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宜春 邵 宜
(1.廣東金融學院 財經(jīng)與新媒體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1,2.暨南大學 華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610)
“時”本是表時間意義的名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仍以表時間意義為主。但艾皓德[1]、曹國安[2]注意到近代漢語中存在不少用“時”煞尾表示假設關系的用法,董秀芳[3]、江藍生[4]討論了“時”表假設用法的形成過程,龍國富[5]等通過中古譯經(jīng)的研究提出“時”作為語助詞表假設的用法早在魏晉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漢語史的語料顯示,這種用法主要活躍在魏晉至明清時期(1)據(jù)艾皓德(1991),從清代開始,北方方言中“時”的這種用法就有衰落的趨勢。?,F(xiàn)代漢語普通話及北方方言中均已不見這種用法,南部的閩、粵和以梅縣為主的客家話的主要分布區(qū)域里同樣少見這樣的用例。有趣的是,我們發(fā)現(xiàn)在贛方言(邵宜[6])、湘方言(徐慧[7]272;邵宜[6];陶羅琪[8])及閩西客家(項夢冰[9])話中,“時”作為語助詞表假設關系或提示話題的功能仍然存在并表現(xiàn)活躍。據(jù)邵宜推測,這種用法應該是近代活躍在江南(2)本文所說的江南是指長江流域包括江蘇、浙江、安徽南部以及湖北、湖南、江西的部分地區(qū),自“晉室南渡”以來,江左之音皆中原之音,至近代逐漸形成共同的區(qū)域語言文化特征。一帶漢語方言里的共有特征,現(xiàn)代只保留在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qū)的漢語方言里了[6]。但是作為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重要方言——吳方言目前還沒有類似現(xiàn)象的報道。而我們發(fā)現(xiàn)吳方言的典型代表上海話中的“是”也有語助詞的用法,且其功能類型和湘、贛、客方言中的語助詞“時”的功能類型十分相似,因此本文將著重描寫上海話中語助詞“是”并嘗試解釋其和江南地區(qū)其他方言中語助詞“時”的對應關系以及它們共同的語法化過程。
現(xiàn)代上海話中“是”和“時”的讀音近似。因為本文還涉及早期上海話,我們進一步查證了1900年上海方言同音字表[10]44,“是”的讀音為[z22],“時”的讀音為[z113],一個是陽平調,一個是陽上調,只是在聲調上略有差別。
現(xiàn)代上海話中多用“……個辰光”代替“……時”表示時間關系(這一點和連城話相同),但是從個別用例中我們還是能看出上海話中的“是”和時間意義的淵源關系。請看例句(3)以下例句分別引自林素娥(2015)[11]、錢乃榮(2003)[12]。出自早期文獻的語料已在例句后做了標注,未做標注的是錢乃榮自擬語料。:
(1)廿五歲末,別人介紹,還勿急;到三十了是,看得出伊有點急溜溜了。(二十五歲的時候,別人介紹,還不著急;到了三十歲的時候,看得出有點著急了)
(1’)廿五歲個辰光,別人介紹,還勿急;到三十個辰光,看得出伊有點急溜溜了。
這個例句“是”雖然已經(jīng)和“末”作為話題標記并列對舉使用,但是在上海話中還可以用表示時間的“……個辰光”替換,意思不變。
上海話中“是”的虛化用法有幾種不同的類型,表現(xiàn)出虛化程度的不同。
