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往學者主要研究鄉(xiāng)飲酒禮舉行的場合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意義,鄉(xiāng)飲酒禮的起源,以及《禮記·鄉(xiāng)飲酒義》中體現(xiàn)出來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實,《禮記·鄉(xiāng)飲酒義》對舉行鄉(xiāng)飲酒禮時賓主座次的解釋更具思想史的意義?!多l(xiāng)飲酒義》提出了兩種方位圖式,前者以八方為基礎,并暗合了《易傳》的八卦方位;后一種圖式將主賓介僎和四方以及圣、仁、義、藏四德相配,其中包含思孟一系比較重視的“圣”德,以及不為后世儒家特別強調(diào)的“藏”德?!多l(xiāng)飲酒義》提出圣和藏作為與仁義并列的德目,說明戰(zhàn)國時期儒家有關道德規(guī)范和德目體系還是很豐富的,同時也可以更充分地說明此篇所具有的思想內(nèi)涵以及思想史意義。
關鍵詞:《禮記·鄉(xiāng)飲酒義》;儒家;方位圖式;圣;藏
中圖分類號:B222.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854X(2021)12-0060-08
一
《鄉(xiāng)飲酒義》為《禮記》之一篇,鄭玄《三禮目錄》說:“《鄉(xiāng)飲酒義》者,以其記鄉(xiāng)大夫飲賓于庠序之禮,尊賢養(yǎng)老之義也?!秳e錄》屬《吉禮》?!雹?其內(nèi)容主要是解釋《儀禮·鄉(xiāng)飲酒禮》所記各種儀式背后蘊含的思想,相較而言,其主體內(nèi)容比較集中,不似《禮記》書中有的篇(如《檀弓》《曾子問》等)那么駁雜。一般來說,《鄉(xiāng)飲酒義》在思想史和學術(shù)史上引發(fā)的問題不多,因此歷來不太受到學者的關注??偨Y(jié)起來,古今學者關注《鄉(xiāng)飲酒禮》篇主要集中在這幾個方面。
第一,舉行鄉(xiāng)飲酒禮的場合。孔穎達說:
此篇前后凡有四事:一則三年賓賢能,二則卿大夫飲國中賢者,三則州長習射飲酒也,四則黨正蠟祭飲酒??偠灾灾^之鄉(xiāng)飲酒。知此篇合有四事者,以鄭注:“鄉(xiāng)人,鄉(xiāng)大夫?!庇衷疲骸笆浚蓍L、黨正。”鄭又云:“飲國中賢者,亦用此禮也?!编嵄刂似l(xiāng)大夫賓賢能,及飲國中賢者,并州長、黨正者,以此經(jīng)云鄉(xiāng)人即鄉(xiāng)大夫,士則州長、黨正;又云君子,謂卿大夫飲國中賢者。下又云“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亦是黨正飲酒之事。下又云“合諸鄉(xiāng)射”,是亦州長習射之禮。鄭以此參之,故知此篇兼有四事。②
按孔疏的解釋,以下四種場合要舉行鄉(xiāng)飲酒禮:一,為興賢舉能而每三年舉行一次的酒會,這是依據(jù)《周禮·地官·鄉(xiāng)大夫》:“三年則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鄉(xiāng)老及鄉(xiāng)大夫帥其吏與其眾寡,以禮禮賓之?!编嵭唬骸爸T侯之鄉(xiāng)大夫,三年大比,獻賢者、能者于其君,以禮賓之,與之飲酒,于五禮屬嘉禮。”③ 二,卿大夫為一國之賢者而舉行的酒會,也就是鄭玄《三禮目錄》所說的鄉(xiāng)大夫于庠序舉行的宴飲賓客之禮。三,卿大夫、士于射禮之前舉行的酒會,如《禮記·射義》說:“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鄉(xiāng)飲酒之禮?!彼?,蠟祭舉行的酒會,這是據(jù)《周禮·地官·黨正》:“國索鬼神而祭祀,則以禮屬民而飲酒于序,以正齒位?!?/p>
孔疏依據(jù)三禮經(jīng)典(尤其是《周禮》)而歸納出有四種場合要舉行鄉(xiāng)飲酒禮。又,賈公彥在《儀禮注疏》中也指出要在四種場合舉行鄉(xiāng)飲酒禮:
凡鄉(xiāng)飲酒之禮,其名有四:案此賓賢能謂之鄉(xiāng)飲酒,一也;又案《鄉(xiāng)飲酒義》云“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是黨正飲酒亦謂之鄉(xiāng)飲酒,二也;《鄉(xiāng)射》州長春秋習射于州序,先行鄉(xiāng)飲酒,亦謂之鄉(xiāng)飲酒,三也;案《鄉(xiāng)飲酒義》又有卿大夫、士飲國中賢者用鄉(xiāng)飲酒,四也。④
其實,賈公彥的說法和孔穎達基本相同。只是關于黨正飲酒,表面來看孔、賈的說法不一,其實是一致的??资枋菗?jù)《周禮》,認為在蠟祭時舉行鄉(xiāng)飲酒禮;賈疏依據(jù)的是《禮記·鄉(xiāng)飲酒義》“鄉(xiāng)飲酒之禮: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一章的鄭注,而鄭注則明確指出:“此說鄉(xiāng)飲酒禮,謂《黨正》‘國索鬼神而祭祀,則以禮屬民而飲酒于序,以正齒位’之禮也?!雹?認為這一飲酒禮就是為了體現(xiàn)《黨正》飲酒所說的“以正齒位”的意義。
