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雙
(黑龍江大學 文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不必”與“未必”雖然詞形相近,詞義卻完全不同,兩者不可以互換使用?!冬F(xiàn)代漢語八百詞》是這樣解釋二者的區(qū)別的,“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不必”是必須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著”[1]93?!安槐亍迸c“未必”在詞類系統(tǒng)中如何定位?張誼生①[2]59、楊榮祥[3]70都把“未必”歸入表委婉的語氣副詞。但是對于“不必”是否已經(jīng)從否定副詞轉(zhuǎn)化為語氣副詞這一問題,目前學界還存在爭議。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論著中,只有呂叔湘等[1]93、齊滬揚[4]40明確把“不必”劃分為語氣副詞。曹志國認為“不必”始終表示否定的詞匯義,句子層面并沒有承擔詞匯層面的否定義,因此它始終是否定副詞,轉(zhuǎn)化不成語氣副詞[5]123-128。雖然學者們對“不必”的詞類歸屬問題存在一定爭議,但我們認為“不必”一詞目前的句法功能跟語氣副詞的整體功能是大體協(xié)調(diào)的,主要用來表達說話者的主觀態(tài)度、認識和情感意志,故本文仍稱其為語氣副詞。目前,學界對這兩個副詞分別進行了研究,對于“未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委婉用法方面[6]477-488和歷時語法化方面[7]78-83;對于“不必”,除詞類歸屬一直是被關(guān)注的焦點外,共時方面的描寫也是研究重點[8]53-57,但對其歷時來源及其主觀化歷程則關(guān)注較少。綜上,對“不必”與“未必”的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個體研究相對充分,但缺乏二者的系統(tǒng)比較。本文從歷時和共時兩個角度對“不必”與“未必”的詞匯化進行考察,重點從委婉用法和主觀推斷兩個方面分析這兩個副詞的主觀性差異,對造成這種差異的因素進行解釋和說明,另外,簡要分析了二者共同的演變機制。
“主觀性”是指語言的這樣一種特性,即在話語中多多少少總是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xiàn)成分[9]268。作為語氣副詞,雖然“不必”與“未必”都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表達一種必然或未必然的語氣,但是二者的主觀性程度并不相同。
“未必”一詞具有委婉用法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拔幢亍敝饕糜趯δ硞€命題的委婉否定,具有較強的主觀性[6]485。其實,“未必”與否定詞“不”連用的情況在上古漢語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即用雙重否定的形式委婉表示肯定,如例(1)②。
(1)今先王之愛民,不過父母之愛子,子未必不亂也。(《韓非子》)
這種用法也一直持續(xù)到了現(xiàn)代漢語中,如例(2)。
(2)你未必沒有教員們講的好,是吧?
在使用“未必”一詞的語境中,一般都暗含一個高層次的“言者主語”[7]83。也就是說,當說話者不支持或不贊成某種觀點或某種情況時,他不進行直接地否定,而是選擇采用一種委婉、商榷的語氣去表明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態(tài)度和評價,而這種態(tài)度和評價一般是異于常人的。
(3)很多革新事業(yè),未必把舊的完全去掉。
(4)雖然他有時有些討厭,但也未必不可原諒。
在例(3)中,常人的想法是“在很多革新事業(yè)中,應該把舊的去掉”,但使用“未必”后委婉地表達說話者的想法是“在很多革新事業(yè)中,有些舊的也可以不用去掉”。例(4)也是同樣的道理,常人認為“他很討厭,不可原諒”,但使用“未必”后委婉表達了說話者異于常人的態(tài)度?!拔幢亍钡倪@種委婉用法遵循了會話中的“禮貌原則”,比較突出地體現(xiàn)了“交互主觀性”。委婉用法是“未必”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用法。