1.表示時間上的承接關系,可譯為“之后”,同時隱含了假設意味。
(2)開之印是,就要忙者,是么?開之印是,無得閑工夫者。(趕開了印之后,就該忙了罷,可不是么?趕開了印之后就沒什么閑工夫了)(1908年《土話指南》)
(3)討之來是,就要種個。(要來以后就要種的)(1883年《松江話練習課本》)
(4)花秧活是,要澆點清水糞。(花秧活了以后,要澆點清水糞)(1883年《松江話練習課本》)
這里的“是”表示時間上的先后承接關系,而不是具體的時點或時段,因此不能自由地替換為“個辰光”。同時這種類型的例句通過對時間關系的描述表達了對某種結果出現(xiàn)的條件的假設,因此在表層的時間關系之下隱含了條件假設意義。當時間關系進一步弱化消失,條件假設關系凸顯,就產生了以下類型。
2.表示假設的語義關系。假設并未發(fā)生的事情,可譯為“要是”“如果”“……的話”。
(5)車子勿來是,我只好走得去了。(車子如果不行的話,我只能走路去了)
(6)昨日勿落雨是,搿點生活老早就做脫了。(昨天要是不下雨的話,這點活早就做完了)(4)根據(jù)實際調查,老上海人也把這個句子說成:“昨日要是勿落雨個辰光,搿點生活老早就做脫了”,可見這里的“是”和表示時間的“時”是有淵源關系的。同時句中加上了表示假設的關聯(lián)詞“要是”,和贛方言中“時”的情況是一致的。
(7)儂早一點通知是,我昨日就好來了。(你早點通知的話,我昨天就可以來了)
(8)賣點力氣末,還好勉強通過;勿賣力氣是,我看是一腳去了!(要是賣點力氣呢,還可以勉強通過;要是不賣力氣的話,我看是要被踢出去了!)
“是”表假設關系時并不是可以假設任何情況,而是僅限于說話者希望避免某種不利結果而提出的假設條件。這種語義上的限制顯示了這里的“是”還未完全虛化。
3.作為話題標記。有時提頓的是體詞性成分,是整個句子的施事、受事或者關涉的對象等,或可譯為“至于”。
(9)婆媽是,伊兇來像只雌老虎。(婆婆她兇得像只母老虎)(滬劇《阿必大自嘆》)
(10)消防員搿場火是來得快。(這場火消防員來得快)
(11)伊離婚搿種事體是,阿拉插不上嘴個。(至于他離婚這種事,我插不上嘴)
有時提頓的是謂詞性成分。
(12)既然有心要學畫,蓋末試一個月看,再行定當。成功咾勿成功是,就看得出。(至于成功還是勿成功就看得出)(1883年《松江話練習課本》)
(13)吃白酒末,勿來事;吃黃酒是,還馬馬虎虎。(吃白酒呢,不行的;吃黃酒呢,還馬馬虎虎)
上海話中“是”還常常和其他提頓助詞對稱使用或者連續(xù)出現(xiàn),使得其作為提頓助詞的功能更加凸顯。例如:
(14)閑書末,伊還會看看;正經(jīng)書是,一點也看勿進去。(閑書他還會看看;正經(jīng)書一點也看不進去)
(15)搿樁事體末,小張是,叫伊去也勿成功個。(至于這件事,如果小張在,叫他去也不會成功)
“‘末’是上海方言中使用最為廣泛和普遍的提頓助詞”[11]263,這里“是”和“末”常常并列對舉使用,且可以和“末”互相替換,這無疑證明了“是”作為提頓助詞的功能(5)實際調查也顯示,以上例句中的“是”,調查對象常常會換讀為“末”。。
上海話中“是”作為話題標記的功能特別廣泛,在虛化為話題標記之后還常常用在特定的構式中共同表達各種邏輯關系。例如轉折關系:
(16)傷是,已經(jīng)好了;身體呢,還有眼虛。(傷呢,已經(jīng)好了;身體呢,還有點虛)
(17)人是,已經(jīng)放出來了,事體還嘸沒完結唻。(人已經(jīng)放出來了,事情還沒完結掉呢)
(18)天浪向云多是多,雨是還勿會落辣海。(天上的云雖然是多,但是雨還是不會下來的)
(19)我,一直蠻高興;我娘是,總有點舍勿得。(我一直挺高興的,但我娘總有點舍不得我)
(20)我象棋是有眼會個,圍棋一眼也勿會。(我雖然有點會下象棋,但圍棋是一點也不會的)(1936年《中日會話集》)