后來的經(jīng)學家基本都同意孔、賈關于舉行鄉(xiāng)飲酒禮分作四種場合的說法,但也有個別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如呂大臨就據(jù)《論語》“鄉(xiāng)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一句,認為鄉(xiāng)飲酒禮恐怕不限于四種情況。此后敖繼公更認為,“鄉(xiāng)飲酒者,士與其同鄉(xiāng)之士大夫會聚于鄉(xiāng)學而飲酒之禮也”⑥。這樣的理解就更泛化了,士人在鄉(xiāng)學的一切聚會飲酒之禮皆可稱作鄉(xiāng)飲酒禮。另外,禮學家著重探討的問題還有通過鄉(xiāng)飲酒禮考證古代的房室制度、鄉(xiāng)飲酒禮的用樂制度等⑦,這些問題都越來越專門化,與本文關注的重點有所不同,因此暫且不論。
第二,探討鄉(xiāng)飲酒禮所蘊含的意義,也是古今學者所關注的一個重點?!抖Y記·鄉(xiāng)飲酒義》明確指出,行鄉(xiāng)飲酒禮是為了“明尊長”“明養(yǎng)老”,“民知尊長養(yǎng)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長養(yǎng)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國可安也”?!渡淞x》又說:“鄉(xiāng)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瘪乙烈仓赋?,鄉(xiāng)飲酒禮之中蘊含的興賢能、選有德與序齒三者是三位一體的關系,“選賢之中,仍寓尚齒貴貴之義”“尚齒之中,仍存貴貴之義”“此禮雖曰飲賢,然不過在坐皆賢者耳”⑧。這個說法比較全面。儒家看重的也正是鄉(xiāng)飲酒禮中的社會和政治含義?!抖Y記》記孔子曾說:“吾觀于鄉(xiāng),而知王道之易易也?!保ā抖Y記·鄉(xiāng)飲酒義》)又說:“鄉(xiāng)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鄉(xiāng)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爭斗之獄繁矣?!保ā抖Y記·經(jīng)解》)陳壽祺《擬請郡縣廣行鄉(xiāng)飲酒禮議》也說:“三代之法,有留之百世而可行,行之一日而立效者,鄉(xiāng)飲酒之禮是也?!雹?又說:“禮教之上下相親,長幼相受,使民有所觀感而興起者,莫若鄉(xiāng)飲?!雹?由此可知,歷代儒家所重視的都是鄉(xiāng)飲酒禮中蘊含的政治意義,以鄉(xiāng)飲酒禮為“政教之本”。
第三,近代以來的史學研究,著重重新探討鄉(xiāng)飲酒禮的起源及其含義,其中以楊寬先生《“鄉(xiāng)飲酒禮”與“饗禮”新探》一文最具代表性。此文對鄉(xiāng)飲酒禮的起源、意義做了新穎而深入的研究。楊寬指出,鄉(xiāng)飲酒禮起源于氏族聚落的會食中,因此自然就有尊長和重老的意義和功能。更為重要的是,鄉(xiāng)飲酒禮還具有議會的性質(zhì)。“既要通過酒會的儀式,表示對貴者、長者的尊敬,分別貴賤、長幼;又要通過議會的方式,商定國家大事,特別是‘定兵謀’?!眥11}“‘鄉(xiāng)飲酒禮’是由軍事民主制時期的‘議事會’轉(zhuǎn)變來的,它不僅是尊敬長老的酒會,而且具有長老會議的性質(zhì),是借用酒會來商討和決定軍政大事的,也可以說是執(zhí)政者的咨詢機關,這在維護貴族統(tǒng)治上當然有其一定的作用。后來元老的政治權(quán)力縮小,這種‘禮’成為單純的酒會儀式,用來尊敬貴賓和族長,著重于分別貴賤、長幼的等次,依然是維護貴族統(tǒng)治秩序的一種手段?!眥12} 楊寬先生還據(jù)鄉(xiāng)飲酒禮的這種起源,進而推斷禮的起源,認為飲酒的“醴”和“禮”本是一字?!磅贰笔钱敃r高級的禮品,如同盛在禮器中所獻的玉一樣,是一種更加形式化、儀式化的物品。楊寬引凌廷堪《禮經(jīng)釋例》的“賓客之禮”中的一例以作說明:“凡賓主人行禮畢,主人待賓用醴,則謂之禮;不用醴,則謂之儐?!睏顚捪壬偨Y(jié)說:
大概古人首先在分配生活資料特別是飲食中講究敬獻的儀式,敬獻用的高貴禮品是“醴”,因而這種敬獻儀式稱為“禮”,后來就把所有各種尊敬神和人的儀式一概稱為“禮”了。后來更推而廣之,把生產(chǎn)和生活中所有的傳統(tǒng)習慣和需要遵守的規(guī)范,一概稱為“禮”。等到貴族利用其中某些儀式和習慣,加以改變和發(fā)展,作為維護貴族統(tǒng)治用的制度和手段,仍然叫做“禮”。{13}
楊寬先生通過文字分析得出的這個看法無論是否準確,是否還有討論的余地,都極大地推動了鄉(xiāng)飲酒禮的研究,并進而也推動了禮的研究,在這一點上是非常有意義的。
二
縱觀以往對鄉(xiāng)飲酒禮以及《禮記·鄉(xiāng)飲酒義》篇的研究,可以看出,經(jīng)學中對鄉(xiāng)飲酒各種禮儀節(jié)的解釋、考證、史學的探源,學界都已有了相當深入的研究。但是,《禮記·鄉(xiāng)飲酒義》中對行禮時主賓座次的解釋,以往學者雖然有所涉及,卻只是泛泛地指出這是受到了戰(zhàn)國時期陰陽五行思想的影響,筆者也曾據(jù)此認為這是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以陰陽五行思想為模式建構(gòu)禮的哲學體系的體現(xiàn){14}。其實,若從思想史的角度,從戰(zhàn)國時期禮學思想以及整個儒學的發(fā)展來看,此問題還有進一步探討的余地。
古禮紛繁復雜,各種進退揖讓的儀節(jié)更是讓人炫目。但是如果把握住禮的方位,就把握住了綱領,因此這是研究禮學的一個重要方法。清代學者已經(jīng)認識到這一方法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如凌廷堪《禮經(jīng)釋例》中就概括出很多有關方位的禮例:
