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桐
天津職業(yè)大學
中華民族有著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在眾多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中,民族民間音樂能夠良好地呈現(xiàn)出地域民族文化的內涵,展現(xiàn)出地域民族文化的特色,有著“深入民間”的接地性和地域性的特點。當前,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也逐漸從民間走向課堂,成為音樂教學中的一部分。從整個教育體系來看,學前教育是最具有基礎性構成,發(fā)揮好學前教育的作用,能夠對幼兒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起到豐富的意義。將民族民間音樂融入學前音樂教學中,能夠促進幼兒全面素質的發(fā)展,推動幼兒對我國民族音樂和民族文化的認知,從而培養(yǎng)幼兒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
民族民間音樂融入學前音樂教育中,能夠推動整個學前音樂教育體系的豐富化發(fā)展,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同時也與我國文化強國的建設相符合,能夠有效應對“西化”思想對幼兒學前教育的沖擊。一方面,當前學前音樂教學中的主要音樂類型為流行兒歌,但是,從整個教學的發(fā)展來說,多數(shù)流行兒歌只是在旋律上相對較好,但是歌詞內容上可賞析性較弱。將民族民間音樂滲透到學前音樂教學中,能夠彌補當前學前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民族民間音樂的應用,促進整個學前音樂教學體系的豐富化。另一方面,將民族民間音樂融入學前音樂教學中,能夠結合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多媒體教學視頻的播放,讓幼兒學生感受到民族民間音樂背后蘊含的文化意涵,并逐漸培養(yǎng)出幼兒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審美能力,以音樂為視角,引導幼兒學生感受我國音樂文化的魅力,促進幼兒對地域性文化內容的了解,以此來促進幼兒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從整個學前音樂教學的過程來說,其主要包括音樂選擇、音樂欣賞和音樂學習三項內容,民族民間音樂在滲透到音樂教學實踐也應當從這三個主要內容進行滲透。
首先,音樂選擇主要包括對音樂教學的素材進行選擇,如具體的歌曲、音樂故事、音樂視頻等內容。在音樂選擇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本班音樂教學的具體情況,選擇具有地域接近性、心理接近性的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充分發(fā)揮本地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優(yōu)勢。同時,教師在歌曲選擇完成以后,也可以結合具體民族民間音樂,對歌曲所呈現(xiàn)出的文化內涵、歌曲背后的故事與習俗進行整理,選擇一種易于幼兒學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學方式,形成單個歌曲的體系,并在具體教學中圍繞歌曲體系講解給學生,以此來充分發(fā)揮出民族民間音樂素材的作用。其次,音樂欣賞是學前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構成,通過引導幼兒學生進行音樂欣賞,能夠促進幼兒學生對音樂內容的理解,并能夠有效培養(yǎng)幼兒學生的想象力和審美能力,豐富幼兒學生對音樂內容的認識。在音樂欣賞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能夠圍繞選擇好的民族民間音樂內容,引導幼兒學生從歌曲的旋律、歌詞內容、歌詞背后的故事進行逐步的欣賞,結合課堂互動、課堂活動的形式,讓幼兒學生能夠在參與欣賞的過程中得到收獲、感受到快樂。最后,在具體的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能掌握民族民間音樂滲透的節(jié)奏,避免民族民間音樂滲透過程中對幼兒學生學習興趣造成影響。一方面,教師要能夠在前期的選材過程中選擇適于幼兒學生接受和理解的音樂內容,如民族民間音樂中的兒歌等;另一方面,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要能圍繞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方式,營造出具有主題性的課堂氛圍,以此來帶動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對于學前音樂教學來說,歌唱活動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不僅是幼兒學生課堂學習的良好的實踐方式,同時也是幼兒學生感受音樂內容的主要方式。在將民族民間音樂滲透到幼兒歌唱活動的過程中,各個音樂教師要發(fā)揮好對幼兒學生的引導作用,結合相應的歌唱活動類型,做好歌曲素材的選擇、歌曲之間的搭配,以此來為民族民間音樂的滲透與融入提供保障。一方面,各個學前音樂教師要能夠圍繞歌唱活動的主題,尋找適宜幼兒學習的民族民間歌曲,如在愛國主義歌唱活動中,幼兒學前音樂教師可以尋找適宜幼兒學生學習和歌唱的紅色民歌,如《沂蒙頌》等,教師在選擇好歌曲素材時,也可以讓幼兒學生進行自主選擇,然后再通過具體的教學,組織學生參與歌唱比賽活動,確保學生對歌曲本身和活動本身的興趣度。另一方面,在歌唱活動舉辦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觀察各組學生歌唱的特點,并在活動結束以后結合民族民間音樂和其他音樂體系進行初步的對比,對比的深度要能夠與學生本身的接受能力相符合,不能超出學生的理解范圍,并結合學生的理解,結合相應的民族民間歌曲,帶領學生進行學習與欣賞。