但是和前面例句中“是”承載假設關系的方式不同,這里的“是”不是出現(xiàn)在第一個分句的末尾,而是出現(xiàn)在所提頓的話題的后面。
以上例句部分來自一百多年以前的上海方言文獻(已在例句后做了標注)。根據(jù)錢乃榮的觀點,表示假設關系的“是”現(xiàn)代年輕人已經(jīng)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個閑話”,或者進一步被“如果”“要是”等連詞取代[11]352。這種提頓話題的助詞在上海話中正大量失落。這說明了這種“是”被虛化的用法早在一百多年前的上海話中已經(jīng)存在,但是在現(xiàn)代上海方言中逐漸式微,被后來的語言現(xiàn)象所覆蓋,因此在現(xiàn)代上海方言中并不容易發(fā)現(xiàn)以上用法。
4.小結
“是”在上海話中表時間關系的用法已經(jīng)不太顯著,表示假設及其他的邏輯關系,尤其作為話題標記的功能尤為突出。而這些用法恰恰和湘、贛、客各方言點中已報道的語助詞“時”的功能類型形成了較為整齊的對應關系。例如表順承關系的有:
(21)食辦正呃時唔就去供豬。(飯做好之后就去喂豬)(連城客家方言)
表假設關系的有:
(22)等你送得飯來時,阿哩齊家餓殺了。(要是等你把飯送來,我們全都餓死了)(宜豐贛方言)
(23)你不做事時,中午就冇得飯喫。(你如果不干活兒,中午就沒有飯吃)(益陽湘方言)
(24)爾儕這多人都餓得時我也餓得。(要是你們各位都禁得住餓的話我也禁得住)(連城客家方言)
作話題標記的有:
(25)你哩爺時,一吃酒就醉。(你爸爸呢,一喝酒就醉)(宜豐贛方言)
(26)他的話時,一句都聽不得。(他的話呀,一句都不能信)(益陽湘方言)
(27)魚時乞貓公食撇呃。(魚被貓吃了)(連城客家方言)
輔助表達轉折關系的有:
(28)間時大,廳下太細。(房間倒是挺大,但廳太小)(連城客家方言)
邵宜在討論贛方言中的語助詞“時”的文章中曾提出:“‘時’在語音上已經(jīng)表現(xiàn)為輕聲了,有的方言里聽起來像‘是’”[14]155。在徐慧的《益陽方言語法研究》中就將類似用法記為“是”[7]272,例如:
(29)她轉過身來一瞄是,魂都差點嚇掉噠。(她轉身一看,魂都差點嚇沒了)(表順承關系)(益陽湘方言)
(30)他不搭辦小王是,命都冇得噠。(如果不是多虧小王的話,他命都沒有了)(表假設關系)(益陽湘方言)
(31)到十二點三刻,我肚子都餓扁噠,回來一看是,飯都冒得吃!(到十二點四十五分,我肚子都餓壞了,回來一看呀,還沒有飯吃!)(表順承關系)(衡陽湘方言)
(32)我想回來喂雞,你猜嗎樣?打開門一看,箇群災雞子是,跳到谷籮里去吃噠。(我想回來喂雞,你猜怎么樣?打開門一看,這群瘟雞呀,都跳到谷籮里去吃了)(作話題標記)(衡陽湘方言)
綜上所述,上海話中的語助詞“是”和湘、贛、客方言中的語助詞“時”功能形同,讀音相似,很可能是當時的記錄者用音同音近字來記音的結果。因此下文我們將對它們的分布和語法化過程作統(tǒng)一的梳理。
就“時”的這種特殊用法的方言分布來看,目前已見報道的有贛語宜豐話[6]、安仁話[16];湘語益陽話[7]、衡陽話[8][15]451、永興話[2]、邵陽話以及客家方言的連城話[9]和本文所報道的吳語上海話。綜觀各方言點的描述,它們的用法基本相似,類型大致對應,其表現(xiàn)出的各種語法特征是對中古至近代時期漢語的繼承和發(fā)展。
從對時間意義的表達來看,在贛湘方言中仍然保留了“VP1時”表示“……的時候”的用法,而上海話和連城客家話中時間意義已經(jīng)磨滅,表示時間意義的功能完全被其他的詞語所替換。
(33)等阿出來看時,影齊冇看著了。(等我出來看的時候,影子都不見了)(贛方言)
