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永雙,張俊雄,張 宇,田金元,袁 挺,譚豫之,李 偉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工學院,北京 100083)
中國是世界蔬菜生產(chǎn)和消費第一大國,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2019年中國蔬菜種植面積達到20 863×103hm2,產(chǎn)量7.21億t。大部分蔬菜采用育苗移栽的種植模式,移栽環(huán)節(jié)以人工移栽和半自動移栽為主,存在勞動強度大、移栽效率低、成本高等問題[1-4]。全自動移栽機在半自動移栽機的基礎上增加了自動送盤、取苗、送苗、投苗等機構,單行移栽頻率可達70~140 株/min[5-7]。
日本、美國、荷蘭等國對育苗移栽技術研究較早,根據(jù)本國作物、地理特點和蔬菜種植農(nóng)藝設計了不同類型的自動移栽機,已得到推廣應用[8-11]。意大利 Ferrari公司研制的牽引式多行寬幅全自動移栽機,配套使用特制的硬質(zhì)穴盤,采用頂夾式取苗,移栽效率較高;日本洋馬研制的PF2R型乘坐式全自動蔬菜移栽機,配套使用撓性軟穴盤,采用單行回轉(zhuǎn)臂驅(qū)動 2個插入夾持式取苗機械手進行取苗,性能穩(wěn)定可靠。國外機型不能完全適合中國蔬菜種植農(nóng)藝,且結構復雜,價格昂貴[12-13]。國內(nèi)對全自動移栽機也進行了相關研究,楊傳華等[14]利用高速伺服電動缸驅(qū)動推桿將整排缽苗頂出,實現(xiàn)高速精準取苗;倪有亮等[15-16]設計了縱/橫向移盤機構、頂夾式取苗機構等,完成缽苗的隔穴頂出和夾取,通過理論分析和建模仿真,獲得關鍵部件參數(shù);文獻[17-20]設計了非圓齒輪行星輪系取苗機構,建立機構動力學模型,進行了機構動力學仿真分析和臺架試驗,減小了機構振動、改善了其動力學性能;文獻[21-24]設計了滑道式插入夾持取苗裝置,采用整排取苗間隔投苗和整排取苗再分苗的方式進行取投苗,提高了取苗效率和穩(wěn)定性;王蒙蒙[25]提出了氣動柔性下壓式取苗,對壓缽頭進行優(yōu)化,該機構取苗頻率較高,但僅適于展寬較小的缽苗;袁挺等[26]提出氣吹振動復合式取苗,振動打破缽苗與穴盤的粘結力,氣吹輔助取苗,取苗性能穩(wěn)定,該取苗方式同樣僅適于展寬較小的缽苗。而現(xiàn)有取投苗裝置也存在結構復雜、傷苗率高等問題[27-29]。
頂出式取苗結構簡單,取苗效率較高,但缽苗與穴盤粘結力不同,拋出后的缽苗存在翻滾、落苗軌跡不可控、落苗位置一致性差等問題。插入夾持式取苗工作性能穩(wěn)定,但機械手結構復雜,取苗軌跡規(guī)劃困難。本文結合頂出式和插入夾持式取苗特點,根據(jù)缽苗盤根由下向上逐漸稀疏的特點和基質(zhì)-根系復合特性[30],設計一種插入頂出式取苗裝置,并通過理論分析與取苗試驗,完成裝置的結構優(yōu)化和參數(shù)優(yōu)選。
72穴穴盤(6×12)缽苗疏密適中,適用于多種蔬菜作物育苗,應用廣泛,本文以72穴蔬菜穴盤苗為移栽對象,采用機-電-氣相結合的驅(qū)動方式實現(xiàn)自動送盤、取苗、送苗、投苗、空盤回收等作業(yè)過程,包括穴盤和缽苗的間歇有序輸送、穴盤苗的插入頂出、空盤的回收和碼垛等動作。蔬菜穴盤苗插入頂出式取苗裝置由、送盤機構、插入頂出機構、翻板機構、梳理板、送苗機構、空盤回收機構等組成,如圖1所示。
圖1 插入頂出式取苗裝置結構圖Fig.1 Structural diagram of insertion and ejection type seedling taking device
