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西狩”返程的窘境:平羅教案及清政府的應對

      2021-01-31 01:28:25趙維璽
      史志學刊 2021年3期
      關鍵詞:清廷教案寧夏

      趙維璽 許 飛

      (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蘭州 730000)

      相較其他地區(qū)而言,西北偏處內(nèi)陸,教案相對較少[1]據(jù)統(tǒng)計,自1842年至1911年,甘肅、陜西、內(nèi)蒙三省共發(fā)生教案76起,而廣東一省則有127起,山東更甚,有333起。雖地域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不同,也能大體看出西北教案數(shù)量的情況。參見李麗娟.清末十年教案概觀.碩士學位論文,河北師范大學,2016.(P34)。但發(fā)生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十一月的平羅教案[2]平羅教案發(fā)生在寧夏平羅縣下營子教堂,此教堂屬比利時圣母圣心會(Congregation of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CICIM)管轄。詳細情況參見馬占軍.晚清時期圣母圣心會在西北的傳教(1873-1911).博士學位論文,暨南大學,2005.,卻引起清廷極大關注,為處理此案更是頗費周章。目前學界對晚清教案的探討有宏觀視野主導下的考察[3]張力,劉鑒唐.中國教案史.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7.,且多主張分期、以各階段特征為導向進行梳理[4]趙樹好.晚清教案交涉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趙樹好.晚清教案與社會變遷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董叢林.晚清教案危機與政府應對.中華書局,2018.。對清廷處理教案的研究則多以個案為主,試圖厘清其處理教案的應對機制[5]相關著述有方華玲.清末教案的政府應對:以“蕪湖教案”為例.淮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馬自毅.1906年“南昌教案”研究.中華文史論叢,2008(2);楊雄威.杯酒之間:清末南昌教案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但不難看出,個案研究多局限于一隅,鮮有將個案置于時代背景下進行深入探討的成果。庚子事變后,清廷政治處境尷尬,在辦理各地頻發(fā)的教案之時,其應對策略值得進一步分析與考察。關于平羅教案,學界關注不多。目力所及,相關研究多從發(fā)生緣由、教案概況等方面進行梳理[6]參見湯開建,馬占軍.晚清圣母圣心會寧夏傳教述論(1874-1914)(上).西北民族研究,2004(1);陳育寧主編.寧夏通史(近現(xiàn)代卷),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李興平.清末甘肅教案概論.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2(2);李麗娟.清末十年教案概觀,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蘇豪東.崧蕃治理西南、西北邊疆研究.蘭州大學,2018.,岳麗在新近論文中亦有討論[1]岳麗.平羅教案再研究.第一屆“中國西北區(qū)域史研究”論壇論文集(下冊)[C].蘭州大學,2018.(P156-169)。然皆史料單一,或視角太過宏大,論證單薄??傮w來看,目前學界對平羅教案的研究多集中于發(fā)生緣由和具體事項的考訂,而對清政府如何應對此次教案關注明顯不足。同時,由于各研究成果之間缺乏對話與征引,更未將平羅教案置于學術史的背景中進行綜合梳理,致許多研究相互重復,或未能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有較深入的探討。本文擬從清廷應對平羅教案的狀況出發(fā),探究庚子事變后清廷處理教案的政策取向。

      一、教案的發(fā)生與清廷對地方勢力的防范

      (一)教案概況

      光緒十八年(1892),后套平原發(fā)生旱災,蒙古王公將土地出租于教堂,清廷內(nèi)外交困,未能賑濟,一時許多百姓流離失所,開始逃荒。因?qū)幭呐c后套地區(qū)距離不遠,平羅等地出現(xiàn)了許多逃荒的災民,當?shù)丶揖骋髮嵳哂匈I災民做勞動力、媳婦、后嗣者。義和團運動興起后,后套一帶教案頻發(fā),許多教民也開始逃難,多數(shù)流落于寧夏地區(qū)。庚子之后,后套旱情早過,但因逃荒致使土地荒蕪,教堂打出“歸籍奉教”旗號,開始向臨近地方要人[2]李廷棟.平羅縣下營子教案始末.寧夏區(qū)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寧夏文史資料合訂本(第2輯)[C].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P187-188)。

      下營子教堂歸內(nèi)蒙古三盛公教堂[3]關于三盛公教堂的情況,參見扎奇斯欽、海爾保羅撰述.一位活佛的傳記:末代甘珠爾瓦·呼圖克圖的自述.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83.(P42)領導,積極支持三盛公教堂的號召,派出了三個“二洋人”辦理此事,分別是“鬼大先生”桂元祥,吳進財,還有一個胡姓商人,人稱“虎傷人”。此三人依仗教會撐腰,為非作歹,激起民眾不滿。又因后套教民逃荒來此已有多年,不愿離去,當?shù)厝擞植辉溉素攦墒?,故對教會的痛恨與日俱增。正如楊國強教授所言,教案的發(fā)生既有中西文化沖突,又有基督教對中國地方社會的“攪動”[4]楊國強.中西交沖:19世紀后期的傳教和教案[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下營子教堂在地方的諸多行為引起民眾強烈不滿,平羅下營子地方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了[2]李廷棟.平羅縣下營子教案始末.寧夏區(qū)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寧夏文史資料合訂本(第2輯)[C].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P190)。

      “二洋人”的惡行激起人們尋求極端方式報復教堂。在平羅一帶賣藝收徒、行俠仗義的龍占海立誓要“替天行道”,開始與當?shù)厝松塘繗⒔淌?,為百姓出頭。經(jīng)過精心籌備,龍占海率領王蘭亭等十人,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十一月初三日夜間,會同姚伏魁率領的九人在初更時分先后抵達下營子教堂,后有七人因害怕離去[5]陜甘總督崧蕃為抄呈平羅教案議結(jié)并酌獎各員奏折事咨呈外務部文·附件抄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3冊)[M].中華書局,1988.(P457)。龍占海、王蘭亭等十二人闖入教堂,把住各門[6]杜春和等編.榮祿存札[M].齊魯書社,1986.(P279),當場砍死梅布桂教士和三個教民,并傷及教民數(shù)人[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輯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續(xù)編(下冊)[M].中華書局,1990.(P1258),火燒教民胡禮的房屋柴草,搶走教堂財物后迅速逃走[8]陜甘總督崧蕃為將平羅教案先后電奏及信函抄錄事咨呈外務部文·附件·法國傳教士彭壽年給陜甘總督函(1902年1月3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3冊)[M].中華書局,1988.(P138)。一時間,下營子教堂火光沖天,哭喊一片。龍占海等人搶掠離開后,幸存教民差人告訴縣令王樹槐,王定要訴狀,教民只好返回教堂。因教堂財務被龍占海等人搶掠一空,教民只好當了衣物,寫下狀紙,初四日呈給王縣令。初五,王樹槐派人前去察看,但結(jié)束后并未進一步追查。教民察得此事恐將不了了之,便于初六日派人將此事稟告給寧夏府鎮(zhèn)臺湯詠山。湯詠山聞訊,即刻派人到現(xiàn)場查看情況,并派兵50人追拿兇犯,另派步兵50人保護教堂,并令醫(yī)治受傷的傳教士[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輯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續(xù)編(下冊)[M].中華書局,1990.(P1258)。情況開始穩(wěn)定了下來。初八日,陜甘總督崧蕃聞得此事[2]收陜甘總督崧蕃電為查辦平羅教案事(1902年1月18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軍機處電報檔匯編(第27冊)[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P204),九天之后將此事上奏清廷[3]因在十一月十九日上奏的繕遞中,稱于“昨晚”接到甘督電奏平羅教案事,十七日為清廷發(fā)布第一道與平羅教案相關上諭的時間,因此清廷得知此事時間應為十一月十六日。至于為何崧蕃至遲在初八已得知平羅教案發(fā)生,卻未立即上報的原因,目前所見材料還不能給出說明,亦未見有學者就此有過探討。收山西巡撫岑春煊電為派員會剿寧夏平羅縣教案之匪事(1901年12月2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軍機處電報檔匯編(第23冊)[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P153)。