凡門外之拜皆東西面,堂上之拜皆北面。
凡室中、房中拜以西面為敬,堂下拜以北面為敬。{15}
凌廷堪指出:“室中之拜,事神與尸也?!绷枋线M而舉出《士虞禮》《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等內(nèi)容為證。之所以如此,“蓋堂上以南鄉(xiāng)為尊,故拜以北面為敬。室中以東鄉(xiāng)為尊,故拜以西面為敬。房中則統(tǒng)于室,亦以西面為敬歟?若堂下之拜,自臣與君行禮外,皆禮之殺者”{16}。
除此之外,凌廷堪還總結(jié)出一些行禮時的通例:
凡庭洗設于阼階東南,南北以堂深,天諸侯當東霤,卿大夫士當東榮,水在洗東。
凡內(nèi)洗設于北堂上,南北直室東隅,東直房戶與隅間。
凡設尊,賓、主人敵者于房戶之間,君臣則于東楹之西,并兩壺,有玄酒,有禁。
凡醴尊皆設于房中,側(cè)尊,無玄酒。
凡堂上之篚,在尊南,東肆。
凡堂下之篚,在洗西,南肆。
凡陳鼎,大夫、士,門外北面,北上;諸侯,門外南面,西上。反吉,則西面?!?/p>
凡設席,南鄉(xiāng)、北鄉(xiāng),于神則西上,于人則東上;東鄉(xiāng)、西鄉(xiāng),于神則南上,于人則北上。
凌廷堪指出,以上八例“皆行禮之大節(jié),故不入《飲食》及《器服之例》而入《通例》”{17}。
從《儀禮》可知,禮之方位雖然極為復雜,但其宗旨不外是通過方位表示陰陽、兇吉,并且最終通過陰陽、兇吉來表示尊卑之義。例如吉事為陽,兇事為陰,故吉事交相左,兇事交相右。如《儀禮·既夕禮》:“祝降,與夏祝交于階下?!编嵭ⅲ骸白=嫡撸厮薜旖狄?。與夏祝交,事相接也。……吉事相交左,兇事相交右?!眥18} 《老子·三十一章》也有:“吉事尚左,兇事尚右?!?/p>
凌廷堪歸納的禮例,“凡設席,南鄉(xiāng)、北鄉(xiāng),于神則西上,于人則東上;東鄉(xiāng)、西鄉(xiāng),于神則南上,于人則北上”。這是因為按古禮方位,東、南、左為陽,西、北、右為陰。人以陽為上,鬼神以陰為上,因而行禮時堂上設席,南向北向,神以西為上,人以東為上。
《鄉(xiāng)飲酒義》中關于賓主的座次有詳細的解釋和說明:
賓主,象天地也。介僎,象陰陽也。三賓,象三光也。讓之三也,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四面之坐,象四時也。天地嚴凝之氣,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嚴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天地溫厚之氣,始于東北而盛于東南,此天地之盛德氣也,此天地之仁氣也。主人者尊賓,故坐賓于西北,而坐介于西南以輔賓。賓者,接人以義者也,故坐于西北。主人者,接人以仁、以德厚者也,故坐于東南,而坐僎于東北以輔主人也。仁義接,賓主有事,俎豆有數(shù),曰圣。圣立而將之以敬曰禮,禮以體長幼曰德。德也者,得于身也。故曰:古之學術(shù)道者,將以得身也,是故圣人務焉。
我們先把主賓介僎的方位簡要表示如下:
西北:賓? 東北:僎
西南:介? 東南:主
依據(jù)一般行禮的通例,凡在室以向東為尊。如《儀禮·特牲饋食禮》:“祝筵幾于室中東面。”《儀禮·少牢饋食禮》:“司宮筵于奧。祝設幾于筵上,右之?!编嵶ⅲ骸安缄惿褡?。室中西南隅謂之奧。席東面近南為右?!眥19} 這是祭祖禮,祝和司宮為尊,因此他們的方位是(位西)向東。按照《鄉(xiāng)飲酒義》的安排,賓位居西北,介位居西南,他們在飲酒禮中地位為尊,因而他們的方位都是(位西)向東。
但是,《鄉(xiāng)飲酒義》對這一座次安排的進一步的解釋,則已超出了古禮的范圍,而是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學者對此的新解,這也是《鄉(xiāng)飲酒義》最具思想史意義的地方。
首先,從這一段的解釋可以看出,賓介位于西側(cè),主僎位于東側(cè),《鄉(xiāng)飲酒義》的解釋是,西側(cè)體現(xiàn)了天地尊嚴之氣,東側(cè)體現(xiàn)了天地盛德之氣;東方屬仁,西方屬義。據(jù)《管子·四時》《禮記·月令》的模式,東方屬春,“其德喜嬴”,為仁;西方屬秋,“其德憂哀、靜正、嚴順”,為義。從西南至西北方向,是季節(jié)從夏末秋初逐漸過渡到秋季和秋末冬初,天氣逐漸轉(zhuǎn)冷?!多l(xiāng)飲酒義》說:“天地嚴凝之氣,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嚴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這就是“天地嚴凝之氣”和“義氣”。而從東北至東南方向,則是季節(jié)從冬末春初逐漸過渡到春季和春末夏初,天氣逐漸轉(zhuǎn)暖,這也就是《鄉(xiāng)飲酒義》所說的“天地溫厚之氣,始于東北而盛于東南,此天地之盛德氣也,此天地之仁氣也”。這也就是“天地溫厚之氣”和“仁氣”。因此,《鄉(xiāng)飲酒義》認為的賓介主僎的座次體現(xiàn)的是“天地之尊嚴氣”和“天地之盛德氣”,這種解釋和《月令》模式相合,完全遵循的是陰陽五行模式。
其次,需要指出的是,這一段中主賓介僎方位的安排,是以八方為基礎的。在早期思想中,有關八方最為典型的論述,當為《易傳·說卦》“帝出乎震”一章詳論八卦方位的思想: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zhàn)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說卦》下文還接著解釋道:
震為東方,巽為東南,離為南方,坤為西南,兌為西方,乾為西北,坎為北方,艮為東北。
以四方配四時,應該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思想,而且也是最基本的陰陽五行圖式,在戰(zhàn)國時期的文獻如《管子·四時》《月令》等文獻中,已經(jīng)非常成熟了?!墩f卦》又將這一模式和八卦聯(lián)系起來,形成八卦和八方以及四時相配的格局。(《說卦》分一年為八季,每卦配一季節(jié),每季四十五日。)震為東方,為春季;離為南方,為夏季;兌為西方,為秋季;坎為北方,為冬季。巽為東南,為春末夏初之季節(jié);坤為夏末秋初之季節(jié);乾為秋末冬初之季節(jié);艮為冬末春初之季節(jié)。而《鄉(xiāng)飲酒義》中對賓主介僎座次的解釋,符合《說卦》的理論。按《鄉(xiāng)飲酒義》,賓坐西北,而西北方位為乾卦,篇中也說,賓坐西北是主人為了尊賓。這既符合賓之地位,也符合乾的含義。介為助賓行禮者,位居西南方,而《說卦》則說:“致役乎坤”。坤為地,萬物皆取養(yǎng)于地,因此位于西南的坤有資助之義,這和介的功能是一致的。僎為輔助主人行禮者,位居東北,而《說卦》則說:“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艮卦有終成之義,這也和協(xié)助主人成禮的僎的地位和功能是一致的。主人位居東南方,東南方為巽卦,按《說卦》的解釋“齊乎巽”,“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巽卦有整齊、協(xié)調(diào)萬物的功能,有主動之意,這也恰合主人之身份。
這樣看來,《鄉(xiāng)飲酒義》對主賓介僎方位的解釋,其實主要依照的是《易傳·說卦》的方位及其含義。因此,《禮記·鄉(xiāng)飲酒義》對鄉(xiāng)飲酒禮座次的解釋是以易學為依據(jù)的。
當然,《說卦》中也有比較濃厚的陰陽五行思想?!稘h書·魏相傳》記載:
?又數(shù)表采《易陰陽》及《明堂月令》奏之,曰:……東方之神太昊,乘《震》執(zhí)規(guī)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離》執(zhí)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兌》執(zhí)矩司秋;北方之神顓頊,乘《坎》執(zhí)權(quán)司冬;中央之神黃帝,乘《坤》《艮》執(zhí)繩司下土。(《漢書》卷七十四)
這個方位,即震—東,離—南,兌—西,坎—北,正和《說卦》“帝出乎震”一章是一致的。這里明確說這種思想模式是根據(jù)《易陰陽》和《明堂月令》而來的。這也說明《說卦》“帝出乎震”一章的思想和陰陽五行有關。因此朱伯崑先生認為,《說卦》的八卦方位說“是受了戰(zhàn)國后期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20}?!多l(xiāng)飲酒義》一篇是依據(jù)戰(zhàn)國時期流行的陰陽五行思想來解釋禮義的,這是我們一般的看法。但進一步來看,《鄉(xiāng)飲酒義》所依據(jù)的理論除了陰陽五行思想之外,同時又和易學有密切的關系,這也就使得戰(zhàn)國時期的禮學和易學之間建立了關系。這些現(xiàn)象表明了戰(zhàn)國時期儒學內(nèi)部的交流互動是非常密切的,而且也是非常豐富的。
三
《說卦》在《周易》“十翼”當中是較有爭議的一篇?!妒酚洝た鬃邮兰摇罚骸翱鬃油矶病兑住罚颉跺琛贰断怠贰断蟆贰墩f卦》《文言》。”漢代學者普遍認為,包括《說卦》在內(nèi)的“十翼”是孔子所作。王充《論衡·正說篇》又記載:“至孝宣皇帝之時,河內(nèi)女子發(fā)老屋,得逸《易》《禮》《尚書》各一篇,奏之。宣帝下示博士,然后《易》《禮》《尚書》各益一篇,而《尚書》二十九篇始定矣?!睂W者普遍認為,河內(nèi)女子發(fā)老屋所得《逸易》一篇,就是《說卦》。
《隋書·經(jīng)籍志》:“及秦焚書,《周易》獨以卜筮得存,唯失《說卦》三篇,后河內(nèi)女子得之?!蓖醭湔f河內(nèi)女子得逸《易》《禮》《尚書》各一篇,而《隋志》認為是《說卦》三篇,劉盼遂先生認為,這是因為“《說卦》本合《序卦》《雜卦》而為一篇,故韓康伯注本及唐石經(jīng)仍以《說卦》《序卦》《雜卦》為一卷。后人猥稱為三篇,實不足究?!眥21} 這是學術(shù)界主流的看法。又據(jù) 《晉書·束皙傳》,汲冢竹書中有《周易》數(shù)種,其中有《卦下易經(jīng)》一篇,“似《說卦》而異”。綜合這些材料,我們可以看出,《說卦》在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流行,但是文字或篇章與后世流傳的本子有異??梢哉f明這一現(xiàn)象的還有另外一個證據(jù)。馬王堆帛書《易傳》被稱為《易之義》的一篇{22},其第三段就是今本《說卦》的前三章{23},而《說卦》“帝出乎震”一章則不見于帛書《易傳》。這些情況說明,今本《易傳》的篇章及其在先秦時代的流傳是很復雜的,至少其篇章結(jié)構(gòu)還沒有固定下來。
