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華
【摘要】教師不斷地讓學生學會“感受生活、感受快樂”,指導學生理解“言為心聲”、“一切景語皆情語”。還要多讀書,因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并且不斷認真觀察,積累素材,多參加社會實踐,積累寫作素材,從而捕捉情境,感知生活,就會“文思如泉涌”,因為生活是寫作的源泉。
【關鍵詞】感受生活;認真觀察;文思泉涌
葉圣陶先生曾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之不盡?!薄墩Z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應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p>
從教30年來,我發(fā)表了一些散文、詩歌和教育教學論文,也指導學生發(fā)表了不少作文。有許多人問我,該怎樣指導學生寫作文呢?我沒有什么真知灼見,這里,整理了一下工作日記,僅就在工作中的一點點經(jīng)驗,談幾個方面,請大家多指導。
一、讓學生學會“感受生活、感受快樂”
要寫好作文,必須對生活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沒有生活基礎的文章,是閉門造車。文章是有生命的,它來源于生活。欣賞生活的美本身也是一種真性情的抒發(fā),輕松和幸福也是生活的真諦。
我曾經(jīng)接手一屆初一的學生,開學先軍訓,軍訓結束后正式上課。第一次作文課我要求學生寫一寫軍訓的感受。寫前先分組討論。我聽著他們七嘴八舌在說:
“太累了!腰酸背痛!”
“曬死了!我更黑了!”
“我不知道流了多少汗……”
“疊被子那活真不好弄……”
“軍訓真不是好事兒,除了累還是累,一點好處也沒有!”
……
我參加到他們的討論中,聽了一會兒他們叫苦喊累,然后問:“你們除了覺得累,就沒有什么收獲嗎?”
“沒有,就是累!”
我搖頭不信:“有沒有從一開始的想‘搗蛋’、‘開溜’,到后來的戰(zhàn)勝自己、堅持下來?有沒有戰(zhàn)勝困難后的快樂呢?也可以說一說和教官如何相處,對軍人有沒有新的了解……”
“有!”
還沒等我繼續(xù)說下去,他們大聲說,“我就是這樣,老師!我知道了,這就是——我能戰(zhàn)勝自己了!”
“我也是!”另一個男生大聲說,“教官對我們既嚴格,又親切,還風趣幽默,累算不了什么!”
“現(xiàn)在看看我們站的隊列,多整齊?。〔辉傧褚郧澳菢油贤侠㈦S隨便便了!”
“對!現(xiàn)在想想,也沒什么大不了的。累就是那幾天,但卻令人終生難忘!同時,我也知道了軍人的苦累和幸福是什么樣的!”
“我學會疊被子了!”一個女生說:“以前在家,總是媽媽幫我整理房間、給我洗衣服,媽媽老是要么說我不像個女孩兒,要么說我長不大!通過軍訓,我學會了自理,學會了整理被子、洗衣服,和同學們也更加團結了!”
……
我馬上因勢利導:“同學們,剛剛你們討論的這些,都是真實的感受。難道不是軍訓的收獲嗎?軍訓,除了累,一定會有快樂!記住,要學會感受快樂!”
接下來的作文課很順利,同學們筆下生花。幾天后,一篇篇佳作刊發(fā)在???,有3篇被《快樂作文》雜志采用,發(fā)表了。
可見,生活便是寫作最重要的源頭活水。有了生活,對生活進行觀察、化驗、思考,在學習中汲取營養(yǎng),又在社會生活中開闊視野,“源頭活水”定會讓“不盡長江”滾滾匯入“浩瀚大?!?。
二、指導學生理解“言為心聲”“一切景語皆情語”
古人說:“言為心聲,文如其人”。言語是思想的反映,從一個人的話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這個詞出自漢代揚雄的《法言·問神》:“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p>
有一年,開學幾周后,作文課上,寫《豐收的喜悅》。
是年是個豐收年,我們農(nóng)村中學的學生對“豐收”的理解大多就是農(nóng)業(yè)的豐收。我看到一個同學寫道:“豐收了,我哈哈哈……”然后沒了下文。
我就問他怎么理解這個作文題目。他說:“豐收的喜悅——喜悅,就是‘高興’;‘高興’,就是‘笑’;‘笑’,我就‘哈哈哈’。然后,我不知道怎么寫了?!?/p>
我笑了:“你是不是為了湊字數(shù),想‘哈哈哈’這一篇???”
他有些不好意思,說:“我沒啥寫,不知道寫什么……”
我問他家里種了什么莊稼。他說:“有玉米棒子、大豆、棉花……”
“有棗樹嗎?”
“有!我家有100多棵冬棗樹,棗長得很好,賣了很多錢?!?/p>
話題引上來了。我啟發(fā)他:“收玉米棒子的時候,你們說了些什么話?棒錘子多大?割豆子的時候,你們又怎么干活的?摘冬棗的時候呢?……想想這些,是不是‘喜悅’的?‘高興’的?‘喜悅’、‘高興’,不一定非要‘哈哈哈’啊,要通過語言、動作、氣氛等來表現(xiàn)。比方說,你心里高興,就‘哈哈哈’笑個不停,是不是成了‘神經(jīng)病’一樣???你可以通過外物來體現(xiàn)你內(nèi)心的喜悅之情?!?/p>
他會心的笑了,“老師,我知道了,我家的棒錘子那么大”,他用手比劃著,“這就是體現(xiàn)‘豐收’,我可以寫‘掰棒錘子累得我手腕疼,但是就是愿意每個棒錘子都大’,你說,這樣是不是也能體現(xiàn)‘喜悅’?”