      平羅教案發(fā)生時,慈禧太后等人尚在開封,處在“西狩”結(jié)束的回鑾途中。初四,由開封啟程北上,前往北京,二十八日回到紫禁城[4]關于兩宮“西狩”和回鑾的詳細研究成果可參見郭媛.慈禧“西狩”與清末新政的肇始[D].碩士學位論文,陜西師范大學,2014.。十一月十七日,即慈禧等人尚在回京的路上,清廷發(fā)布上諭:“各省教堂、教士,朝廷一視同仁,迭經(jīng)嚴降諭旨,飭令實力保護,不準稍有疏虞?!闭J為此次平羅發(fā)生教案,定是“該地方官奉行不力,致有殺傷教士教民情事,實堪痛恨”,諭令時任陜甘總督崧蕃:“將疏防營據(jù)實嚴參,并會同岑春煊迅飭派出隊伍,勒限懸賞,將兇犯悉數(shù)擒拿,務獲懲辦,毋任漏網(wǎng),以肅法紀而篤邦交?!盵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上諭檔(第27冊)[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P233)十八日,清廷再降嚴旨,暫罷平羅前任縣令王樹槐、現(xiàn)任知縣李含菁和平羅營參將易慶安等人的官職,飭令其“帶罪勒限,將此案反教者悉數(shù)擒獲,盡法懲辦”“如逾限不獲,即將該員等永不敘用”[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上諭檔(第27冊)[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P235)。清廷連續(xù)兩天頒發(fā)諭旨處理此案,地方文武官員為保官位,當然不敢懈怠。同時,又下令派人保護教堂教民,唯恐再生事端。此外,清廷還派出候補道張廷楫率領隨員親兵兼程前往查辦起釁根由,追拿兇犯[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輯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續(xù)編(下冊)[M].中華書局,1990.(P1257)。從中央到地方的力量動員了起來,開始全力搜捕反教者。

      (二)加意防范地方勢力

      清廷除派人大力搜捕反教者外,也擔心寧夏地區(qū)有人乘勢作亂。認為“寧夏距省千余里,向不通電,又值各路裁營散勇,難保無閑亡乘隙滋擾”[6]陜甘總督崧蕃為將平羅教案先后電奏及信函抄錄事咨呈外務部文(1902年1月3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3冊)[M].中華書局,1988.(P137),因此命地方官加意防范,以防地方閑散勢力再次滋事。值得注意的是,清廷對蒙古邊境的情況最為重視。因此次教案發(fā)生地點距蒙古不遠,且“由平羅而東北,則必經(jīng)蒙古阿拉善旗、鄂爾多斯杭錦旗、達拉特旗、烏拉特旗,始能至晉省薩拉齊各廳境。由平羅而東南,則必經(jīng)鄂爾多斯、鄂圖克扎薩克、準噶爾各旗,陜西延安、榆林二府邊界,始能至晉省清水河各廳境。向來晉軍防戍邊界遠者,不越達拉特、烏拉特兩旗,無至寧夏之事,誠以越境千里,而駐軍多有不便也”。此外,“各蒙旗自去歲拳變以后,仇隙未解”,情況極為復雜,民情不穩(wěn),稍有不慎,則“愚頑無知之徒,難保不勾結(jié)匪黨,借圖一逞”。一旦蒙古境內(nèi)的勢力與此次教案的反教者相互勾結(jié),“急則互相容匿,緩則乘間滋擾”[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民變檔案史料(上冊)[M].中華書局,1985.(P131)。因而,對于此案地方官萬不可大意。

      寧夏地方官員接到上諭后,立即告訴拉善王,要求其“轉(zhuǎn)飭各盟長一體嚴束蒙民,毋任勾匪生事”[8]寧夏將軍色普徵額等為遵旨派員查拿平羅教案人犯事咨外務部文(1902年2月6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3冊)[M].中華書局,1988.(P167-168)。除此之外,清廷還派兵護衛(wèi)蒙古各教堂,“免致再生事端,倍難收拾,以副朝廷慎重邦交清弭邊患之至意”[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民變檔案史料(上冊)[M].中華書局,1985.(P132)。地方官員亦擔心有人會趁此教案作亂。山西巡撫岑春煊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十一月十八日的繕遞中稱:“西北蒙境甘晉毗連,自上年拳徒闖入,勢必煽惑生事。”[2]收山西巡撫岑春煊電為派員會剿寧夏平羅縣教案之匪事(1901年12月28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軍機處電報檔匯編(第23冊)[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P153)十九日,岑春煊再次上奏:“蒙民愚悍,尤為牢不可破,且地方遼闊,追捕甚難,平日教士、教民又不免橫行……萬一此股反教者再與蒙民勾結(jié)一氣,則燎原之火貽害無窮。”[3]收山西巡撫岑春煊電為遵辦嚴拿寧夏平羅縣教案之匪情形事(1901年12月29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軍機處電報檔匯編(第23冊)[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P157)庚子年間,內(nèi)蒙古一帶教案迭出[4]關于庚子年間內(nèi)蒙地區(qū)的教案研究,可參見寶貴貞,宋長宏.蒙古民族基督宗教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P224-227),因平羅與內(nèi)蒙地理位置原因,故地方官員會如此緊張。故平羅一地發(fā)生教案,清廷除調(diào)動各方軍隊圍剿反教者外,亦加意防范寧夏當?shù)睾兔晒鸥魈巹萘?,同時“嚴飭綏遠寧夏將軍及各蒙旗認真防范民教”[5]山西巡撫岑春煊為請飭綏遠寧夏陜西將軍督撫等兜拿平羅教案人犯片(1902年1月1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3冊)[M].中華書局,1988.(P134),恐此案節(jié)外生枝,辦理更為棘手。

