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知識者的精神及藝文形態(tài)
      ——讀何積石先生《印學百詠》隨感

      2021-01-20 09:34:26胡曉軍
      上海藝術(shù)評論 2020年6期
      關(guān)鍵詞:雜詠積石印學

      胡曉軍

      詩、書、畫、印,何積石先生慶幸與此四者結(jié)緣。正如他自己所寫的那樣:“喜信史前文字妙,詩書畫印數(shù)因緣?!彼两凇霸姷囊饩?,書的韻味,畫的氣象,印的感受”中,不斷“挖掘自我,實踐自我,提升自我”,這本《印學雜詠》正是他幾十年求索的一個精神標識。閱盡榮枯前世悟,和詩投老會知音?!彼^“知音”,可以是某一種人,與他相似的“文人”;也可以是某一種精神,即他所向往的人文精神或曰“業(yè)余精神”。

      認識何積石先生雖已有年,但我對他的為人、從藝和治學,所知十分輕淺——只知他于書、畫、印都有造詣,建樹甚多,曾舉辦或參與了多次個展和聯(lián)展;也知他于詩詞也有修為,吟詠甚豐,更常將“印”之話題注入詩中,乃成別具一格的“詠印詩”。這種“一詩一印”的組合,如老枝著花,拙巧互映;似古潭游魚,動靜相適。我不僅常在手機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更在主流報刊和專業(yè)期刊上見到。不過,直到他將一本《印學百詠》放在了我的手上,我才真正感到了他的分量。

      《印學百詠》收錄了何積石先生的108首七言絕句,分印式、印史、印人、印話四個塊面,實現(xiàn)了以詩詠印的系統(tǒng)。這108首詩中有史料、有評析、有理性,有形象、有感情、有意境,互為交織,單讀可以成篇,統(tǒng)覽則成體系。這108首詩的呈現(xiàn)方式,并不是工業(yè)化的印刷體,而是由近百位書家、文人分別書寫,增添了個性恣肆、紛繁多姿的美感。此舉并非邀眾造勢,而是何積石先生出于對詩的珍愛,并在全書的結(jié)構(gòu)布局、內(nèi)容編排、審美感受等方面務求多元多樣、盡善盡美的愿望及努力。與詩相配,書中配以大量經(jīng)過精挑細選的古今名印。何積石先生治印五十多年,于此道的心力最深,尤對印之題材作了挖掘和開拓,將繪畫的因子融入其中,乃成“肖圖佛印”。他的華居“百佛精舍”,因此得名。至此,詩書畫印在《印學雜詠》中得到了全面和充分的展示。

      正文“文化東西大有年”(何積石 刻 )

      邊款“形色虛偽,氣象高要。壬辰六月,積石”(何積石 刻 )

      詩、書、畫、印,我不知道在封建社會的漫漫長河中,幾時成了中國知識者的共同精神河床。他們以此四者言志、表意、抒情、標識自我,無論得志還是失意,快樂還是悲傷,自遣還是交際,無論青春還是遲暮、天南還是海北、春夏還是秋冬……都將四者融于一爐,成為自個體而至全體的精神架構(gòu),自現(xiàn)實而至理想的藝文風光。這樣的知識者古稱“士大夫”,今稱“文化人”或“文人”。至于四者的輕重與先后,我以為“詩”乃基本,不僅因“詩”乃文學各類體裁之首,更因“詩”乃所有藝文的思情之源、追求之境,貫徹于創(chuàng)作的目的、思維、方式及過程的始終。總之,唯有將“詩”完全徹底地注入書、畫、印中,方能使線條、色彩、刀法既呈現(xiàn)出世界的豐富,又辨析出人性的復雜。比如蘇軾,時人評其諸藝曰“書不如畫、畫不如文、文不如詩、詩不如詞”,甚為精辟。倘倒轉(zhuǎn)次序為“詞不如詩、詩不如文、文不如畫、畫不如書”,便不是蘇軾;若真是蘇軾,則他便不是公認的“天才”,至于“通才”,兩千多年來根本不缺他一位。又如齊白石被公認為以畫最名,卻自評“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足見其識見之深、智慧之高。何積石先生對“詩”在四者中的地位了然于胸,自將108首七絕作為全書的核心內(nèi)容,正如胡中行先生在序中所言:“說到底,這是一本以印學為題材的詩集?!?/p>

