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光榮
一位63歲的男性患者,因痛風發(fā)作自行服用秋水仙堿后,當晚出現(xiàn)腹瀉。遂自行改服雙氯芬酸鈉,共服用3天。服藥第3天出現(xiàn)惡心、嘔吐,第4天出現(xiàn)尿量減少,第5天出現(xiàn)胸悶不適,在家人的陪伴下去醫(yī)院就診。檢查發(fā)現(xiàn)血清肌酐、尿素氮、尿谷氨酰轉肽酶均升高,血鉀偏低,被診斷為急性腎損傷。第8天被收入腎內科,入院后醫(yī)生囑患者多飲水,并給予相應治療,患者腎功能逐漸好轉。住院第3天行腎穿刺活檢術,腎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提示急性腎小管損傷。停用雙氯芬酸鈉后第24天復查,血清肌酐、尿素氮、尿谷氨酰轉肽酶正常,考慮為雙氯芬酸鈉相關急性腎損傷。
作為人體內的“清道夫”,腎臟具有生成尿液、排泄體內多余水分、排出體內代謝產物和有害物質、維持電解質和酸堿平衡、調節(jié)血壓等重要作用。同時,腎臟有著強大的代償能力,即便已經發(fā)生腎損傷,但只要有一半以上的腎單位發(fā)揮作用,患者就可以沒有任何癥狀,腎功能也可以是正常的。而當患者出現(xiàn)惡心、嘔吐、尿量改變等明顯不適癥狀,腎功能檢查提示血肌酐升高時,病情往往已經十分嚴重了。
什么是急性腎損傷?與哪些因素有關?
所謂急性腎損傷,是指腎功能在48小時內突然減退,血肌酐升高,或7天內血肌酐較基礎值升高1.5倍,或持續(xù)6小時以上尿量少于每小時每千克體重0.5毫升。
很多人認為,急性腎損傷只是腎病患者需要關心的事。實際上,急性腎損傷雖然更容易發(fā)生在已有腎臟疾病或存在腎損害高危因素的患者中,但也可以發(fā)生在健康人中。
導致急性腎損傷的因素很多,如缺血、藥物、毒物、創(chuàng)傷、感染等。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因服用非甾體抗炎藥、抗菌藥、利尿劑,甚至不明成分減肥藥等導致急性腎損傷,以及因使用醫(yī)用造影劑進行檢查或介入治療而誘發(fā)急性腎損傷的病例越來越多??梢哉f,任何人都可能發(fā)生急性腎損傷,每個人都應該具備預防和識別急性腎損傷的意識和能力。
急性腎損傷起病隱匿,容易被忽視
對急性腎損傷患者而言,越早發(fā)現(xiàn),越早接受治療,就越有可能阻止腎功能的進一步損害,部分患者甚至可以被治愈。然而,由于急性腎損傷早期往往沒有明顯不適癥狀或僅有疲勞、腰酸等非特異性癥狀,患者不一定會及時去醫(yī)院就診。同時,目前臨床常用的腎功能檢查的主要指標是血肌酐,而該指標只有在腎損傷比較嚴重時才會出現(xiàn)異常。急性腎損傷早期患者的血肌酐或許會比基礎值略升高,但一般仍處于正常范圍,所以若醫(yī)生心中沒有“急性腎損傷”這根弦,患者就會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急性腎損傷的“預警”指標:尿谷氨酰轉肽酶
腎臟是由眾多腎單位組成的,每個腎單位分為腎小體和腎小管兩部分。腎小體又包括腎小球和腎小囊。相比腎小球,腎小管對外界刺激更敏感。發(fā)生急性腎損傷時,最先受傷的肯定是腎小管。腎臟內含有豐富的谷氨酰轉肽酶,若腎小管功能正常,這種酶會被腎小管重吸收入血;若腎小管受損,該酶會隨尿液排出,可以在尿中被檢測到。將尿谷氨酰轉肽酶作為早期急性腎損傷的標志物,兼具敏感性和特異性,且檢測方便、費用低。
急性腎損傷的治療原則
盡早地識別與糾正急性腎損傷的病因,以避免腎臟受到進一步損傷。
急性腎損傷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臨床多以控制危險因素,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以及對癥支持治療為主。已發(fā)生腎衰竭者,則需要接受透析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