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豪
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中同等條件爭議之實證分析
韓文豪
(上海海事大學,中國 上海 201306)
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是公司法為了保護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而賦予股東的一項重要權利。而“同等條件”是優(yōu)先購買權中的實質性要件,也是優(yōu)先購買權的核心。公司法對于何為“同等條件”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僅僅列舉了價格、數(shù)量、支付方式以及期限這四個方面,規(guī)定非常模糊。公司法對于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被侵犯后,擬轉讓股東與第三人簽訂的股權轉讓協(xié)議是否有效的問題也沒有細致規(guī)定。本文將從司法案例入手,對于以上兩大問題進行剖析,提出了解決辦法。
優(yōu)先購買權; 同等條件; 股權轉讓協(xié)議
經濟蓬勃發(fā)展的今天,財富的形式變得多種多樣,本文所討論的股權就是其中的一種。股權的產生使得有限責任公司資本得到自由地流轉,并使得公司在股權流轉過程中不中斷地經營下去,同時也提高了公司的經營效率。股權轉讓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就是股東的優(yōu)先購買權,而在優(yōu)先購買權中,爭議最大也最核心的是優(yōu)先購買權中對于同等條件的規(guī)定。因法律對優(yōu)先購買權同等條件規(guī)定的不足,在實務當中,同等條件適用所產生的爭議,成為公司股東訴訟的主要訴訟類型。鑒于這個現(xiàn)狀,本文對于優(yōu)先購買權同等條件的主要爭議進行分析分類,并舉例進行說明。
要想探究同等條件,明晰優(yōu)先購買權是探究同等條件的前提。公司法對于優(yōu)先購買權作出的相關規(guī)定主要是從以下兩方面來考慮的:其一是在保護公司人合性的同時,保護擬轉讓股東的交易自由與經濟利益,必須在同等條件下優(yōu)先購買權才會被保護;其二也是為了限制擬轉讓股東的不法行為,如果在轉讓股權過程中轉讓股東采取了規(guī)避優(yōu)先購買權的行為,那么有限責任公司的其他股東可以向法院尋求救濟。
我國法律對于同等條件規(guī)定主要有四個方面,價款、數(shù)量、期限,以及支付方式。最核心也是產生爭議最大的是價款方面,明確、直觀的價格會直接決定股權轉讓行為的走向。但是理想是豐滿的,現(xiàn)實是骨感的,在實踐當中轉讓股東與第三人在達成轉讓協(xié)議的過程中往往會增加很多附加條款,而附加條款往往會阻止其他股東對于股權的購買。其次就是數(shù)量方面,數(shù)量方面主要存在兩種爭議,一是是否能對單一轉讓股東的部分股權進行優(yōu)先認購;二是是否能夠對于集體轉讓股權中的部分股東的股權進行優(yōu)先認購。而對于期限和支付方式這兩方面,在司法實踐中所產生的爭議較少,就算有爭議也主要存在于支付方式上,是選擇分期支付還是一次性支付的問題。因為在某些股權轉讓中,股權標的還是很大的,有的股權交易甚至能夠達億元,所以是分期支付還是一次性支付對于受讓人還有擬轉讓股東的影響都是很大的,故會產生爭議。筆者主要對于價格、數(shù)量問題進行詳細論證,支付方式和期限由于爭議較少就不詳細論述了。
在法律對于同等條件的規(guī)定最重要的條款就是《公司法司法解釋(四)》第十八條[1]。該解釋比《公司法》中的相關規(guī)定要進步了許多,執(zhí)行標準明確了很多,但仍舊存在大量的細節(jié)問題模糊不清。該解釋僅僅包括了股權的數(shù)量、價格、支付方式還有期限這四個條件,但是在股權轉讓過程中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設置各種附加條款,比如收購承諾、業(yè)務合作、債務承擔、價格調整機制(對賭協(xié)議)等等,這些也可當做同等條件來對待。
1. 在股權轉讓協(xié)議中約定借款條款
如前述所提到的,股權轉讓的過程中,其實根據具體情況還可以設置各種附加條款或者附加條件,比如收購承諾、業(yè)務合作、債務承擔、價格調整機制(對賭協(xié)議)等等,這些條件有時候會對股權轉讓產生重要作用,而且很可能的會涉及到公司的重要利益,那么股東在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的時候把這些條款當做“同等條件”之一,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楊某等人與上海氣門廠有限公司等股權轉讓糾紛案[2],這個案子就是關于借款條款是否可以作為同等條件而發(fā)生了爭議。梁某作為氣門廠的股東,與楊某簽訂了《股權轉讓協(xié)議書》,將其所持有的氣門廠0.1%的股權轉讓給楊某,價格為一萬元,三日內付清。除此之外雙方協(xié)商,楊某同意在轉讓后借款300萬元給氣門廠或借款150萬元給梁某(實質上存在借款的附加條件)。梁某將《股權轉讓協(xié)議書》內容告知了氣門廠其他股東并允許其在同等的條件下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股東徐某接到通知后表示欲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但是并不同意借款條款,因此發(fā)生糾紛訴至法院。
