎然[2]。 (圖2-3)
圖2 金代竹馬戲磚雕
散樂,即中國的百戲和雜戲,是一種音樂與舞蹈相結合的表演形式, 基本涵蓋民間表演藝術的各種形式,包括雜技、武術、幻術、滑稽表演等。 散樂器有觱篥、簫、大鼓、杖鼓、箏、琵琶、方響、拍板、笙、笛、五弦、箜篌、拍板等。 根據(jù)樂器組合的不同,可分兩種形式:一種屬于古龜茲樂體系,主要以鼓、拍、笛、觱篥為組合,以新絳南范莊[2](圖3)、襄汾南董村[4]等金墓散樂磚雕為代表;另一種,即管弦樂,主要以笙、簫、觱篥、方響為組合, 以聞喜小羅莊等地金墓散樂磚雕為代表[5]。
圖3 金代散樂磚雕
雜劇,是一種把歌曲、賓白、舞蹈結合起來的中國傳統(tǒng)藝術形式,晚唐時已出現(xiàn)。宋雜劇,融歌舞戲、參軍戲、說唱、詞調、民間歌曲等藝術形式于一體, 其伴奏樂器有笛、觱篥、大鼓、腰鼓、拍板。 元代不見觱篥。樂器伴奏者,除拍板為女性外,其余皆為男性,樂器不同,伴奏者服飾也各有不同。 角色有末泥、副凈、副末、裝孤、裝旦等。 末泥,宋金雜劇院本中的主角,相當于現(xiàn)代戲中的生角,通常為穿袍秉笏的官員裝扮;副凈,相當于現(xiàn)代戲中的丑角,一般為表情滑稽、插科打諢的角色;副末,相當于現(xiàn)代戲曲中的報幕員,一般為烘托“副凈”所制造的笑料;裝孤,多扮演官員角色;裝旦,即扮演女性人物,相當于現(xiàn)代戲曲中的青衣,表演上以唱為主。 院藏相關磚雕,有山西省稷山縣化肥廠出土的金代“雜劇”磚雕[6]等。 (圖4)
圖4 金代雜劇磚雕
山西晉南是中國重要的戲曲發(fā)源地之一。 院藏侯馬牛村、稷山馬村和苗圃、新絳寨里等地出土的金元雜劇磚雕,人物形象裝扮不同,姿態(tài)各異,表演生動,詮釋了宋金元雜劇的演出形式和豐富內涵。 磚雕中曲藝類題材的盛行, 反映出宋金時期商品經濟的蓬勃發(fā)展和市民文化生活的繁盛。
2.人物類
主要有婦人啟門、夫婦宴飲、侍女、侍從、武士等。
“婦人啟門”類磚雕,多表現(xiàn)為彩繪大門微啟,一婦人或探身張望或倚門而立,進而營造出現(xiàn)實家宅的氛圍。 門, 以板門為主,偶見格子門。 此類圖像最早出現(xiàn)在漢代墓室、 墓祠和石闕畫像中,宋金時期較為常見,元以后漸趨衰亡。 (圖5)
圖5 金代“婦人啟門”磚雕
“夫婦宴飲”類磚雕的內容,包括夫婦并坐和對坐,此類題材又稱為“開芳宴”。 基本元素,常見墓主夫婦(或僅其中一人)、一桌二椅(或二桌二椅)、卷簾、帷帳。 有的墓主夫婦,身后有侍從、侍女。 宋金時期,市民階層興起,世俗文化發(fā)展,家庭和睦成為人們理想的家庭模式,此類圖像意在夫妻恩愛、同享歡樂。 如山西省侯馬市征集的金代“夫婦對坐”磚雕,中間為男女主人相向而坐,面朝前方,兩人旁邊各站立一侍女。男主人頭裹軟巾, 面相方圓, 手持經卷,女主人頭綰發(fā)髻,手持念珠,一副虔誠安詳儀態(tài)。 (圖6)有的桌下,還有小家具、酒瓶、盆花、家養(yǎng)寵物等。 有的墓主夫婦,兩側還有屏風或其他家具等。
圖6 金代“夫婦對坐”磚雕
3.孝悌故事類
主要有“二十四孝”的人物故事圖像。
歷代儒學之士竭力宣揚“孝道”,認為“教化已明,習俗已定”,天下便可太平。 尤其是金代,采用舉孝廉制度,“孝”成為選官時的重要標準,加之程朱理學的影響,宋金墓葬中廣泛出現(xiàn)了以壁畫、磚雕、石棺等為載體的二十四孝圖。 山西南部宋金墓葬中,二十四孝題材磚雕頗為常見, 或出土完整的一套孝行人物故事, 或出現(xiàn)幾個孝子的故事。 院藏新絳南范莊金墓出土的“二十四孝”磚雕,淺浮雕人物,施以墨彩繪畫點染,所塑人物生動傳神,服飾線條流暢,是中華民族“孝道”觀念的生動體現(xiàn)[2]。 (圖7)
圖7 金代“二十四孝”磚雕
4.祥瑞類
主要有升仙類、動植物類圖案。
