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光輝 閆宇輝
(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南京210097)
李昂(1898~1925),又名倪南芬,英文名Ang Lanfen Lee,云南永仁縣永仁鎮(zhèn)(現(xiàn)屬四川省攀枝花市)人。她先后留學日本與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研習教育心理學,獲博士學位。因去世較早,僅有名字見于留學生信息,生平不為學界所知。劉慰之(2013)曾赴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圖書館檔案室調(diào)查,提到李昂時說:“這位來自云南省的官費生,也是本時期唯一的一位女性學生(澤宣,1920,p476),在1925年 即 已 去 世 (Registrar Office,Teachers College,2012),目前尚無法取得該論文。”關(guān)于李昂的生平,現(xiàn)可查到三則重要史料。這些史料在敘述她生平的同時,也折射出他人和社會的理解。這與她自己關(guān)于女性的論述形成明顯的對照。分析這些史料,有助于理解民國時期女性心理學家的處境,豐富我國近現(xiàn)代心理學史研究。
云南師范大學鄭永福(1917-1993)(董耀會,1993)曾撰文《記心理生理學家倪中方教授》(永福,1993)。文中提到,李昂為倪中方姐姐。關(guān)于李昂生平敘述,甚為扼要,僅190字。但在所有史料中,最為全面。抄錄如下:
六姐李昂(又名倪南芬),天資聰明,勤奮好學,15歲時東渡日本,考入女子高等師范學校,19歲畢業(yè),自費赴美留學,先入芝加哥大學,后轉(zhuǎn)哥倫比亞大學,年僅25歲即獲碩士、博士學位,為云南婦女界獲得美國博士學位的第一人。1923年回國,任廣東大學哲學教授。一年后返美結(jié)婚,不幸婚變,突遭重大打擊,由于舊思想的局限,在乘輪回國途中,于日本海附近投太平洋自殺。李昂之死曾引起當時社會上某些人的震驚和惋惜。
據(jù)該文記述,李昂父親李為元(1866-1931),字復初,當?shù)亻_明士紳,清末曾任云南馬龍和景東兩縣知事。李為元原名倪興禮,先輩過繼李氏,遂改姓李(馬尚平,2008)。這也是李昂與倪中方姓氏各異的來源。
查《永仁縣志》(云南省永仁縣志編撰委員會,1995)可知,李為元任馬龍縣知事期間,興辦水利,使千畝良田得以灌溉,當?shù)匕傩战ㄓ猩粢再Y紀念。20世紀20年代,李為元曾任駐粵滇軍第四師司令部軍法處處長,為師長朱世貴出謀劃策,并親赴北京周旋協(xié)調(diào),推動該師加入國民革命軍。1926年回云南后倡辦永仁初級中學,并被聘為首任名譽校長。李昂對父親懷有很深的感情,她在修改發(fā)表的博士論文正文前,題寫“獻給我的父親”(Lee,1925)。
倪中方母親費楚貞,浙江人,為繼室。家中有兄弟姐妹十余人,大姐因反對段祺瑞北洋政府,在天安門游行時被軍警殺害(永福,1993)。倪中方(1903-1975)深受大姐與李昂的影響(永福,1993),留學美國,1933年在芝加哥大學拉什里指導下,獲博士學位。老友陳友松等在懷念他的詩中寫道:“憶昔姐弟共出滇,水木清華結(jié)群英。……姐亡永別三藩市,弟歸任教五羊城?!保ù鲿酢⒃S文戎,1988)