(34)莫耍手機噠,等你困眼閉時,都要天光噠。(不要再玩手機了,等你閉眼睡覺的時候都要天亮了)(湘方言)
這里的“時”常??梢员黄渌頃r間意義的詞語替換,但是它和普通話中表時間意義的功能又不完全相同。語義上它更傾向于表達說話者不希望出現(xiàn)的情況,傳達了主觀上的不情愿,并且通過對VP1時間點的陳述表達了對VP2出現(xiàn)的條件的假設。語音上也有所弱化。說明這里的“時”已經(jīng)開始有了虛化表現(xiàn)。
從對各種邏輯關系的表達來看,“VP1時”經(jīng)語法化和重新分析之后可以用來表達假設、轉折、順承等其他邏輯關系,但是在上述四種方言中,只有假設關系全都保留了下來,并且發(fā)展出新的變異類型,其他邏輯關系只在個別方言中還有零星表現(xiàn)。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它的語法化過程。
在“VP1時,VP2”結構中,VP1和VP2有時間上的先后關系,這一邏輯關系起初是由詞語“時”和該結構形式共同形成的,當構式化完成之后,這一邏輯關系在該句式中穩(wěn)定下來。一旦表述中時點或時段的意義弱化,VP1和VP2在時間上的先后關系凸顯,就形成了時間上的順承關系。以下例句就只能解釋為“去腰里一摸,搭膊和書都不見了”,體現(xiàn)的是分句之間的順承關系,而不能解釋為“去腰里摸的時候”。當時間意義進一步弱化之后就只剩下邏輯上的先后關系了,即“VP1→VP2”的關系,這種關系可能具體表現(xiàn)為假設關系、條件關系以及其他關系形式,這取決于VP1的確定性。
1.時間順承
(35)便去腰里摸時,搭膊和書都不見了。(《水滸傳》)
(36)雷橫回過臉來看時,卻是本縣一個幫閑的李小二。(《水滸傳》)
“VP1時”表時間意義,既可以表已然事件也可以表未然事件。表已然事件指的是過去或現(xiàn)在我們確定已經(jīng)發(fā)生或者肯定它會發(fā)生的事件,在確定VP1發(fā)生的前提下順向推導出VP2的發(fā)生,就形成了因果推論關系;如果逆向推導,否定VP2,則形成了轉折關系。表未然事件指的是將來或者現(xiàn)在我們確定尚未發(fā)生的事件,在假定VP1發(fā)生的前提下,順向推導出VP2就形成假設關系;如果逆向推導,否定VP2,則形成了讓步關系。這四種關系到近代漢語中均已實現(xiàn)(6)這四種關系邏輯上來說都直接從順承關系推衍而來,彼此之間不存在推導關系,至于在漢語史上出現(xiàn)時間的先后,目前受所掌握的語料限制,還難下準確定論。。例如:
2.因果推論
(37)既然如此說時,小人一發(fā)教了令郎去。(《水滸傳》)
(38)恁地時,灑家自去便了。(《水滸傳》)
3.轉折
(39)雖然這般時,房子委實窄,宿不得。(《老乞大》)
4.假設
(40)梵志報言:汝若知時,當隨所去。(《佛本行集經(jīng)》)
(41)若不賣時,老身又拿出來怎的?(《喻世明言》)
5.讓步
(42)便說做不成時,這金銀你只管受用。(《喻世明言》)
(43)就是他要走時,那同去的李牌頭,怎肯放它?(《喻世明言》)
如此,我們在四種方言中見到的各種邏輯關系都可以在近代漢語中找到源頭。比如吳、湘、贛、客(連城)方言中的順承關系。
(44)討之來是,就要種個。(討來了之后就要種它)(吳方言)
(45)她轉過身來一瞄是,魂都差點嚇掉噠。(她轉身一看,魂都差點嚇沒了)(湘方言)
(46)打佢個電話時,半日不接。(打他的電話,半天都不接)(贛方言)
(47)照了時渠又去跪師傅。[照完(古井)他又去師傅跟前跪下](連城客家方言)
比如客(連城)方言中的因果推論關系。
(48)靚時唔就加買一件。(既然漂亮就多買一件吧)(連城客家方言)
