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章句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6.2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p>
7.6 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p>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p>
12.22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p>
13.19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p>
13.27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15.9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p>
17.6 子張問仁于孔子??鬃釉唬骸澳苄形逭哂谔煜聻槿室??!薄罢垎栔?。”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p>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根基,《論語》現(xiàn)存的20篇中,有16篇提到了“仁”。在今天,“仁”依然有其理想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理解“仁”。
一、仁者愛人
《論語·顏淵》中說道:“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薄睹献印るx婁下》中也說:“仁者愛人?!币簿褪钦f,“仁”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德行,體現(xiàn)為廣泛地愛他人,即“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而對他人的愛,又主要表現(xiàn)在“忠”與“恕”兩個方面。
按照朱熹的解釋——“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也就是說,“忠”是盡心竭力,盡己之心以愛人;而“恕”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以愛人?!叭省闭恰爸摇迸c“恕”的合體,是孔子對其思想一以貫之的實踐方法,故弟子曾參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保ā墩撜Z·里仁》)按照孔子的理想,一個人做到了“忠”與“恕”,那便實現(xiàn)了“仁”的基本義務與責任。
二、克己復禮為仁
孔子以“克己復禮”為求仁之道,“克己”即克制和超越自己的生理本能、個體的感性欲望;“復禮”即按照社會典章制度和倫理原則行事,做到在視、聽、言、動諸方面皆合于禮??鬃诱J為,如此反復多次,“克己”的修養(yǎng)和對禮制的恢復就可以使“天下歸仁”。
三、仁是德行的統(tǒng)攝
在孔子思想體系中,“仁”的核心理念是通過一些具體的道德原則和行為規(guī)范表現(xiàn)出來的。如《論語·陽貨》中孔子說:“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于天下為仁矣?!币馑际钦f,能夠在天下實行這五項(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優(yōu)良的品德,就是“仁”了。《論語·子路》中孔子又說:“剛、毅、木、訥,近仁?!币馑际钦f具備剛強、堅毅、質(zhì)樸、慎言這四種品德的人,便接近“仁”了。因而說,“仁”是人的各種德行的統(tǒng)攝。
四、“仁”是孔子的終極理想
一方面,孔子認為任何人只要自覺地去追求,都有可能達到“仁”的境界——“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另一方面,孔子又認為做到“仁”是不容易的——“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論語·述而》)。當時的學生把孔子看成圣人,但孔子自己并不這么認為。他自謙地表示愧不敢當,但會一直朝著圣與仁的方向努力,同時,也會不感疲倦地去教誨別人。由此可見,“仁”是孔子所追求的終極理想境界,也是其畢生都愿恪守的最高行為準則。
(文/草 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