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勇
(江蘇省興化市楚水實驗學校 225700)
傳統(tǒng)高中生物課堂中,教師的教學方式相對單一,都是直接按照教材為學生進行解說,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習慣性地占據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被動地接收生物知識,顯然,基于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生學習的興趣蕩然無存,學生的動力也消失殆盡,進而使生物課堂走入低效化的藩籬.而為了扭轉當前生物課程“高耗低效”的局面,生物教師應當主動地引入全新教育思想,積極地利用新穎的教育手段,以便在為生物課堂注入新鮮血液中,提升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質量.
作為一節(jié)課的“龍頭環(huán)節(jié)”,課堂導入的方式也會為學生帶來新課的第一印象,當導入的方式相對有趣、輕松時,學生會主動地消耗自身的精力,自主參與到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中,當課堂導入的方式較為傳統(tǒng)和枯燥時,學生也會瞬間消散學習的欲望,降低學習生物知識的積極性.所以,為了推動優(yōu)質生物課堂的形成,教師應當提高對導入環(huán)節(jié)的重視,主動地按照學生的興趣愛好等,進行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繼而充分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通過激素的調節(jié)”這一課中,教師就可以從生活案例出發(fā),為學生進行導入設計,使學生自主走進新課之中.在剛開始上課時,教師為學生播放一則社會新聞:一名外出買菜的婦女,在距家20m處抬頭看到自己的幼女在向自己招手,并作勢要撲到自己的懷里,情急之下,這名婦女直奔自己的女兒,并接住了她,這才避免悲劇的發(fā)生.在視頻播放完畢后,教師向學生提出“你覺得是什么激發(fā)了母親的潛力呢?”的問題,在學生說出“對子女的關愛”“偉大的母愛”等答案后,教師繼續(xù)對學生進行引導“我們可不可以從科學的角度,對這一現象進行分析呢?”使學生陷入思考.當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后,教師順勢為學生引入本節(jié)課的內容,促使學生主動地進行新課的學習.
顯而易見,教師在導入環(huán)節(jié)為學生帶來趣味性的學習體驗,不僅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基于自身的好奇心,自主進行新課內容的探索,為高效課堂的形成打下良好根基.
抽象性是生物理論知識的特點,而當教師采用傳統(tǒng)方式為學生介紹生物知識時,學生會因為所學內容過于抽象,降低對生物知識的理解,以至于課堂教育的質量與預期甚遠.而現代教育資源具有對抽象知識進行直觀處理的功能,能夠為學生帶來直擊視覺、聽覺的學習感受,并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為了有效化解生物教學中的難點,教師有必要將媒體技術與生物知識進行整合,使枯燥的生物知識變得形象、靈動.
以“細胞的增殖”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就可以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建直觀教育情境,增強學生對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動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等知識的認識.在課堂上,教師先為學生播放壁虎斷尾的視頻,并對學生提出“為什么壁虎的尾巴在斷了之后還可以長出來呢?”的問題,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產生好奇心.隨后,在為學生介紹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時,教師直接為學生播放事先準備好的視頻,使學生在直面分裂過程中,進行細致的觀察,從而總結出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特點,增強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而在講解動物細胞的有絲分裂中,教師也可以通過flash動畫的播放,為學生搭建直觀的學習場景,引導學生進行分裂過程的觀察,讓學生精準把握動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
顯然,現代教育資源的引入,有效地削弱了生物知識的抽象色彩,使學生可以從直觀的角度,直面生物的神奇世界,從而在突破學習難點中,保持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
生物實驗是生物課堂上的教育特色,透過生物實驗,學生能夠了解生物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更好地感受到生物學科的魅力.但是,學生個人的學習能力有限,當教師直接組織學生個人參與生物實驗時,學生很難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生物實驗,以至于生物實驗的價值不能得到有效地發(fā)揮.所以,為了提高實驗的操作質量,教師有必要基于對學生的了解,合理地為學生創(chuàng)建合作學習的小組,促使學生在相互輔助中,有效完成實驗探究.
比如,在教學“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這一課時,便涉及“檢測生物組織中糖類、脂質、蛋白質”這一實驗,圍繞該實驗,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建合作小組,促使學生依靠團隊的力量,完成實驗探究.首先,教師根據以往的觀察,對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進行分析,指出哪些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較強,哪些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較為一般.隨后,教師結合實驗的原理等,為學生提出“如何對細胞中的糖類進行檢驗呢?”“如何對細胞中的蛋白質進行檢測呢?”等問題,以便通過學生的回答,對學生的生物素養(yǎng)進行精準分析.在對學生全面了解后,教師以優(yōu)勢互補作為準則,恰當地劃分每個小組的成員,使得每個小組中的成員之間具有明顯的差異.在分完組后,學生在組內自主進行人員任務的細分,如有的學生負責整理實驗思路,有的學生負責進行實驗操作等,從而在有序實施實驗中,完成對細胞中糖類、脂質、蛋白質的檢驗.
可以看出,教師先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分析,再把握學生的基本情況,為學生安排合作學習的小組,能夠讓學生依靠小組的力量,完成對生物知識的探索,從而在發(fā)展合作能力的同時,發(fā)現生物學科的魅力.
問題在生物課堂上的應用已經屢見不鮮了,許多教師都會利用問題,檢驗學生的學習水平,以便結合學生的回答,對學生進行精準判斷,并為學生進行知識的針對性彌補.而新課改中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等作出了明確的要求,所以,在指導學生學習生物知識時,教師也可以為問題賦予新的價值,將問題設定為學生自主探究的方向,促使學生在沿著問題進行思考中,逐步增強對生物知識的理解,促進生物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例如,在“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這一課中,教師便可以讓“問題”扮演重要角色,助力學生的探究和學習.在剛上課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趣味小實驗,一名學生用研缽研饅頭塊,一名學生用嘴咀嚼相同大小的饅頭塊,在半分鐘后,教師請學生觀察結果,并提出“哪位同學的饅頭顆粒更加細小呢?”等問題,使學生伴隨思考,對“酶”的知識產生探究欲望.之后,在為學生介紹“酶的作用”這部分知識時,教師提出“酶在細胞代謝中有什么作用呢?”“為什么過氧化氫酶可以加速雙氧水的分解呢?”等問題,促使學生在分析這些問題中增強對酶作用的認識.而在介紹“酶的本質”中,教師也可以提出“酶的本質是什么呢?”“科學家在研究酶的本質時,都開展了哪些實驗呢?”等問題,讓學生在解答中逐步總結出酶的本質.在課堂的結尾,教師也可以設計“你在今天有哪些收獲呢?”等問題,引導學生對學習的內容進行總結,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印象.
不難看出,教師圍繞教學內容,為學生提出問題,能夠有效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并讓學生沿著問題的提出方向,進行生物知識的探索,以便學生在解答問題中,完成對生物知識的建構.
總而言之,要想打造精彩生物課堂,教師應當認真解讀新課改的教育要求,真正地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fā),為學生設定更加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案,以便在創(chuàng)建完善的教育體系中,讓學生主動地走進生物課堂,積極地跟隨教師的腳步探索生物世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