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針對有全國政協(xié)委員提出《關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近日表示,將從加強體育教師配備、加強學校體育制度頂層設計、深入開展健康教育及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研究等方面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其實早在多年前,“男生危機”“拯救男生”等話題就曾引起輿論關注。還有高中專門成立了“男生班”。而部分輿論則對此持不同意見,有人質疑這是以模式化形象要求男生,是在強調刻板的性別認知,而非倡導性別平等。
在筆者看來,政協(xié)委員提案關注男性青年女性化這一問題,并非出于強化性別認知目的,而是基于對當前男性學生成長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作呼吁。從具體現(xiàn)實看,在學校教育中,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女性教師的比例越來越高,幼兒園階段男教師比例還不到2%;在家庭教育中,母親也承擔主要角色,不少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是缺位的;在社會教育中,影視劇及綜藝節(jié)目等所塑造的男性角色,有不少為非陽剛一類,這對正處于追星年齡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會產(chǎn)生不小的影響。
基于這種現(xiàn)實,不同群體對男性青少年是否女性化也持有不同立場。比如,一些人并不支持高校辦免費的男師范專業(yè),以及學校招聘教師時提高男性比例,他們質疑這是性別不平等;還有一些粉絲反對別人對自己的偶像指指點點,聲稱他們就喜歡這一型;當然,那些不愿意承擔家庭教育責任的人,也會覺得“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被夸大。
事實上,所謂“男生危機”“拯救男生”“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等,背后的真問題,是希望為青少年營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培養(yǎng)他們健全的人格和堅忍的意志品質。
總體看來,我國給青少年的教育并不完整。在基礎教育階段,一直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然而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辦學導向下,存在體育、美育、勞動教育被邊緣化的問題。教育的使命是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生活、生存、做人,在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同時,進行生活、生命、生存教育。但當下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過度重視知識教育,生活、生命、生存教育嚴重缺失。這些教育對學生人格的塑造、意志品質的磨煉十分重要。
這些問題已經(jīng)在國家層面引起高度關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明確提出基礎教育要“五育并舉”,必須給學生完整的基礎教育。去年,中辦、國辦先后發(fā)布相關意見,旨在解決不重視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問題。
同時,我們也需意識到,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存在只關注學生與升學相關科目成績的情況,以至于教育部門不得不采取把美育、體育納入中考的方式,來促進學校和家長的重視,而這本質還是應試思路,而非育人思路。因此歸根到底,讓所有青少年健康的成長,需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都需要回歸到育人?!?/p>
(作者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國際論壇版文章除社評外,均不代表本報觀點。歡迎讀者參與討論。電子信箱:taolun@globaltime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