送盤機構由側(cè)板、帶固定塊的同步帶、仿形桿等組成,通過側(cè)板傾斜安裝在空盤回收機構上方。固定在兩側(cè)同步帶上的仿形桿卡住穴盤,步進電機驅(qū)動穴盤間歇移動;梳理板位于送盤機構前方,送苗機構上方,起梳理穴盤苗和固定穴盤的作用;插入頂出機構設置在送盤機構內(nèi)部,由氣缸驅(qū)動整排頂針沿直線導軌前后滑動;翻板機構由旋轉(zhuǎn)氣缸驅(qū)動翻板往復轉(zhuǎn)動;送苗機構由步進電機驅(qū)動,缽苗位于輸送帶隔板內(nèi),實現(xiàn)精確間歇有序送苗,通過投苗漏斗將缽苗豎直投入到栽植機構;取苗完成后的空盤,由空盤回收輸送帶送至碼垛機構完成空盤碼垛。觸摸屏-PLC控制系統(tǒng)控制各機構協(xié)調(diào)配合,共同完成自動取苗作業(yè)。取苗裝置總功率800 W,供電電壓為直流24 V,穴盤規(guī)格72穴,整體尺寸(長×寬×高)1.45 m×1.37 m×1.22 m,最高取苗頻率160 株/min,取苗合格率>90%。
插入頂出式取苗裝置工作原理如圖2所示。送盤機構通過仿形桿撥動穴盤供苗,使穴盤底孔逐行對準取苗孔,在頂苗氣缸驅(qū)動下,頂針穿過穴盤底部排水口,將整排缽苗從穴盤頂出輸送帶上方,翻板機構翻轉(zhuǎn),頂針收回,缽苗落入輸送帶苗格內(nèi)。取苗后的空盤脫離送盤機構后,落到下方空盤回收輸送帶,空盤回收輸送帶的擋塊驅(qū)動空盤移動,并將空盤推入碼垛機構,碼垛氣缸將穴盤頂起,止落板由水平轉(zhuǎn)動至傾斜,當空盤到達止落板上方時,止落板回轉(zhuǎn)至水平位,碼垛氣缸收回,止落板托住空盤,完成空盤碼垛。
圖2 取苗原理Fig.2 Principle of plug seedling taking
為研究取苗過程缽苗翻滾機理,消除或減輕缽苗翻滾現(xiàn)象,對取苗過程缽苗力學模型進行分析。
從缽苗脫離穴盤到缽苗脫離頂針為缽苗加速過程,穴盤對缽苗有支持作用,且頂桿作用于缽苗的行程及時間較短,因此,假設此過程缽苗為直線運動,以頂桿和缽苗接觸中心點為原點,缽苗運動方向為橫坐標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標系oxy,缽苗受力分析如圖3所示。
圖3 頂出過程缽苗受力分析Fig.3 Force analysis of plug seedlings during ejection
缽苗所受的慣性力F1=ma,N;∑Fx、∑Fy為慣性力系在x、y軸的投影,N;∑Mo為慣性力系對點o的主矩,N·m;由達朗貝爾原理列平衡方程有
即
整理可得:
取苗過程缽苗做勻加速直線運動且缽苗不發(fā)生翻滾需滿足式(1),因此,缽苗不發(fā)生翻滾必備條件是ε需滿足式(3)。
缽苗脫離穴盤但未脫離頂桿時,頂桿和缽體存在摩擦力,缽苗底部受力點和頂桿相對靜止,而缽苗莖葉和缽體由于重力作用向下運動,因此,缽苗脫離頂桿時存在一定翻滾角速度ω。頂出后的缽苗做斜拋運動,最終落入接苗裝置或送苗裝置,拋出軌跡如圖4所示。
圖4 缽苗斜拋軌跡Fig.4 Oblique throwing track of plug seedlings
缽苗水平方向位移為
式中t為缽苗在空中運行的時間,s;
豎直方向位移為
缽苗翻滾角度ξ為
由式(4)~(5)可得缽苗斜拋運行軌跡方程為
令Y=0,可得缽苗的水平位移為
式(8)對η求導得:
將η0代入式(8),則最遠水平拋苗距離為
由式(4)~(8)可得落苗時間為
當η=0即缽苗做平拋運動時,由式(12)可得最短拋苗距離的時間為
將t(η)代入式(6)可得缽苗斜拋翻滾角度為
由式(14)可知,減小缽苗斜拋初始角速度、斜拋角度和缽苗下落垂直高度可減小ξ,從而減輕缽苗斜拋過程的翻滾,缽苗最小翻滾角度為