李昂赴日留學,可從加藤直子(2007)“東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中國學生名簿”中,得以核實。據(jù)該文件記載,李昂入學年月為1913年4月(日本大正2年),官費留學,入文科第2部學習,未記載具體專業(yè)。入學年齡為17歲,應系她自述。下文“申報”報道她去世年齡時,也與此一致,認為29歲,而非實際年齡27歲。李昂畢業(yè)年月為1917年3月,獲學士學位。與李昂同年入校的我國學生有陶慰孫、李健、朱瑞禎等人,其中陶慰孫為我國生物化學家(周一川,2007)。楊蔭榆早李昂四年入東京女高師,后任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曾赴美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求學。對于當時留日想繼續(xù)深造的女學生來說,日本留學是為后來赴歐美留學的準備階段(周一川,2007)。
關(guān)于李昂赴美留學,可見于哥倫比亞大學的記錄。據(jù)哥倫比亞大學《大學情況便覽:1926/1927卷》(Columbia University,1927)記載,李昂于1919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哲學學士(Ph.B),1920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文科碩士(A.M.),1925~1926年獲得哲學博士(Ph.D),所讀博士專業(yè)為教育研究。另據(jù)莊澤宣(1920)介紹,李昂日本東京女子高師畢業(yè),芝加哥大學學士,哥倫比亞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心理與初等教育,云南官費。
關(guān)于李昂的博士授予時間,見于《大學情況便覽:1926/1927卷》,在1925年冬與1926年春。結(jié)合袁同禮(2010)研究與ProQuest數(shù)據(jù)庫記錄(Pro-Quest,1925),可推定為1925年冬。李昂的博士論文題目是《保持及其與智力關(guān)系的實驗研究》,指導教師為蓋茨(Arthur I Gates)。論文修訂后發(fā)表于《心理學專刊》(Psychological Monographs)(Lee,1925)。
李昂在論文前言中寫到:“作者深深地感謝阿瑟·I·蓋茨教授,謝謝他在實驗研究中不斷地監(jiān)督和鼓勵。”(Lee,1925)蓋茨以閱讀研究聞名,曾指導周學章(1923)和夏瑞卿(1928)的博士論文,其多部著作如《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教育之根本原理》(與桑代克合著)譯成中文出版。蓋茨于1918年考察了教師估計的一般智力與回憶的關(guān)系(Lee,1925)。李昂在此基礎上,測量兒童的智力,考察它與保持的關(guān)系,這是對蓋茨研究的發(fā)展。
在前述蓋茨后,是桑代克和孟祿:“她還受惠于E.L.桑代克和保羅·孟祿教授的激發(fā)與興趣?!敝笫莾晌恍iL:“她想要感謝克拉拉·查瑟爾·庫珀博士;W.菲利普斯小姐,紐約市第188公立學校校長;J.D.里爾登先生,紐約市第23公立學校校長;他們給予了寶貴的幫助?!保↙ee,1925)這其中,庫珀(Clara Chassell Cooper,1893~1993)以研究道德與理智以及犯罪青少年聞名,她于1917~1922年間任教于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她的兒子霍默·庫珀(Homer Chassell Cooper,1923~2014)是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中緬印戰(zhàn)區(qū)的外科技師。另外還有一位L.N.Lau,幫助李昂閱讀博士論文發(fā)表時的校樣。
