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靜靜
俗話說“得語文者得高考、得作文者得語文”,誠哉斯言。作文占比很高,可以說是高考語文的半壁江山。而若想成就一篇佳作,仿佛建造一棟樓房,其結(jié)構(gòu)無論多么精巧,若無鋼筋、水泥等基本材質(zhì)的支持,都無法產(chǎn)生美輪美奐的成品。一篇作文,最重要的是要有豐盈之美,即以素材為支撐,使文章內(nèi)容充實、新穎、華美。因此,關(guān)于作文備考,筆者的意見是在素材積累和運用前提下,從多個角度給學生提供有效引導和幫助。
一、多角度積累寫作素材
教師應當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積累寫作素材,即教師要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從學科知識本位出發(fā)導向?qū)W生發(fā)展本位,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有效體驗、分析、質(zhì)疑、掌握、接受和寫作素材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具體做法包括以下幾種。
其一是在課前觀看與寫作主題相關(guān)的視頻,自學生初次接觸議論文起,教師即可利用課前三分鐘播放視頻,一個月為一個周期,每天按照特定的主題播放視頻,展示相應的素材。例如可以把六月的主題設定為“高考”,播放古代高考、改革開放后高考、名人高考等視頻,使學生暢談自己的感想。
其二是開展征文比賽活動,以每個月提供的主題為契機,引導學生借助網(wǎng)絡、書籍、采訪等形式收集具有個性化特點的素材,并隨時進行記錄,教師則采用開展征文比賽的形式激勵學生對成果進行優(yōu)化。
其三是舉行“共讀一本書”的活動,要求學利用一段相對比較集中的時間,靜下心來研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籍,像《文化苦旅》《史記》等經(jīng)典作品,并開展相應的讀書分享交流會,引導學生將讀書心得轉(zhuǎn)變成寫作素材。
其四是研究全國各地的高考作文試題,挖掘其中的素材資料。例如,江蘇省某年的高考試題要求學生閱讀材料,并根據(jù)要求完成寫作,材料提及了1917年4月毛澤東發(fā)表于《新青年》上的一篇名為《體育之研究》的文章中的觀點:“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于強,未可知也?!边@個材料可以用作作文題目,而在寫作與之相關(guān)的其它作文題目時,這個材料則可以作為寫作素材來用。
二、消化吸收寫作素材
學生從多個角度積累寫作素材之后,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通過有效策略消化并吸收寫作素材,以便在寫作時能夠靈活運用。筆者認為,通過專題的形式深入挖掘素材,使學生能夠消化吸收寫作素材,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所謂專題消化,即針對學生已經(jīng)初步了解的、指向某一個人或者某一類事的寫作素材,進行專題式的積累。
在整理寫作素材時,教師需指導學生確知其人、確曉其事、確參其心、確悟其魂,并在學生領(lǐng)悟后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其透過現(xiàn)象抓住本質(zhì),提煉出同一類素材的核心內(nèi)涵,確保具有深度和個性化特點的素材能夠被學生消化與運用。
以愛國詩人屈原這個寫作素材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其“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舉世皆醉而我獨醒”的高傲和堅貞品質(zhì),了解其“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無奈,了解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針對同一個寫作素材,從不同角度入手可以找到不同的寫作切入點,這對于拓展學生的寫作維度、豐富學生的寫作元素較有幫助。
再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深入了解唐代詩人李白的人生經(jīng)歷,使與之相關(guān)的灑脫不羈故事、詩酒人生故事、開元盛世故事等變?yōu)榭晒╇S時取用的素材;或者從其作品的角度出發(fā),感受舉杯邀明月的清幽、相看兩不厭的落寞、明朝散發(fā)弄扁舟的些許惆悵和無奈;又或是感受《俠客行》中的俠肝義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瑰麗想象與傲岸氣節(jié)等等。
總而言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照專題去搜集整理寫作素材,并將這些素材消化吸收,內(nèi)化成自己的寫作素材,能夠在寫作時靈活運用。
三、對寫作素材進行創(chuàng)新
在學生積累了大量的素材之后,如何引導他們運用值得廣大教師審慎考慮,筆者的觀點是,推陳出新是必須要正視的問題,即要指導學生對寫作素材進行創(chuàng)新。之所以要創(chuàng)新,是因為若不加甄別與篩選地將素材全盤拿來應用,無疑會浪費大量寶貴時間與精力,且因為素材的蕪雜會導致作品的粗而不精,而如果在紛繁復雜的素材面前大量剔除無用內(nèi)容,又可能導致兩個問題:一是素材不夠用,二是素材與寫作要求不匹配。
要解決上述兩個問題,就需要對寫作素材進行創(chuàng)新,而不是不加變化地反復使用,具體可以選擇的方法有兩種。第一是盡力從生活中挖掘足夠鮮活的素材,尤其要關(guān)注新近出現(xiàn)的熱點人物、新近發(fā)生的熱點事件,給寫作積蓄源頭活水。例如,2021年度的一些熱點:五月,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六月,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從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成功發(fā)射,飛船上3名航天員進駐中國空間站,將進行為期3個月的中期駐留;七月,中國共產(chǎn)黨迎來百年華誕。這些新素材的應用效果遠比老素材的效果更好。第二是學會“翻新”經(jīng)典素材,也就是把為人熟知的素材寫出創(chuàng)意,在古今中外經(jīng)典作品中,一些婦孺皆知的人物與故事,也完全有可能在學生富有創(chuàng)意的筆下,化腐朽為神奇,能夠極為巧妙地用于作品之中,令閱卷老師擊節(jié)贊嘆。例如唐代詩人羅隱曾經(jīng)寫詩曰:“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本詩將流傳多年的觀點推翻,從客觀的角度重新分析了吳越爭戰(zhàn)的歷史,可稱得上素材創(chuàng)新的典范。歷年的高考優(yōu)秀作文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像《阿Q新傳》《“草船借箭”三解》等作品,都取材于經(jīng)典作品,卻寫出了新意,同樣使閱卷老師感到眼前一亮。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國家越來越重視學生的漢語學習,而檢驗學生漢語水平的重要做法,即是看其是否可以根據(jù)命題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文章。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要以高考為導向,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從積累、消化和應用幾個角度,引導學生整理寫作素材,助力學生的創(chuàng)作,使其下筆如有神助,全面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使他們能夠游刃有余地迎接高考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