通過設定ε,減小ω、η、H可減輕缽苗翻滾,但固定參數(shù)ε無法適應各種缽苗,頂桿須作用在缽體的中心位置,缽苗斜拋過程仍可能因相鄰缽苗的莖葉纏繞、莖葉和梳理板的摩擦發(fā)生翻轉(zhuǎn),造成落苗不整齊。
根據(jù)上文分析,針對頂出式取苗送盤定位精度要求高,頂出后的缽苗易發(fā)生翻滾,容易受梳理板和相鄰缽苗干擾造成落苗不整齊等問題。對插入頂出式取苗進行以下優(yōu)化:1)設置缽苗中線與頂桿頂出方向夾角為ε,以減輕取苗時缽苗翻滾;2)在頂桿末端設置一體式扁平針尖,取苗過程中針尖先插入缽體,固定缽苗姿態(tài),再將缽苗頂出,頂出過程缽苗保持固定姿態(tài);3)增加頂桿長度,將缽苗從穴盤一直頂至輸送帶上方,頂針提供恒定推力和支持力,以克服梳理板或其他缽苗的干擾,并避免頂桿瞬間沖撞缽體造成散坨;4)增加翻板機構,頂針頂出缽苗,翻板翻轉(zhuǎn)后再收回頂針,翻板限制頂針回帶缽苗,提高落苗整齊度;5)使用氣缸加導軌的方式直接頂苗,以簡化結構提高頂苗精度;6)使用仿形桿送盤,消除送盤間隙,通過閉環(huán)控制,消除連續(xù)送盤產(chǎn)生的累積誤差,實現(xiàn)穴盤精準定位,使穴盤底孔精確對準頂針。
為使穴盤可靠定位和均勻受力,根據(jù)穴盤底部錐形間隙設計截面為圓角梯形的仿形桿,間隔布置在穴盤底部間隙,穴盤橫向放置,每個穴盤用3條仿形桿撥動,由于穴盤四周存在邊沿,增大了相鄰穴盤之間撥桿距離,實現(xiàn)連續(xù)送盤。主動軸、從動軸和張緊軸將2條圓弧同步帶(型號5M,寬30 mm,長1 195 mm)支撐為三角形,同步帶上設置有固定塊,仿形桿兩端固定在兩側(cè)同步帶固定塊上,固定塊3個為1組,共7組,由于72穴穴盤中缽苗株距為43 mm,穴盤四周存在9.5 mm的邊沿,固定塊組內(nèi)間距為 86 mm,組間間距為105 mm,取苗孔間距均為 43 mm。左右同步帶限制穴盤左右移動,根據(jù)穴盤橫向尺寸,同步帶內(nèi)側(cè)間距為503 mm。步進電機(型號:86BYG250H 6N)驅(qū)動主動軸間歇轉(zhuǎn)動,根據(jù)取苗頻率 160 株/min的供苗要求,送盤速度為0.05 m/s,根據(jù)穴盤中缽苗株距和穴盤邊沿尺寸,同盤苗間歇送盤距離為43 mm,兩穴盤銜接時送盤距離為62 mm,實現(xiàn)穴盤底孔逐行對準取苗孔,送盤機構如圖5所示。
圖5 送盤機構Fig.5 Plug seedling tray conveying mechanism
輸送穴盤苗時,為防止穴盤脫離仿形桿、傾覆或缽苗提前脫落,底板應為傾斜面[31],根據(jù)穴盤和缽苗受力情況確定底板(缽體底面)與水平面夾角β。
分別以穴盤和缽苗質(zhì)心為原點,穴盤和缽苗滑落方向為橫坐標軸建立直角坐標系,整盤缽苗受力如圖6a所示,整盤缽苗所受主動力為穴盤苗重力,被動力有仿形桿的支持力、穴盤與仿形桿的摩擦力、底板支持力、穴盤與底板的摩擦力;單個缽苗受力如圖6b所示,缽苗所受主動力為缽苗重力,被動力有穴盤支持力、缽體與穴盤的粘結力、缽體與穴盤的摩擦力。
穴盤苗和缽苗主動力均為重力,滑動方向相同,滑動臨界角度相同,因此,僅對缽苗進行分析,缽苗沿穴盤向外滑移的分力Gx為
當-θ/2≤α<0 時 , 底 板 與 水 平 面 夾 角β∈(90-θ/2,90],Gx>0,缽苗沿穴盤向外滑動;當α=0時,β=90-θ/2,Gx=0,缽苗無滑動;當 0<α≤90-θ/2 時,β∈[0,90-θ/2),Gx<0,缽苗沿穴腔向內(nèi)滑動,缽苗不發(fā)生脫落。測得缽體錐角θ=29.4°,為防止缽苗脫落,β應小于 75.3°,取 75°。
圖6 送盤過程受力分析Fig.6 Force analysis of plug seedling tray conveying process