與我們這里的研究相關的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些儒家學者參考并用來建構(gòu)禮學思想的《說卦》“帝出乎震”一章,并不見于帛書《易傳》。很多研究帛書《易傳》的學者傾向于認為,帛書《易傳》是流傳于楚地的易學,可能和北方鄒魯以及三晉地區(qū)的易學有所不同。從學術(shù)史的角度來看,禮學吸收了不流行于楚地的易學思想資源,這正和禮學本為魯?shù)厝鍖W,也是北方儒學主流的現(xiàn)象是一致的。
蒙文通先生研究兩漢經(jīng)學以及戰(zhàn)國秦漢思想史的一些看法極具啟發(fā)意義。他認為,兩漢今古文經(jīng)學以及今文經(jīng)學內(nèi)部的齊學、魯學的對立,都要上溯到戰(zhàn)國時期思想學術(shù)的分野,才可以得到正確的理解。具體來說,今文學內(nèi)部齊學、魯學的分立,其實就是戰(zhàn)國時期齊學和魯學分立的延續(xù)。就其特點來說,“魯學謹嚴,齊學雜駁”{24},“齊學恢宏”{25},“齊學不如魯學之純”{26}。之所以有這樣的區(qū)別,是因為魯學重在六藝,而齊學則以諸子為最盛,“魯國儒學之正宗,而齊乃諸子所薈聚也”{27}。這個看法是極有啟發(fā)意義的,同時對我們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就禮學來看,魯國本是禮學正統(tǒng),尤以《禮經(jīng)》所代表的各種儀節(jié)、儀容為主,而齊地禮學則相對來說更加突出融匯諸子思想,重在禮學思想的發(fā)揮。齊國諸子學之盛,以稷下最為代表?!妒酚洝贩Q“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自如鄒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huán)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shù)百千人。”(《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稷下學者中儒、道、墨、法、陰陽、刑名等各家皆有,諸子思想相互融合是齊國思想(尤其是稷下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其中,鄒衍為齊人,他主張的五德終始說盛極一時,在當時齊國思想界獨具特色。在這樣的思想相互交融的氛圍中,禮學、易學與陰陽五行思想相互融合也是極為正常的。
《鄉(xiāng)飲酒義》對飲酒時主賓介僎座次的解釋,氣勢宏大,既體現(xiàn)了融合陰陽五行思想的特點,同時也暗合了《易傳》對八卦方位的解釋。這樣的思想特點非常符合北方齊學“恢宏”“雜駁”的特點。
在戰(zhàn)國儒學的發(fā)展過程中,既重視禮,又有易學的根基,同時體現(xiàn)出齊學思想的特點,這樣很自然地就和荀子思想聯(lián)系在了一起。從儒學思想發(fā)展的定位來看,《禮記》中有很多篇位于孔荀之間,它們在學術(shù)思想上既是孔子儒學思想的延續(xù),同時也鮮明地體現(xiàn)出導向荀學的思想路徑?!多l(xiāng)飲酒義》就非常典型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
另外,還有必要提及的一點是,《說卦》關于卦序方位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即“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一章,這在易學史上也就是所謂的先天卦位。帛書《周易》的卦位與此類似。后來邵雍據(jù)“天地定位”而發(fā)展出的先天卦位與帛書《易傳》有暗合之處。帛書《易傳》的卦位和邵雍的先天卦位更加突出了易卦陰陽交錯、兩兩對立的思想,更具哲理意義。但是從戰(zhàn)國兩漢易學史的實際來看,漢代孟喜、京房的卦氣說,其卦位正是來源于《說卦》“帝出乎震”一章所表示的卦位,這一系是兩漢易學的主流。這一現(xiàn)象也再次說明,“帝出乎震”一章所含的卦位是戰(zhàn)國時期易學的主流看法,因此這就成為部分儒家學者相互吸收、實現(xiàn)易禮融合的思想資源。
四
《禮記》一書來源復雜,多是漢代學者根據(jù)當時發(fā)現(xiàn)的大量先秦古《記》整理、拼合而成,在這個過程中將一些內(nèi)容、主題相關,或同一學派的一些作品合并為一篇是極為正常的,因此今本《禮記》多篇都是由兩章或多章合并組成的?!多l(xiāng)飲酒義》也是如此,它其實也是由兩部分構(gòu)成。篇中后半部分“鄉(xiāng)飲酒之義:立賓以象天”至篇末,別為一章??追f達就說:“此記者更覆說鄉(xiāng)飲酒之義有所法象之事,前文雖備,故此更詳也?!眥28} 孫希旦將《鄉(xiāng)飲酒義》全篇劃分為四段,其中第四段也就是我們這里所說的第二章,他也認為“本別為一篇,而記者合之”{29}。前人就已經(jīng)看出了篇中前后的差異。從文意來看,篇末的第二章又提出了另外一種飲酒座次,而且也作了不同的解釋。其文曰:
賓必南鄉(xiāng)。東方者春,春之為言蠢也,產(chǎn)萬物者圣也。南方者夏,夏之為言假也,養(yǎng)之、長之、假之,仁也。西方者秋,秋之為言愁也,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北方者冬,冬之為言中也,中者藏也。是以天子之立也,左圣鄉(xiāng)仁,右義背藏也。介必東鄉(xiāng),介賓主也。主人必居東方。東方者春,春之為言蠢也,產(chǎn)萬物者也。主人者造之,產(chǎn)萬物者也。月者三日則成魄,三月則成時。是以禮有三讓,建國必立三卿。三賓者,政教之本,禮之大參也。