      由上不難看出,清廷在平羅教案發(fā)生之后,迅速發(fā)動寧夏地方政府處理此事,且加意防范地方勢力,欲盡快消弭此事,以免事態(tài)更趨復雜。但是,因地方情形的復雜以及法使鮑渥的一再施壓,此案的處理過程顯得尤為艱難曲折。

      二、法使施壓與清廷應對

      由于晚清中外不平等條約體系,在華比利時教士受法國保教權(quán)的保護[6]馬占軍.晚清時期圣母圣心會在西北的傳教(1873-1911).博士學位論文,暨南大學,2005.(P130),故平羅教案發(fā)生后,法國開始介入此案,出面與清廷磋商解決。下面,通過對清廷與法國方面交涉的論述,可進一步透視清廷處理此次教案過程中的政策走向。

      (一)“本大臣實屬難信”:法使的刻意牽連

      光緒二十七年(1902)十一月二十四日,法使鮑渥在發(fā)給奕劻的照會中指出,在“各省官員及營隊駐扎”的平羅出現(xiàn)教案,“足見巡查不力已極”,此事的發(fā)生系清廷保護不力所致,因此事關重大,已將此案報告給法國政府,并稱將持續(xù)給法國政府匯報處理進展。他還說道:

      惟我政府于去歲變亂之余,懷有不致再生滋擾及所應保護教士之望。而目下我兩國甫經(jīng)言歸于好,復出此案,必亦悼憤。且所有飭下嚴行搜拿兇犯之令,在本大臣亦應隨時奉達我國家矣[7]法使鮑渥為請速飭辦竣平羅教案事至奕劻照會(1902年1月3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3冊)[M].中華書局,1988.(P136)。

      鮑渥將自己下一步的工作情形寫在給清廷照會中,不無警示之意,旨在告誡清政府,兩國甫經(jīng)“言歸于好”,法國政府也很重視此案,希望清政府不要推諉塞責,亦勿忽視義和團運動和結(jié)束不久的戰(zhàn)爭。鮑渥的言外之意已很明顯,即清廷若不珍視業(yè)已締結(jié)的和約,加緊辦理教案,很有可能會面臨法國的進一步制裁。接著,鮑渥除力促清政府盡快處理平羅教案外,亦催促清廷“將各省久懸未結(jié)教案作速辦竣”,并表示若“此等痕跡,如可湮沒,則彼此愉悅矣”[7]法使鮑渥為請速飭辦竣平羅教案事至奕劻照會(1902年1月3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3冊)[M].中華書局,1988.(P137)??梢婖U渥力圖利用平羅教案,與清廷交涉催辦此前各教案,給清廷施加壓力。十一月三十日,法使鮑渥在發(fā)給清廷的照會中又稱:

      若論如此重大之案,系反教者所為,本大臣實屬難信。且此次與教堂開釁,在本大臣意見實屬故為,務宜搜查者不特兇犯。其最重要訪查,乃系應肩責咎之主使。距平羅縣屬匪遙即駙馬府地方,已革端王在阿拉善王府藏匿,此次重案,不無相關[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輯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續(xù)編(下冊)[M].中華書局,1990.(P1273)。

      法使這條照會,已將此次教案上升到是一場有預謀且幕后有人主使的事件,如此刻意牽連的動機已極為明了。同時,鮑渥提出此案非將反教者數(shù)名懲治所可了結(jié)[2]法使鮑渥為平羅縣屬復有傷斃教士事致奕劻照會(1902年1月6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3冊)[M].中華書局,1988.(P145)。由此可見,法國方面希圖借此案提出更多利益訴求。十二月初九日,法使鮑渥給外務部所發(fā)照會指出,山西又發(fā)教案,除要求清政府加緊查明教案緣由,拿獲山西教案反教者,將其“迅交到案”外,還稱:

      當經(jīng)本大臣素懷無論何教人民相安和睦之心,自必愿將此案持平辦結(jié)。惟望貴爵亦必嚴行飭下該管之員,速將應辦教民各案迅為辦竣,以期貴爵與本大臣合力從事而獲安謐,免致將來再生命案[3]法使鮑渥為請速將山西教民各案辦竣事致奕劻照會(1902年1月18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3冊)[M].中華書局,1988.(P156)。

      鮑渥所言“應辦教民各案迅為辦竣”一語,當是乘勢為之。當時各地頻發(fā)的教案給清廷造成了極大壓力,也給法使提供了不斷施壓的砝碼,清廷只能疲于應付。光緒二十八年(1902)四月初十日,鮑渥再次提及平羅教案恐有其他勢力參與。在發(fā)給清廷照會中稱,據(jù)查已革端郡王尚有二、三營軍隊,半數(shù)是蒙古人,董福祥有兵丁兩千人,都駐扎在寧夏一帶,恐再生意外,要求清廷迅速查明具體情況。同時,法使又說去年(1901)在鄂爾多斯盟達拉旗屠殺教民的鄂爾齊巴都已經(jīng)招集蒙兵六百名,欲生事端,且“達拉特盟旗與教堂會定合同,迄今未見照辦”。鮑渥再次將此事與董福祥和端王聯(lián)系起來,且重提尚未辦結(jié)的其他舊案,亦隱約見其話外之音。另外,鮑渥亦質(zhì)疑清廷有意包庇此前仇視教民的旗王,照會稱:“而該旗王雖因仇視教民,已被革爵,然而仍舊掌印札薩克。且其先人犯罪,早經(jīng)八代不準襲王。既有此事在先,則目下雖革其爵,亦屬虛文可也?!盵4]法使鮑渥為請速辦三道河平羅教案事至外務部照會(1902年5月17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3冊)[M].中華書局,1988.(P313)鮑渥反復提及此案并非偶發(fā)沖突,系多方勢力勾結(jié),且強調(diào)此前舊案尚未辦結(jié),復有新案發(fā)生,意在指責清廷一再包庇反教者,才會衍生出如此眾多的事端??梢哉f,法使的照會十分犀利,給清廷不斷施加壓力。