關(guān)于李昂在美國的交往,可在莊澤宣(1920)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的中國教育研究會的介紹中窺得一斑。該研究會成員有張彭春、張耀翔、周學章、朱魁斌、鐘體霞女士、卓文女士、莊澤宣、李建勛、李華、歐元懷、陶慰孫女士、汪懋祖、徐則林、王志仁、潘健卿、楊蔭榆女士、葉素志女士等人。這份名單中的人后來多成為我國教育與心理學界中堅力量。張耀翔(1893~1964)是我國學界熟悉的心理學家。朱斌魁(1892~1963)是我國統(tǒng)計學家,1922年在桑代克指導下獲博士學位。周學章(1893~1945)是我國教育測驗學家,與李昂同在蓋茨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23)。莊澤宣是我國教育學家,他在介紹中注明自己是 “師范學院心理實驗室管理員”(莊澤宣,1920)。陶慰孫與楊蔭榆均曾留學日本東京高等師范學校。據(jù)侯鴻鑒記載,他赴美途中曾遇到李昂,談話中李曾詢問是否認識無錫楊蔭榆,“蓋李女士與楊蔭榆女士為先后同學也”(侯鴻鑒,1925)。另外,郭任遠1923年在美撰寫《人類的行為》時,提到李昂的幫助:“我這原稿抄成后,再經(jīng)李昂女士校閱一次,她費了許多時間,并給我許多幫助,我也要謝謝她?!保ü芜h,1924)
李昂曾于1918年8月31日至9月7日參加在伊利諾伊香檳分校舉行的中部中國留學生第九次夏令年會。她當選為中文書記,并撰文詳細記述年會詳情(李昂,1919)。年會有來自31所大學的108人參加,其中女士22人。期間舉辦多項活動,如郊外水晶池和航空學校游覽,樊源濂等人演講,議事會、國語辯論、英文辯論、基督教義討論、國文競演、英文競演、討論會、招待會、年會宴會、競走與田賽運動、游泳運動、籃球決賽等。文中有一段描繪年會所在大學風貌,于此可見她的文筆(李昂,1919):
市中道路修潔。建筑風雅。大學介立雙市之間。蔭以古木、夭矯橫空。廣廈之前、則間有磐石蹲立?;騽t植花爛熳。以小雙市之僻處也,塵囂都絕。
現(xiàn)在回到鄭永福的敘述。這份文本采取了同情的理解立場,以克制的態(tài)度,擱置各種觀點,來描繪李昂的生命軌跡。文中展現(xiàn)的李昂,是一位取得卓越成就的女性,卻不幸因外在因素的影響離開人世。李昂集稟賦與勤奮于一身,既“天資聰明”,又“勤奮好學”。她的留學經(jīng)歷尤為顯赫?!?5歲”時留日,“19歲畢業(yè)”,“年僅25歲即獲哲學博士學位”,成為“云南婦女界獲得美國博士學位的第一人”(永福,1993)。
與成就相形的,則是她的不幸遭遇。她在婚姻上遭受重創(chuàng)。女性在婚姻上遇到問題,可能有多種情況,對李昂來說,問題突然而意外地發(fā)生,令人難以接受?;橐鲈诿绹e行,她畢業(yè)回國任教,需返回美國結(jié)婚。她在回美前,應該一切順利,迎接婚姻。出乎意料的是,回到美國后,婚姻卻突然發(fā)生變化,無法順利舉行。她“突遭重大打擊”,難以接受。當時究竟發(fā)生了什么,她的處境如何,尤其內(nèi)心世界怎樣,這些都無法在文中得到更詳細的信息。無論如何,這是李昂的一大難關(guān)。她在面臨這一難關(guān)時,卻又令人惋惜地具有“舊思想的局限”(永福,1993)。她受到怎樣的局限,文中并未介紹。這篇文章發(fā)表于1993年,作者于當年逝世,完成時間當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文章寫于倪中方于1975年去世后,且是改革開放以后。文中曾提及,作者數(shù)年前曾寫信給芝加哥大學,詢問倪中方碩士和博士學問論文事宜。能夠向美國大學寫信查詢,在改革開放后方能進行?!芭f思想”一詞,在這種背景下,或許指清朝及以前帝制中國強調(diào)的男尊女卑等道德思想。