      談及這108首七絕的創(chuàng)作過程,何積石先生自言“三五首,七八首,輕吟暢想,雜詠抒情,率真生意,就事推敲,陸陸續(xù)續(xù)地衍化出的心境”。詩境是心境的衍化和鋪展,總體為質(zhì)樸而又脫俗、語醇且又意清。如詠南北朝私?。骸拌F騎揚塵鎖大江,梵音隔世繞晴窗。廟前劍客徘徊久,遺老龍孫難搭腔?!庇秩缱x印所感:“金石聲傳在冷齋,華章陶冶作書呆。以稱盛世名山醉,更覺熱腸時代猜?!彼季S跳躍性大,語言地氣感強,意境空靈度高。與詩相應,他對歷代印蛻的取舍原則正是“不媚俗,不使怪,避俗為先,文氣為要,技巧輔之”。不僅以詩言詩句詩行,更是以詩風詩格詩境作為全書的引領(lǐng)和統(tǒng)領(lǐng),正是何積石先生編著《印學雜詠》的初心,恰如呂金成、韓祖?zhèn)愊壬u:“欲臻詩、書、畫、印于通境,非唯自吟自娛以自許,實揚人文精髓以清流。”

      由此不禁想到徐中玉先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梳理以及對古代知識者思維模式的總結(jié)。他以《藝概》為例,認為此書乃“看似零散片段,實則系統(tǒng)嚴密”的大著,“短短幾句話便談出了精微的道理,思辨寓于鮮活的比喻之中,是中國特有的不可輕看的理論形式”;進而認為如此學風貫通融匯,這般文風生動鮮活,可以消減百多年來形式大于內(nèi)容的“文藝概論”的抽象、空洞和乏味;最終得出結(jié)論,當代文藝理論作品“如能兼有藝術(shù)價值和學術(shù)價值,豈非更好”。豈止《藝概》《滄浪詩話》《人間詞話》《飲冰室詩話》等都是學和理論的質(zhì)地、詩與散文的表達,而徐中玉先生所總結(jié)的傳統(tǒng)文藝理論四大思維特點,即“審美的主體性、觀照的整體性、論說的意會性和描述的簡要性”,我覺得可視為對傳統(tǒng)藝文研究和創(chuàng)作——尤其是隨筆和詩的總結(jié)。我讀蘇軾散文,時見藝文散論,無論自評還是評他都閃爍著妙語、睿智和卓識之光,令人會心難忘。我還覺得以作詩來談文論藝,理應是其中最為高級的手段,同時也是最為困難的方式。以我寡聞,這樣的古代典籍幾乎不見,即便是“以詩論理”成風的宋代,也沒有專門的著作,其中原因,想必極為復雜。盡管“以詩為體”的學術(shù)著作至今未聞,卻也并不妨礙今人嘗試。祁志祥先生對《印學雜詠》作了“以詩論印的印學專著”的定位,便有此意。他還論證道,因此書“七絕字數(shù)有限,意有未盡”,故在“每首詩后都有一段古文札記予以說明、闡釋”,加上書末還有作者關(guān)于印章定義、歷史衍變、印家特征、時代風格的長篇論述,所以“本書的主要價值不在于詩,而在于印”。

      確實,108首七絕篇幅雖短,卻有頗高的學術(shù)含量和較強的思辨色彩。如詠甲骨文字:“卜辭出土撼安陽,刻畫天真筆法藏。猶憶當年龍骨夢,問誰讀破古文章?!北砻髁思坠堑某鐾梁托螤?,敘述了曾經(jīng)的誤解和勘謬,指向了當今治學和弘揚的任重與道遠。又如詠兩漢魏晉公?。骸傲髂暾鲬?zhàn)忘生死,累月貪功淚未知。急就章前賢杰表,菩提樹下洗心時?!睒耸玖恕凹本驼隆钡臅r代社會背景以及衍變發(fā)展結(jié)果。何積石先生以絕句的容量和質(zhì)量,承載了對印學的理解和見解。然而詩畢竟是詩,既難達成傳統(tǒng)學術(shù)散論的效果,更難達到當代學術(shù)論文的標準。詩既然是詩,敘述的安排、論理的邏輯,必須服從于詩的創(chuàng)作思維,其中既有所長,長在宏觀的大處著眼;必有所短,短在微觀的精微入手,包括敘述、引述、辨述、論述等等。更何況詩既然是詩,必有感性內(nèi)涵和感情色彩,這一點也在108首絕句中隨處可見。何積石先生對詩的寫作有明確的要求,首要是滿足“藝術(shù)的儒雅”“技巧的豐富”“形式的意趣”,次之是展現(xiàn)“廣博的變化”“真?zhèn)蔚谋嫖觥薄把潘椎膮^(qū)別”,再次是符合“時代的特征”“人文的特色”“學術(shù)的特意”,但在其中,無處不見心之起伏與情之波動,如《詠戰(zhàn)國官印》:“揮師馬上奪城郊,懸月鄉(xiāng)頭喚菜肴。善解楚秦言語用,又兼齊魯信符敲。”又如《詠唐代官印》:“訪友開元夢有因,撞鐘想到踏沙人。王維秉燭覓詩意,杜甫尋花正養(yǎng)神。”《詠共和國公章》:“紅星裝點耀神州,仿宋字形爭上游。立志萬年精進路,方圓九派贊歌遒?!闭Z出自然而有韻,理生平實而有情,體現(xiàn)了詩之情志的本質(zhì)屬性。

