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晨
半夜,獨自走在人煙稀少的街道上,發(fā)現(xiàn)身后兩米處有個可疑的黑影尾隨自己,你會怎么做?握緊手機迅速報警,還是向路過的人或車求助?稍有生活常識的人,第一反應都不是停下腳步站在路邊翻自己的包。
但近日,在全棉時代名為《防身術(shù)》的廣告中,一名獨自夜行的女性發(fā)現(xiàn)自己被尾隨,居然停下腳步從包里掏出卸妝濕巾。等跟蹤者的手搭上女性的肩膀,她一回頭,變成了一張近乎男性的臉。廣告的最后是嘔吐聲和黑屏上的一個“嘔”字。
這則廣告讓全棉時代被網(wǎng)友罵上微博熱搜。無需細審即可知,“卸妝梗”成立的前提是,廣告設(shè)計的犯罪場景是一個性犯罪場景,尾隨者是想要對被尾隨的女性實施性犯罪。而從廣告最后的嘔吐聲可以得知,廣告想傳遞給受眾的信息是,犯罪由于女性的卸妝中止了。一方面拿人身安全開玩笑,另一方面含有女性因為好看才遭遇性犯罪的暗示,傳播受害者有罪論,讓人既感輕佻,更覺憤怒。
性犯罪的本質(zhì)是犯罪,而不是性。正如小兒持金過鬧市,小兒無罪,金也無罪,有罪的是搶金子的人。如果把遭遇性犯罪歸結(jié)于受害者的穿著打扮,那簡直不是法律或者犯罪學問題,而是人的基本權(quán)利問題,甚至是對不幸受害者的又一次加害。
這種常識還需一再重申,讓人無奈。這種認識背后的性別偏見,更是始終揮之不去。摒棄性別偏見,不僅是因為所謂“政治正確”,也不僅是因為社會文明要求,更是因為這是對所有人——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權(quán)利的保護。人生之路上,“女孩子文靜點”“男子漢不能哭”的要求,屢屢聽聞;社會生活中,“女神和女漢子”的對比、“娘炮小鮮肉”的評價、“女司機”的強調(diào),也不少見。這些曠日持久的偏見既是成見,往往也會變成陳規(guī),讓人誤以為某種性別必須是某種樣子,據(jù)此規(guī)訓自己與他人的行為,把人限制在一個“性別之框”里,窄化了更多可能性。而實際上,感情豐富、樂于表達、注重保養(yǎng)并不會減損男性的魅力,頭腦冷靜、熱愛運動、精力充沛也可以是女性光芒的一部分。
同樣是廣告,前不久,某內(nèi)衣品牌請一位肥胖的跨性別非裔美國人出鏡,也引來各國網(wǎng)友的廣泛討論,不少人為其多元、開放的審美和性別意識點贊,當然也少不了認為這是一味追求“政治正確”的譏諷。這樣廣泛的討論本身就意味著,人類社會要破除性別成見、打破性別桎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全棉時代的廣告以及隨后的兩次道歉備受質(zhì)疑,更讓人看到,廣告這樣有著公共屬性、具有強大塑造力的文化產(chǎn)品,需要有“性別文明” 的理念,更好地參與并推動社會文明水位的提升。
好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性別成見保持警醒。一位女藝人在綜藝節(jié)目上的行為引發(fā)爭議后,到社交媒體上解釋:“……男人的腦子是儲物間,無數(shù)個收納箱整整齊齊、分門別類,女人的腦子是雜物間,塞滿了東西……”不少女性網(wǎng)友立即開懟:“別代表別的女人。”一些媒體也開始避免“女司機”“女大學生”等涉性別的表達。這樣的努力或許看起來微小,或許有時候讓一些人感到“喧嘩”,但保持警醒,是消解性別刻板成見與陳規(guī)、建立新的更為平等的性別秩序的第一步,令人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