李昂遭遇打擊,加之“舊思想的局限”,身處困境。接下來做的是返回國內(nèi)?;貒⒉皇羌菀椎氖虑?,如何面對家鄉(xiāng)父老、友好親朋,這或許讓她倍增負擔。尤其突來變故,更難以啟齒。這讓她的處境雪上加霜,最終導致悲劇發(fā)生。李昂如此成就,卻這樣離世,讓人悲痛扼腕,“引起當時社會上某些人的震驚和惋惜”。
李昂離世后,現(xiàn)可查到當時的報道,有《申報》兩則。分別位于1924年12月11日和24日的“雜訊”欄,題為《哲學博士李昂女士之投海概況》和《李昂博士投海續(xù)聞:今春在廣大即現(xiàn)病態(tài)》,抄錄如下①兩份報道引用時,標點有改動。:
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李昂女士,此次由美歸國,因受某項事之刺激,而在太平洋內(nèi)發(fā)生投海自盡之事,此事社會上尚少得知。茲悉女士年僅二十九歲,原籍云南。渠在美肄業(yè)時,曾與紐約之某華商銀行之劉某,訂立婚約。事后女士卒業(yè),于上年夏季歸國,即在南京某大學執(zhí)教鞭。本年夏間,復赴美國,蓋因聞劉某早經(jīng)有妻,女士痛名譽之喪失,與前途幸福之無望,遂赴美與劉交涉。及至抵紐約,其主張又失敗,且有種種不可忍耐之痛苦,精神上乃大受刺激,由是腦病與精神病相繼發(fā)生。美移民局查得其已有此項疾病,不準留美。由是派定看護婦白蘭克磐女士,伴送其到上海。其所乘之船即為上班之提督約克遜總統(tǒng)號。詎知離開船之第七日,由西雅圖正航駛至太平洋中,(距至橫濱尚有五天不足行程),女士乘看護之不備,潛出艙外,躍入海中。嗣后艙主等檢查其遺下行篋,知尚有家屬在港,隨即電告李家,現(xiàn)已派其親屬之倪某二人來滬,領(lǐng)取女士之遺件。隨身之衣服,在跳海時,亦且未盡穿著,僅服小衣數(shù)件。聞女士之學問極富云。
第二份報道:
哲學博士李昂女士,在太平洋中投海一節(jié),已見上一日本報。茲得粵友函述,知女士于今年二月,由寧赴粵,即任廣東大學教授,擔任學校衛(wèi)生教室管理、教育哲學等科。四月中旬,不告而去。聞中間女士曾告病假兩周,惟不甚服藥,實系心病。即上課時,亦常出現(xiàn)精神錯亂之態(tài),可見女士此時已入病期云。
在第一份報道中,李昂“學問極富”。一個人學問如何,評價角度不同,見解各異。不過李昂在博士學位論文中,考察智力與記憶的關(guān)系,需熟悉智力測驗和記憶實驗研究兩種領(lǐng)域,有較大挑戰(zhàn)。她的論文,將記憶引入智力測驗領(lǐng)域,通過考察保持與智力的關(guān)系,證實二者間存在正相關(guān)的關(guān)系。心理測驗是當時美國流行的實踐,但基礎研究存在不足。相形之下,學界在感覺和記憶的實驗研究中,有著豐富的探索。如前所述,蓋茨在這方面有了一定探索,試圖打通測驗與實驗兩種領(lǐng)域,將記憶實驗用于智力測驗。李昂繼續(xù)推進,深化智力測驗的基礎研究。
李昂在心理測驗領(lǐng)域,還翻譯桑代克《教育度計之性質(zhì)目的與方法》一文。該文于1921年刊于北京高等師范學?!督逃齾部?,正值我國測驗熱潮的發(fā)端時期。論文詳細介紹教育測驗的性質(zhì)、目的和方法,為學界及時了解測驗提供了可靠的文獻。開篇即是桑代克為當時中國測驗學界所熟知的話:“凡物之存在必有量?!保ㄉ4耍?921)該文將“測驗”譯作“度計”,罕見于學界?!皽y驗”側(cè)重行動層面的結(jié)果考量,不如“度計”,指向?qū)唧w情況的整體考查。
在實踐領(lǐng)域,李昂曾撰文介紹美國中小學試驗學校(李昂,1920)。她認為我國教育由于泥古,最終發(fā)展至背誦八股文的死胡同,需要借鑒實驗教育和科學試驗研究。她詳細介紹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附屬的赫拉曼斯幼稚園,提出該園重視身體教育,倡導兒童社會化,借教材達到教育目的,并在教學中推行兒童自行設計作業(yè)。她在文末注明,因功課忙迫,只能草就半篇應對約稿,無法達到預定目的。