二審法院則認為,對于“楊某同意在轉讓后借款300萬元給氣門廠或借款150萬元給梁某”這一條款,應做區(qū)別對待。對于后者屬于個人借貸關系,與氣門廠無關,不應視為附加條件;但是前者借款給氣門廠,則是對于氣門廠的一種投資,對公司的經營以及對于楊某轉讓股權是有影響的,則應視為同等條件。
筆者并不同意二審法院的審判理由。附加條件能否作為同等條件看待要看此附加條件對于轉讓股東的利益有沒有影響,如果有影響則應該被認定為同等條件,反之,則不能被認定。因為股權轉讓協(xié)議是限定轉讓雙方的,因此要看附加條件對于轉讓雙方的影響。雖然在該案中借款給氣門廠的條款作為一項附加條件,對于公司的運營以及股東轉讓股權的決心是有極大影響的,甚至關乎著公司的經營策略,但是股權轉讓協(xié)議是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的協(xié)議,股權轉讓是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的行為,與公司無關,因此借款給氣門廠的條款雖然會對公司有益但是并不會對轉讓股東有影響。故,不應該認定為同等條件。后一條件,借款給楊某150萬元,確實會給轉讓股東楊某帶來利益,因此應該被認定為同等條件。因此筆者與法院的審判理由恰好相反。
2. 在轉讓協(xié)議中約定員工福利待遇及資產證明條款
有限責任公司之外的第三人在與公司股東進行股權交易時,為了更好的獲得股權,往往會增加很多附帶性條件,以獲取轉讓股東的認可,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借款條款以外,還有一種情形就是約定員工的薪資待遇以及資產證明文件。
在“涂杰與億企贏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宋某等股權轉讓糾紛案”[3]中,億企贏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股東宋某、柳某等股東欲轉讓其所持有的股份,并向原告涂杰發(fā)出股權轉讓告知書。涂杰于2017年12月26日收到告知書,收到后表示要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但是不接受“受讓方提供存款證明及保障公司研發(fā)員工權益”這一條款,認為這不能作為同等條件,因此發(fā)生爭議訴至法院。經審理,法院認為股東主張優(yōu)先購買權應該接受相關同等要件,這里的同等條件包括數(shù)量、價格、支付形式以及合理的股權轉讓附加條件。本案中被告宋某與被告億企贏公司的股權轉讓條件除了數(shù)量和價格外還涵蓋了受讓方要向出讓方提供股權轉讓價款相同金額的銀行存款證明及確保對公司現(xiàn)存研發(fā)人員的薪酬待遇等條款。筆者并不完全認同法院的審判理由。筆者認為,對于前項條件因能夠確保股權轉讓價款的按期履行,直接決定著轉讓股東利益的實現(xiàn),因此應該視為同等條件。而對于后項條件雖然與公司的經營發(fā)展有關,但是股權轉讓是轉讓股東與受讓人之間的行為,與公司無關,因此該條件不該認定為同等條件。
對于除《公司法司法解釋(四)》所規(guī)定的四項條件以外,在認定其他條件是否為同等條件時,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第一,是否有利于公司其他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的實現(xiàn);第二,是否對于出讓股東和受讓第三人利益的保護有利。
在有限公司股權轉讓的實務中,數(shù)量爭議曾經也是主要爭議之一。如前述所說的,主要是兩種爭議,其一,是否能對單一轉讓股東的部分股權進行優(yōu)先認購;其二,是否能夠對于集體轉讓股權中部分股東的股權進行優(yōu)先認購。隨著《公司法解釋(四)》的公布,尤其是《公司法司法解釋(四)》第十八條發(fā)布后,這方面爭議少了很多。但是有一些特殊的數(shù)量爭議還是存在的,即第二種爭議。在司法實踐當中,有限責任公司的某些股東可能會把他們所持有的一部分股權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對外轉讓,此時對于有限責任公司當中的其他股東來講,因為出于對價格、控制權以及自身利益等因素的影響,可能僅僅希望對于擬轉讓的整體股權中的一部分或者其中某個股東的股權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此種實務情形要比單純的對單一股東轉讓股權總量的一部分實施優(yōu)先購買權更加復雜,更加具有爭議。因為優(yōu)先權股東如果對轉讓股東中某一股東轉讓股權的全部進行優(yōu)先認購,那么優(yōu)先購買的股東在購買數(shù)量和購買價格上是符合“同等條件”的。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浙01民終5128號案件中就涉及了這個問題,以謝建林代表的八位自然人股東共持有公司56%的股權,另外的44%的股權由環(huán)益公司持有。2016年,八位自然人股東的共同代理人章某致函環(huán)益公司,表示八位股東擬將51%的股權轉讓給高能公司,并告知環(huán)益公司在同等條件下有優(yōu)先購買權,并告知了環(huán)益公司行使權利的期限和支付方式。環(huán)益公司回函要求實行優(yōu)先購買權,但是,僅僅要求購買謝建林持有的公司5%的股權,由此發(fā)生爭議。