      清廷收到照會后,立即回應:“查蒙地方荒陋,民情愚昧,向來易起謠言,教士時有戒心,自不免聞之疑懼。”至于董福祥革職后所率部隊早已遣散,端王亦被發(fā)往新疆,絕無可能參與此次教案。對于法國要求從速辦結(jié)此前教案、賠款的要求,清廷也表示正在“催令從速辦結(jié)”,平羅教案的首犯業(yè)已拿獲,審訊查明,“均訊據(jù)供認搶劫教堂,殺傷教士教民,贓證確鑿。其為此案正兇,毫無疑義”,希望鮑渥不要因為“傳聞無據(jù)之辭”,使事情變得復雜,影響兩國關系[5]外務部庶務司代擬為照會法使已革端郡王等并無留兵等事呈堂稿(1902年6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3冊)[M].中華書局,1988.(P334)。

      由上可見,法使鮑渥多次懷疑平羅教案有其他勢力參與,清廷收到法國照會后均斷然否認,并一再強調(diào)此事確單純系反教者滋事,以搶掠財產(chǎn)為主要目的,無其他勢力參與的可能。并稱:“至來照所稱主使一節(jié),礙難以懸揣之詞,憑空牽引?!盵2]法使鮑渥為平羅縣屬復有傷斃教士事致奕劻照會(1902年1月6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3冊)[M].中華書局,1988.(P145)清廷給法國的回應態(tài)度可謂堅決,然事實并非如照會往來般風平浪靜,在公文往來背后,還隱藏著更加幽微的玄機。

      (二)“杜外人要索”:清廷催辦的考量

      其實從一開始獲知平羅教案,清廷已慮及此事與阿拉善的地方勢力有染。光緒二十七年(1901)十一月十七日,清廷在發(fā)給崧蕃的電文中如此指示:“查寧夏地方距阿拉善、固原兩處甚近,更恐藉端造謠,橫生枝節(jié),尤難結(jié)束”,要求崧蕃“務速設法先事消弭,拿犯懲辦,早日結(jié)案,勿稍遲延,致滋口實,是為至要?!盵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軍機處電報檔匯編(第2冊)[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P518)奕劻等朝中大員亦擔心此事會給法國落下口實,奏稱:“當此新約甫定,遍出殺傷教士之案”“法使必不甘服”,唯有“必先自我嚴辦,方可杜外人要索?!盵2]收慶親王奕劻等電為寧夏平羅縣教案事(1901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軍機處電報檔匯編(第23冊)[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P145-146)即清廷十分清楚該案的發(fā)生會讓法國在外交方面多一施壓的藉口,故其處理方針以速結(jié)為要。

      地方官員接到清廷的上諭之后加緊行動。寧夏將軍色普徵額反應迅速,“當即飛咨阿拉善王,轉(zhuǎn)飭各盟長一體嚴束蒙民,毋任勾匪生事”,同時“加派官兵,于下營子一帶嚴拿反教者,并防蒙民勾匪生事,以靖邊患”[3]寧夏將軍色普徵額等為遵旨派員查拿平羅教案人犯事咨外務部文(1902年2月6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3冊)[M].中華書局,1988.(P167-168)。寧夏將軍的考慮是清廷策略取向在地方的反映,即蒙古一帶的情況十分微妙,唯有謹慎處理,提前預防,以免節(jié)外生枝。

      陜甘總督崧蕃亦致信榮祿,稱此股反教者有可能是馬天蘭余黨,“又值各處裁營,散勇閑亡日眾”,或與甘軍有關,究系哪股勢力參與此事,不能確定。此外,崧蕃并沒有如在呈給清廷的奏折中肯定,對妥善處理平羅教案有十分把握,在寫給榮祿的信中,他說:“事經(jīng)輾三日夜,地距石嘴山僅二十余里,出口即是草地,再趁河凍逃過河東,頭頭是道,從何追捕?”訴說完辦理此事的難度之后,崧蕃又言:“總之,刻下只有設法緝兇,懸賞勒限之外,別無善策也?!盵4]杜春和等編.榮祿存札[M].齊魯書社,1986.(P279)因石嘴山“倚賀蘭山,東枕黃河,外連蒙界,與蒙人互市”[5](清)盧求古編.甘肅省寧夏府平羅縣地理調(diào)查表冊.1909年12月寫本.甘肅省圖書館西北文獻資料室藏,索書號:675.75/109.79.(P6),系多方勢力交錯地帶,故崧蕃才會如此敏感。面對如此重案,作為辦理教案的主要指揮官崧蕃,在私下寫給朋僚的信里,不僅懷疑平羅教案有其他勢力參與,十分復雜,也流露出了無從下手的無奈,亦從側(cè)面反映出法使的懷疑似非空穴來風。

      通過梳理清廷和地方官員的往來公文可以發(fā)現(xiàn),與發(fā)給法國方面堅決否認的態(tài)度完全不同,清廷其實并不確定究竟有無其他勢力參與平羅教案,其之所以一再要求地方官加緊辦理,并要求防范地方勢力,其實是擔心隨著調(diào)查深入,此案會浮現(xiàn)出比民教沖突更為復雜的局面。換言之,若董福祥等人真參與其中,清廷的外交磋商將變得更加被動,這是慈禧在“西狩”回鑾途中最不想看到的結(jié)果。那么,史實究竟如何呢?

      (三)董福祥、端王與平羅教案關系考

      前述崧蕃所提“甘軍”即董福祥部軍隊,是戊戌前后清軍的四大主力部隊之一[6]茅海建.戊戌變法史實考[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P536)。主帥董福祥系甘肅固原(今屬寧夏)人,陜甘回民起義期間起兵安化,擁眾20萬,后投降左宗棠部,編為“董字三營”。光緒二十三年(1897)入京覲見,掌管武衛(wèi)后軍,覲見慈禧太后,奏曰:“臣無他能,唯能殺洋外耳?!备尤瓉y起后,在永定門殺了日本書記杉山彬。后聽從榮祿命令攻打東交民巷,月余不克,八國聯(lián)軍進京后,“董軍大掠而西”[7](民國)佚名.筆記一種.郭道平整理,鳳凰出版社,2018.(P113)。合約告成之際,洋人因董福祥在庚子期間攻打東交民巷,堅持清廷將其處決,李鴻章說:“彼綰西陲軍寄久,慮激回變,當緩圖之?!惫矢锫氃诩襕8]趙爾巽等.清史稿[M].中華書局,1976.(P12633)。從史料反映的情況看,董福祥在庚子期間的作為多受榮祿指示,革職在家后,他在給榮祿的信中寫道:

      拳民之變,屢奉鈞諭,命攻使館。祥以茲事重大,猶尚遲疑,以公驅(qū)策,敢不奉命?疊承面諭,圍使館不妨開炮。祥猶以殺使臣為疑,公謂戮力攘夷,禍福同之。祥一武夫,本無知識,恃公在上,故效犬馬之奔走耳。今公巍然執(zhí)政,而祥被罷,竊大惑焉[1](民國)佚名.郭道平整理.筆記一種.鳳凰出版社,2018.(P113)。