孔疏:
此一節(jié)更總明鄉(xiāng)飲酒坐位所在,并明三揖
三讓,每事皆三之義。{30}
前一章的方位是以八方為基礎的,而這里的方位則是以四方為基礎。這個方位圖同樣也是將飲酒之主客與四方、四季、四德統(tǒng)合在一起。按照這里的方位設置,主人居東方。這與東方為春季、是萬物萌生的季節(jié)相一致??资柙唬骸皷|方產(chǎn)育萬物,主人供客所須,故主人造為產(chǎn)萬物之事也?!眥31} 孫希旦的解釋更加明確:“主人為禮之所從出,猶春為萬物之所從生也。此明主人坐位之義也。”{32}
賓的方位是坐北向南。按禮,君尊向南,同時賓之尊者,堂上亦南向。例如,《儀禮·鄉(xiāng)飲酒禮》:“乃席賓、主人、介?!编嵶ⅲ骸跋?,敷席也?!e席牖前,南面。主人席階阼上,西面。介席西階上,東面?!眥33} 《儀禮·鄉(xiāng)射禮》:“乃席賓,南面東上?!薄秲x禮·大射》:“小臣設公席于階阼上,西向。司宮設賓席于戶西,南面,有加席。卿席賓東,東上。小卿賓西,東上。大夫繼而東上。若有東面者,則北上?!倍Y書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鄉(xiāng)飲酒義》也同意這樣的禮例,但同時篇中又借用天子之位來說明賓之尊貴。孫希旦進一步解釋說:
天地以仁之德生物,生物之功成于夏,而圣則其氣之初通者也。天地以義之德成物,成物之功始于秋,而藏則其氣之歸根者也。圣人法天,以仁育萬物,以義正萬民,二者不可偏廢。故其立也,于圣則左之,法天之生物于春也;于義則右之,法天之成物于秋也。然天雖生、成并用,而當以生物為本;圣人雖仁義并施,而常以仁民為先。故圣人于仁則鄉(xiāng)之,法天地之陽居大夏,而以生育長養(yǎng)為事也;于藏則偕之,法天之陰居大冬,而積于虛空不用之處也。圣人之立如此,而賓之南鄉(xiāng)亦如之,尊賓之至也。{34}
據(jù)《鄉(xiāng)飲酒義》,“介必東鄉(xiāng),介賓主也”,那么介的位置應當是位西向東??资柙唬骸爸魅双I賓,將西行就賓,賓又南行,將就主人。介在西階之上,以介瞯隔賓主之間也?!眥35} 從這個動態(tài)圖中我們可以想見,在行禮時,主向西,客向南,而介則向東,位于主客之間。孫希旦也說:“介猶間也。賓在牖間,主人在阼,介在西階上東鄉(xiāng)。蓋介亦主人之所敬事,而其尊次于賓,故其位間側(cè)于主賓之間也。此明介之坐位之義也?!眥36} 這是從靜態(tài)的方面說明介位居西方之義。這里沒有提到僎之位次。據(jù)此段文字推想,僎應該位居南方。
北
冬 藏
賓
西秋義介? ? ? ?主圣春東
(僎)
夏 仁
南
《鄉(xiāng)飲酒義》的這個圖式將主賓介僎和四方相配,同時相配的還有圣、仁、義、藏四德。表面來看,這里的座次安排和前一章雖有不同,但其解釋則差別不大,可若仔細分析,這兩章還是有很大不同的。首先,前一章是以八方為基礎,而這里則以四方為基礎。其次,前一章的理論基礎其實是《說卦》的八卦方位,而這里則沒有易學影響的痕跡。前文已經(jīng)指出,《說卦》的卦位受到了戰(zhàn)國后期陰陽五行思想的影響,因此,《鄉(xiāng)飲酒義》的前一章也應該是戰(zhàn)國后期甚至漢初的作品。但后一章沒有卦位思想的痕跡,只是將賓主介僎和四方、四季相對應,思想還比較簡單,因此,它的時代應當比首章早一些,當為戰(zhàn)國中后期的作品。
這一章最有意義的,是與四方和四季相配的圣、仁、義、藏四德,這個德目體系在早期儒家思想中還是比較獨特的。如果說上一章依據(jù)八方來解釋主賓座次,體現(xiàn)的是八方的含義,那么這一章主賓介僎按四方設置,其主要體現(xiàn)的是四德。
德是西周以來中國思想傳統(tǒng)的主流。在春秋時期就有許多德目體系,如“九德”“十一德”。在《論語》中孔子及其弟子們也提到了很多德目,如“智仁勇”“恭寬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但孔子之為孔子,是發(fā)明了仁,以仁為道德的最高標準,并且以仁為統(tǒng)領,將之前的各種德目都納入仁的體系之下??鬃又螅献佑滞怀隽肆x,孔孟之道也就是仁義之道。仁義是儒學的主要特征。因此,這里的四德中有仁義,應該說是反映了儒家的基本特征,并無特別之處。比較特殊的是“圣”和“藏”?!墩f文》:“圣,通也?!薄对姟ば⊥稹罚骸叭酥R圣”,鄭箋:“中正通知之人?!笨资瑁骸爸姓^齊,通智謂圣。圣者,通也?!眥37} 《荀子·仲尼》“以為仁則必圣?!睏顐娮ⅲ骸笆?,亦通也?!眥38} 具體來說,又有通達物理之義,如《禮記·樂記》“作者之謂圣?!笨资瑁骸笆フ咄ㄟ_物理?!眥39} 還有于事無所不通之義,如《尚書·洪范》:“睿作圣。”孔傳:“于事無不通謂之圣?!眥40}由此可知,“圣”的本義就是通達,通達物理,通達人事。因此后來儒家也將之作為一種可貴的德行而納入儒學的德目當中。《禮記·經(jīng)解》:“仁、圣、禮、義?!薄洞蟠鞫Y記·四代》引孔子所說的五種德行是“圣、知、仁、信、義”,這里都將“圣”列為諸種德行之一。
從簡、帛《五行》篇可知,子思、孟子所說的五行就是仁義禮智圣,圣為思孟五行之一?!多l(xiāng)飲酒義》將圣列為四德之一,并且認為圣為東方、春季之德,“產(chǎn)萬物者圣也”??资柙唬骸笆ブ陨病|方產(chǎn)育萬物,故為圣也?!眥41} 這里圣德之義與通常之義并不相同,但實際上它對圣德更為重視,將它與仁相提并論??资杞又f:“五行春為仁,夏為禮,今春為圣,夏為仁者,春夏皆生養(yǎng)萬物,俱有仁恩之義,故此夏亦仁也。圣既生物,以生物言之則謂之圣,故東方為圣也?!眥42} 孔穎達是按照后來五行圖式來解釋的,但他同時也指出,圣和仁都有生養(yǎng)之義,因此圣和仁也具有同等的含義。這都是突出了圣在儒家道德哲學中的重要地位。