      由此不禁想到列文森先生關(guān)于中國傳統(tǒng)知識者的“認知模式”及“存在原則”的看法,可資參照。這位美國學者在他的《儒教中國及其現(xiàn)代命運》中寫到,中國文化精神是一種長期的、執(zhí)著的“非職業(yè)化的業(yè)余精神”,既重專業(yè),更求融通。劉緒源先生以此生發(fā),將這種“業(yè)余精神”闡釋為基于專家并“高于專家之上的文人精神”。中國傳統(tǒng)的知識者是絕不滿足于只當某個領(lǐng)域的專家的,盡管專家們的學問可以做得極深、位置可以坐得極高。劉緒源先生認為,如果只當某個領(lǐng)域的專家,對內(nèi)易失去人所應有的博大和興趣,對外易喪失對人文、社會、家國的關(guān)懷與投入,從來不是中國傳統(tǒng)知識者的選擇。而“業(yè)余精神”所具有的融合之功、接通之力,恰能彌補當代中國知識者的普遍缺失——“學術(shù)當然要走深刻綜合分析、多元多樣表述和系統(tǒng)邏輯之路,而且最好走中國人獨有的方式?!蔽乙詾閷τ诋敶袊R者來說,西方學術(shù)的問題意識、邏輯思維、形式理性是必要的,中國學問的闡發(fā)意識、形象思維、品質(zhì)詩性則是必須的,然而孰重孰輕,還是要看每個人的經(jīng)歷、性格和興趣偏好而定。何積石先生沒有機會走“西式”的學養(yǎng)之路,這使他的問學歷程及研修興趣幾乎完全走了“中式”的雜家,也即通才之路,故而他的藝文論述不以邏輯和規(guī)整見長,而以形象和圓融取勝。這便是《印學雜詠》既能被胡先生認作“詩集”,又能被祁先生視為“學著”的原因——他不屬于“專家”,而屬于“文人”,《印學雜詠》展示了龔定庵所謂“從來才大人,面目不專一”的幾絲氣息和某些氣象。

      百多年來,隨著西方文化的盛行,學術(shù)體制化、專業(yè)細分化和藝文市場化漸成常態(tài),加上由來已久的教育應試化,導致知識者們的學問邊界變得特別清晰,能力范圍變得異常扁平。另外,百多年來至少有三段時期,古典精神被拋棄,傳統(tǒng)藝文被冷落,通識教育被忽略,導致當代的“文人”及“業(yè)余精神”逐級削弱和逐漸淡薄。還未等人們開始反思和重審,文學已一敗涂地滑向了邊緣,技藝早已一往情深地歸順了市場,文學與技藝橋歸橋,技術(shù)與藝術(shù)路歸路。無論創(chuàng)作還是研究,幾乎所有的知識者都“自然”地被納入早已結(jié)構(gòu)好的仿西式教育體制、學術(shù)框范、創(chuàng)作模式之中,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詩、書、畫、印,自然也早已開始了各歸各的旅途,而“大師”的內(nèi)涵和外延,便急速縮水到令人吃驚的程度。近年來不少對“最后的國學大師”的贊美與哀嘆,大概都指向了詩書畫印一體化為標志的“文人”及其時代的消逝吧。的確,專家一大堆,大師沒一位;業(yè)務一大摞,情懷沒一絲;酸味一大碟,趣味沒一點,令人不適而又無奈。這使我想起林語堂對“讀書人的三境界”的描述——末等職業(yè)讀書,中等業(yè)務讀書,上等趣味讀書,此言可資參照。盡管專家們也有創(chuàng)作,也在研究,也出成果,卻趣味寡薄、舉止呆板、面目僵硬,如果不是個性使然,則多半是因沒有完全地繼承了傳統(tǒng)精神、弘揚了文人質(zhì)地,無法成為一個能為芥子更能容須彌,關(guān)愛自我更能關(guān)懷社會的真正的知識者。

