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華 趙祥禮
“五維設計”是基于班級授課的教學形式,從學情、學科、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策略五個維度指導教學設計的教學觀。“五維設計”主張:在影響語文課的五大維度中,學情和學科決定了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策略的設計。它突破了傳統(tǒng)備課以“備教材”“備教法”為主的藩籬,將“備學情”“備學科”提升到空前高度,并貫穿到“備目標”“備內(nèi)容”“備策略”三個環(huán)節(jié)中。
一、學情立場和學科立場的確定
按照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凡是學生自己能夠弄懂的,不需要教;學生通過教師教也弄不懂的,不必要教;學生自己弄不懂,必須在教師指導或?qū)W生合作下才能弄懂的,才值得教。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原有知識、認知能力、思維模式、遷移難易度等多角度發(fā)現(xiàn)真實的學情。學情分析的途徑:一是預估,二是前測。預估對共性學情了解比較有效,但很難真實了解某個班、某個學生特定的個性化學情。前測的好處在于教師可以運用判斷、選擇題和網(wǎng)絡工具快速收集全班認知困難大數(shù)據(jù)(分布及程度),快速確定教學重點和非重點,實現(xiàn)學情展示的精準化和即時化。
語文學科以漢語言的學習和運用為根本任務,語文教師要有清醒而堅定的學科意識,堅守“正語文”,減少“泛語文”,杜絕“非語文”?;谶@一立場,教師可以開列語文核心素養(yǎng)清單,如詞語意思的理解、語意差異的推敲、核心語意的把握、表述形式的感知、語意邏輯的分析、觀點材料的融合、核心話題的展開、篇章結構的構思等。此外,漢語交際活動也會培養(yǎng)出“漢語情懷”:認同漢語、熱愛漢語。這是語文學科獨有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也是語文學科立場的應有之義。
二、教學目標設計必須切合學情和學科立場
語文課教學目標需切合學情,無論課堂容量還是難度,都要與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相適應。請看《背影》的目標設計:①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學習本文抓住“背影”這一感情聚焦點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寫作方法;②揣摩本文樸實而簡潔的語言,感悟文字中蘊涵的父子深情;③聯(lián)系自身生活經(jīng)歷寫一寫父親的背影。這三個目標在兩個課時之內(nèi)幾乎覆蓋了《背影》一文的所有可教學點,容量過大。再如七年級《詠雪》的教學目標:①記住“內(nèi)集、俄而、驟、差、擬、若、因”等詞的意義和用法;②學習文言文翻譯方法,能翻譯全文;③背誦課文。這些目標對七年級學生而言,顯然稍低了些,如果增加一條“評價故事中兩個描寫雪的比喻句的優(yōu)劣,說一說你的理由”則可更突出學科立場。
語文課教學目標需堅守語文學科立場,體現(xiàn)語文課的學科特點。某特級教師對朱自清《背影》解讀為“生之背,死之影”,引發(fā)了不小的爭議,批評者直言該課上的不是語文課,而是哲學課,或者是美學課,或者是生命教育課。顯然,這種教學目標的設計遠遠超出了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另外,我們要努力將語文課程總目標分解并落實到每一個課時。比如,初中閱讀目標“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就可以分解到多個閱讀課時中:像低年級課文《春》,可設計淺易目標——找出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的句子,說出它們表現(xiàn)了春天的什么特點,蘊含著作者的什么情感;而高年級課文《公輸》,可設計難度較大的目標——找出文章中運用類比論證的段落,說出類比的對象、類比的結論、類比的效果以及在類比中所包含的墨子的情感態(tài)度等。
三、教學內(nèi)容設計要切合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
教學內(nèi)容要適應并切合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敢于舍棄。學生不是一張白紙,教師要相信:有些內(nèi)容,學生可以無師自通;有些內(nèi)容,學生可以觸類旁通。講課的藝術在于少講和不講,只有把“少講什么”“不講什么”這兩個問題研究透了,“講什么”才會清晰地凸顯出來,教師才能把寶貴的課堂時間集中用于學生認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其次,提供梯子。當學生理解不準確、感受不到位、表述不全面時,教師要提供合適的梯子,根據(jù)學生認知實際給予點撥和引導。比如講授蘇軾《定風波》詞中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時,教師就要想辦法給學生提供梯子——“風雨”“晴”既可分別指不同的天氣狀況,更分別指作者遭受的人生坎坷和內(nèi)心的達觀。
最后,重新建構。理解和遷移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它貫穿了學生“生惑——解惑”“出錯——糾錯”“生疏——熟練”的過程,這些過程應該來源于課堂上的真實學情。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學內(nèi)容的設計少不了教師對學情的全面把握,班級不同,學生不同,課堂建構的面貌也完全不同。很多名師將集體限時練習、快速反饋效果、圍觀糾錯深挖、錯題變式再測作為核心教學內(nèi)容,就是依據(jù)學情二次開發(fā)教學內(nèi)容的典型例子。
教學內(nèi)容要彰顯語文課語言學習的特點。一要避免活動泛濫,以表演代閱讀,把語文課上成一般性的活動課。比如教學《吾家有女初長成》時,一名教師設計了一臺“實話實說”節(jié)目,但師生現(xiàn)場交流的內(nèi)容與文本理解基本沒有聯(lián)系。二要避免文化泛濫,脫離文本無限延伸文化,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文化課。比如教《韓非子·鄭人買履》時,有教師把韓非子的政治主張和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大背景給學生剖析開來,不在文本本身花時間,于是,文化成了終極目的,文本只是個可有可無的由頭。三要避免空殼設計。有些教師喜歡設計一些非預設化活動,比如“百家講壇”,但對語文任務和活動任務的要求、教師的指導、學生的準備等缺少全面的設計,學生要么消極參與而冷場,要么太過熱鬧而無法控制。
四、教學策略設計貴在“適當、適用、適合”
教學策略主要包括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評價,必須與其運用聯(lián)系起來,與具體的教學情境、教學現(xiàn)場聯(lián)系起來,貴在“適當、適用、適合”,而不能盲目追求“新潮、前衛(wèi)、高端”,原因有二。
一是學情的制約因素。講授法在聽課專注、紀律較好的班級可以大顯身手,那些專注聽講、善于深度思考的學生能夠從老師的“講”中受益;討論法和合作學習更適合于素質(zhì)較高、參與度高、自我控制力強的學生群體,否則,小組討論合作就會淪為部分學生的群體閑聊或者個別學生的獨角展示;多媒體技術具有直觀、快捷特點,但無法捕捉學情變化,難以及時掌控學情,影響課堂生成;網(wǎng)絡信息技術手段對學生自覺性、自制力有嚴格要求,如何依據(jù)學情提升學習管控度、師生互動性則是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設計中要解決的大問題。
二是學科的制約因素。語文學科特點對教學策略的選用有很大影響。比如,朗讀教學法應該是最純正的語文教學法,因為朗讀是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的最直接途徑,學科特質(zhì)使之具有崇高地位。再如,形象化、直觀化的多媒體手段并不能完全解決文學表現(xiàn)問題,文人筆下的“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敷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的“東家之子”,我們就很難用文字之外的手段去表現(xiàn),只能讓學生在想象中體味“伊人”風采。如果多媒體手段的運用是以犧牲學生想象為代價,對語文學科絕不是好事。
(作者單位:武漢市洪山中學)
如果說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策略要回答“怎么教”的問題,那么,學情和學科特點則負責回答“為什么這樣教”的問題。武漢市洪山中學基于學情和學科特點確立的“五維設計”教學觀,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