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巧梅
“腰間玉具劍,意許無遺諾。”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游敬亭寄崔侍御》,借用的是春秋時期吳公子季札獻劍的典故。相傳吳公子季札出使晉國時途經(jīng)徐國,徐國國君想要他的寶劍而不敢明言。季札因有出使任務(wù)當(dāng)時沒有獻給他,但在心里已經(jīng)允諾。等返程時再經(jīng)徐國贈劍,徐君已逝,徐國的嗣君不肯接受,他便將這吳國之寶掛在徐君墓地的樹上。此典故宣揚的是季札輕財重信的品格,也從側(cè)面反映了玉具劍的貴重與稀有。
玉具劍指的是由劍首、劍格、劍璏、劍珌等一整套玉制品裝飾的劍。玉劍首是鑲嵌在劍柄頂端的玉飾;玉劍格又名劍琫或劍鐔,是劍柄與劍身之間的飾物,與玉劍首都是直接安裝在劍上的;玉劍璏,又稱為玉劍璲,是嵌于劍鞘外部,供劍穿掛于革帶上的配件;玉劍珌,又作玉劍摽,置于劍鞘末端。
最早用玉裝飾寶劍見于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中出土的西周晚期玉莖銅芯鐵劍上,但只是一種雛形。春秋時期的玉劍飾不甚常見,主要有劍首和劍格。戰(zhàn)國是玉劍飾的發(fā)展完備成熟期,開始出現(xiàn)成套的玉具劍,據(jù)西漢劉向《說苑·反質(zhì)》記載,戰(zhàn)國時,“經(jīng)侯往適魏太子,左帶羽玉具劍,右?guī)Лh(huán)佩,左光照右,右光照左”。至漢代,佩戴玉具劍的風(fēng)氣更盛,不僅是佩劍者身份和等級的象征,而且成為王公貴族間相互饋贈的重要禮物?!稘h書·匈奴傳》載:“單于正月朝天子甘泉宮,賜玉具劍?!蔽簳x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佩劍習(xí)尚雖逐漸衰弱,而玉具劍仍被視為珍寶,如《隋書·禮儀志》載:“一品,玉具劍,佩山玄玉。”宋元明清時期,好古之風(fēng)盛行,出現(xiàn)了一些仿制品和偽品,但已非作劍飾之用,而是變成了文人雅士的一種賞玩玉器?,F(xiàn)以青島市博物館藏玉劍飾為例作一簡要論述。
漢代青玉谷紋劍首
漢代青玉谷紋劍首,直徑4.6厘米、厚1.2厘米。青玉質(zhì),局部有淺褐色沁。呈扁圓形,正面中心浮雕三股渦旋紋,外飾規(guī)整的谷紋,背面光素?zé)o紋,中間有一圓形凹槽,外周鉆有三個斜穿孔,以便于與劍柄相連。最早的玉劍首即西周虢國墓地出土鐵劍上鑲嵌的圓臺式玉劍首。至戰(zhàn)國兩漢時期,玉劍首一般作圓餅狀,戰(zhàn)國的較薄,背面多有一圓形凹槽以嵌入劍柄;兩漢的較厚,正面分內(nèi)外兩區(qū),裝飾渦紋、螭紋或谷紋,背面中間鑿有圓形凹槽,多數(shù)有斜穿孔。
明代白玉劍格
明代白玉劍格,長5.1厘米、寬1.8厘米、高1.8厘米。以溫潤白玉制作,整器略呈長方形。雙面紋飾相同,均琢獸面紋,中部凸起一脊為獸鼻,垂眼粗眉,耳部作如意云紋。俯視呈菱形,中間有一圓形穿孔,以系繩佩戴。此劍格為仿漢之作,但在造型、紋飾風(fēng)格上頗得漢之神韻。
漢代青玉谷紋劍璲
漢代青玉谷紋劍璲,長7厘米、寬2.3厘米、厚1.2厘米。土沁較重,呈黃褐色。扁長方形,璏面平整,上面淺浮雕谷紋,兩側(cè)陰刻弦紋,兩端向下向內(nèi)彎曲,下面有一扁長方形穿孔,供穿掛之用,雕琢工藝簡潔,磨制規(guī)整。玉劍璏,濫觴于春秋晚期。一般璏面上部平整,有時候略呈弧形,常飾有谷紋、蒲紋、獸面紋或浮雕蟠螭紋等。早期的玉璏形體較小,戰(zhàn)國以后器形逐漸加寬加長,兩邊開始有檐,中間的孔洞較高;漢代中間孔洞較戰(zhàn)國的扁長,常見直線痕。
漢代青玉勾連云紋劍璲
漢代青玉勾連云紋劍珌,高3.5厘米、寬8.1厘米。青灰色玉,玉質(zhì)溫潤,局部有黑褐色沁。呈縮腰梯形,剖面為橄欖形,兩面浮雕勾連云紋,窄端一面有孔,便于與鞘身相連,雕琢紋飾規(guī)整。玉劍珌,流行于戰(zhàn)國秦漢時期。戰(zhàn)國早期,劍璲光素?zé)o紋,至戰(zhàn)國晚期,則出現(xiàn)了龍鳳紋、獸面紋與卷云紋等。漢代劍珌紋飾,以螭紋為主。
《禮記·玉藻》記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庇窬邉Τ耸枪湃松矸莺偷匚坏南笳?,更被賦予了強烈的道德色彩,加上玉材的珍稀,使其成為最豪華高貴的佩劍,一直為世人所珍視。因此玉劍飾制作無不極盡其精、極盡其巧,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