插入頂出機構和翻板機構配合完成取苗,取苗過程為:送盤機構將穴盤底孔逐行對準取苗孔;頂苗氣缸驅(qū)動頂針頂出;頂針穿過取苗孔和穴盤底孔,將整排缽苗頂入輸送帶上方;翻板順時針轉(zhuǎn)動 90°;頂針收回,缽苗掉落到輸送帶相應苗格內(nèi);翻板返回原位,完成1次取苗。
取苗機構如圖7所示,頂針支架均勻安裝12支頂針,頂針間距和取苗孔間距相同,根據(jù)送盤機構和送苗機構相對位置尺寸,頂針總長為142 mm。頂針由軸承鋼光軸經(jīng)線切割加工而成,包括一體式頂桿和針尖,針尖與針桿結合處有凸臺。頂針直徑大,則頂苗受力面積較大,有利于取苗,但對送盤機構定位精度要求高,頂針直徑過小,則頂針易刺穿缽體,根據(jù)送盤精度和缽體力學特性,確定頂桿直徑為6 mm,頂針凸臺與缽體底面平行,由取苗氣缸(型號:MA20-125S)驅(qū)動整排頂針沿導軌方向前后移動,頂苗行程為125 mm。取苗時,針尖先插入缽體,頂針凸臺再將缽苗從穴盤頂出,缽苗到達輸送帶上部時,翻板機構翻轉(zhuǎn),頂針收回,缽苗落入輸送帶苗格內(nèi)。
圖7 插入頂出機構和翻板機構Fig.7 Insertion and ejection mechanism and plate turning mechanism
缽苗頂出過程中,頂桿做勻速直線運動,頂針頂出方向和缽體下側(cè)面平行,頂針凸臺中心與缽體底部中心重合。以頂針凸臺中點為原點,以頂桿頂出方向為x軸,建立坐標系,插入頂出式取苗過程缽苗受力如圖8所示。
圖8 插入頂出取苗過程缽體受力分析Fig.8 Force analysis of plug seedling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sertion and ejection type seedling taking
對缽苗進行受力分析,根據(jù)式(1):
整理可得
根據(jù)θ=29.4°,γ=8.05°,fz≥0,由式(19)可知s≤l,缽體為倒錐體(上邊長37 mm,下邊長16 mm,高38 mm),計算可得缽體質(zhì)心到底部距離s=23.75 mm,為防止缽苗翻滾,l應盡可能大,但針尖過長影響針尖強度,且缽體頂部缺少根系包裹,力學性能較差,針尖應作用在缽體底部的根系密集區(qū),本文取l=25 mm。
頂針回程過程中頂針脫離缽苗時,由于針尖與缽體存在摩擦力,并且摩擦力大小存在差異,造成落苗不整齊,甚至缽苗落至輸送帶外側(cè)。翻板機構可防止缽苗回帶,翻板機構由旋轉(zhuǎn)氣缸(型號:CRB2BW20-90S)通過齒輪傳動,驅(qū)動翻板往復轉(zhuǎn)動 90°。根據(jù)穴盤寬度和單個缽苗缽體尺寸,設置翻板長508 mm,寬40 mm,為防止翻板與梳理板、頂針發(fā)生干涉,翻板設置有梳理板槽(寬×長:8 mm×34 mm)和頂桿槽(寬×長:5 mm×29 mm)。
為測試取苗裝置性能,于2020年5月4-10日在山東華龍農(nóng)業(yè)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實驗室(山東青州)進行取苗試驗(圖9)。試驗用苗為72穴辣椒(中荷5605)、甘藍(澤鴻韓綠)、花椰菜(松美75),在青州雙福農(nóng)業(yè)科技有限公司育苗,育苗基質(zhì)成分為丹麥品氏泥炭土和珍珠巖,體積比為3∶1。試驗用苗長勢均勻,壯苗率為100%。
圖9 取苗試驗Fig.9 Experiment of seedlings taking