      可見董閑居期間,對榮祿置自己不顧多有抱怨。董福祥得以起家多和榮祿的提拔、重用有關,他們二人相識相交,一度關系十分融洽[2]薛正昌.董福祥傳[M].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P305-315)。然庚子之后八國聯(lián)軍“堅欲誅福祥”,榮祿為保政治權(quán)位,收到董信后“置不答”[3]趙爾巽等.清史稿[M].中華書局,1976.(P12633),亦是官場波詭云譎的映照。至于董福祥與平羅教案的關系則稍顯復雜。據(jù)薛正昌考證,平羅教案與董福祥染上關系多系謠傳[2]薛正昌.董福祥傳[M].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P319-322)。因董福祥在庚子期間率軍攻打東交民巷,故洋人懷恨在心,便有簽訂合議時要求處決董福祥的決定,清廷為迅速緩解政治窘境,只好答應,然董福祥部下甘軍勢力不容小覷,前引李鴻章的思慮不無道理,且董福祥在寫給榮祿信中有謂:“麾下士卒解散,咸不甘心,多有議公反覆者。祥惟知報國,已拼一死,而將士憤怒,恐不足以鎮(zhèn)之,不敢不告。”清廷只好將其革職回家了。據(jù)記載,端王載漪發(fā)配新疆后,“復屢傳福祥狹回部之眾,擁端王為叛,卒不采”[1](民國)佚名.郭道平整理.筆記一種.鳳凰出版社,2018.(P133)??梢姸瓕ζ浔桓锫氃诩叶嘤性箽?,且欲有所行動,然時過境遷,他的影響日漸式微,已難以掀起更大的波瀾了。

      因此,平羅教案與董福祥無關是實,董福祥因在庚子期間的行為遭洋人嫉恨亦是實情。清廷與法國方面的文件往來中之所以屢次出現(xiàn)董福祥,乃是洋人欲乘機除掉他,以泄東交民巷被攻打之恨,清廷則想進一步瓦解董之勢力,以免后患。于是,平羅教案與董福祥有關的傳聞便出現(xiàn)在法方發(fā)給清廷的照會和清廷官員的往來信件中。質(zhì)言之,董福祥雖與此案沒有瓜葛,卻成了清廷和法國進行外交斡旋,并達成利益最大化的政治棋子。

      端王載漪是庚子期間力主排外的王公大臣,新近出版的史料披露,他“于邸中設壇,晨夕虔拜”,贊同“攻交民巷,盡殺使臣”之論,稱拳民為“義民”[1](民國)佚名.郭道平整理.筆記一種.鳳凰出版社,2018.(P108)。據(jù)端王之女羅墨林回憶,庚子年夏天,載漪下令攻打東交民巷,端王府十分熱鬧,“拳民出出進進,暢通無阻”。后合議告成,洋人力請懲處庚子期間排外的大臣,載漪自難幸免,清廷發(fā)配他去新疆,前述法方質(zhì)疑端王或參與平羅教案,蓋與此有關。但清廷回應端王已被發(fā)往新疆之說應系謊言。載漪原配福晉葉赫那拉氏系慈禧太后的侄女,去世后,慈禧又出面將阿拉善旗多王的侄女嫁給載漪續(xù)福晉[4]羅墨林.“庚子”前后的端王載漪.朝格圖主編.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資料輯甲編[C].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P562-566)。因此,庚子變局過后,慈禧下旨革除端王爵位、發(fā)配新疆,暗地里卻“安置端郡王載漪于寧夏”[5](清)惲毓鼎.崇陵傳信錄[M].中華書局,2007.(P70),亦是事出有因。然端王確與平羅教案無關。載漪居阿拉善期間,與董福祥交往甚密,又客居一處,二人皆在庚子期間有排外的舉動,便有了謠傳[2]薛正昌.董福祥傳[M].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P326-328)。

      綜上所述,董福祥、端王皆與平羅教案無關,但此二人特殊的身份卻使此事顯得迷霧重重。面對法國人質(zhì)疑此事與其他勢力勾連的懷疑,清廷態(tài)度較為強硬地加以否決,即便端王確如法使所說就在阿拉善,清廷也矢口否認。要言之,清廷之所以如此急促地催辦此案,也有為避免給法國落下口實,從而會借此“要索”的考慮。清廷一方面嚴降諭旨,罷免官員,令各地地方官派兵勒限擒拿反教者,保護撫恤教民。實乃恐此事與其他勢力牽連而節(jié)外生枝,意在盡快消弭此事,早日結(jié)案,以維持中外甫經(jīng)修好的局面。如此觀之,清廷對教案已有“杯弓蛇影”之感,表面嚴厲督促官員辦理教案,面對法使牽連此案的照會,也頗為堅決地加以否決。需要補充的是,清廷和法國交涉的過程中,雙方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謊言和欺騙,這是國與國之間外交的慣見手段,但雙方的動機卻全然不同。法方旨在將此事復雜化,尋求給清廷施壓的籌碼,而清廷則不希望此事和其他勢力有染,避免陷入更加被動的外交處境。這其中自然有統(tǒng)治者力求事態(tài)盡快穩(wěn)定的考慮,但更多是為避免洋人借機勒索更多利益,辦理此案的主要官員也有無從下手之感,皆從側(cè)面反映出了清廷此時的尷尬處境。

      三、反教者被捕與教案議結(jié)

      光緒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二十二日,清廷發(fā)布上諭,命各地加緊追捕反教者,“毋令竄逸”,山西巡撫岑春煊亦被要求派兵出發(fā)[1]著崧蕃先將平羅教案疏防營縣據(jù)實嚴參并拿犯懲辦事上諭(1901年12月27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3冊)[M].中華書局,1988.(P127),岑接奉上諭后,立即派出四路隊伍圍追堵截龍占海等人[2]山西巡撫岑春煊為抄呈奏報派大同總兵赴包頭兜拿平羅教案人犯片事咨呈外務部文·附件抄奏片(1902年3月15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3冊)[M].中華書局,1988.(P215)。一時,寧夏、甘肅、蒙古等地軍隊分途出發(fā),開始全力搜捕。