由兩則消息可知,李昂1923年夏季歸國后,先任教于南京某大學,后移教廣東大學。“南京某大學”即東南大學。當年新聞報道中,有東南大學教育科1923年秋季學期添聘教授信息,其中聘任李昂為教育系初等教育教授(東南大學教育科:添聘新教授,1923)?!渡陥蟆房撬齻€人照片,介紹她被東南大學聘為教授(李昂女士,1923)。次年二月,她轉(zhuǎn)任廣東大學,教授教育哲學等課程。郭廷以(2009)在《郭廷以口述自傳》中回憶東南大學教師時,曾提及李昂:
李昂是中國第一個女博士,佩服陸志韋先生到極點,比陸志韋遲兩年返國,發(fā)現(xiàn)陸先生結(jié)婚了,受了大的打擊,教很短期的書再赴美國,在中途蹈太平洋而死。
李昂的確在東南大學任教,且為期不長?!爸袊谝粋€女博士”的說法,顯然有誤。文中提到的陸志韋(1894-1970),是我國心理學家,1920年在芝加哥大學卡爾的指導下,以《保持的條件》為題獲得博士學位?;貒螅鋈螙|南大學前身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心理學系系主任。陸志韋在博士論文中,采用實驗方法,研究記憶中保持的規(guī)律。這也是李昂博士論文研究的主題之一。不過,李昂在論文中并未引用陸志韋的文獻,而是采用阿基里斯(E.M.Achilles)博士關(guān)于保持和再認的研究(Lee,1925)。李昂(1919)在記述中部中國留學生第九次夏令年會中,提到陸志韋參加辯論獲勝,不過她與陸志韋的關(guān)系,尚需考察。關(guān)于李昂受打擊與去世關(guān)系,從下文來看,顯然失實。
李昂回國后,還曾參與中國科學社活動。據(jù)胡適日記記載,1923年10月14日中午,胡適參加中國科學社在一品香舉行的會議。到會者除李昂外,有胡敦復兄弟四人、汪精衛(wèi)、于右任、朱少屏、高踐四(陽)①兩書誤將“高踐四”印作“高踐田”,引用已改正。等人(胡適,2003;胡適,2004)。
《申報》的兩份報道,由標題可以看出,集中于“投?!币皇拢揖鶚嗣骼畎骸安┦俊鄙矸?。第一句話,則承接標題,加以強調(diào):“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李昂女士,……在太平洋內(nèi)發(fā)生投海自盡之事?!薄罢軐W博士李昂女士,在太平洋中投海一節(jié),……”第一則報道,甚至用了近三分之一篇幅,描述投海細節(jié)。
“博士”是當時社會中少有的一種身份,以駕馭高深知識而令社會大眾仰望。“投?!眲t是大眾行動中,極為少有的舉止。大眾行動遵從理性的功利目的和道德的規(guī)范?!巴逗!笔菢O不符合功利生存目的的非理性舉止,一旦發(fā)生,往往引發(fā)大眾關(guān)注。以社會少有之博士身份,做出大眾理性中難以做出的投海行動,這給大眾的理解造成極大的張力,使得大眾忍不住去探求其中究竟。媒體的這種展現(xiàn),在牽動讀者目光的同時,容易導向一種獲知原因的滿足:原來博士是由于這樣的原因跳海。相比陳永福的描述引起的惋惜,這里更多的是獵奇,遠非對當事人世界的深入理解。
兩份報道所揭示的跳海原因,其實是疾病。在第一份報道中,李昂留學期間,與美國紐約銀行業(yè)劉姓男士締結(jié)婚姻?!渡陥蟆房抢畎赫掌瑫r,介紹她將于次年春赴美,與美國著名華僑訂婚?,F(xiàn)在報道,李昂回國后才知道,男士已經(jīng)娶妻,這令李昂喪失聲名與“前途幸?!?。她赴美交涉,卻并未成功,加之種種痛苦,“精神上乃大受刺激”,得了“腦病”與“精神病”。她罹患疾病,不為美國移民局所容,被遣送回國,最終發(fā)生跳海悲劇。她遭遇打擊,乃是受到欺騙,她是受害者,這毋庸置疑。但欺騙并不能夠造成悲劇,造成悲劇的,乃是因打擊罹患疾病。讀者閱讀報紙時,于此找到原因:原來是她生病了。病當然并非完全是她的原因,可她因病成為“病人”時,卻偏離普羅大眾,成為異常人群的一份子。尤其是“精神病”患者,無法完全理性行動,更加偏離正常人,甚至喪失正常人的資格。疾病于是成為當事人身上的壞標簽,使得當事人被污名化。