爭議焦點在于環(huán)益公司能否只針對謝建林的股權進行優(yōu)先購買。法院認為,謝建林和其他擬轉讓股東就股權的轉讓與高能公司達成的轉讓意向為:包括謝建林股權在內的總共51%的股權一起轉讓,在該前提要件下,謝建林的股權與其他股東的股權在轉讓時是不能單獨分割的。換句話說,謝建林的股權轉讓系以和其他股東的股權一并轉讓為條件。而且,9588萬元的價格是高能公司針對對51%股權的給出的整體價格,不能機械的將股權分割來作價購買。環(huán)益公司現(xiàn)在僅就謝建林的股權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與八位股東與高能公司談好的51%股權轉讓不屬于同等條件。況且,如果謝建林把股權單獨轉讓給環(huán)益公司,那么就會使得高能公司的目標不能實現(xiàn),高能公司也許會終止購買,那么也會使得其他公司股東的權益收到損害。因此,法院沒有支持環(huán)益公司的請求。
結合這個案例,就可否對于某一股東的股權實行優(yōu)先購買權問題,筆者有以下總結。
當公司若干股東把自己股權的一部分作為一個整體轉讓時,這里的同等條件不僅僅包括交易價格、支付方式、履行期限等條件,還要包括數(shù)量條件,而且對于數(shù)量條件應做擴大解釋,把整體作為一個量來看待,不能分割到每一個股東。股權的整體轉讓會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如果隨意的去破壞轉讓股權的整體性,不僅會損失擬轉讓股權的價值,進而還會損害轉讓股東的利益。
在實務中,當發(fā)生侵犯優(yōu)先購買權的案件時,被侵犯股東在請求法院保護其優(yōu)先購買權的同時,通常也會請求法院對股權轉讓協(xié)議的效力進行判定。如果轉讓股東的行為確實侵犯了其他股東的優(yōu)先購買權,那是否必然導致該協(xié)議的無效呢,其他股東能否以優(yōu)先購買權受到了侵犯為理由而主張該協(xié)議無效呢?對于這個問題,其實公司法并沒有特殊規(guī)定,但是在《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出臺之前,一般情況下,法院為了保護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的優(yōu)先購買權,當權利受到侵犯時,該股權轉讓協(xié)議通常會被法院認定為無效。但是自從《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出臺后,這一情況似乎得到了改變,根據《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第九條的規(guī)定,在既要注意保護其他股東的優(yōu)先購買權,也要注意保護股東以外的股權受讓人的合法權益[4]。這就意味著轉讓股東侵犯其他股東的優(yōu)先購買權不必然導致股權轉讓協(xié)議無效。
源力公司為有限責任公司,公司股東為王德寶、孫有成、季玉珊、閻長柱。季玉珊與王德寶想要將股權轉讓給公司外第三人劉春海,并通知了閻長柱和孫有成,尋求其意見。在股權轉讓通知里季玉珊與王德寶標的價格為人民幣1800萬,而季玉珊與王德寶與劉春海在簽訂的《股權轉讓協(xié)議》里約定的價格為700萬元人民幣,對內對外實行了不同的標價,且差異巨大,屬于典型的對內高價對外低價的侵犯優(yōu)先購買權的行為。后來季玉珊沒有履行該協(xié)議,劉春海起訴至法院,孫有成得知后作為第三人參加了訴訟,訴求季玉珊與劉春海簽訂的股權轉讓協(xié)議因侵犯有限購買權而應屬無效。本案經過多次審理,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終審認定股權轉讓協(xié)議有效[5]。
在該案件中,轉讓股東季玉珊與王德寶很明顯是采用了對內高價、對外低價的手段把自己的股權轉讓給第三人,是一種典型的侵犯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的行為,雖然季玉珊與王德寶侵犯了孫有成的優(yōu)先購買權,但二人與劉春海簽訂的《股權轉讓協(xié)議》依舊有效。因為雖然侵犯優(yōu)先購買權是公司法中的內容,但是合同有無效力卻是《民法典》中規(guī)定的內容。除非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與股東以外的第三人在簽訂《股權轉讓協(xié)議》時存在《民法典》第154條的規(guī)定,否則,在通常情況下,該《股權轉讓協(xié)議》即使侵犯了公司其他股東的優(yōu)先購買權,違反了《公司法》第七十一條的相關規(guī)定,沒有履行相應的義務,該合同也是有效的,效力是不受影響的。簡言之,優(yōu)先購買權是否受到侵犯與合同有沒有效力沒有必然關系。
