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霞
新理念中明確強調,閱讀是學生的自主性活動。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必須尊重學生的自主性閱讀行為以及自主閱讀需要,要給予學生閱讀空間,給學生以閱讀點撥,拉開閱讀文本的簾幕,讓學生先感知閱讀文本,為后續(xù)地再理解閱讀文本做好鋪墊。要想真正走好閱讀高質教學的每一步,教師就要為有效閱讀、朗讀感悟、立足趣味、讀寫結合、延伸課堂、趣味活動的每一環(huán)節(jié)注入高效色彩。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閱讀教學,必然會沿著高質教學的軌道前行,閱讀教學質量自然能夠得到有效提升。眾所周知,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吸納的過程,強調的是“厚積薄發(fā)”。而語文學習中的“積累”指的就是要有一定量的閱讀儲備,想要具備豐富的閱讀儲備,閱讀能力必不可缺,所以對于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師而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項重要任務。對整個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而言,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認知水平有限,一部分常用字對這部分學生來說都屬于生字范疇?;谶@一情況,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開展針對性的閱讀教學明顯更合適,接下來本文將對小學三年級的閱讀教學策略進行說明,希望給相關教育從業(yè)人士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一、創(chuàng)設合適的閱讀引導,讓學生帶著疑問進行閱讀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思維等能力,但要想達到這樣的效果就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學方法。在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個情況,那就是學生閱讀過后只是了解了一個故事,并且很快就會遺忘,無法在閱讀中實現(xiàn)自身能力的增長。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在閱讀教學之前為學生設置一些問題情景,使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這樣學生就能在閱讀的同時思考這些問題,借此實現(xiàn)學生思維等各個方面的成長。例如,在教授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教師應當在學生閱讀之前提問:“小女孩在冬天里賣火柴,導致小女孩的火柴賣不出去的原因是什么?”在這樣的閱讀問題引導下學生在閱讀時就能夠積極思考,將閱讀文本中的事件與自身的認知相結合,從而表達出自身的想法。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的思考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深入,自主探索文章所要表達的主旨,然后使學生自主解答之前提出的問題,各抒己見,最后再由教師進行全面準確地解答,這種帶著問題閱讀的方式能夠很好地發(fā)揮出閱讀對學生的啟發(fā)作用。
二、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時候應當注重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這對于學生進行長期有效的閱讀是十分重要的。達到這一目的的一個有效手段是帶領學生進行教師指導下的精讀,在閱讀時先帶領學生讀準文本中語句的讀音,先從單個詞語或者語句的解析入手,分析文章表達的思想,然后有感情地朗誦,體會不同部分的情感。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要考慮到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遵循保護與發(fā)揮小學生想象力的原則,激發(fā)他們繼續(xù)進行閱讀學習,充分發(fā)揮他們的長處,從而促進學生長期、全面、多樣化發(fā)展,使其充分體會到閱讀的樂趣,這樣在他們在好奇心與求知欲的驅動下能夠保證長期有效閱讀。并且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jù)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閱讀,在閱讀過程中與他人有效交流,能夠極大地發(fā)揮出閱讀對于學生的啟發(fā)與引導作用,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夠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與他人的長處,從而不斷地實現(xiàn)自身能力的完善與成長。
三、注重課外閱讀的拓展,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指導
想要快速提高語文閱讀能力,僅僅靠課內的課文閱讀顯然是不夠的,即使是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課本中的文章就是為了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應當適當引導他們完成學習。而想要增強自身的思考能力以及獲得寫作水平的提升就必須建立在一定量的閱讀之上,通俗來講就是需要學生多讀書,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實踐,閱讀的好處才能顯現(xiàn)出來。而且,學生所掌握的閱讀技巧需要通過反復應用才能真正被他們吸納。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傳授小學生閱讀技巧的目的不是回答試卷上的閱讀題,而是讓學生能夠依靠這一技能自主完成對某一篇文章或者是一本書的理解。實際上,現(xiàn)在的某些語文試卷中的閱讀題對于閱讀技巧的提高可以說是毫無作用,更多的是囿于某些字眼,而忽略了文章所要傳遞的內涵主旨?;谶@些因素,教師想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并且讓閱讀成為學生的精神養(yǎng)分,給予學生一定的課外閱讀指導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對課外閱讀指導進行說明:首先是書籍選擇問題,很多家長在給孩子選擇書籍時會選擇作文書,雖然這類書籍對于該階段學生的作文水平提高有一定幫助,但是就學生的長期發(fā)展而言,這類書籍所能提供的養(yǎng)分相當有限。教師要對班級內學生課外書籍的選擇進行一定干預,對于作文書的選擇要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內,要遵循可以選擇但是絕不能直接代替所有的課外書籍的原則。這主要是由作文書的質量決定的,作文書內的文章水平即使再高,也只是局限在小學階段,與真正的名家作品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在我國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下,家長對于教師的指導意見很看重,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班級微信群等方式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指導。其實課外閱讀的范圍相當寬泛,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最適合小學三年級進行課外閱讀的書籍就是四大名著。鑒于小學三年級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以及認知水平,最好選擇縮略本,這樣更方便學生閱讀和理解。隨著學生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閱讀量的增加,學生才有能力進行原本的閱讀。如果學生想要閱讀原本書籍,《魯濱孫漂流記》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其故事情節(jié)較為簡單,并且足夠吸引人,也能幫助該階段的學生拓寬視野。其次,教師最好每隔一段時間安排一節(jié)課用來讓學生介紹最近閱讀的課外書籍,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于這本書的理解,也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四、授之以漁,傳遞讀法
提高閱讀質量的重要方式就是讓學生學會自主閱讀。學生會閱讀,對閱讀的抵觸情緒大大降低,其閱讀的有效性自然會提升。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遵循“授之以漁”的理念,傳遞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讓學生會閱讀,進而愛閱讀,在閱讀中體會成功感。
1. 學會找“提前量”。能夠在大腦消化、處理閱讀文本中的重點信息;
2. 學會做積累。要一邊閱讀,一邊勾畫,在閱讀結束后將文章中的好詞佳句積累,做資源儲存。即做到“眼到、腦到、心到、手到”;
3. 學會做反思。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及時就閱讀文本中的疑惑點進行標注,在閱讀后進行必要的反思;
4. 掌握閱讀體裁。不同的文本體裁需要的閱讀方式有所不同,如詩歌需要朗讀、品讀,小說需要速讀、抓住任務關鍵。教師應當就各種各樣的閱讀體裁進行具體講解,引導學生在閱讀不同的文本時找準閱讀方法,實現(xiàn)有效閱讀。
結 語
小學三年級是學生良好習慣與學習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在此階段進行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后續(xù)的學習,乃至其一生的成長,因此在此階段進行正確的語文閱讀教學十分重要。教師應當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采取新型有效的語文閱讀教學方法促進學生閱讀能力與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在教導學生正確全面地理解文本主旨的基礎上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從創(chuàng)設閱讀問題、合作閱讀教學、課外閱讀拓展等多個方面,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全面提升小學階段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