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球
我們通常都相信自己有自由意志。除非被人脅迫,人們大部分時候可以自主做出選擇,并且選擇什么不選擇什么全憑自己。有了自由意志,關于道德和法律責任的理解才有了落腳點。如果我們在任何意義上都是不自由的,就沒有理由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沒有理由受到獎賞或懲罰。另一方面,我們也會相信,每個事件的發(fā)生都有一個原因。如果你的電腦突然死機,找不到原因那是你不懂,說它沒有原因就是胡扯。如果每件事,包括我們所做的每一個行為都有原因,我們還有自由意志嗎?
面對以上兩個看似矛盾的說法,我們大致有四種理解自由意志的視域:因果決定論、因果非決定論、相容論和意志自由論。
從伽利略和牛頓開始,科學愈發(fā)支持因果決定論:生理學和醫(yī)學揭示了身體變化的原因;遺傳學和心理學認為我們是基因和環(huán)境聯(lián)手“編程”的產(chǎn)物;神經(jīng)生物學更是從神經(jīng)活動的微觀層面描繪出人們的所作所為如何有特定的原因。我們關于自由意志的古老信念面臨著危機。
在理查德·道金斯看來,如果接受因果決定論,那么任何犯罪,原則上都可將責任歸結為被告的生理狀況、大腦機制、遺傳和環(huán)境等等前提條件。道德褒貶和法律追責因此是沒有依據(jù)和不正當?shù)?。很多人不愿接受道金斯的說法,他們訴諸量子力學,因為量子力學蘊含了因果非決定論。
現(xiàn)代物理學家相信,我們沒有能力預知原子事件的發(fā)生,這不是因為我們無知,而是微觀粒子本身的特性使然,有些事件并不是過去的事件和自然法則的結果。因果非決定論承認了隨機性,在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那里就有過討論。問題在于,如果一個行為是沒有原因的偶然事件,那它就是隨機的。然而隨機的行為不是一個自由的行為,因為它不是自由意志產(chǎn)生的。
到底什么是自由意志呢?決定論和非決定論都默認,自由意志指的是引發(fā)主體行為的內(nèi)在意志或意愿。如果這樣界定的話,神經(jīng)生理學家本杰明·李貝特認為這種自由意志是一種幻覺。他的“反應時間實驗”顯示,大腦在主體報告發(fā)出動作意向之前的300毫秒,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相應的“動作準備電位”。換言之,動作產(chǎn)生的真實原因并不是個體意識當中的意志決定,而是意識之外的其他腦活動。雖然這個研究結果震驚了心理學界,但對于另一些被歸為“相容論者”的哲學家而言,這對自由意志的存在不構成威脅,因為它們對自由意志持有不同的理解。
相容論認為,就算一切都是被因果決定的,我們?nèi)匀豢梢杂凶杂梢庵尽R驗樽杂傻男袨榕c其他所有事情一樣,必須得有一個原因。說一個行為是自由的,是由于你還有別的做法可選,只要你“原本可以做出別的行為”,那么當下的行為便是自由的。相容論者對自由的看法,采納了一種消極觀念。只要沒有外部約束施加給你的行為,你就是自由的。自由行為就是做你想做的,至于你的意愿從哪里來,是不是有什么原因引發(fā)的,這不重要。
相比之下,最后一種理解視域——意志自由論——對自由的看法,采納了一種積極觀念。他們認為,唯當你的行為取決于你的時候,你才是自由的。如果你所有的行為都來自外界的欲望,你是不自由的。只有當你有能力去掌控你命運的時候,你才有那種積極的自由。
有趣的是,李貝特對他自己做的實驗也給出了別出心裁的解釋。他認為雖然意志并不直接產(chǎn)生行為,卻可以阻止一個行為的發(fā)生。也許我們沒有“自由意志”(free will),卻有“自由的否決意志”(free won’t)。
和許多其他哲學問題一樣,自由意志問題一頭連著科學發(fā)現(xiàn)的經(jīng)驗事實,一頭連著人們心中的概念直覺,卻串起了我們做事的依據(jù)和生活的價值。無論如何,有些哲學問題,不會因為科學的進步而天然地擁有答案,自由意志問題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