“藏”本為隱匿之義。《玉篇·艸部》:“藏,隱也。”“藏,隱匿也。”如《大戴禮記·曾子制言》“良賈深藏如虛”,也引申為收斂、含蓄以及停止之義?!墩撜Z·述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被寿读x疏》曰:“藏者,謂時世不宜行之事?!眥43} 儒家特別重視士人的出處之道。孟子說孔子“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孟子·公孫丑上》)。行與藏,或仕與止,本身并不具備道德含義,但“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或“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就是一種符合儒家道德標準的行為,因而也是一種德行??鬃舆€說: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朱子《集注》說:“無道,則隱其身而不見也。此惟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者能之?!眥44} 孔子又說:“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論語·季氏》)這更是明確把該隱則隱視為一種美德。
儒家把藏或隱主要理解為一種對待社會政治的態(tài)度,認為如果政治黑暗,不合儒家之理想,那么就應該“隱藏”。從這個方面來看,“藏”是孔子儒家的一種政治倫理。而道家則把“藏”更多地理解為個人為全性保身而應該持有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其實,這種否定性的、消極性的德行,也更符合道家思想的一些特征。如《莊子》書中說:“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傷也。”(《達生》)這是說圣人具有含藏于自然的品性,因此外物都不能傷害他??梢娔堋安亍笔乔f子理想中的圣人所具有的一種品德。同篇又說:“仲尼曰:‘無入而藏,無出而陽?!惫笞⒃唬骸安丶葍?nèi)矣,而又入之,此過于人也。”成玄英疏:“入既入矣,而又藏之。偏滯于處,此單豹也?!薄俺黾瘸鲆樱诛@之。偏滯于出,此張毅也。”{45} 按照莊子的思想,如果能夠隨機出處,不固執(zhí)于一偏,即處于材與不材之間,那么“無入而藏,無出而陽,柴立其中央。三者若得,其名必極”(《達生》)。這樣就可以為圣人了。另外,莊子還說:“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厭深眇而已矣?!保ā陡3罚┒貌厣淼牡览硎乔f子所說的全形養(yǎng)性之圣人的必備品格。
道家的這種思想后來也被儒家所吸收,儒家有時也會講“藏身”?!抖Y記·禮運》篇中有:“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鄭注:“藏,謂輝光于外而形體不見,若日月星辰之神?!眥46} 《禮運》又說:“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笨资柙唬骸罢确ㄌ斓兀ㄗ鎻R、山川、五祀,所重若此,謹慎行之,所以藏其身而堅固?!眥47} 但是很明顯,《禮運》以及鄭注、孔疏所說的“藏身”,還是指圣人為政所達到的理想境地,依然是從政治的角度來說的。
《鄉(xiāng)飲酒義》將藏與仁、義、圣并列為“四德”,并將藏和四季之冬、四方之北相聯(lián)系,這樣來看,藏作為一種德性,首先應是取藏之本意,即把隱匿、收斂也作為一種德性?!抖Y記·樂記》說:“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也。仁近于樂,義近于禮。”這就更明顯地將斂藏看作是義和禮,更接近于儒家主流的道德價值標準了。其次,由于《鄉(xiāng)飲酒義》文本本身比較簡略,其中并未對作為德性之一的藏作過多的說明,因此從中并不能做過多的分析。但從前面我們對儒道兩家關于藏德的分析來看,《鄉(xiāng)飲酒義》篇中所指出的作為“四德”之一的藏德,至少和儒家作為政治倫理原則之一的藏德是可以兼容的。
綜上所述,《禮記·鄉(xiāng)飲酒義》對《儀禮·鄉(xiāng)飲酒禮》的解釋,除了說明鄉(xiāng)飲酒禮中蘊涵的尊長、養(yǎng)老的含義之外,還對鄉(xiāng)飲酒禮的座次和方位作出了倫理的詮釋,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義?!多l(xiāng)飲酒義》對飲酒時賓主座次有兩種解釋,其中一種是賓位于西北,介位于西南,僎位于東北,主人位于西南。這種座次和方位的解釋是以八方為基礎的,并暗合了易學的八卦方位。另外一種解釋圖式則是將主賓介僎和四方以及圣、仁、義、藏四德相配。這里的四德既有儒家主流的仁義,又有思孟一系比較重視的“圣”德,同時還有不為后世儒家特別強調(diào)的“藏”德。我們通過思想史的梳理發(fā)現(xiàn),藏既是從孔子開始就比較看重的一種政治倫理,同時又是道家所重視的個人全身保性的一種修行方式和道德品性,為先秦儒道兩家所重視。漢代以后儒家的各種德目系統(tǒng)和道德規(guī)范逐漸規(guī)約為“六紀”或“五常”,《鄉(xiāng)飲酒義》提出的圣、仁、義、藏四種德目體系,正說明戰(zhàn)國時期儒家有關道德規(guī)范和德目體系還是很豐富的。以往對《鄉(xiāng)飲酒義》的思想史研究,大多只是指出其中所受陰陽五行思想的影響,但通過我們這里比較深入的分析之后,可以更充分地說明此篇所具有的思想內(nèi)涵以及思想史意義。