公司法中賦予其他股東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yōu)先購買權,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維護公司的人合性特征,通過使其他股東獲得擬轉讓權的方式來提升和維護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之間的信任關系?;诖?,只要確保在其他股東不認可的情況下,股東以外的第三人不能夠獲得股權就可以,因此,并不需要去否定擬轉讓股東與第三人之間簽訂的《股權轉讓協(xié)議》的效力。曹興權認為,如果其他股東主張行使優(yōu)先購買權,該轉讓協(xié)議將很難實際履行,換言之,股權轉讓的限制僅僅構成對于物權性的限制,不會對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產生影響[6]。
另一方面,股權轉讓協(xié)議的效力和股權變動的效力其實是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之分,股權轉讓協(xié)議被認定為有效,不意味著股權變動。換言之,轉讓股東侵犯其他股東的優(yōu)先購買權,僅僅是阻礙處分行為的效力,但是并不影響負擔行為的效力,這一點在《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中也有體現(xiàn)。況且,股權轉讓協(xié)議如果有效,也十分有利于第三人利益的保護,因為當股權轉讓協(xié)議有效的話,第三人則可以借此追究轉讓股東的違約責任,讓自己的損失獲得最大限度的賠償。
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鄧海生等與余杰等股權轉讓糾紛[(2017)京民終796號]一案也體現(xiàn)了上述理論。在該案中,法院認為,股東對外轉讓股份需要經其他股東過半數(shù)同意以及在同等條件下?lián)碛袃?yōu)先購買權是法律為了維護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而設定的權利,但這僅僅是約束公司內部人員的,對于公司股東以外的第三人沒有任何約束性,不影響股權轉讓協(xié)議的效力。股東對外簽訂股權轉讓協(xié)議,只要符合民法典的相關規(guī)定就有效,且自成立時生效。很明顯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也是把擬轉讓股東侵犯其他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與股權轉讓協(xié)議分開來對待。
附加條件或者附屬協(xié)議是指在股權轉讓協(xié)議中附屬于主款或者主協(xié)議的條件或者協(xié)議,對于主條款或者主協(xié)議具有輔助意義。在股權交易過程中,雖然附加條件不是股權交易的核心條件,但是卻有重要意義。很多時候這些附加條件會關乎轉讓股東或者公司的經濟利益,因此有時沒有該附加條件,可能會導致股權轉讓協(xié)議不能很好的進行下去,在此時把附加條件認定為“同等條件”也應當。因此,優(yōu)先權股東需要承擔相同的附加條件才能被看做為符合了“同等條件”。例如前文所講到的楊某與上海氣門廠案,個人借款條款就應當被認為同等條件。對于附加條件,如果是可以金錢所替代的,優(yōu)先權股東在提供相應價格后也會被認為達到同等條件。但是對于不能被金錢所代替的,就不能視為達到同等條件了。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立法部門應盡早將附加條件列入同等條件的內容,司法解釋也應盡早作出詳細解釋。
股權雖然是一種可分物,與房子、汽車等物品不同,但這不代表著一定是可以隨便分割的,因為股權背后關系著公司的運營、轉讓股東與受讓人的經濟利益,關乎著股東對于公司的控制權,股權被隨意的分割會導致利益相關者的目的難以實現(xiàn)。有時股權的轉讓關乎著公司控制權的歸屬,如果擬轉讓股權可以被隨意的優(yōu)先購買分割購買,就會造成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公司外第三人對于想通過收購股權達到對公司控制的目的不能實現(xiàn),會放棄購買剩余股權,擬轉讓股東的經濟利益會受到損失,如果繼續(xù)出售也許會再浪費一倍的成本,浪費了時間、人力、物力;第二,如果擬轉讓股東為控股股東,那么如果股權被一分為二,意味著控制權也一分為二,那么對于公司的運營也是不利的;第三,如果轉讓股權被部分優(yōu)先購買,確實是保護了有限責任公司的優(yōu)先購買權,但是只保護了公司的其他股東,但是并沒有考慮到轉讓股東和公司外第三人的利益,這與三方利益兼顧的理論相悖的?;诖耍P者認為股權數(shù)量應作為同等條件考慮,并應在司法解釋中加以解釋,但這并不代表著一定不能夠認購部分股權,而是分情況處理,在優(yōu)先股東提出優(yōu)先購買部分股權后,可以詢問第三人的意見,如果第三人不同意,那么就視為不滿足同等條件;如果第三人同意,那么第三人和優(yōu)先權股東就各自購買相應的股份,這樣也是三方利益兼顧理論的體現(xiàn)。