但是,在“不必”的委婉用法方面,目前學界還存在爭議。太田辰夫認為現(xiàn)代漢語的“不必”表示委婉的禁止[10]280,但并沒有詳細解釋和說明。而董秀芳明確表示“不必”往往用在對人的指示、要求或勸告中,沒有委婉用法[6]485。但是通過大量現(xiàn)代漢語語料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不必”除了用于表達對他人的指示、要求或勸告,同時可以表達說話者對某種動作或狀態(tài)的主觀態(tài)度,如例(5)。
(5)他不必特別風雅,但是至少不要談物價升降。
另外,我們發(fā)現(xiàn)“不必”在現(xiàn)代漢語語料中也有與否定性評價連用、表示委婉語氣的用法,如例(6)、例(7)。
(6)我們大可不必不安和自卑。
(7)你也不必不高興,他對每個人的態(tài)度都是如此。
“不必”與否定性評價的連用,與“未必”的委婉用法一樣都是一種迂回的說法,采用分析、商榷的語氣,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說話者對聽話者可能帶來的沖擊。
除此之外,“不”可以作為主觀減量標記使用[11]192,如例(8)。
(8)這個風箏在空中停留的時間很短,不一會兒就無影無蹤了。
“不”作為否定副詞具有對客觀量進行減量的表達功用,可減弱命題的強度,是說話者主觀態(tài)度的自然流露,具有較強的主體意識,這一語義特征與委婉用法相通,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不必”具備委婉語氣。
可見,“未必”主要用于表達對某種觀點的委婉否定,表達委婉義是其主要用法;而“不必”剛好相反,表達非委婉義是其主要用法,但是其委婉用法也確實存在,同樣不可忽視。
徐麗麗、車飛認為,“不必”表否定時多帶有客觀性[12]109。但是,通過語料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不必”已經(jīng)由表示“不需要、用不著”的客觀描述轉(zhuǎn)變?yōu)楸硎局饔^上的自我推斷。
“不必”不僅可以像例(5)一樣表達說話者對動作或狀態(tài)的主觀態(tài)度,甚至還能用來表達說話者對某事物的主觀推斷。
(9)女人不必說,她們常常自己另造一張臉。
(10)自從祖父死后,大家的態(tài)度都冷淡起來,朋友不必說,連親戚也一個個溜了開去。
例(9)、例(10)中,“不必”都與動詞“說”共現(xiàn),構(gòu)成一個臨時的句法結(jié)構(gòu)“不必說”,它具有主觀性,隱含著說話者對某人、某事或某個話語內(nèi)容的主觀推斷。
通過分析“不必”的主觀性可以發(fā)現(xiàn),“不必”在表示“不需要、用不著”的客觀描述轉(zhuǎn)變?yōu)楸硎局饔^上的自我推斷的過程中,其主觀性也在逐漸增強。
“未必”表否定時常位于主謂之間,有時也用于句首,表達說話者對命題真實性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建立在說話者主觀推斷的基礎上,如例(11)、例(12)。
(11)遺傳固然未必都是父母的責任,但也不會是其他人的。
(12)未必企業(yè)提高了薪資待遇,他們就肯任勞任怨吧?
另外,“未必”還具有反預期的功能。
(13)你見多識廣,可是你未必知道陳先生的父親。
例(13)中人們通常的預期是“你應該知道陳先生的父親”,而“未必”則是對通常預期的否認,即“你不一定知道陳先生的父親”。
以上“未必”的幾種用法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它們都是根據(jù)說話者主觀認定的“事實”所作出的一種未必然的推斷,而這種“事實”不一定是客觀的,很有可能是說話者主觀假設出來的。
另外,從與其他副詞的共現(xiàn)順序來看,“未必”也多位于其他副詞之前,基本上處于句子的最外圍,以副詞“就”為例:
(14)幽默當然可以用笑來表達,但是笑未必就代表著幽默。
(15)這層障礙,看得破的人未必就打得破。
例(14)、例(15)中“未必”都凸顯“自我”成分,表達一種強烈的主觀態(tài)度,在共現(xiàn)順序上均位于“就”之前,同時也都位于句子的外圍。與此相比,“不必”與副詞“就”連用時,常常出現(xiàn)在“就”后面,如例(16)。
(16)戰(zhàn)爭若不幸失敗了,我想我就不必再活下去!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得知雖然“不必”的語義已經(jīng)由客觀描述轉(zhuǎn)變?yōu)橹饔^推斷,主觀性程度逐漸增強。但是無論是從說話者的視角、委婉用法的使用情況還是語符序列位置來看,“未必”的主觀性程度都強于“不必”。
