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梅子 編輯 | 吳冠宇
▲ 春耕
▼ 收獲 攝影/魏啟揚
時序到了秋分,秋高氣爽,正是做泡菜的好時節(jié)。在秭歸,隨便走進一個農家的廚房,都擺有一排泡菜壇子,時不時發(fā)出一串咕嘟聲,表示它們鮮活著,時刻保持著腹中泡菜的鮮活度。
管他什么蔬菜,都能被秭歸人塞進泡菜壇子里,泡幾天撈出來就是開胃下飯菜,這時候,泡菜擁有不可限量的潛力,化腐朽為神奇,將普普通通的蔬菜變成飯桌上供不應求的美味。
每到十月,芋頭稈兒紅了,又到了做酸芋頭稈兒的季節(jié)。
記憶中芋頭長在水里,老家大山多為旱地,不種芋頭。吃到芋頭,已是成年之后的事,面面的甜甜的,又軟又糯,人間美味。但本文要寫的,是芋頭的稈兒。吃到芋頭稈兒,是更靠后的事情了。二十來歲時,分到大山深處的太坪高中教書,在那里,我第一次吃到酸芋頭稈兒。
太坪河從山澗流出,在群山之間沖積出一片河畔平壩,水豐土肥,常見河邊人家在房前屋后種著一畦畦闊葉高莖的芋頭。學校在沖積平壩的一端,常有農家嫂子提一些菜蔬到學校來售賣,偏偏沒有我想吃的芋頭。到了白露之后才知道,這里的人種芋頭目的在用芋頭稈兒做泡菜,而不在于吃芋頭。他們種的是水芋頭,比旱芋頭植株高大得多,最高的可以長到一米多,葉莖一叢叢筆直地站在田間,顏色比旱芋頭紅,旱芋頭的稈兒黑褐中透著青綠,水芋頭的稈兒深紅中透出粉紅。
我的鄰居紅很會做酸芋頭稈兒。把買來的芋頭稈兒洗凈,放在陰涼的地方晾去水分,切成半寸長,加鹽、紅辣椒、生姜、大蒜拌好,裝進陶土大肚的泡菜壇子里,一邊裝一邊壓緊壓實,然后蓋上蓋缽,在壇沿里放上水密封,一個星期之后,就可以開壇享用了??墒俏矣猛瑯拥姆椒ㄗ龀鰜淼挠箢^稈發(fā)黑發(fā)軟,酸味也不地道,不知道是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錯,還是那些看不見的微生物不待見我?紅做的酸芋頭稈兒抓一把放在白色的瓷盤里,紅艷艷的,配上白色的大蒜片、黃色的生姜絲,就是一道水靈靈的藝術品。吃在嘴里脆脆的,酸味恰到好處,口水在嘴巴里泛濫,吃了還想吃,完全停不住。酸芋頭稈兒是極好的配菜,從紅那里,我學會了用酸芋頭稈兒炒土豆片、炒野生松菌、炒青椒、煮泥鰍、煮魚。只要菜中加了它,就會變得格外好吃。
白露前后,芋頭稈上市走向餐桌。 攝影/圖蟲創(chuàng)意
此物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
我從小不吃泥鰍,嫌棄它又腥又難看,酸芋頭稈兒煮紅尾巴泥鰍轉變了我的看法,至今念念不忘。太坪河里的紅尾巴泥鰍可能是世上最笨的泥鰍,與其說釣泥鰍,“提”泥鰍會更形象。入夏后,一到下雨天,我們便去河里釣泥鰍,這是世上最簡單的勞動。在河邊泥地挖幾條肥胖的蚯蚓,像綁拖把一樣綁在一根小棍上,一手拿裝了小半盆水的臉盆,一手把“小拖把”放進河水中,手中一動,提起來,就有三五條圓滾滾的泥鰍咬著蚯蚓不放,提進盆里抖落,再把小棍伸進河水。如此反復,不到半個時辰,就可以釣大半盆。