相對于其他音樂體系來說,民族民間音樂有著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現(xiàn)在民族民間音樂所使用的語言、樂器有著地域性的特色。為了便于幼兒學生在民族民間音樂學習過程中的順暢性,提升幼兒學生對音樂本身的理解能力,教師應當結合所選的歌曲和素材,給幼兒學生營造一個適合學習的環(huán)境。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程度,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造對應書本內容的教學情景。“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音樂教師要特別注重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的藝術性,注意在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創(chuàng)新的思想。”音樂教師可以選擇很多方面的場景,如自然風光、影視片段等,并且給這些片段選擇相應的配樂。讓學生切身體會到音樂變化無窮,卻又根植人心的神奇力量,從而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欲望。
首先,教師要在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的過程中,結合歌曲背后的情景,通過多媒體設備,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將原有的場景與背景進行還原,并結合歌曲背景中所應用的特殊樂器和自然聲音,如腰鼓、風聲、雨聲等,將這些樂器與聲音進行插入,并對相應的圖片與視頻進行講解,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營造出一個適宜幼兒進行學習的場景。其次,教師也要能夠結合背景與場景,對幼兒學生進行音樂節(jié)奏、音樂文化的講述,逐步地引導幼兒學生對歌曲本身進行欣賞與學習。教師也可以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組織課堂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分組演唱、結合教學道具進行體驗,提升課堂整體的活躍度。此外,民族民間音樂一般都是與舞蹈相結合,如海南黎族的民族音樂,一般都與竹竿舞等相結合,體現(xiàn)出“歌舞相配”的特色,因此,教師也可以在具體的情境下,對民族民間音樂教學進行有效的延伸,將歌曲與舞蹈充分地結合在一起,這也更便于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進行理解。
民族民間音樂不僅在旋律、歌詞等方面有著特性,同時其還具有明顯的意境豐富、想象空間較廣的特點,因此,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能夠引導幼兒學生進行情景的聯(lián)想,充分地感受到歌曲背后的情景意義,這也能夠促進學生想象能力和音樂欣賞能力的提升。教師要能夠結合所選的民族音樂,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對歌曲背后的情景進行模仿,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與互動性。例如,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民族歌曲背后的情景,按照幼兒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情景表演與演唱,從而能夠在活動的參與中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歌曲本身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歌曲選擇的過程中,要能夠從民間歌曲和民族歌曲中選擇一些情景意義較強、可表演性較強的歌曲,進行適宜性的情節(jié)展開與創(chuàng)編。教師在引導幼兒學生進行情景聯(lián)想的過程中,一定要具有規(guī)劃性和步驟性,在歌曲教學之前,引導學生結合歌曲的旋律和歌詞進行想象,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聯(lián)想與歌曲本身的情景進行聯(lián)系,在歌曲教學之后,可以通過歌劇表演等形式,將學生的聯(lián)想充分展示出來,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參與與提升。
在進行學前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方法的豐富,形成教學方法序列,促進學前音樂教學的有效發(fā)展。對此,本研究認為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做到兩個方面的明確,圍繞兩個明確進行教學方法的豐富與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開展。在對音樂教學方法明確的過程中,教師應當以民族民間音樂的融入為基礎,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培養(yǎng)方向,這也是整個音樂教學方法進行豐富的基礎環(huán)節(jié)。教師要能夠對音樂教學有著總體的目標規(guī)劃和根據各個傳統(tǒng)歌曲教學的規(guī)劃。在總體目標規(guī)劃上,要從整個教育體系出發(fā),圍繞我國對學生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發(fā)展的要求,進行目標的設定,為整個教學過程的開展和教學方法的豐富提供依托。在具體的傳統(tǒng)歌曲教學規(guī)劃上,要能夠圍繞唱法、鑒賞和背景進行目標的設定,立足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將民族民間音樂滲透到學前音樂的教學中,需要優(yōu)化發(fā)揮教師本身的作用,教師通過對學生情況的掌握,從本土的民族民間音樂中進行選擇,配合相應的教學方法,帶領學生充分地感受民族民間音樂的魅力,靈活本土文化和中華文化的內蘊,以此來促進幼兒學生的綜合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