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冠青
“花1.7億元建成,又耗費1.55億元搬走”。最近,湖北省荊州市巨型關公雕像再次引發(fā)關注。荊州市委書記表示:“我覺得雕像的每一塊銅片,都是抽向我們一記響亮的耳光?!苯擞植鸬牟僮?,是“我們都不想看到的最差選項”。
關公像“建了個寂寞”,3億多元卻如流水般被耗費掉。對此,“紅星評論”質問:這么多錢,花在哪個民生領域不香呢?痛心之余,反思這一項目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最差選項”的,顯得尤為必要。
這座“全球體量最大青銅雕像”總高57.3米、重1200余噸,建設期長達兩年。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如此奪人眼球的關公雕像都很難被當地有關部門“無視”。諷刺的是,這一雕像卻最終被證實屬于“未經規(guī)劃許可”的“違法建設”,也被住建部通報違反了《荊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破壞古城風貌和歷史文脈。
對此,中紀委網站在評論中連續(xù)發(fā)問:“一個高達57.3米‘未經規(guī)劃許可’的雕像,究竟是如何在當地監(jiān)管部門眼皮子底下拔地而起的?當地主政者是否依法依規(guī)用權?監(jiān)督管理者的主體責任是否履行到位?”
公眾疑惑需要得到解答,3億多元的浪費也不能只換來一句唏噓。不管是有意無意的監(jiān)管失察,還是明顯的公共決策失誤,都應當被嚴肅問責?!缎戮﹫蟆穼Υ税l(fā)表評論:“關公銅像的每一塊銅片,既是一記毫不留情的響亮耳光,還應該是一記直指要害的重拳,讓那些不擔當不作為的管理者領教到蠻干胡來的嚴重后果?!?/p>
大而無當與華而不實,是公眾對一系列“空殼式”地標建筑的印象。很多時候,一些景區(qū)沉迷于“最高”“最大”“最重”的宣傳自嗨中,而當地民眾卻根本不買賬。據《焦點訪談》披露:截至2018年底,荊旅集團在關公義園項目中的投資高達8億元。但截至2020年,已開業(yè)四年的關公義園經營狀況十分慘淡——總收入不到1300萬元。此前,貴州省獨山縣舉債2億元建成的水司樓,也因相關業(yè)態(tài)遲遲未落地而成為爛尾樓。
不客氣地說,建筑雕塑只以巨大體量吸引眼球,是毫無靈魂的,也顯出設計者、管理者思維的懶惰和對歷史文化認識的淺薄。作為歷史名城,荊州明明有太多文化內涵可以被挖掘,城內也古跡眾多,放著眾多寶貴的資源不用,反而大費周章地“折騰出”一座突兀的關公像,實在是對獨特歷史資源的浪費。
《錢江晚報》在評論文章中指出:“關公像雖不在古城內,但離古城只有咫尺之遙,它的出現改變了古城周邊的空間格局,喧賓奪主,從事后效果看不僅沒能給荊州古城添彩,反破壞了古城的風貌,得不償失?!?/p>
近些年,一些地方熱衷于大搞政績工程、面子工程,以致“貪大、媚洋、求怪”的“城市地標”不時出現,讓公眾直呼“辣眼睛”。一座城市,究竟需要怎樣的文化名片?太多“反面案例”證明,“城市地標”不是拍腦袋決定的,也不該被功利化的政績思維裹挾驅動。讓專業(yè)的人干專業(yè)的事,集納公眾、建筑師、設計師、歷史文化學者等多方的意見和智慧,才能共同打造出真正讓人滿意、經得起推敲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