我們釣泥鰍時,同事把臘肉片炒出油,放花椒、辣椒、姜絲、大蒜爆香,倒進酸芋頭稈兒稍微翻炒,然后加水大火燒開,再以小火慢慢燉著,酸芋頭稈兒湯就這樣燒好了,就等著泥鰍下鍋。泥鰍既得來容易,吃得也就有些奢侈浪費,直接將頭剁掉,只留肉肉的身子,清洗干凈倒進翻滾的湯里。這時候有人喊,千萬別翻動。因為泥鰍太嫩,一翻就爛了。大家咽著口水等待美味大成。有人拿筷子小心地將冒出湯的泥鰍按下去,或者夾幾塊酸芋頭稈兒先解個饞。十來分鐘,泥鰍雪白的肉浮現在紅色的芋頭稈之間,可以開動了。臘肉的香和芋頭稈的酸將泥鰍的腥完美地化成了鮮,泥鰍肉入口即化,湯汁酸爽鮮美,此時只恨肚子太小。太坪高中撤消后,所在地幾易其主,面貌大變,但愿河里的泥鰍和田中的芋頭稈還安好。
如今,菜市場有現成的酸芋頭稈兒賣,紅紅的一大盆,遠遠就能看見。自從市場上可以買后,便再沒有嘗試過自己做,理論倒是學了不少,比如:水芋頭的稈兒口感更好,旱芋頭的稈兒偏麻,顏色做出來也不好看;白露過后的芋頭稈做出來的味更長,也放得長久些;鹽不可放得太重,太重不酸,芋頭稈不酸不好吃,但也不能太輕,輕了就會酸過頭,也容易變軟。菜市場的大媽們個個都是做泡菜的高手,也就樂得吃現成了。酸芋頭稈兒從秋天吃到來年春天,尤其過年,大魚大肉之間,一盤芋頭稈兒倒成了搶手菜。夏天來臨前,壇子空了,等待白露到來,好做下一壇。也有人不等白露,剛入秋就割了田中的芋頭稈兒送到城里來,賣個搶鮮價。
白露前后,一捆一捆的芋頭稈從田間走到了城里,站在路旁,或躺于小推車上,時不時就有人稱上一捆,提于手扛于肩,走回家去。這些是每年秋天我必然會看到的小城景象,如果一個喜歡美食的外地人來到秭歸,想必會感到驚奇吧,此物如何成為盤中菜呢?走了一些地方,芋頭吃過不少,還真沒看到哪一地的人對芋頭稈如此上心,于是不知廣大土地上的芋頭稈,命運如何,是被做了青肥還是做成了蔬菜。酸芋頭稈兒,對于遠在他鄉(xiāng)的秭歸人來說,像記住臘肉、豆豉、鲊廣椒一樣,每到秋季都會想起的吧,一想起就會口水泛濫,就會想來上一盤多好。
秭歸人吃木姜子,始于何時已不可考,從我記事起,村子里家家戶戶房前屋后,必定栽有一兩棵木姜子樹,到了摘木姜子的季節(jié),大人們還會背著筐子去山上摘野生的,每戶家里都有一個大壇子,用來泡木姜子。野生的木姜子樹長在叢林或懸崖上,臘月尾,花苞已在枝頭孕育。當我們的眼球被櫻花、桃花、李花引誘的時候,木姜子花也盛開了,金黃色米粒樣的花朵密密麻麻開滿了枝頭,花謝后長出軟軟的葉片,木姜子隨著葉片一起成長。到四月間,就可以采摘嘗鮮了。
從針尖大到綠豆大再到黃豆大,不同時期的木姜子有不同的吃法。熬不住饞,針尖大的摘了嘗新,加新大蒜末同腌,是春日的一道開胃菜。到綠豆大的時候,紫蘇長起來了,取葉,與大蒜、木姜子同拌,碧綠的木姜子配上紫色的紫蘇、潔白的大蒜,賞心悅目。早上喝一碗粥,吃一個新麥子粑粑,可搭配上這道開胃小菜。新土豆上市了,木姜子炒土豆片,是秭歸一道經典的農家菜肴。綠豆大的木姜子最適合做泡菜,泡菜壇子里,蒜薹泡到正好,加進洗好的木姜子,三五天就可以吃了。到麥子初黃了,布谷鳥在天上唱歌,日子隨著初夏的來臨有滋有味起來。
青青的木姜子掛滿枝頭 攝影/圖蟲創(chuàng)意