而假設關系在四個方言點中都普遍保留,有很多共同特征,并在某些方言中進一步發(fā)展出新的形式。比如湘、贛、客(連城)方言中的“時”常常和表假設的關聯(lián)詞同時出現(xiàn)。
(49)你要是昨天來時,就可以看到他了。(你要是昨天來的話,就可以看到他了)(湘方言)
(50)個若早話得兩日時,許就什事齊冇。(要是早說兩天的話,那就什么事都沒有)(贛方言)
(51)緊食時壁櫥底還有酒。(要是吃的話,柜子里還有酒)(客家方言)
事實上,“時”在語法化的初期,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和假設連詞“若”同時出現(xiàn)的。例如:
(52)若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天人夜叉眾,龍神等恭敬。(《妙法蓮華經(jīng)》)
(53)若所有比丘過世時,從如來無所著正覺……若所有比丘從后世來者,從如來無所著正覺。(《佛說四諦經(jīng)》)
現(xiàn)代吳語中不見類似用例,并不一定是從未有過,而很可能是早期曾經(jīng)有過,在快速的發(fā)展中被新的形式取代了,這一點在上文吳語部分已有交代。
此外假設關系在各自方言中還發(fā)展出新的類型,比如“VP1時”獨立成句,省略VP2,或者用“VP1時”構成反問。例如:
(54)等你送得飯來時。[要是等你把飯送來,(我們全都餓死了)](贛方言)
(55)晏忽佢來了時?(一會兒他要是來了呢?)(贛方言)
(56)緊落雨時?(要是一直下雨呢?)(客家方言)
而方言中“否定詞+時,VP2”的表達在近代漢語中已見端倪,在方言中更是大大發(fā)展了。
(57)不然之時,待他長成,就本縣擇個門當戶對的人家,一夫一婦,嫁他出去,……(《醒世恒言》)
(58)不時,阿什齊不話得你聽。(否則的話,我什么也不告訴你)(宜豐贛方言)
(59)快去挑一兩遭水轉來,唔時夜晡煮食就會無水。(快去挑幾挑水回來,不然的話晚上做飯都沒水了)(連城客家話)
事實上,相比較而言,“時”作為話題標記的功能在四種方言中表現(xiàn)更為活躍,而在中古漢語中目前未見用例,在近代漢語中用例如下:
(60)新羅參時,又好,愁什么賣。(《老乞大諺解》)
(61)死時天譴死,活時天譴活。(《王梵志詩》)
(62)你若肯時肯,不肯時罷手,休把人空迤逗。(元《醉扶歸》)
在四種方言中“時”作為話題標記的功能和形式非常多樣,尤其是在上海話和連城客家話中。既可以提頓體詞性成分,也可以提頓謂詞性成分;可以提頓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等各種語義成分;常常以并列對舉的形式出現(xiàn),并且可以在對舉格式中表示疑問語氣。
(63)你哩爺時,一吃酒就醉。(你爸爸呢,一喝酒就醉)(贛方言)
(64)既然有心要學畫,蓋末試一個月看,再行定當。成功咾勿成功是,就看得出。(至于成功還是勿成功就看得出)(1883年《松江話練習課本》)(吳方言)
(65)外底時炙倒有衫褲a33。(外面晾著衣服呢)(連城客家方言)
(66)賣點力氣末,還好勉強通過;勿賣力氣是,我看是一腳去了!(要是賣點力氣呢,還可以勉強通過;要是不賣力氣的話,我看是要被踢出去了!)(吳方言)
(67)我準備喫噠飯才去,你時?(我準備吃了飯再去,你呢?)(湘方言)
如果說“時”字第一次虛化為表示各種邏輯關系的標記,依據(jù)的是邏輯關系上的相關性,那么第二次虛化的依據(jù)是什么呢?前人多半只表述為“進一步虛化為話題標記”。事實上,第二次虛化并不是第一次虛化的簡單延續(xù),而是依據(jù)其位于句末的穩(wěn)定的句法位置以及由這個位置所帶來的功能:語義上的強調,語氣上的停頓延長,語音上的弱化,而邏輯關系的意義逐漸弱化并最終消失。從結構上說,第一次虛化是在表層結構不發(fā)生變化的前提下進行重新分析,而第二次虛化隨著意義的弱化和消失,表層結構也發(fā)生了變化,“時”的位置更加自由,可以出現(xiàn)在任何所強調的話題末尾,結構上也更加緊湊。
