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子豪, 丁志兵
(1.中交廣州航道局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2.鎮(zhèn)江市億華系統(tǒng)集成有限公司,江蘇 鎮(zhèn)江212011)
抓斗船對不同挖掘深度及不同土質(zhì)的挖掘適應(yīng)性較強,與其他類型挖泥船相比,具有設(shè)備簡單、挖泥機械的磨損部件少、船舶造價較低等優(yōu)點。但抓斗挖泥船對挖掘過程中的平面定位和自動定深控制水平還較低,挖掘平整度較差。目前國內(nèi)抓斗船的深度檢測都是檢測吊點鋼絲繩長度,每次挖掘后,都會行成一個一個的凹形坑,這種傳統(tǒng)的抓斗很難滿足沉管隧道基槽的要求。
為提高現(xiàn)有抓斗挖泥船定位定深控制精度[1],提高挖槽平整度,減少基建開挖廢方,縮短工期,本文以控制抓斗船的挖掘平整度為目標,根據(jù)抓斗船特性的預(yù)判及工作特性[2-3]建立了平面定位模型、潮位RTK模型、抓斗計算模型,并對抓斗船挖掘過程中產(chǎn)生的誤差深度分別進行修正,以提高各個過程中深度的精度。
沉管隧道基槽設(shè)計復(fù)雜,開挖精度要求高,施工難度大。項目挖掘要求如下:
縱向槽底E31管節(jié)標高-25.187~-24.160 m,E32管節(jié)標高-24.160~-23.132 m;兩節(jié)管的槽底縱坡角度均為-2.980°;橫斷面設(shè)置了多級邊坡,按1∶3、1∶5、1∶7不同坡比放坡。
沉管隧道基槽水下挖泥施工分為粗挖、精挖2個施工階段。精挖層與粗挖層顯示見圖1。
圖1 精挖層與粗挖層顯示
粗挖階段是指由原泥面至離設(shè)計底標高約2 m 間泥層的開挖作業(yè)?;鄞滞谑┕で耙獙κ┕^(qū)域泥面掃測,了解施工區(qū)水深等水文資料。
精挖階段是指粗挖完成后至設(shè)計底標高間泥層的開挖作業(yè)。在本工程中根據(jù)質(zhì)量驗收標準,主要是指隧道結(jié)構(gòu)底板以下部分的基槽邊坡線往上2 m間泥層的開挖作業(yè)。
沉管隧道基槽粗挖施工后,結(jié)構(gòu)底板以下部分邊坡成型區(qū)、槽底精挖層由具備高平整度的抓斗船精挖,以避免抓斗船超寬超深過多破壞精挖層。
高平整度抓斗船精挖作業(yè)按照分段、分層、分條原則進行施工,其施工工藝如下:
(1)分段長度與基槽粗挖相同,段與段之間搭接5 m重疊覆蓋施工。
(2)分層主要根據(jù)邊坡成型區(qū)及槽底精挖層厚分2層,每層厚度約1 m進行施工控制。施工中第1、2層相鄰斗之間在平行基槽方向與垂直基槽方案各按1/3斗重疊布斗。
(3)分條主要考慮船舶寬度,一般取15 m。條與條之間搭接寬度為3 m重疊施工。
完成工作后要根據(jù)驗評標準對基槽進行驗收。
3.1.1 平面定位
目前某些抓斗挖泥船配置了DGPS(平面位置精度小于1 m,屬于亞米級)信號接收裝置,并將信號接收天線安裝在吊臂頂部起重葫蘆片上方,獲得該點的平面坐標,然后根據(jù)垂直投影原理確定抓斗平面位置。但DGPS受精度的影響,對于帶剖度的基槽,挖掘平面精度明顯不足。
3.1.2 潮位
潮位遙報儀分為主機端和用戶端。主機端架設(shè)在固定位置,實時測量當前位置的潮位并將潮位定時發(fā)送至各個用戶端;用戶端安裝在抓斗船駕駛室內(nèi),接收主機端的潮位信號。潮位遙報儀直接影響抓斗深度(實際抓斗挖深=抓斗檢測深度 + 潮位),從而造成潮位誤差。該方式存在以下2點問題:
(1)潮位遙報儀必須架設(shè)在陸地或島礁上,距離抓斗施工區(qū)有一定距離,從而導致潮位滯后或提前,不能準確顯示抓斗船當前的施工潮位。
(2)潮位遙報儀由蓄電池供電。為降低潮位遙報儀耗電量,設(shè)計時采用定時發(fā)送方式(發(fā)送間隔為5 min)。