不必”雖然具有委婉用法,但比起“未必”的委婉用法來說要弱一些,“未必”的主觀性程度也高于“不必”。下面分別從歷時和共時兩個角度分析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
“不必”和“未必”都是由跨層結(jié)構(gòu)演變而來的,但是二者的成詞時間和具體演變歷程并不完全相同。
關(guān)于“未必”的歷史來源,已得到學界普遍關(guān)注。語氣副詞“未必”的具體成詞時間為戰(zhàn)國時期[7]78,其具體演變歷程主要借鑒董秀芳的觀點[6]481-482?!拔础迸c“必”在上古時期就已經(jīng)凝固為一個雙音節(jié)詞,表示“某件事的發(fā)生不是必然”,如例(17)。
(17)若桀紂不遇湯武,未必亡也。(《呂氏春秋》)
“未必”跨層語法化的過程中伴隨著主觀化。當“未必”開始用來表達說話者根據(jù)自己的看法對某一命題進行否定時,“未必”就發(fā)生了主觀化,如例(18)。
(18)文由外而興,未必實才學文相副也。(《論衡》)
“未必”主觀性的進一步發(fā)展是用在否定性成分前,即通過雙重否定來委婉地表達肯定,如例(19)。
(19)王政之弊,未必不由此也。(《三國志》)
在“未必”的歷時演變的過程中,主觀性程度不斷增強??梢哉f,“未必”的跨層語法化過程,就是其主觀化過程。
再看“不必”的演變歷程,“不”與“必”在線性序列上相連的情況在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如例(20)、例(21)。
(20)若我可,不必亡一大夫;若我不可,不必亡一公子。(《左傳》)
(21)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圣人以斷之矣?。ā肚f子》)
目前我們發(fā)現(xiàn)其最早用例見于周朝的《今文尚書》中。
這一時期的“不必”一般后接動詞性成分。副詞“不”和“必”雖然在位置上是相連出現(xiàn)的,但是并不在同一句法層面上。副詞“不”的語義指向并非指向“必”,而是指向整個謂語部分。
進入北宋時期,“不必”的使用頻率明顯增加,除了后接動詞性成分以外,“不必”開始大量出現(xiàn)于形容詞前,如例(22)、例(23)。
(22)君為官,不必清儉,恣意求取。(《太平廣記》)
(23)大哥不必過慮,阿瞞自是相師。(《太平廣記》)
這時,“不必”的結(jié)構(gòu)和語義都開始凝結(jié),能夠表示“不需要、用不著”這樣一個完整的否定意義。到元明清時期,“不必”進一步發(fā)展,使用頻率增加,經(jīng)常在句中作狀語,如例(24)。
(24)將軍不必追趕。(《三國演義》)
在此,我們可以推斷:“不必”的初步成詞時間在宋代,元明清時期發(fā)展為一個成熟的副詞。它在成詞之后,語義進一步發(fā)生了主觀化,所在句子從表示“不需要、用不著”的客觀敘述轉(zhuǎn)變?yōu)楸磉_說話者的主觀看法?!拔幢亍钡某稍~時間遠遠早于“不必”,二者的詞匯化過程均伴有主觀化,因此“未必”發(fā)生主觀化的時間也明顯早于“不必”,從主觀性程度來看,“未必”也強于“不必”。
“未X”式副詞的主觀化程度相應地高于“不X”式副詞,這種差別植根于“未”與“不”的不同[6]486。其中,“不必”與“未必”也不例外。
“未”是一個對以往(過去以迄現(xiàn)在)表示否定,對將來卻表示可能或愿望的副詞[13]174。也就是說,“未”的否定義是有界的,與時間相關(guān),是對以往進行否定,表示過去并沒有發(fā)生某件事,或沒有出現(xiàn)某種變化,但是并沒有對將來的狀況進行否定,甚至在表達時留有余地,蘊含著對將來發(fā)生變化的推測或期待,適合發(fā)展出委婉用法。
(25)至今尚未完全建立起現(xiàn)代資本運營形式。
例(25)表示目前為止“現(xiàn)代資本運營形式?jīng)]有被完全建立起來”,將來可能會“完全建立起來”,或者希望將來“完全建立起來”。否定詞“未”的這種有界否定特征,使其在單用時就有了較強的主觀性,也衍生出了“+推測性”、“+期待性”這類語義特征。而“必”作為語氣副詞,本身就是用來表示說話者主觀推斷出一個自以為真的結(jié)論,二者共同擁有“+推測性”這一語義特征,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未必”的主觀性程度。