升仙類磚雕,內容主要包括八仙、祥云鹿鶴等圖像。 八仙,即中國民間傳說中的道教八位神仙,有張果老、藍采和、呂洞賓、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鐘離權、李鐵拐。 這八位仙人各具法術,神通廣大,游走人間,懲惡揚善, 為民眾所敬仰。 金代磚雕墓葬中,八仙的組合尚未完全固定,另有一位人物徐守信也常出現(xiàn)于八仙之列。 如:侯馬市牛村65H4M102 出土的“八仙”磚雕中即有徐守信[1]。 (圖8)明初周憲王《誠齋雜劇》中,述其形象“笑喜微微”,是一位“進靈丹”者。 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八仙,直至明代吳元泰的《八仙出處東游記》與湯顯祖的《邯鄲夢》之后,才固定下來。
圖8 金代八仙類磚雕
動植物類磚雕中,動物類有獅子、鹿、馬、羊等,多呈奔跑狀。 獅子常見雙獅戲繡球、獅子滾繡球、口銜繡球綬帶,寓意喜慶吉祥。 鹿同祿,象征權貴,口銜組綬則寓意仙鹿慶壽。 如稷山縣出土的金代高浮雕獅子,則口銜繡球綬帶,疾馳飛奔。 奔鹿則鹿角高聳,口銜綬帶,迎風飄散。 而綿羊銜瑞圖磚雕則為一溫順綿羊奔跑回顧, 嘴銜祥瑞向后飄撒,形成祥云[7]。 (圖9)植物類常見牡丹、石榴、荷花等。 以百花之王牡丹寓意富貴、以石榴多籽寓意子孫滿堂,以童子戲蓮寓意連生貴子。 如稷山縣出土的金代磚雕有折枝蓮、瓶栽牡丹、盆栽盤枝石榴等[8];侯馬市出土的金代磚雕有鴨戲蓮花、束蓮、折枝牡丹、纏枝牡丹、折枝秋葵等。 (圖10)這些花卉形象均以高浮雕手法呈現(xiàn), 刀法犀利,線條流暢,立體感強。
圖9 金代動物類磚雕
圖10 金代植物類磚雕
5.家居生活類
主要為勞作場景和家具類圖案。
勞作場景類圖案, 有庖廚圖、 酒器圖、舂米圖、騎馬圖、群牛圖、汲水圖、曬布圖、牛磨圖、拴馬圖等。 家具或家庭陳設類,包括屏風、桌椅、柜子、箱奩、衣架、妝鏡、剪刀、熨斗等,以此表現(xiàn)家庭生活。 院藏沁源縣段家莊出土的宋代磚雕有庖廚圖、 酒器圖、舂米圖、汲水圖、妝鏡圖等[8]。 (圖11)這些民俗生活畫卷, 對研究宋金元時期的家庭生活有重要的社會學意義。
圖11 宋代家居生活類磚雕
6.建筑裝飾類
主要有須彌座雕飾和壁面裝飾兩類。
須彌座雕飾類,包括力士柱,以及柱間的獅子、羊、蓮生童子、飛天仙女等圖像。 此類題材多發(fā)現(xiàn)于晉南金墓中。 須彌座作為四壁的基座,加高了墓室,增加了空間,顯得莊重肅穆。 其束腰部分,飾以瑞獸和花草裝飾,以及仙女散花、童子散財、雙獅戲繡球等圖案,充溢著吉祥歡樂。 整體看,嚴肅與活潑相得益彰, 美觀大方。 如1966 年山西省曲沃縣蘇村磚廠出土的金代蹲獅磚雕。 (圖12)
圖12 金代“蹲獅”磚雕
此外,還有一類重要而基礎的壁面裝飾,即仿木結構建筑部件和元素, 包括斗拱、額枋、角柱、飛檐椽、直楞窗、格子門、板門、小龕、燈檠等。 其中,格子門窗的格心式樣繁多,圖案各異。 院藏侯馬大李村金代墓葬出土的此類磚雕,有雙交四斜直格眼、龜背紋格眼、雙絞龜背紋格眼、方勝格眼、萬字紋格眼、套方紋格眼、龜背錦格眼等樣式[9]。 (圖13)
圖13 金代壁面裝飾類磚雕
作為傳統(tǒng)建筑的裝飾手法之一, 自宋代以來晉南地區(qū)的磚雕工藝便享有盛譽。雕磚色澤黛青,質細堅硬。 其制作一般經采泥、煉泥、制坯、雕刻、燒制等工序。 制作方法靈活多樣,或先燒后雕,或先雕后燒,或采用模制法。 雕刻技藝主要有浮雕、鏤雕和圓雕,其中浮雕應用最為廣泛,所雕人物花鳥生動活潑、栩栩如生。
山西博物院藏磚雕圖像的內容是宋金時期市民文化世俗生活的藝術反映。 戲曲人物多彩多姿,社火表演紅紅火火,竹馬戲獅載歌載舞,牡丹石榴寓意吉祥,其題材豐富多樣,蔚為大觀,展現(xiàn)出一幅生動的歷史民俗生活畫卷,為研究我國古代建筑、雕塑藝術、戲劇歷史、社會經濟和民俗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