“當然可以,你太聰明了!那大豆是什么樣的?冬棗是什么樣的?——描寫一下;然后寫一寫收這些莊稼啊、棗啊的時候家人的語言和表現(xiàn)等等,讓喜悅之情體現(xiàn)在你的文字里。好好考慮一下再寫,好嗎?”
結果,這次作文大多寫得很好。他們有的寫“冬棗爭著往籃子里跳”、“棉花堆成了山”、“玉米笑裂了嘴”等等用了很形象的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有的通過人們的語言、動作等來表現(xiàn)喜悅之情,如“爸爸高興地說:‘明天咱全家去城里買新衣服,然后買一輛新汽車!’”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币馑疾煌夂鮾牲c:一是一切環(huán)境描寫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載體,都必須為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服務,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動,進而付諸文字,形成景語。景與情,情與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離。比如,心情好,就可以寫:小鳥在為我歌唱,蝴蝶在歡快的舞蹈,白云向我招手,太陽向我微笑,等等,如果這樣寫,讀者就感受到了作者的喜悅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間了。
通過這次作文課,同學們從某個角度理解了什么叫“言為心聲”、“一切景語皆情語”。
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杜甫有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讀得多了,腦子里積累的東西也就多了,寫起文章來,自然得心應手,如神來之筆。把別人的東西,變作自己的東西,把外部的語言內(nèi)化成自己的語言,以后就能出口成章了。杜甫這兩句話不知成為多少文人學子不懈的追求。
那些下筆有神的,哪一個不是“破”萬卷的?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師范求學時,他度過的書無一不寫上眉批,甚至對眉批還作修改。他看一本十萬字的《倫理學原理》,竟寫了一萬二千字的批語。后來他的文章生動活潑、透析深刻,他的詩詞筆力道勁,文采斐然。難道不得力他平時讀書能真正“破”書嗎?
一個好讀書的人能夠感覺到讀書時妙不可言的樂趣。因而他喜歡讀書,即使不能成為偉大的人,也能成為博學的人。
羅曼羅蘭曾說過:“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泵恳槐緯?,都記錄著作者的一段心路歷程,都寄寓著一個鮮活的靈魂;我們讀書,就是尋找這個靈魂,與之對話,并在對話中改變自己,提升自己,拯救自己。讀書可以讓我們和人類中最偉大、最高貴、最智慧的靈魂進行交流,所以說讀書人是幸福的,讀書人的世界是廣闊的。
莎士比亞說:生活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了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了翅膀。閱讀具有強大的力量,猶如燃燒的火焰,將給人生以光明與希望。閱讀對一個人、一個學校、一個城市、一個民族的重要意義,閱讀即生活,閱讀即探索。我會指導學生在幸福的閱讀和寫作之路上越走越遠。
四、生活是寫作的源泉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走進生活,才能讓孩子看到生活之源的“半畝方塘”和“天光云影”;走進生活,才能讓孩子學會觸摸感悟、體驗著生命賦予他們的平凡與感動。
離開了“生活”這個最基本的源泉,所有的作文只能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我們當老師的,應該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社會,在實際生活中獲得寫作靈感。只有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學生才不會胡編亂造,生搬硬套,才會把實踐中的真實感受融入到作文中去。
古人云:“不及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要想寫好作文,語言材料和生活感悟是材料積累的基石。只有在生活中“厚積”,才能在寫作實踐中“薄發(fā)”,寫出得心應手的文章,達到“文章自天成”的目的。
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積累素材。無論是初升的太陽,還是皎潔的月亮;無論是濛濛的細雨,還是電閃雷鳴;無論是盛開的花朵,還是默默無聞的小草,自然界的四季輪回、晝夜更替、春雨沙沙、秋風落葉,還有那綠色的田野,清澈的小河……這一切都是大自然為人們早已準備好的觀察題材。應該注意一下,他們是什么顏色,什么樣兒,有多大,像什么……按照一定的順序去觀察。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這一切都是大自然為孩子們早已準備好的習作“源泉”。所以,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大自然,引導學生用探究、好奇的目光去觀察大自然充滿的泥土氣息,然后指導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事件,寫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舉個例子說吧,春暖花開,可帶領學生到校園苗圃里除雜草;雙休日,組織學生養(yǎng)家禽、種蔬菜……事后趁熱打鐵,指導學生寫簡短的敘事、寫人、寫景、狀物的文章。因為寫作素材學生親眼所見,就有內(nèi)容可敘述,有感情可抒發(fā)。
引導學生捕捉情境,感知生活。在作文教學中,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愛好,為學生設置某種“需要”,讓學生去關注身邊的每一個人,留意他們的生活和思想,感悟一句溫暖的問候、一份純真的友情;關注周圍的每一件事,留心它們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飼養(yǎng)一只動物,在敬畏生命的同時,呵護所有的生靈;種植一棵花草,在體悟生命的同時,放飛綠色的心靈……讓學生從這些樂趣無窮的“天堂”里,捕捉那些情境,感知生動鮮活的寫作材料;以“玩”為媒介,指導學生練筆,描述歡樂的場面,表達愉悅的心情,讓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成為學生永不枯竭的寫作源泉。
“語文即生活”這是語文泰斗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大語文”的教育理念。生活是本無字書,因此在進行課內(nèi)外閱讀的基礎上,還要“閱讀”生活,即養(yǎng)成生活觀察與思考的好習慣,時時處處做生活的有心人。這樣,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新鮮事,才能在我們頭腦中落根開花。
總之,只有將生活和作文聯(lián)系起來,讓作文素材開發(fā)成為無盡的源頭活水,學生習作時才會左右逢源,運用自如。沒有了材料,習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生活是學生習作的主要源泉,學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觀察,用心思考,寫作之源就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