“不”是表單純否定的代表性副詞。雖然前面提到“不”可以作為主觀減量標記使用,并且這一語義特征與“不必”的委婉用法相通。但是“未”語義中蘊含的[+推測性]、[+期待性]特征是“不”所不具備的。
二者的主觀化程度還受到語體色彩的影響。在現(xiàn)代漢語中,“未”只保留在書面語中獨立使用,在口語中幾乎用不到。因此,與“不”相比,“未”顯得典雅。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使用委婉用法是典雅度高的表現(xiàn),這一點也使得“未必”比“不必”更適合表達委婉語氣。
總之,“不必”和“未必”的主觀性差異源于歷史上它們各自所出現(xiàn)的語法化現(xiàn)象,而二者的語法化進度和主觀化程度又與各自的語體色彩相關(guān),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語體色彩的影響,即“未必”的書面色彩強于“不必”,其委婉語氣也相應地高于“不必”。另外,二者的主觀性差異還受制于語義因素,即“不”與“未”的語義差異,“不”單純表示否定,而“未”的否定義是有界的。
“不必”與“未必”跨層語法化的共同演變機制除了前面提到的主觀化,還有詞匯句法層面的重新分析和語用層面的高頻使用。
重新分析是一種心理認知活動,是指表層表達形式并未發(fā)生改變,但是由于認知角度的變化,內(nèi)部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的分析發(fā)生了變化。最初,無論是“不”與“必”還是“未”與“必”,都是跨層結(jié)構(gòu)的兩個詞,它們之間具有較為清晰的理據(jù)性,但在重新分析的過程中,這種理據(jù)性逐漸變得模糊甚至消失,最終兩個獨立的詞徹底固化為一個整體。重新分析的完成是由各方面因素共同促進的。首先,韻律是關(guān)于語言中所有超音段特征的一個總體概念,是言語的組織形式[14]1,韻律結(jié)構(gòu)的改變?yōu)橹匦路治鎏峁┝苏Z言表層結(jié)構(gòu);其次,組塊機制在心理認知層面上進一步推動了重新分析的發(fā)展;最后,還有句法、語義等方面的促動。除此之外,轄域越大,主觀性越強[15]45。經(jīng)過重新分析,“不必”與“未必”的轄域顯然擴大了,所以其主觀性也必然隨之增強??傊匦路治隹梢詫Α安槐亍迸c“未必”的詞匯化和語法化作出合理的解釋。
高頻使用是“不必”與“未必”跨層語法化的語用機制。漢語的語法化一般都涉及成分的融合,促使這種融合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高頻共現(xiàn),對于“不必”與“未必”來說也不例外。無論是“不”與“必”還是“未”與“必”,最初都只是臨時共現(xiàn),但是伴隨著兩者共現(xiàn)頻率的提高,融合速度也隨之加快。高育花對《莊子》《荀子》《韓非子》《戰(zhàn)國策》《淮南子》5 部上古時期的作品進行了考察,分別統(tǒng)計了“未”單獨使用和“未”與“必”共現(xiàn)的次數(shù),發(fā)現(xiàn)“未”與“必”共現(xiàn)的頻率很高[7]82。這種高頻使用的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未”與“必”的融合,使得“未”與“必”融合得很早,在上古漢語中就已經(jīng)發(fā)展為一個語氣副詞了?!安槐亍彪m然成詞時間相對較晚,但是其融合發(fā)展過程也與此類似,離不開高頻使用的影響。
語氣副詞“不必”與“未必”均由跨層結(jié)構(gòu)演化而來,并在詞匯化過程中伴隨著主觀化。由于二者的語義與用法差異較大,憑語感即可加以區(qū)別,因此文章并未從句法、語用方面對語氣副詞“不必”與“未必”進行對比,而是從主觀性差異方面進行二者的系統(tǒng)比較。文章第一部分從委婉用法和主觀推斷兩個方面對“不必”與“未必”的主觀性差異作了詳細描寫,重點說明“不必”具有一定的委婉用法,但無論是從說話者的視角、委婉用法的使用情況還是語符序列位置來看,“未必”的主觀性程度都強于“不必”。第二部分從歷時角度的跨層語法化和共時角度的語義分析兩個層面討論了造成二者主觀性差異的因素,即語法化的進度、語體色彩、“不”與“未”的語義差異。第三部分集中在“不必”與“未必”的共同演變機制的討論上,文章將其歸結(jié)為重新分析和高頻使用。
注釋:
①張誼生稱為“婉轉(zhuǎn)”。
②本文的現(xiàn)代漢語例句均來源于北京大學中國語言研究中心語料庫檢索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