      (一)“懸桿示眾”:反教者的結(jié)局

      追捕大網(wǎng)撒開之后,反教者相繼被捕。二十三日,清廷發(fā)布上諭,令對已捕四人嚴加審訊,審實后即行處決,對因傷斃命的彭教士“妥為撫恤”,“其余各犯,仍趕緊督飭嚴拿務獲懲治”。崧蕃于光緒二十七年(1902)十二月初九日奏稱:“現(xiàn)已先后拿獲首犯王幅、馬天榮等十一名。”嚴加審訊,“審實即行正法”,給教堂一千兩銀子加以撫恤,并繼續(xù)追拿余犯[3]收陜甘總督崧蕃電為查辦平羅教案事(1902年1月18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軍機處電報檔匯編(第27冊)[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P204)。二十四日,崧蕃電告裕庚追捕進展,并稱將已獲十一名反教者正在審訊。裕庚據(jù)此得出判斷,平羅教案“可期速了”[4]發(fā)出使法國大臣裕庚電為辦理平羅等教案事(1902年2月2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軍機處電報檔匯編(第23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P276)。后又在固原、隴西等縣陸續(xù)拿獲黃著娃、姚伏魁等十余人[5]陜甘總督崧蕃奏為懲辦平羅教案滋事首要等情折(1902年2月26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3冊)[M].中華書局,1988.(P187)。

      部分反教者被捕后,地方官即展開審訊。崧蕃令道員張廷楫會同寧夏道志崇、知府崇俊和山西夏、朔兩縣知縣,及平羅前任知縣王樹槐等官員,“提犯隔別審訊”。經(jīng)過審訊,判定姚伏魁等“均系素不安分之徒,起意搶劫得財依分,亦有挾教索婦女之嫌,伙同搶劫,藉圖報復者”。姚伏魁、冒義、黃著娃、王阿旦子、馬木薩子、張奉翼等六人,因“贓證確鑿”,即行正法,并將這幾人的首級在犯事地方懸桿示眾。由于王蘭亭等人前后供詞不一致,需等其他人拿獲后,再行詳加審訊[5]陜甘總督崧蕃奏為懲辦平羅教案滋事首要等情折(1902年2月26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3冊)[M].中華書局,1988.(P187)。但首犯龍占海依舊未能捕獲。教堂表示“非得該犯不能甘心”[6]陜甘總督崧蕃為抄呈平羅教案議結(jié)并酌獎各員奏折事咨呈外務部文·附件·抄折(1902年9月8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3冊)[M].中華書局,1988.(P458)。龍占海未拿獲前,辦事官員先后濫殺平羅無辜百姓七人[7]慕壽祺.甘寧青史略[M].蘭州俊華印書館,1948.(P5)。據(jù)崧蕃上奏的時間推斷,龍占海已在外流亡至少一月有余,教堂一再催促,官員壓力很大。后湯詠山探得消息,龍占海藏匿在平?jīng)龈硟?nèi),曹東武“經(jīng)詠山密授機宜,派使跟蹤,追至距寧七百余里之平?jīng)龈恰保瑢堈己UT捕歸案[8]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編委會編.中國少數(shù)民族自治地方概況叢書(第31卷)[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P457)。至此,平羅教案的主要反教者悉數(shù)被捕。

      光緒二十八年(1902)五月初八日,清廷給崧蕃發(fā)電稱,鮑渥將派參贊瑞貴于五月初十日出發(fā),前往各處商辦未結(jié)教案。平羅教案當時仍未了結(jié),清廷命崧蕃:“派明干委員,俟端參贊到境妥與商辦,以期速結(jié)?!盵1]發(fā)陜甘總督崧蕃電為派員與法商結(jié)平羅教案事(1902年6月13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軍機處電報檔匯編(第27冊)[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P379)同日,山西巡撫岑春煊亦接到清廷來電,告知法使將派人辦理未結(jié)教案事,因三道河教案尚未辦結(jié),令岑春煊做好準備[2]發(fā)山西巡撫岑春煊電為法派參贊商辦未結(jié)教案事(1902年6月13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軍機處電報檔匯編(第27冊)[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P379)。平羅教案的處理終于接近尾聲。

      五月初九日,崧蕃報告教案處理進展,稱賠款將在不久進行商議,“大約不日可定矣”[3]收陜甘總督崧蕃電為辦平羅教案事(1902年6月14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軍機處電報檔匯編(第27冊)[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P381)。二十六日,崧蕃再次奏報辦理情況,稱所有反教者已系數(shù)拿獲,只等教士來后驗明正身,待“辦認無訛,即行處決結(jié)案”,并奏賠款議結(jié)事也將“指日即可一并擬結(jié)”[4]收陜甘總督崧蕃電為商辦教案事(1902年7月1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軍機處電報檔匯編(第27冊)[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P412)。六月二十一日,崧蕃電告外務部,報告賠款議結(jié)情況,電稱:

      現(xiàn)據(jù)寧夏鎮(zhèn)道函稱,下營子教案已與白李教士議定賠款四萬兩,書立合同畫押,人犯驗明正法,是此案已議結(jié)矣。除俟詳報到日分別奏咨外,謹先電聞。蕃號[5]陜甘總督崧蕃為寧夏下營子教堂也已議結(jié)事致外務部電(1902年7月25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庚子事變清宮檔案匯編(第6冊)[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P2381)。

      因?qū)幭臒o款可籌,經(jīng)過多次磋商,遂改以定遠營土地數(shù)百頃作為抵償[6]吳忠禮.寧夏近代史歷史紀年[M].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P122)。據(jù)慕壽祺記述,寧夏將軍以土地抵押賠款后,以為“地固在甘肅境也,外國人豈能攜至海外耶?”慕氏認為,以土地抵押賠款,“喪失主權(quán),恥莫大焉”,而地方官竟如此自滿,不禁慨嘆云:“嗚呼!何其愚哉!”[7]慕壽祺.甘寧青史略[M].蘭州俊華印書館,1948.(P6)至此,人犯正法,賠款議定,平羅教案的處理已經(jīng)結(jié)束。就辦理程序而言,平羅教案的善后工作已經(jīng)告結(jié),后續(xù)的工作便是將此案的前因后果詳細上奏了。

      八月初七日,崧蕃將辦理平羅教案的詳細情形上奏清廷,奏稱:

      將全案首伙十九犯系數(shù)拿獲,并無一名漏網(wǎng),隔別審訊,供證確鑿。除事前聽糾,臨時畏懼不行之木成林、楊金財、馬天云、馬存娃、單大、牛得成、白青山等七名遞籍管束外,其續(xù)獲之首要龍占海及王蘭亭、寇明珠、小和尚、高來伏等五犯,均經(jīng)教士白文治帶領教民當堂指認無誤,一并斬梟。連在押病故之馬金光共辦十二名[8]陜甘總督崧蕃為抄呈平羅教案議結(jié)并酌獎各員奏折事咨呈外務部文·附件·抄折(1902年9月8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3冊)[M].中華書局,1988.(P458)。