摘木姜子的時候,母親一般都會留下樹頂上的幾枝,讓它成熟到發(fā)黑,熟好的木姜子黃豆大小,外殼硬硬的,包著薄薄一層漿皮,只有口味特別重的人才喜歡吃這樣的老木姜子。夏天辣椒紅的時候,做辣椒醬,剁廣椒末末兒,就摘下老木姜子加進去。讀大學時,我喜歡帶母親做的這些腌腌兒菜,在寢室里特別受歡迎,木姜子功不可沒。
小時候以為,我吃什么,全世界的人就吃著什么,長大了才知道,世界太大了,我們吃的好多東西,別人根本不吃,因為一方水土出一方食材,不出產,沒得吃。一方食材也養(yǎng)成了一方人的口味,這就讓食物成為地域性很強的東西。木姜子是個什么?就像很多人不認識元藿,也有很多人不認識木姜子,其特殊的味道讓很多第一次吃它的人不敢再行嘗試,以為是沒有成熟的青花椒。嫩花椒也是做泡菜的好東西,可吃起來沒有木姜子的口感好,木姜子嫩嫩的,集姜的辣、花椒的麻和薄荷的香于一體,小小的一粒,便能釋放出強大的能量,瞬間征服弱小的味蕾。有的東西適合快吃,有的東西適合慢品,木姜子絕對需要慢慢品味,將它復雜的滋味在舌尖上層層分解,讓味蕾與它內在的精華充分融合,慢慢釋放蘊藏的魔力。
很多第一次到秭歸來的朋友,我便殷勤地勸他們嘗嘗這個綠色的小魔豆,這是我的惡作劇,看他們一臉問號一臉驚懼,特別開心。也有江湖老吃貨,根本不怕這招,一嘗之下滿臉生花,原來世界上竟有滋味這么復雜深長的東西。小時候我并不喜歡吃木姜子,孩子的味覺過于敏感,受不住木姜子厚重的味道,但人的口味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很多小時候不喜歡的東西,到了一定年齡,就喜歡了。尤其木姜子這樣有個性的東西,只有千錘百煉的味覺才能品嘗到它奇妙的滋味,木姜子的知音,應是有閱歷的人。
木姜子是落葉喬木,它竟然是樟科,凡樟科植物都有濃烈的香味,但是與其它樟科植物不一樣,木姜子將它所有的香都濃縮在小小的果實里。它的書面學名叫山雞椒,木姜子屬,我還是更喜歡木姜子的叫法。對吃貨來說,好吃第一位,用途第二位,吃了幾十年的木姜子,才知道它有溫腎健胃,行氣散結的功效。
缺菜的季節(jié),桌上那碗泡木姜子就是所有的味道,及年長,游蕩在外,木姜子有了鄉(xiāng)愁的味道,不會被刻意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
泡菜壇子也靠養(yǎng),就跟喝茶的人養(yǎng)壺一樣,養(yǎng)得好的,像傳家寶一樣,可以傳幾代人。
至今記得小時候的一件事。大約六七歲吧,我跟另外兩個小孩伙起來“欺負”學校食堂做飯的向叔叔,拿著他的切菜刀從操場的一頭劃到另一頭,吵著要吃泡蘿卜,不給吃就不把刀還給他。他急著做飯,滿操場追我們,哪里能追到跑得比兔子還快的我們。沒辦法,只好從水缸一樣的大壇子里掏出雪白的切成長條的泡蘿卜,一人發(fā)一條,換回他的菜刀。我們都是學校教師的小孩,他不好為幾塊泡蘿卜向家長告狀,只好任由我們得逞。童年記憶里,向叔叔的泡蘿卜太好吃了,比雜糖之類的副食還有吸引力,害得我們天天惦記他的泡菜壇子。
糖蒜和木姜子 攝影/圖蟲創(chuàng)意
泡菜壇里總是藏滿驚喜 攝影/圖蟲創(chuàng)意
