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東
《大肚能容容盡天下萬般苦難·開口便笑笑滌世間一切塵煩》 周 錕/作
前幾日,已在大學任教的周錕發(fā)來一組他的新作向我問候。能及時看到“老”學生最近的書寫狀態(tài),當老師的自然十分欣慰。周錕是我2015 年招收的研究生,本科畢業(yè)于西安交通大學。經(jīng)由長安古都悠久文化和漢唐書風的浸染,作為“90”后的周錕在本科期間就屢屢入展、獲獎,順利加入了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這在年輕人中是不多見的,也可以反映出他的“早慧”——更多應是他平時不懈努力與勤于思考的結(jié)果。
周錕的學書歷程是,少時學習《曹全碑》,之后由《禮器碑》到《張遷碑》,大學期間主攻魏碑,先是《張猛龍碑》,后是摩崖造像,再到廣涉墓志,其中尤以《李謀墓志》用功最深。正因他從小有良好的篆隸基礎(chǔ),因此他寫的北碑顯得更為高古,其高古不僅僅局限于似有波磔的勒畫,更多的是對于篆隸雄渾之氣的把握。可貴的是,他將這種雄渾與墓志的靈巧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有如“楷隸書”的面貌。周錕一路以小字北碑的優(yōu)長走來,先后入選了“全國第四屆扇面書法藝術(shù)展”“首屆劉禹錫杯全國書法展”等重要展覽,迅速成長為眾多學子欽慕的新“國手書家”。
他隨我讀研以后,我建議他可以嘗試走走碑帖交融的路子,繼續(xù)他的“探路者”角色。他果然轉(zhuǎn)而學帖,主攻東坡。他有意錯開《黃州寒食帖》《赤壁賦》等常見字帖,反復研學《李白仙詩卷》《禱雨帖》,為的就是與其理想中的北碑相結(jié)合。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錘煉,他的字里行間真的折射出了碑帖融合的氣象??此鼇淼男袝髌罚Y(jié)字率真,用筆精到,貫穿其中更多的是一股書卷之氣,溫文爾雅,不激不厲,開合有度。除了北碑與行書,他還寫隸書,隸書走的是摩崖一派,喜歡大開大合,線條蒼辣遒勁,章法散而不亂,是他近年來新的獲獎品類。周錕的作品,重情趣,強調(diào)自然書寫,追求“似與不似之間”,將艱苦的推求跡化為信手點畫,確有些接著了東坡的衣缽。
東坡云:“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之者,終不能妙。”所謂識,即一個人的學識修養(yǎng);見,即眼界要開、眼光要長遠;學在這里當指具體學習書法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心摹手追。如按此論,周錕的“學”一直沒有怠慢,近些年他南下北上求學,足見他對書法事業(yè)所持有的虔誠與執(zhí)著;而“識”與“見”,可能還是他當下所要充實與拓展的,如果把書法比作樹或樹林的話,那么文化就是滋養(yǎng)大樹的土壤,他還需要在廣袤肥沃的文化土壤中多多汲取營養(yǎng),只有龐大的根系才能支撐參天大樹的挺立。
記得在周錕畢業(yè)之際,我曾贈他一字“今吾”?!板K铻”乃古之名山,因富鐵而鑄劍,延伸為利劍名。由“铻”而出“金吾”,由諧音而成“今吾”,我希望他能不斷進步,每一天都做全新的自己。他的確還十分年輕,以后的路還很長,相信他能夠扎根傳統(tǒng)文化,放眼藝術(shù)之林,成為一位既開絢爛花朵又結(jié)奇碩果實的書法名家、教育名家,我期待著。
蘇東坡《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周 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