      不過,盡管時不利兮,仍有一些當代人依然保持了這樣的向往和追求,尤其是那些未受、少受西式“規(guī)訓”的人。在何積石先生看來,后者的言行“反而暗示了民族文脈在歷史風雨中搖曳的身影和頑強根基的珍貴”。何積石先生熟讀古今印家的大著高論,發(fā)現(xiàn)當代印章創(chuàng)作者人云我云,當代印學研究者人云我云,居然也都是“各歸各”。他心有所感,試圖通過詩的方式、通過“文人”或“業(yè)余”的方式,去捉摸那些大著高論本身的偏頗和雅俗交叉的誤區(qū)。我認為他若真的發(fā)現(xiàn)了某些偏頗和誤區(qū),那絕不是一個人的,而是群體的;那絕不是某階段的,而是長時期的。我更認為這些偏頗和誤區(qū),絕非何積石先生一己之力所能糾、所能解,不過也足以令人為他感到敬佩了。

      何積石先生為人謙遜,經(jīng)常自稱“本性癡,眼界狹,膚淺得很”,多次自謙學歷不高、技藝不精。但他對詩、書、畫、印集于一身的“全才”身份,卻是堅持而又引以為傲的。他常說“只會詩之,不會書之”或相反,“只會畫之,不會印之”或相反,對自己來說都不是完美的,盡管自己才華有限,靈感不足,對上述四門均難以登堂入室,卻愿秉承初心,一路而行,所愿足矣。簡而言之,即“印為風流,詩當別裁,驀然回首,初心未改”。何積石先生雖其貌不揚、邊幅不修甚至口齒不清,又心騁不羈、出言不審甚至桀驁不馴,與我理想中的古代知識者峨冠博帶、風流蘊藉的形象差距甚遠,卻也不得不承認在他身上,確實具有某一類從更加久遠而來的風骨,恰正是在當今罕有的心靈映現(xiàn)。我以為稱他為“大才”,想必他不認可;稱他為“通才”,大半他會承認。自古“大才”少幸而“通才”極多,當今“大才”無更是“通才”極少,如此評價絕非溢美,反而是客觀中肯的。

      詩、書、畫、印,何積石先生慶幸與此四者結(jié)緣。正如他自己所寫的那樣:“喜信史前文字妙,詩書畫印數(shù)因緣?!彼两凇霸姷囊饩常瑫捻嵨?,畫的氣象,印的感受”中,不斷“挖掘自我,實踐自我,提升自我”,這本《印學雜詠》正是他幾十年求索的一個精神標識,正如他在詞中所填:“臨窗邀月,千秋問道,情到詩添?!边@本《印學雜詠》又是他多年來尋覓的一個人際領(lǐng)域,正如他在詩中所寫:“鈍刀千載夢搜尋,太古印魂追到今。閱盡榮枯前世悟,和詩投老會知音。”所謂“知音”,可以是某一種人,與他相似的“文人”;也可以是某一種精神,即他所向往的人文精神或曰“業(yè)余精神”。

      猜你喜歡
      雜詠積石印學
      鐵筆丹華
      中國書法(2023年12期)2023-02-02 16:45:53
      民國印學研究概述
      書畫世界(2022年8期)2022-10-17 11:46:32
      題荷花雜詠
      國畫家(2022年4期)2022-07-27 08:56:30
      大連地區(qū)新石器至青銅時代積石冢研究
      蓮花水鄉(xiāng)雜詠(錄一)
      岷峨詩稿(2020年4期)2020-11-18 23:54:01
      小黑石積石家群2011年調(diào)查報告
      東方考古(2020年0期)2020-11-06 05:34:52
      陳錬《秋水園印譜》及其篆刻藝術(shù)研究
      山行雜詠
      積石峽水電站座環(huán)焊縫熔敷金屬量的計算
      文彭
      苏尼特右旗| 普洱| 镇坪县| 汝城县| 漠河县| 肥东县| 赤水市| 会泽县| 石台县| 渭源县| 乃东县| 南澳县| 汶川县| 尚志市| 临夏县| 永济市| 嵊州市| 富平县| 杭锦旗| 农安县| 洞头县| 若羌县| 黄大仙区| 望奎县| 寿宁县| 垫江县| 宣恩县| 铜梁县| 武平县| 阜阳市| 太保市| 济宁市| 淮滨县| 太和县| 开封市| 黄冈市| 阜阳市| 北海市| 固始县| 广水市| 镇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