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觀祈雨
【唐】李 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
簫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看歌舞,
猶恐春陰咽管弦。
作者
李約,字存博,宰相李勉之子。他的詩語言樸實,感情沉郁。存詩十首,皆是不錯的作品。
釋義
水廟:龍王廟,迷信說龍管下雨,所以天旱就向他祈雨。
朱門:大紅漆門,代指有權(quán)有勢的人家。
咽管弦:陰天,管弦聲音不響亮。
今譯
桑條干枯葉落,
黃土泛起塵煙,
龍王廟前吹簫管,
只求甘霖漣漣。
官紳朱門大院,
也見歌舞蹁躚,
只要管弦聲響亮,
哪怕春天大旱。
品讀
《水滸傳》中有一首民歌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nóng)夫心內(nèi)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边@是寫夏天干旱嚴(yán)重時,農(nóng)夫和王孫兩種對立的表現(xiàn)。
這首詩寫出了春旱也一樣有兩種不同的生活場面、不同的思想感情。首句先寫旱情,因為樹上無葉,只能見“條”;莊稼枯死,只能見“土”。第二句寫“簫管迎龍”的祈雨場面。水廟前無數(shù)弱小百姓追隨簫管,恭迎龍神;生死攸關(guān),唯恐不雨。詩的后兩句忽然撇開祈雨事件,對照了另一種場面。幾處豪家,同時也在品味管弦,欣賞歌舞。但是唯恐下雨,則僅僅是怕絲竹受潮,聲音啞咽而已。
前后對比出一種旱情下的兩種社會場景,詩人的愛恨也就鮮明地對比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