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忠
(江蘇大學人民醫(yī)院影像科,江蘇 鎮(zhèn)江 212000)
肩峰下撞擊綜合征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肩峰下通道狹窄。當肩部上舉或外旋時,肩峰與肱骨頭之間的肩袖軟組織與喙肩弓撞擊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癥狀。肩峰下撞擊綜合征的概念由Neer[1]于1972年首先提出,并予以詳細描述了相關損傷機制,是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礙的常見原因之一。肩關節(jié)X線檢查常規(guī)投照體位很難發(fā)現(xiàn)肩峰形態(tài)變異、有無肩峰下骨贅形成等,也難以判斷肩袖出口部位有無狹窄。本文對22例肩峰下撞擊綜合征患者的岡上肌出口位X線進行分析,旨在探討該方法在診斷肩峰下撞擊綜合征中的應用價值。
收集我院2016年9月~2019年9月22例經肩關節(jié)鏡證實的肩峰下撞擊綜合征患者,男11例,女11例,年齡24~77歲,平均51.77歲。
被檢者后前位站立于胸片架前,患側肩部靠緊胸片架,身體冠狀面與采集板成60度夾角,
患側上肢自然下垂掌心向前,中心線向足側傾斜15度角,經肩峰射入[2]。標準的岡上肌出口位片肩胛骨投影成“Y”形,由位于前方的喙突,下方的肩胛骨體部和后方的肩峰構成,肱骨頭顯示在“Y”的中心,肱骨全長都不與肋弓重疊(如圖1)。
本組病例術前均攝肩關節(jié)前后位片及標準岡上肌出口位片,圖片質量符合診斷要求。按Bigliani[3]提出的肩峰形態(tài)分類標準,Ⅰ型(平直形)肩峰6例,Ⅱ型(弧形)肩峰10例,Ⅲ型(鉤狀)肩峰6例。肩峰下骨贅形成6例。按A-H(肩峰-肱骨頭間距)診斷標準[4]:正常A-H間距的范圍為10~15 mm,<10 mm為狹窄,<5 mm提示有廣泛的肩袖撕裂。本組有12例A-H間距<10 mm;5例A-H間距<5 mm;5例A-H間距正常。
岡上肌出口位影像可清晰地顯示肩峰形態(tài)、肩峰下骨贅及肩峰下間隙。Bigliani認為Ⅱ型和Ⅲ型肩峰很容易發(fā)展成為肩峰撞擊征或肩袖撕裂[4]。本研究22例患者中,Ⅰ型肩峰6例(27%),Ⅱ型和Ⅲ型肩峰16例(73%),說明肩峰形態(tài)與肩峰撞擊征有較密切的關系。肩峰下骨贅形成是引起肩袖出口結構性狹窄的重要因素,岡上肌出口位片能發(fā)現(xiàn)肩關節(jié)正位片不能顯示的肩峰下骨贅(圖2),本組研究中有6例肩峰下骨贅形成,與關節(jié)鏡檢查結果一致。肩峰下撞擊綜合征的發(fā)生是由肩峰下間隙變小引起肩峰下間隙內組織磨損引起,常規(guī)肩關節(jié)正位片不能完全顯示肩峰下間隙,而岡上肌出口位影像能清晰地顯示肱骨頭與肩峰之間的間隙,正常肩峰肱骨頭間距(A-H間距)的范圍為10~15 mm,<10 mm為狹窄,<5 mm提示有廣泛的肩袖撕裂,本組有12例A-H間距<10 mm,MR檢查均提示有肩袖撕裂。同時,岡上肌出口位影像上,肩胛骨與胸廓完全分離開來,可清晰地顯示其整體觀,肩胛骨內外緣重疊在一起成標準側位,能夠很明確的顯示出外傷引起的肩胛骨骨折、移位,結合肩關節(jié)正位影像,做出準確的影像診斷,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的影像資料。
綜上所述,岡上肌出口位能為診斷肩峰下撞擊綜合征提供充分的影像學信息,對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