第二個問題是為什么“時”作為話題標記之后功能擴展得如此厲害?因為“時”一旦虛化為純粹的語助詞,其時間意義完全消失,其表達各種邏輯關系的意義也完全消失,不再受任何語義上的制約,失去了制約之后,它更加自由,在它之前的成分得以大量擴展,不僅可以是動詞性成分,也可以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另一方面,不再作為表意的重心之后,其語音形式發(fā)生弱化,最后保留下來的就只是弱化了的語音形式和在固定范式中穩(wěn)定下來的句法位置。這兩者在人們的語言習慣中若有若無地保留下來,因此作為話題標記的“時”在句子中常常是可以省略的,而且省略前后意義基本相同。
既然這種語言現(xiàn)象在漢語史上可以追溯到中古時期,至少在近代漢語中可以見到大量用例,那么為什么在現(xiàn)代漢語北方方言中消失殆盡,在南方閩、粵以及主流客家方言(7)閩粵和主流客家方言中,暫未見有類似語言現(xiàn)象的報道。筆者長期生活在廣州,通過對身邊母語使用者的調查詢問,也確實未見有這種用法。中也未見到,而只保留在吳、湘、贛和閩西客家話中呢?
漢語史的語料顯示,“時”是在漢語自身的發(fā)展過程中完成了語法化,其虛化的用法最早可見于中古時期的語料,此后諸多的傳世語料中都可以見到這種用法,比如《老乞大》[17]《祖堂集》《水滸傳》等。
東晉之后,大批中原士人南遷至江南各地,促進了江南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也帶來了中原漢語。此后一直延續(xù)到元明時期,江南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一直繁榮,其書籍刊印行業(yè),以臨安(今杭州)為中心,尤為興盛。這造成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中原漢語對江南地區(qū)語言的影響,中原漢語在融合了當?shù)卦姓Z言的基礎之上形成獨特的語言面貌,并成為江南地區(qū)的主要語言;二是用這種語言寫成的大量文學作品得以刊印并代代相傳。本文所討論的“時”的虛化用法正是這樣保留在當時江南地區(qū)的語言中,也保留在大量的文學作品中。而吳、湘、贛方言的分布區(qū)域正是在當時的江南范圍之內,其語言風格相當接近,這一點以往學者們已從語音層面多有證實,詞匯語法層面卻少有涉及,事實上吳、湘、贛方言在語法上有很多相似之處,本文考察的“時”就是一個有力的例證。與此同時,江南地區(qū)以北正經(jīng)歷著少數(shù)民族的不斷侵擾、內遷和融合,其語言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不同來源的影響而快速發(fā)展變化,而中古漢語中出現(xiàn)的“時”的虛化用法就是在這種變化中被覆蓋而逐漸消失的。明清兩代,城市文化中心逐漸北移,文學創(chuàng)作也漸漸變成以北方方言為主[14]。我們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也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