注釋:
①②⑤{30}{31}{35}{41}{42} 《禮記正義》卷68《鄉(xiāng)飲酒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84、2284—2285、2292、2301、2301、2301、2301、2301頁。
③④{33} 《儀禮注疏》卷8《鄉(xiāng)飲酒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93、193、197頁。
⑥ 敖繼公:《儀禮集說》卷4,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124頁。
⑦ 如曹元弼《禮經(jīng)學·解紛第五》就有“鄉(xiāng)飲酒賓席所在并禮經(jīng)房室制度通考”“鄉(xiāng)飲酒燕禮升歌合樂并天子以下饗燕用樂大例述”這樣非常專深的考證。
⑧⑨⑩ 參見曹元弼:《禮經(jīng)學·解紛第五·鄉(xiāng)飲酒禮通考》,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92、84、86頁。
{11}{12}{13} 楊寬:《“鄉(xiāng)飲酒禮”與“饗禮”新探》,收入《古史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97、311、313頁。
{14} 參見劉豐:《先秦禮學思想與社會的整合》第二章,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尤其是第78—85頁。
{15}{16} 凌廷堪:《禮經(jīng)釋例》卷1,(臺北)中國文哲研究所2014年版,第87、90—92頁。
{17} 凌廷堪:《禮經(jīng)釋例》卷2,(臺北)中國文哲研究所2014年版,第118頁。
{18} 《儀禮注疏》卷38《既夕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1頁。
{19} 《儀禮注疏》卷47《少牢饋食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458頁。
{20}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上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50頁。
{21} 黃暉:《論衡校釋》卷28《正說》,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124頁。
{22} 邢文又將此篇稱為《易贊》。參見邢文:《帛書周易研究》第二章第三節(jié),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1—45頁。
{23} 參見李學勤:《帛書〈易傳〉〈易之義〉研究》,《古文獻論叢》,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版,第49—55頁。
{24}{25}{26}{27} 蒙文通:《經(jīng)學抉原》,《蒙文通文集》第3卷,巴蜀書社1995年版,第88、90、89、90頁。
{28} 《禮記正義》卷68《鄉(xiāng)飲酒義》,第2299頁。按,據(jù)??庇洠扒拔碾m備”,各本同。浦鏜校云:“雖”,疑“未”字誤。見《禮記正義》,第2304頁。就文意來看,作“未”更好。
{29}{32}{34}{36} 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424、1435、1435、1435頁。
{37} 《毛詩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069頁。
{38} 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113頁。
{39} 《禮記正義》卷47《樂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477頁。
{40} 《尚書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54頁。
{43} 黃懷信:《論語匯校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85頁。
{44}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06頁。
{45} 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647頁。
{46}{47} 《禮記正義》卷30《禮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08、910頁。
作者簡介:劉豐,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100732。
(責任編輯? 胡?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