時序到了秋分,秋高氣爽,正是做泡菜的好時節(jié)。在秭歸,隨便走進一個農家的廚房,都擺有一排泡菜壇子,時不時發(fā)出一串咕嘟聲,表示它們鮮活著,時刻保持著腹中泡菜的鮮活度。有些人家,至今還保存著青石打制的圓盆,用來做倒覆水泡菜。泡菜做好了,用篾條扎緊,把壇子倒過來豎在石盆里,往盆里加上水,這種辦法密封性更好一些。
秭歸人的泡菜壇子與火鍋有異曲同工之妙?;疱伿侨f能的,什么菜都可以下進去,涮涮就吃,火鍋好不好吃,不在菜而在湯底。管他什么蔬菜,都可以被秭歸人往泡菜壇子里丟,泡幾天撈出來就是開胃下飯菜。泡菜好不好吃,關鍵在泡菜水。一位朋友家的泡菜水據說已有半個世紀,他母親年輕時就是做泡菜的高手,一壇泡菜水,泡了半世春秋,母親已故去,母親的泡菜水卻年年泡出老味道,養(yǎng)育著兒孫們。這樣的老泡菜水,挽救了無數人的泡菜壇子,做不好泡菜,討上一瓶,就可以慢慢氤氳出自己的泡菜水。泡菜壇子里打底的東西,有辣椒、大蒜、生姜、木姜子、嫩花椒、橙子皮、紫蘇葉,每年,到這些東西上市,就丟一些進去,它們長年泡在壇子里,在一起泡出令人喜歡的味道和香氣。泡菜水每年要過濾一次,加鹽、加麥芽糖,這樣的泡菜水就像百變魔湯,將普普通通的蔬菜變成飯桌上供不應求的美味。不同的蔬菜,泡的時間長短不一樣。有些菜泡久了壞泡菜水,只能泡幾天,隨泡隨吃。黃瓜,泡到第三天青皮轉黃的時候,最好吃。蘿卜、佛手瓜、苦瓜最多半個月。蒜薹、芹菜、豇豆、四季豆、元藿、球白,一個月左右。胡蘿卜、洋蔥、藠頭、韭母子、地蠶可以長泡。我還吃過泡的冬瓜、竹筍、洋芋。
讓人流口水的酸爽組合 攝影/梅子
腌菜的好作料 攝影/梅子
廚房里有泡菜壇子,做飯的主婦心里就有底氣。炒肉、燒魚、做湯,各種泡菜可以充分發(fā)揮它們神奇的作用。肉沫酸豇豆、泡菜牛肉絲、酸廣椒炒豬肝、木姜子洋芋片兒,煮雞肉時,加幾勺泡菜水,紅燒魚,加點泡菜末,這些家常菜的味道,說起來很普通,吃起來很帶勁。寫下它們的名字,已是滿嘴跑口水了。
沒有菜的時候,泡菜是下飯菜,幾根酸豇豆、幾個泡辣椒,就能吃下一碗飯;頓頓有魚有肉,泡菜是開胃菜,驅散油膩厚味,給味蕾帶來清風。
曾做過一壇泡豇豆,結果一個星期后,看著碧綠的完整豇豆,一碰就散成了綠水,還散發(fā)出一股難聞的臭味。后來討教才知道,做的時間不對,在夏天最熱的時候做泡菜不容易成功,除非是老泡菜壇子。再者,泡菜最好用生水,我用涼過的開水,有益菌大概都給我煮死了。也有人說我買的豇豆不對,肯定是用化肥種出來的,用農家肥種的,才適合做泡菜。
秭歸大大小小的餐館,都有自己的泡菜。主菜沒上桌前,贈送的泡菜碟先上桌,切成小塊,黃的白的紅的,裝幾個小碟。男人們喝了酒,大聲吆喝老板上一個大碟的泡菜,解酒的同時,挽救被酒喝麻的味覺。那一碟泡菜的重要性,瞬間蓋過了桌上的山珍海味。有人迷戀一家小餐館,不過因為他家的泡菜好吃。
據說韓國泡菜世界第一好吃,吃過韓式的辣白菜,又甜又辣,趕不上老父做的酸酸辣辣的球白菜。秭歸泡菜養(yǎng)大的胃,適應不了洋玩意兒。身為秭歸人,應該好好養(yǎng)幾只泡菜壇子,余下歲月,也釀一份屬于自己的泡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