第二份文本附加小標題,“今春在廣大即現(xiàn)病態(tài)”。報道援引廣東信函,謂李昂移教廣東后,有三種發(fā)病表現(xiàn)。首先,她在廣東大學任教兩個多月,“不告而去”。這讓人心中生出疑問,言下之意,這并非正常行為舉止。其次,期間請假卻不大服藥,原來是心病所致,由此可確定罹患精神疾病。最后,上課時出現(xiàn)“精神錯亂之態(tài)”,可進一步坐實“已入病期”,成為精神疾病患者。通過上述逐層遞進,這份報道推進了前份報道中的疾病主題。前一份報道中,尚有因打擊而患病。這份報告則直接關(guān)注疾病,由此引發(fā)讀者得出當事人因精神疾病而跳海的結(jié)論。這份報道加重了當事人的污名化處境,甚至有可能使得當事人陷入污名化的漩渦。
浦薛鳳(2009)在回憶錄中,記錄了關(guān)于李昂的傳聞。該傳聞距離李昂去世,已有二十余年。由于由“好幾位留學前輩”中得知,折射出當時部分人士的看法。當然,也將關(guān)于李昂的理解轉(zhuǎn)換成為另一種陌生的版本。
遲至抗戰(zhàn)期間,予在重慶,有好幾位留學前輩,分別提及云南李女士(Mabel Lee)之過度開通與悲哀結(jié)局。其情節(jié)有如戲劇小說中之故事。李本系董雨蒼之未婚妻。董先負笈日本,繼往美國深造,先后均邀李隨往,并以自己之獎學金,撙節(jié)資助。在美讀書時,兩人并非同地同校。某年暑假,留美中國學生會照例舉行為期三天之夏令年會。董曾約李參加,而李堅拒。其后,李卻獨自前往。及董得訊,乃修書責問。李謂彼此只是訂婚,今已干涉?zhèn)€人行動自由,將來甚何以堪。結(jié)果則解除訂婚之約。但李事后發(fā)現(xiàn)其意中人早已另有所歡,不免大為失望。其后,李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并已擇定佳期,散發(fā)請?zhí)?,即將與一經(jīng)營股票致富之華僑結(jié)婚。不料股票市場發(fā)生風浪,頓使此一華僑頻臨破產(chǎn)。李乃變心改計,堅持取消婚期與婚約,男方自亦不得不答應。數(shù)月之后,那位華僑運氣好轉(zhuǎn),又復轉(zhuǎn)窮為富。李乃請收覆水,言歸于好。華僑遂口是心非,借機報復;在第二度印發(fā)結(jié)婚觀禮之請?zhí)螅黾刺岢鲭x異,李女自亦無可如何;然經(jīng)此打擊,卒得神經(jīng)病癥。最后,有人陪伴,乘輪回國,竟于途中躍入太平洋自殺。董君學成歸國,娶唐繼堯之胞妹,擔任東陸大學校長。
浦薛鳳行文嚴謹,文中并未提及李昂姓名。不過從云南留日和留美經(jīng)歷,尤其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來看,應指李昂無疑。至于Mabel Lee的英文名字,還需考察。依照記載,李昂本與董雨蒼訂婚,是他的未婚妻。查董雨蒼墓志銘(彭稚如,1993)可知,董雨蒼(1888~1972),名董澤,字雨蒼,滇西云龍縣寶豐井白族。1906年公費留日,參加同盟會活動,1911年辛亥革命后回國,任蔡鍔秘書,1912年保送美國,就讀于哥倫比亞大學,護國運動中回國,參與云南討伐袁世凱活動,勝利后再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得教育碩士學位,1920年歸國,創(chuàng)辦“仁社”,擔任東陸大學校長。不過,浦薛鳳的記載存在疑問。董雨蒼年齡長于李昂十歲,二人在此年齡差異下,是否訂婚,令人生疑。在留學上,董雨蒼1906至1911年留日,而李昂則是1913至1917年間。當李昂赴日時,董雨蒼已留美,二人不可能在日本同時留學。董雨蒼“邀李隨往”,至少在日本未能實現(xiàn)同行。李昂1919年獲得芝加哥學位后,轉(zhuǎn)入哥倫比亞大學,至少此時能夠與董雨蒼同校,而不是“非同地同?!?。