3.1.3 抓斗深度測量
系統(tǒng)利用光電傳感器或編碼器檢測鋼絲繩滾筒的轉(zhuǎn)角,用以計算鋼絲繩下放長度;計算機根據(jù)檢測的傳感器信號轉(zhuǎn)換為鋼絲繩深度,再根據(jù)當前接受的潮位,計算出抓斗的深度。在閉斗過程中,抓斗在下探力的作用下會下探一定深度,且抓斗閉斗過程挖掘的形狀為扇形狀(中間低,兩邊高),達不到基槽精挖要求。
為提高抓斗船的挖掘精度,達到基槽挖掘的精挖要求,根據(jù)目前抓斗船現(xiàn)狀,進行建模研究,從而達到高平整度挖掘效果。
3.2.1 平面定位模型
平面定位主要功能是確定落斗的位置,與工程施工圖挖槽位置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為提高平面定位精度,模型設(shè)計中將采用高精度的RTK代替DGPS。RTK基站采用中海達iRTK5高精度的1+3模式(陸地架設(shè)1個基站,船舶安裝3臺移動站)。
船舶的GPS安裝位置示意圖見圖2。GPS1安裝于抓斗吊機頂部,GPS2安裝于吊機旋轉(zhuǎn)中心,GPS3安裝于船舶駕駛臺頂部。GPS1直接定位出抓斗挖掘位置,GPS1、GPS2計算出抓機擺臂旋轉(zhuǎn)角度及旋轉(zhuǎn)中心坐標;GPS2、GPS3計算出船舶的位置及船舶角度。根據(jù)RTK的特性,定位精度可達到5 cm,足以滿足基槽定位的精度。
圖2 船舶的GPS安裝位置示意圖
3.2.2 潮位RTK模型
潮位主要表示當前水位距離高程的偏差(挖掘泥層的深度均以該高程為基準點),抓斗深度零位校準為水面,根據(jù)潮位計算出抓斗與泥層的深度差。
由于潮位遙報儀達不到精度要求,因而引入潮位RTK模型。潮位RTK模型包含的設(shè)備包括:安裝于船舶駕駛臺頂部的GPS3、船舶兩舷的吃水傳感器、船舶中心的橫斜儀。GPS3主要用于測量GPS3處船體位置的高程;船舶兩舷的吃水傳感器對稱安裝,用于測量船舶吃水;傾斜儀用于測量船舶的橫傾角度、縱傾角度。
在施工過程中,由于抓斗位置及GPS3安裝位置受船舶橫傾角度、縱傾角度的影響,導致兩處的實際高程有偏差。為計算出抓斗位置實際高程值,系統(tǒng)算法如下:
(1)抓斗深度零位對應(yīng)的高程計算。
式中:H為施工過程中抓斗位置高程;Ht為GPS3測量的GPS高程;Hg為GPS3安裝位置至船底的距離;α為船舶的橫傾角度;β為船舶的縱傾角度;h1、h2為左舷、右舷的船舶吃水;HΔ為抓斗深度過程中深度偏差補償。
(2)抓斗施工過程中的深度偏差補償計算。
HΔ=L(1-cosγ)sinαsinβ
式中:γ為吊臂仰角;L為抓斗吊臂投影長度。
3.2.3 抓斗計算模型
抓斗計算模型主要是建立抓斗開度與齒頭深度偏差表,對抓斗不同開度下的深度進行修正。抓斗不同開度深度變化見圖3。抓斗齒的深度在不同的開度下,深度變化是較大的。不同開度下抓斗齒的深度(以8 m3抓斗為例) 測量的數(shù)據(jù)見表1。
圖3 抓斗在開度0和100%下的深度變化
表1 不同開度下抓斗齒的深度表
從表1可以看出,抓斗開度對抓斗的深度影響較大,最大偏差深度達到0.523 m,無法滿足基槽精確挖掘要求。為此,系統(tǒng)引入了挖掘平整度模型,其挖掘平整度數(shù)據(jù)見表2。不使用模型時,平整度偏差為0.823 m;使用平整度模型后,偏差縮小至0.190 m。由此可見,挖掘平整度模型大大提升了抓斗位置的水平精度、深度精度。
表2 模型平整度分析結(jié)果 單位:m
(1)采用平面定位模型的計算與分析,提高了抓斗定位水平位置精度。
(2)潮位RTK模型大大提高了潮位更新的及時性,根本解決了潮位對抓斗深度的影響。
(3)抓斗計算模型的使用,從抓斗點的挖掘變?yōu)槊娴耐诰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