      值得注意的是,法使此前將平羅教案與其他勢力牽連,并借此給清廷施壓的態(tài)度之后再未見到,這就更能說明,之前鮑渥所謂“本大臣實屬難信”“亦屬虛文可也”等語,或有猜忌和擔憂的考量,但更多是想以此教案為外交籌碼,促使清廷迅速辦結(jié)教案,亦欲打著有其他勢力牽連的幌子,提出額外的利益訴求。此時,清廷已逐步順著法國提出的要求辦理教案,此前刻意牽連的目的業(yè)已達到,自然無需再提。另外,從現(xiàn)有資料來看,清廷給地方官員的諭旨中亦終止了防范有其他勢力參與平羅教案的指示,這也從側(cè)面反映出,董福祥及其甘軍確實與此事無關,平羅教案僅為單純的民教沖突?;蛟S這也是清廷最想看到的結(jié)果,因平羅教案并未給其造成更大的外交困擾。

      (二)“擇尤獎敘”:辦結(jié)后的官員升階

      光緒二十八年(1902)正月十九日,崧蕃上奏為辦理平羅教案的官員請賞,稱:“惟教案處分綦嚴,疏于防范各員自應照章參處。其緝匪辦案不辭勞苦,異常得力,為教士、教民敬服各員,應懇天恩俯準。俟結(jié)案后,擇尤獎敘,俾昭公允而示勸懲。如此賞罰分明,凡有教堂各屬,庶幾互相傲勉,不致推諉貽誤,而民教亦自相安無事矣?!盵1][陜甘總督崧蕃奏為懲辦平羅教案滋事首要等情折(1902年2月26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3冊)[M].中華書局,1988.(P187)此時平羅教案尚未辦結(jié),崧蕃上奏為辦理此案的官員請賞,自是對教案處理有了比較樂觀的估計。

      八月初七日,崧蕃將平羅教案發(fā)生緣由、追捕逃犯等詳細情形上奏朝廷,并“擬將在事出力文武遵旨擇尤酌獎,并請隨案開復革職各員處分,以昭激勸”[2]陜甘總督崧蕃為抄呈平羅教案議結(jié)并酌獎各員奏折事咨外務部文·附件·抄折(1902年9月8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3冊)[M].中華書局,1988.(P457)。崧蕃首先推舉寧協(xié)副將湯詠山。崧蕃奏稱,湯在平羅教案發(fā)生后“緝匪認真,派弁得力”,同時,湯詠山“于關內(nèi)外情形尤為熟習”“堪膺重任”,崧蕃奏請清廷“懇恩交軍機處存記,遇有甘新兩省提督總兵缺出,請旨簡放,藉收駕輕就熟之效”。此外,參與辦理此案的其余官員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獎賞。如誘捕龍占海的把總曹東武,崧蕃稱其“膽識技勇,辦事竭力,實為武弁中杰出之才”,奏“請免補千總,以守備留于陜甘,盡先補用”;二品銜甘肅盡先補用道張廷楫,崧蕃奏請“交軍機處存記”;三品銜甘肅寧夏道志崇,奏賞二品頂戴;三品銜甘肅寧夏府知府崇俊,請以道員在任補用,請補寧朔縣;署寧夏縣知縣朱進賢,本任伏羌縣,署寧朔縣知縣李瑞征,官升三級,以示鼓勵[2]陜甘總督崧蕃為抄呈平羅教案議結(jié)并酌獎各員奏折事咨外務部文·附件·抄折(1902年9月8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3冊)[M].中華書局,1988.(P458-459)。

      前已述及,清廷在平羅教案甫發(fā)之際,將平羅前任知縣王樹槐、時任知縣李含菁和平羅營參將易慶安等人系數(shù)革職,處罰十分嚴厲。教案辦結(jié)之后,崧蕃上奏,除王樹槐已經(jīng)革職,不再起復外,李含菁“原官原銜隨案開復,免繳捐款,仍留甘肅,遇有缺出即行奏補”,易慶安“開復革職留任留緝處分”。另外,據(jù)崧蕃奏稱,他所奏請獎賞的官員,是在下級所報請賞書的基礎上“再三覆核,大加刪減”的結(jié)果,最后僅留數(shù)人,保證沒有濫賞[2]陜甘總督崧蕃為抄呈平羅教案議結(jié)并酌獎各員奏折事咨外務部文·附件·抄折(1902年9月8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3冊)[M].中華書局,1988.(P458-459)??梢娊贪皋k結(jié)后,上報請賞的官員為數(shù)不少,“大加刪減”之前的名單,也是地方官員乘教案之機升階官位的反應。如此,清廷調(diào)用各地兵力圍追堵截反教者,斬殺多人,費時將近九個月才處理完結(jié)的教案,以最終罷免一位事前將被調(diào)走的縣令落下了帷幕。同時,許多官員借此實現(xiàn)了自己仕途的升遷。

      平羅教案的處理結(jié)果,對于下營子地方的民眾來說,無疑充滿著屈辱與血淚。反教者未抓捕之前,地方官員在教堂和上級的壓力下,加緊辦理,濫殺民眾七人之多。待反教者落網(wǎng)之后,又將龍占海等人斬首示眾,對地方民眾的震懾自可想見。且龍占海等人的行動是為民鳴不平的義舉,而剛開始罷免的官員事后又多數(shù)升遷,清廷如此處理教案,自會激起在民教爭端中利益受損百姓的更大不滿。參與平羅教案的馬躍川,逃至內(nèi)蒙古種地9年,1911年回到平羅[3]邢宏亮主編.平羅史話[M].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P123),后響應辛亥革命在當?shù)匕l(fā)動起義[4]李廷棟.平羅縣下營子教案始末.寧夏文史資料合訂本(第2冊)[C].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P179),任平羅武營參將[3]邢宏亮主編.平羅史話[M].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P127),恐是淵源有自。

      (三)庚子事變后清廷與教案述論

      庚子事變后,各地仍有教案發(fā)生,讓剛剛與列強簽訂“新約”的清政府處境一度比較尷尬,清廷唯有盡快尋求辦法解決教案,方能免落洋人口實。平羅教案看似規(guī)模不大,但其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因該案發(fā)生的時間節(jié)點極為微妙,致使中外剛有所和緩的關系驟然變得緊張起來。平羅教案的處理過程,可作為觀察彼時清廷境況的切面。我們看到,以慈禧為首的清廷中央政府戰(zhàn)戰(zhàn)兢兢,唯恐教案影響其重返權(quán)力中心,故嚴厲、迅速懲辦反教者。地方官員雖遵從上意圍追堵截,卻頗有力不從心之感,他們最關注的乃事后請賞升階。法國等西方國家則想利用教案,攫取更多利益。其將庚子事變后發(fā)生的教案,刻意建構(gòu)為清廷在背后支持或縱容的事件,導致其利益受損,如此,他們恰好可以利用清廷欲盡快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提出更高的談判價碼。而地方民眾卻飽受失序之苦,部分反教者被痛加懲辦,在地方社會造成了一定的震懾,但隱藏其間的社會矛盾卻在暗中繼續(xù)生長,積蓄力量,一場巨大的社會變革已經(jīng)呼之欲出了。