在浦薛鳳的記載中,李昂是董雨蒼的未婚妻,無論留日還是留美,均得后者的資助和邀請。二人留美時,董雨蒼邀請李昂參加留美中國學生會舉行的夏令年會。李昂拒絕后,卻獨自前往。二人因此事產(chǎn)生沖突。董雨蒼寫信責問,李昂回復,認為董雨蒼不能因訂婚而干涉?zhèn)€人自由,并由此解除婚約。在這一問題上,浦薛鳳的記載顯然認為錯在李昂。她接受了董雨蒼的資助和邀請,在夏令年會活動上言而無信,拒絕董雨蒼卻自行前往。在婚約上過于任性,以干涉?zhèn)€人自由為名解除婚約。由于任性,她在發(fā)現(xiàn)董雨蒼早已另有所愛時“大為失望”。事實上,李昂發(fā)現(xiàn)董雨蒼的情況時,本也可修書責問,或者至少不用為此擔負重責。但在記載中她卻非常失望。這暗示著李昂希望與董雨蒼在一起,卻因自己的原因而錯失所愛。失望某種程度上是對李昂的懲罰。
由于李昂的個人原因,更大的懲罰還在后面。李昂大張旗鼓,與一經(jīng)營股票致富的華僑結(jié)婚。當華僑因股票波動瀕臨破產(chǎn)時,李昂卻無法患難與共,“委于心計”,解除婚約。不料華僑不久時來運轉(zhuǎn),由貧轉(zhuǎn)富。此時李昂又提出婚姻事宜,遭到對方的報復。在散發(fā)請?zhí)螅A僑解除婚約。李昂經(jīng)此打擊,得了精神疾病,跳海自殺。相形之下,董雨蒼回國后卻娶得唐繼堯胞妹,并出任東陸大學校長。
從浦薛鳳的記載來看,當時聽聞李昂之事的一些留學生,從道德立場,對此事進行評判。李昂的悲劇,是由于個人“過度開通”所致?!伴_通”意味著保持開放性。保持開放,直至個人用心若鏡,并不存在“過于”問題。只有在走出國門,不再遵守原有道德規(guī)范,甚至出現(xiàn)道德問題時,才會出現(xiàn)所謂“過于”問題。在與董雨蒼的交往中,李昂不懂感恩、過于任性,在與華僑的婚姻事宜上,李昂看中金錢,致使自己遭受報復。由于存在道德問題,李昂的悲劇,乃是個人咎由自取。這種觀點,與鄭永福的敘述形成完全的兩個極端。在鄭永??磥?,李昂遭遇婚變,恰是由于舊有道德的影響所致,如果李昂擺脫舊有道德的束縛,或許可以避免悲劇的發(fā)生。
在上述三份文本中,圍繞李昂的是成就、品德與疾病等主題,這也是近代中國女性面對的主題。李昂本人對女性有一定的思考。她在返美途中,與赴美考察女子教育的侯鴻鑒同船。后者請教美國女子教育參觀學校,李昂舉出紐約女子職業(yè)學校、華盛頓省立女子學校、紐約私立女子師范學校等,說改日可以開一名單,并詢問侯鴻鑒所辦竟志女學等情況(侯鴻鑒,1925)。
在李昂(1923)看來,民國期間,我國由于“愚民專制政策流毒”,問題重重,國民素養(yǎng)低下,在位者忙于名利,只能寄希望于未來。她受進步主義思潮和機能主義觀點影響,提倡女性是國民之母,是營造健全環(huán)境之重。改善女性生活,是社會問題中最重要急迫的問題。由于男女智力相等,女性應有同樣機會發(fā)展個人稟賦。英美女性運動,已過女子教育宣傳時期,進入女性實力試驗與社會服務選擇時期。不過也存在著由于忽視家庭和子女教育而釀成家庭悲劇的問題。歐美現(xiàn)有女性工作表明,除從軍等少數(shù)職業(yè)外,兩性相差無幾。
李昂認為,我國剛進入宣傳時期,第一項工作是求男女教育均等。各學校雖然名義上均等,卻有名無實。開展女性教育,在小學時,無需區(qū)分男女,但此后的教育,需認識到女性以家庭和母親職務為一生重要事業(yè)。英美教育由于受貴族影響,存在與生活隔膜的局限,需要加以警惕。我國教育應致力于使未來出現(xiàn)“有智能的女國民和母親”(李昂,1923)。