在標準育苗環(huán)境和苗期管理條件下(蔬菜穴盤育苗通則NY/T 2119—2012),苗齡決定缽苗根系和莖葉的形態(tài),大苗齡缽苗根系發(fā)達,缽體具有良好的基質(zhì)-根系復合特性,針尖插入缽體和頂出缽苗時不易散坨,但大苗齡缽苗展寬較大,莖葉易發(fā)生纏繞,穴盤苗在進入梳理板過程中,梳理板將缽苗強行分離,容易造成莖葉損傷,小苗齡缽苗則相反,因此,苗齡是影響取苗性能的關鍵因素。辣椒苗苗齡30 d時,缽苗已開始盤根,缽體具有一定強度,莖葉基本沒有交織重疊,具備取苗條件;36 d時,缽苗根系更加發(fā)達,葉片相互交錯遮擋,梳苗時易造成莖葉損傷,選取苗齡分別為30、33和36 d?;|(zhì)含水率影響缽體力學特性、缽體與穴盤的粘結力、缽苗重心等[32],從而影響取苗性能?;|(zhì)含水率過低(<20%)時,缽苗易發(fā)生脫水,影響定植后的成活率,含水率過高(>60%)時,缽體抗壓能力降低[33],并且不便于包裝和運輸,因此,選取基質(zhì)含水率水平為20%、40%和60%;取苗頻率是衡量取苗裝置性能的關鍵技術參數(shù),根據(jù)取苗裝置整體性能,設定取苗頻率分別為80、120和160 株/min;以辣椒苗為取苗對象,以基質(zhì)含水率、苗齡和取苗頻率為影響因素,以取苗合格率、基質(zhì)損失率和傷苗率為考察指標進行三因素三水平三指標正交試驗,研究不同參數(shù)組合對取苗性能的影響,因素水平如表1所示。
取苗合格率η1為
基質(zhì)損失率η2為
傷苗率η3為
式中W為每組試驗缽苗總株數(shù);W1為未頂出穴盤苗株數(shù);W2為輸送過程缽苗脫離原苗格株數(shù);V1為莖葉破損或折斷株數(shù);V2為散坨缽苗株數(shù)(根據(jù)企業(yè)標準Q/3201 LL《2ZQ-2(PF2R)全自動移栽機作業(yè)技術規(guī)范》,散坨質(zhì)量與原坨質(zhì)量比≥20%的植株為散坨苗);P為取苗前穴盤苗總質(zhì)量(g);N為取苗后缽苗質(zhì)量和(g);M為穴盤質(zhì)量(g)。
表1 因素水平表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在取苗裝置控制軟件中設定取苗頻率分別為 80、120和160 株/min,送盤速度0.05 m/s,送苗速度0.09 m/s,翻板翻轉(zhuǎn)時間0.2 s,使用節(jié)流閥調(diào)整氣缸頂苗速度0.25 m/s,使用穩(wěn)壓閥調(diào)整系統(tǒng)氣壓為0.4 MPa。穴盤苗均勻澆水后,放置在透風處,用水分測量儀檢測缽體含水率,當缽體含水率降至60%、40%和20%時,分別進行取苗試驗。每組試驗取苗2盤(144株),10組試驗共20盤穴盤苗,其中,9組為正交試驗,1組為優(yōu)選方案驗證試驗。取苗時依次完成自動送盤、穴盤苗梳理、缽苗頂出、送苗等環(huán)節(jié),每組試驗完成后統(tǒng)計試驗數(shù)據(jù)。選取L9(34)正交表進行試驗,對試驗結果進行極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各因素對考察指標的影響主次順序和顯著性,采用綜合分析法確定最佳組合取苗方案,并進行試驗驗證。
試驗過程取苗裝置運行良好,送盤機構和送苗機構工作平穩(wěn),定位精準;在PLC控制系統(tǒng)控制下,各機構可高速協(xié)調(diào)運行,試驗結果如表2所示。
采用極差分析法對試驗結果進行分析如表3所示。
表2 取苗正交試驗方案和結果Table 2 Orthogonal experiment scheme and results of seedling taking
