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多山,但要說最神秘最古老的,還得數(shù)九嶷山。
九嶷山,又名蒼梧山,它充滿了神話色彩,成名遠在四千年前,眾多古籍史書都留下了它的名字,且與另一個無比重要的名字緊密相連,那就是五帝之一的“舜”。
《山海經(jīng)?海內經(jīng)》云:“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史記?五帝本紀》也曾記載:“舜南巡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故老相傳,舜嘗登此。”娥皇、女英千里迢迢尋夫,溯瀟水而上,沿大小紫荊河而下,雖然到了九嶷,但因為這里的九座山峰都十分相似,即使神女也難以辨認,最終也未能找到舜帝之墓。而九嶷山,也因此而得名。
九嶷山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南三四十公里,屬南嶺山脈之萌渚嶺,縱橫兩千余里,南接羅浮山,北連衡岳。九嶷山大小山頭千余座,遠遠望去,群山矗立,綿延起伏,景象壯觀。其中九座山峰最令人矚目,舜源峰居中,娥皇、女英緊緊依偎在兩旁,與其他六峰桂林、杞林、石城、石樓、朱明、簫韶一起,眾星拱月般簇擁著舜源峰,仿佛遠古時代,擁戴著那位令人敬服的領袖。
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九嶷山主峰方圓百里的大小山頭,姿態(tài)萬千,高低起伏,但無一不朝向舜源峰。當游人隨車進入九嶷景區(qū)就可以看到,綿延在公路兩旁的峰巒都朝向同一個方向,它們仿佛有思想有情感的靈物,都不約而同地向著同一個中心叩首朝拜,其肅穆莊嚴之勢,讓人深受感染。這便是傳說中的“萬里江山朝九嶷”。
“萬山朝九嶷”是一種特殊的地質現(xiàn)象。地質專家認為,形成這一地質現(xiàn)象要上溯到上古時代,彼時九嶷山地帶很可能是一片大海,到了中世紀,九嶷山腹地緩緩上升,周圍底層隨之發(fā)生傾斜,最終形成了周圍群山向中心傾斜的奇異形態(tài)。
然而人們更愿意相信是舜帝的仁德至圣引來了萬山萬靈的朝拜。從上古時代起,向九嶷山朝拜的人就絡繹不絕,既有名人墨客,也有公卿貴族,更有帝王政要。史載大禹就曾南巡至衡山,“筑紫金臺,望九嶷而祭拜舜”,秦始皇、漢武帝登基時也都曾遙祭九嶷。漢代于舜源峰上建廟祀奉,此后歷代帝王都曾遣官致祭。此外,屈原、司馬遷、蔡邕、宋之問、張九齡、李白、元結、劉禹錫、王夫之、楊維楨、何紹基等重量級文化名人都曾登九嶷而留下題詠。偉人毛澤東更是滿懷豪情地寫下了“九嶷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的詩句,連接古今,將九嶷山的輝煌推向了一個新的境地。
九嶷山在當?shù)匕傩招闹幸嘤小笆ド健钡牡匚?。無論是婚喪嫁娶,還是蓋房喬遷,當?shù)厝硕紩漓胨吹郏@已成為一種風俗傳統(tǒng)。其實,九嶷山從古至今都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向往的圣地,舜帝陵前的香火從未斷絕。
九嶷山為何能受萬山朝拜,受萬人景仰?當?shù)厝藭o你講很多有關舜帝的傳說,驕傲之情溢于言表?!妒酚洝匪d:“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之所以能被人尊為中華民族共同始祖之一,不僅因為他是父系氏族社會后期東夷部落首領,還因為他是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他的文化精神之魂,可稱為“德為先,重教化”,是中華文化三座里程碑之一。
時至今日,當人們進入九嶷山,必去之地是舜帝陵。舜帝陵陵區(qū)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廟、神道及陵園組成,占地六百余畝。陵山舜源峰上小下大,呈覆斗狀,巍然聳立,氣勢不凡。舜源峰北麓建有陵廟,陵廟坐南向北,規(guī)模宏大,分為前后兩重院落,五進建筑。陵廟內建有莊嚴肅穆的山門、午門、拜殿、正殿、寢殿、廂房,氣勢恢宏,結構嚴謹。
舜帝陵被稱為中國五大古帝陵之一,陵廟祭碑廊內保存的歷代祭碑,是極有價值的歷史文物。在古木參天的陵區(qū)內,陵廟建筑上的石雕、楹聯(lián)、壁繪也珍貴異常,讓人時時駐足。
可是舜帝真的安眠于此嗎?沒有人知道答案。畢竟神女娥皇、女英都未能找到的神秘所在,我等凡人又如何能找得到呢?但或許正因為這四千年留下來的懸念未解,才反而使得舜帝的精魂幻化為山,仿佛無處不在,仿佛永存人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