在具體策略上,李昂認為,中國中上層資產(chǎn)階級女性應主動參政。在改善女性生活的條件上,發(fā)展女性智能,增高女性地位與幸福,需應對女性財產(chǎn)、婚姻、繼承等問題。改進女性健康乃至未來國民健康,需處理女性勞工、產(chǎn)育調(diào)護、撫恤金等問題。她甚至提到,女性旅行在我國有許多不便,如果籌備人員中有女性加入,問題當可改觀。
李昂主張女性享有與男性平等地位和社會生活,相比當時社會,改進舊道德,顯得“開通”。她同時又不贊同女性忽視家庭,主張女性是國民之母,我國女性在發(fā)展中,應重視家庭和母親職務。這在維系傳統(tǒng)道德方面,又顯得穩(wěn)健。由此來看,至少在主張上,李昂既不偏向浦薛鳳記載中存在的道德問題,也不偏向鄭永福敘述中所謂受“舊道德”的束縛。
在中國近現(xiàn)代心理學史研究中,令研究者深感痛苦的是史料的貧乏。由于戰(zhàn)爭和社會動蕩等種種原因,我國未能保存下豐富的心理學檔案。關(guān)于李昂生平的三份重要史料,因其引起社會關(guān)注才得以面世。第一份史料是后輩學人對她弟弟倪中方的回憶。設若倪中方不因投身教育事業(yè)桃李滿園,這份史料或許不會出現(xiàn)。另一份史料是新聞媒體的報道,側(cè)重對她離世病情的探究。假如她并未以決絕方式去世,該份史料也不會產(chǎn)生。最后一份則源自回憶錄,由于同輩學人的議論而得以記載下來。這三份史料,可以展現(xiàn)少許李昂生平活動軌跡。但她本人所處情境如何,尤其是內(nèi)心世界怎樣,依然遙不可及。李昂留下的身影,僅是由少數(shù)痕跡折射出的模糊的影子。歷史本來就有太多的不可見蘊含其中。史料的缺乏,使得我國近現(xiàn)代心理學史研究真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當研究者步入中國近現(xiàn)代心理學史深處時,更大的痛苦則是史學研究深度的不足。得益于技術(shù)的進步,尤其中國近現(xiàn)代文獻的電子化,我國近現(xiàn)代心理學史史料貧乏的情況得到稍許緩解。但這反而暴露出研究深度上的局限。1966年,當美國心理學史研究起步時,揚(Young,1966)曾撰文激烈批評當時學界,認為沒有一手史料,缺乏史學見解,學術(shù)水平不夠。如果在關(guān)于李昂有限的史料基礎上,簡單拼接出她的生平和思想,這就恰恰與揚半個世紀前的批評相一致。
關(guān)于李昂生平的三份文獻,通過回憶、報道和口傳得以保留,這些僅是大眾層面的資料。它們關(guān)注女性的社會行動,尤其是引人注目的厄運。它們傾向于將當事人從復雜情境中剝離開來,關(guān)注個體行動的結(jié)果,強調(diào)當事人自身的疾病或品德等單一因素,無法展現(xiàn)豐富的社會處境。它們往往對當事人的包容不夠,尤其無法深入理解當事人細膩、流動和情景化(Rutherford et al.,2011)的生存境況。心理學本身在這些史料中讓位于女性,而女性則讓位于社會行動結(jié)果。事實上,每一個當事人的生命,都是有厚度的,流動且處于情境化之中。而在歷史文字中,可能僅有單薄的身影,乃至些許的痕跡,遺留下來。
在心理學史研究中,史料乃是遺跡,遺跡是具體的,有更多的不可見環(huán)繞四周。研究者需要在可見的史料中,以同情之理解,澄清更多的不可見,以自身幽幽的光,照亮周遭的黑暗。這是心理學史研究者面臨的挑戰(zhàn),也是他/她們的宿命。惟其如此,才能步入歷史深處(崔光輝,2018),展現(xiàn)歷史的高度,以人文牽引,化育天下。
圖1 李昂像(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李昂女士,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