由表3、表4可知,極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的各因素對各指標影響的顯著性順序一致,采用綜合平衡法對每種因素進行分析,通過各因素對各指標的綜合分析,得出較好取苗方案為A1B3C2,即苗齡為30 d、缽體含水率為 60%和取苗頻率為 120 株/min。優(yōu)選方案驗證試驗結果顯示:未頂出株數(shù)、脫離苗格株數(shù)、莖葉損傷株數(shù)和散坨株數(shù)各為1株,取苗合格率為97.22%,基質(zhì)損失率 18.06%,傷苗率 1.39%,優(yōu)選方案取苗合格率高于正交試驗各組取苗方案,滿足蔬菜穴盤苗自動旱地移栽取苗要求。對比發(fā)現(xiàn),取苗頻率120 株/min時,插入頂出式取苗合格率明顯高于傳統(tǒng)頂出式取苗合格率78.06%[34]。
表3 極差分析Table 3 Range analysis
采用方差分析法對試驗結果進行分析,如表4所示,對于傷苗率,B、C因素的影響較小,可歸入為誤差,重新計算F臨界值得F0.01(2,6)=10.90<11.19,因素A對傷苗率的影響極顯著。
表4 方差分析Table 4 Variance analysis
試驗發(fā)現(xiàn),基質(zhì)損失主要由取苗過程中珍珠巖和泥炭土灑落造成,缽體頂部的部分珍珠巖和泥炭土由于粘結性較差,缺少根系包裹,穴盤傾斜、缽苗從穴盤落入輸送帶、缽苗從輸送帶落入接苗裝置時,造成部分珍珠巖和泥炭土灑落。促進缽苗根系發(fā)育,減輕缽苗與輸送帶和其他機構的碰撞,可降低基質(zhì)損失率。取苗頻率提高,送盤機構和送苗輸送帶轉(zhuǎn)動頻率提高,仿形桿和送苗輸送帶間歇停止時間縮短,但送盤和頂針頂苗速度不變,因此取苗頻率對傷苗率和基質(zhì)損失率影響較小。調(diào)整取苗機構結構參數(shù)可對其他規(guī)格的穴盤苗進行取苗,但穴盤過密(如 200穴穴盤)時,缽苗間交錯纏繞較嚴重,取苗性能還需進一步試驗驗證。
不同蔬菜作物缽苗形態(tài)和生物特性存在差異,但缽體基質(zhì)-根系復合特性具有相似性,為驗證該取苗裝置的通用性,對苗齡25 d的72穴甘藍苗和花椰菜苗進行2組取苗試驗,每組試驗取苗2盤(144株)。25 d的甘藍和花椰菜苗根系發(fā)育良好,具備取苗條件,控制基質(zhì)含水率為60%,取苗頻率為120 株/min,取苗合格率分別為93.75%和95.14%,基質(zhì)損失率分別為17.21%和16.67%,傷苗率分別為4.17%和3.47%。甘藍和花椰菜為葉菜類蔬菜,缽苗展寬較大且直立度較差,導致莖葉易與梳理板等發(fā)生摩擦,缽苗之間存在纏繞,對取苗性能有一定影響。
1)設計了蔬菜穴盤苗插入頂出式取苗裝置,該裝置主要由送盤機構、插入頂出機構、翻板機構、送苗機構、梳理板、投苗漏斗等組成。取苗裝置總功率800 W,電壓為直流24 V,穴盤規(guī)格72穴。
2)建立取苗過程的缽苗力學模型,對缽苗頂出過程進行動力學分析,對缽苗斜拋過程進行運動分析,得出設置缽苗中線與頂桿頂出方向夾角,減小缽苗斜拋初始角速度、斜拋角度和缽苗下落垂直高度可減輕缽苗斜拋過程的翻滾。
3)對送盤機構底板傾斜角度、插入頂出式頂針和翻板機構等進行設計和參數(shù)優(yōu)化。對插入頂出式取苗裝置進行取苗試驗,辣椒苗最佳參數(shù)組合為苗齡 30 d、基質(zhì)含水率 60%、取苗頻率 120 株/min,此時取苗成功率為 97.22%,基質(zhì)損失率為 18.06%,傷苗率為1.39%。
4)對25 d的甘藍和花椰菜苗進行取苗試驗,基質(zhì)含水率控制為60%,取苗頻率為120 株/min時,取苗合格率分別為 93.75%和95.14%,基質(zhì)損失率分別為17.21%和16.67%,傷苗率分別為4.17%和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