這種現(xiàn)象在客家方言中的分布也很特殊,目前只有閩西連城客家話有報道,作為客家“大本營”的梅縣客家話中還未見關于類似用法的報道。我們分析,這可能是因為客家方言有著不同的歷史層次??图蚁让竦谝淮文线w至江南地區(qū),這期間還較多地保留了北方漢語的面貌。第二次南遷從江南地區(qū)再次遷移至贛閩粵邊地區(qū)(贛南、閩西、粵北),很可能把江南方言的某些特點帶到這一地區(qū)。所以閩西連城客家話中“時”的虛化用法應當是第二次南遷從江南地區(qū)帶來的。據(jù)此推測,贛南和粵北客家話中很可能也曾有類似用法。雖暫無詳細報道,但據(jù)當?shù)卣Z言學博士黃年豐提供資料顯示,粵北龍川客家話中偶見這種用法,比如“系話落水咯(要是下雨呢)?”“系話落水哩(要是下雨呢)?”有時也說成“系話落水時(要是下雨呢)?”但只在偏遠農村老年人中還有這種用法,年輕人已不再使用(8)龍川話的材料由肇慶學院黃年豐老師提供,龍川客家話是她的母語。。梅縣客家是從贛閩粵邊再次遷移而來,這時的客家話受到當?shù)卣Z言的影響已經(jīng)距離早期的北方漢語越來越遠?!皶r”的虛化用法很可能在這一次變遷中丟失了。除此之外,分布于其他地區(qū)的客家人大多是從梅縣再次遷移而來,語言上也大多向梅縣靠攏。而閩粵地區(qū)作為距離漢語更遠的南方地區(qū)雖然也有復雜的歷史層次,但是并沒有經(jīng)歷“時”的語法化演變。
從共時平面上看,“時”的虛化用法只分布在除北方和南方以外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這一區(qū)域共有很多方言特征,比如介詞“把”表被動[18],也不見于普通話以及北方和閩粵等南方方言中,而只見于湘、贛、吳等中部方言以及源城客家話中;比如處置句中的復音介詞用法也是主要分布在湘、贛、閩、客,而不見于北方方言和普通話中。由此推測,“時”的虛化用法很可能是江南地區(qū)共有的特征,比如江淮官話,比如徽語,也可能有過這種用法,只是目前還未見詳細報道。
從“時”的虛化用法在這四種方言中的具體表現(xiàn)來看,湘贛方言中的情況比較接近,在假設關系這一階段發(fā)展得較為充分,并且明確保留了時間意義的用法,可見湘贛方言代表的是“時”字虛化較為早期的階段。而吳客(連城)方言中作為話題標記的功能尤為突出,并且對于時間意義的表達已不見蹤跡,有另外的詞語取而代之,可見吳客(連城)方言中代表的是“時”字虛化較晚的階段,或者說虛化的速度更快,而早期的時間意義和假設功能已逐漸被磨滅。尤其在吳方言中,如前文所述,“時”作為話題標記的功能主要保留在老派吳語中,在年輕人中逐漸被新的用法代替;在客家方言(連城)中作為話題標記的功能使用還很活躍。這是因為相對于閩西客家話而言,吳語區(qū)處在和北方話接觸的更前沿,所以變化得更快。
Bernd Heine和 Tania Kuteva[19]在《語法化的世界詞庫》一書中提出了語法化的一條普遍規(guī)律:“時間標記在特定語境中語法化形成表示‘邏輯’語法關系的標記,例如轉折(adversative)、原因(causal)、讓步(concessive)和條件(conditional)關系的標記?!弊髡哂梅侵拚Z言中的瓦伊語(Vai)和林加拉語(Lingala)等例證了“時間>轉折詞”;用德語、拉丁語等例證了“時間>原因”;用英語、德語等例證了“時間>讓步連詞”;用赫梯語(Hittite)和卡羅克語(Karok)等例證了“時間>條件詞”。書中還沒有提及類似規(guī)律在漢語中的表現(xiàn),但是其中譯本譯者在附注中補充了近代漢語和連城客家方言中語助詞“時”的用例加以印證。由此可見,由時間先后關系向轉折、因果、假設、讓步等邏輯關系的轉換是語言演化的普遍規(guī)律之一,它反映的是人類共同的思維邏輯和認知習慣。Bernd Heine 和 TaniaKuteva 為我們提供了類型學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