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是法律賦予給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一項重要的權利,目的是為了維護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維護擬轉讓股東和其他股東的利益,其初衷是好的,但是由于法律規(guī)定比較籠統(tǒng),缺乏細節(jié),出現(xiàn)了法律空白,尤其是對于同等條件具體規(guī)定以及股權轉讓通知具體內容方面,這導致在股權轉讓當中出現(xiàn)很多歧義,在司法實踐當中也無具體法律規(guī)定所依。本文列舉分析了司法實踐當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爭議點,結合司法案例給出了筆者的建議。通過筆者提出的建議,希望能夠對完善“同等條件”的相關規(guī)定起到一定的幫助,也希望能夠解決有限責任公司在股權流轉過程中所產生的現(xiàn)實問題。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四)[Z]. 2017-8-25.
[2]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2)滬二中 民四(商)終字第16號[Z].
[3]上海市浦東區(qū)人民法院(2018)滬0115民初12817號[Z].
[4]最高人民法院.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Z].2019-12-23.
[5]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2015)蘇商再提字第00042號[Z].
[6]曹興權.股東優(yōu)先購買權對股權轉讓合同效力的影響[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2(5):150-155.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Dispute of Equal Conditions in Preemptive Right of Shareholders
Han Wenhao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The preemptive right of shareholders is an important right given to shareholders by company law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personal integrity of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The“equal conditions”is the substantive element of the preemptive right, and also the core of the preemptive right. The company law does not specify what the“equal conditions”is, but only lists the price, quantity, payment method and time limit. The company law has no detailed provisions on the validity of the equity transfer agreement signed between the shareholders to be transferred and the third party after the shareholders’preemptive right is infringed. Starting from judicial cases,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above two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lutions.
Preemptive right; Equal conditions; Equity transfer agreement
DF438.7
A
1672-1047(2021)03-0072-05
10.3969/j.issn.1672-1047.2021.03.19
2021-05-03
韓文豪,男,山東淄博人,經濟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學。
[責任編輯:吳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