      在西安時,慈禧“惴惴然恐天下不直其所為”,當張之洞、盛宣懷派人來行在后,始“知天下未予叛也”[1](清)惲毓鼎.崇陵傳信錄[M].中華書局,2007.(P69-70),足見慈禧此時欲重回權(quán)力中心的窘態(tài)。李鴻章奉旨簽約時,各國公使要求懲辦主戰(zhàn)的各位官員,包括李秉衡、毓賢、剛毅、趙舒翹、董福祥、載漪、載瀾,否則不簽約[2](民國)佚名.郭道平整理.筆記一種.鳳凰出版社,2018.(P122)。庚子事發(fā)后,慈禧太后十分懼怕“洋人追索本身”[3](清)王照.方家園雜詠紀事[M].中華書局,2007.(P96),聞此條件后自然應允。光緒二十七年(1902)十一月二十八日,慈禧和光緒等人終于回到北京[4]郭媛.慈禧“西狩”與清末新政的肇始[D].碩士學位論文,陜西師范大學,2014.(P128)。十二月初四日,清廷發(fā)布上諭,要求地方官員妥辦教案,以使民教和諧相處。因此條史料尚未見其他學者引用,茲錄全文如下:

      國家與列邦交,講信修睦,一秉大公,歷年以來,召見內(nèi)外大小臣公,必以講求實務、聯(lián)絡邦交為訓勉。每于州縣等官,必諭以朝廷于教堂教士一視同仁,務須加意保護,并勸導百姓,常使民教相安,切勿猜嫌多事,此等告誡不啻三令五申,乃各該衙門人員能仰體朝廷德意者,固不乏人,其未能實力奉行者,亦復不少。嗣后務當屏除成見,開誠布公,擇善而從,相接以禮,自能中外輯睦,共享升平,豈非安上全天下之大幸?至各省民情不一,究竟良懦者多,往往有宵小奸徒,輾轉(zhuǎn)煽惑,造言生事,遂至釀成教案,多被株連,后悔無及。是在地方官平日與民相親,隨時開導,遇有民教爭訟,聽斷持平,無偏無激,其有傳習邪教如白蓮八卦等名目,藉端惑眾,本為法令所不容,久已懸為厲禁,務即聲明曉示,嚴切稽查,有犯必懲,以正人心而肅國紀。著各該將軍督撫一體遵照辦理,將此通諭之[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帝起居注(第13冊)[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P254-255)。

      清廷發(fā)布的這條諭旨概有三層意涵。其一,清廷一直主張和洋人和睦相處,并注意保護教民;其二,教案頻發(fā)系有些地方官沒有落實中央政策,也有“宵小奸徒”煽動鬧事的緣故,與清廷無關;其三,此后地方官應加意落實政策,與教會教民搞好關系。此條上諭的頒布,意在向地方官員透露中央與洋人關系的變化,有向外國人表示自己的態(tài)度的考慮,也為清政府以后與洋人的外交政策定下了總基調(diào)。

      四、結(jié)語

      平羅教案作為西北近代史上一次影響較大的民教沖突,是繼義和團之后民教關系在西北異常緊張的反映。這次教案,正好發(fā)生在《辛丑條約》簽訂之后、慈禧太后及光緒皇帝從西安返歸北京的節(jié)點,也恰逢中外和議告成的關鍵時期,自然會引起清廷的高度重視。平羅教案的處理妥當與否,于清政府而言,無疑涉及到其與列強的關系。此外,平羅教案的善后處理,不僅對清政府是一次嚴峻的考驗,而且對于西北地方社會的穩(wěn)定也顯得尤為關鍵。因而,為了消弭這次民教沖突,進而穩(wěn)定西北社會,清政府迅速采取了嚴厲鎮(zhèn)壓的舉措,以盡可能滿足法國方面催辦教案的要求。在與法方商辦平羅教案時,法使鮑渥刻意將此案與其他勢力牽連,放大影響,力圖達成更大利益。面對鮑渥的一再施壓,清廷盡力澄清事實,將此事單純化,以免事態(tài)更加復雜。必須注意的是,清廷如此應對教案,主要指向為謀求較為和緩的政治處境,而對于以土地抵押四萬兩賠款的結(jié)果,至少在當時是令清廷上下滿意的,這從教案議結(jié)后,許多官員受到獎賞中得以窺其旨要。

      總之,1901年發(fā)生在西北的平羅教案及其善后,是庚子事變后清廷辦理教案的一個縮影。在教案發(fā)生后的迅速催辦和嚴厲鎮(zhèn)壓,是清廷在和議告成、兩宮回鑾這一特殊歷史時期謀求和緩政治處境的一種抉擇,也可視為清政府力圖盡快擺脫庚子事變后的窘境,以期重建政治公信力的努力。但這種對外一味示好列強、對內(nèi)以犧牲地方民眾利益,乃至對土地等利權(quán)毫無珍視的舉措,必然招致廣大民眾的強烈不滿和反對。清廷試圖通過辦理平羅教案,緩解和消弭民教沖突,維持地方穩(wěn)定,也無異于緣木求魚,飲鴆止渴,難以起到期待的效果。

      猜你喜歡
      清廷教案寧夏
      《立定跳遠》教案
      寧夏
      寧夏畫報(2019年5期)2019-09-19 14:42:26
      淺析鴉片戰(zhàn)爭后清廷閉關觀念的變化
      青年與社會(2019年5期)2019-04-01 09:17:46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認識分式方程 教案
      鴉片戰(zhàn)爭后清廷閉關觀念的變化
      資治文摘(2017年6期)2017-10-09 01:24:51
      寧夏煤電博弈
      能源(2017年5期)2017-07-06 09:25:50
      10《百駿圖》:清廷洋高官的中西繪畫大融合范本
      藝術品鑒(2017年11期)2017-04-23 05:17:14
      寧夏
      寧夏畫報(2016年5期)2016-06-28 05:48:08
      《半張紙》教案
      中學語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14
      清水县| 武冈市| 诏安县| 文安县| 合肥市| 南阳市| 隆德县| 闸北区| 文山县| 洪雅县| 清苑县| 如皋市| 龙川县| 温泉县| 万荣县| 湖口县| 昌邑市| 彭州市| 凤庆县| 丹江口市| 三台县| 青神县| 增城市| 雷波县| 象州县| 永福县| 长沙县| 海阳市| 阜新市| 沁水县| 东乡| 边坝县| 百色市| 安远县| 台安县| 米泉市| 岱山县| 精河县| 丰顺县| 吉林省| 红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