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勤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不同頻率的康復訓練對創(chuàng)傷性顱腦損傷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選擇2020年1~12月收治的創(chuàng)傷性顱腦損傷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兩組患者均接受早期康復訓練,對照組每日1次,觀察組每日2次。比較兩組康復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后24 h、4周、8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Barthel指數(shù)、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創(chuàng)傷性顱腦損傷患者的早期康復訓練中,不同頻率的效果不同,其中以每日2次的效果更顯著。
關鍵詞:創(chuàng)傷性顱腦損傷;不同頻率康復訓練;康復效果;神經功能缺損
創(chuàng)傷性顱腦損傷屬于閉合性損傷,是指大腦的突然移動,造成大腦在頭蓋骨里面迅速產生彈跳及扭曲等,對腦細胞造成損傷從而產生化學變化[1]。一般來說,創(chuàng)傷性顱腦損傷是由撞擊、擊打等外界因素造成的,創(chuàng)傷性顱腦損傷患者往往出現(xiàn)頭痛、視力模糊等癥狀,嚴重者會出現(xiàn)惡心、嘔吐及思考障礙等癥狀,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2]。目前來看,對患者進行早期的康復治療能快速的促進患者身體各項功能的恢復,但對訓練的頻率尚缺詳細資料。本研究探討早期不同頻率的康復訓練對創(chuàng)傷性顱腦損傷康復效果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20年1~12月收治的創(chuàng)傷性顱腦損傷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42~73歲,平均(41.25±5.73)歲;體質量61~89 kg,平均體質量(67.55±2.34) kg。觀察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45~79歲,平均(62.44±5.79)歲;體質量50~80 kg,平均體質量(68.34±2.33) 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接受早期康復訓練,對照組每日1次,觀察組每日2次。具體內容:(1)心理康復訓練: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消除患者心理障礙,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心理觀,鼓勵患者參與自我管理,提高患者治愈信心,和患者家屬一起制定康復目標[3]。(2)運動鍛煉:幫助患者擺放正確體位,指導患者進行體位轉變訓練、上下樓梯訓練、慢走、慢跑等,并記錄患者身體各項數(shù)據(jù),30 min/次。(3)自理能力訓練:如洗澡、進食、穿衣等,逐漸向獨立完成方向進步。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治療前及治療24 h、4周、8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最高分20分,評分越低說明患者的神經缺損程度越低[4]。(2)比較兩組治療前及治療4周、8周Barthel指數(shù)評分和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恢復能力越強。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采用%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觀察組治療24 h、4周、8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Barthel指數(shù)和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Barthel指數(shù)、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24 h、4周、8周Barthel指數(shù)、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隨著醫(yī)學的進步,創(chuàng)傷性顱腦損傷的救治成功率不斷提高,但容易忽視術后恢復。術后的常規(guī)護理雖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患者各項生活指標,但由于沒有進行針對性干預,患者的恢復速度往往較慢。早期康復訓練內容包括翻身鍛練、手功能鍛練、手眼協(xié)調能力鍛練、爬行能力鍛練等。既往認為訓練計劃遵循全面訓練、循序漸進、適宜大運動量的原則,在損傷愈合過程中,康復動作的幅度、頻率、持續(xù)時間、負荷量的大小等都應逐漸增加,避免盲目訓練造成二次傷害。早期如果患者尚未恢復意識,可適當引導患者進行伸展手臂等簡單的肢體鍛煉,當具備一定的運動能力之后,可結合患者自身情況,來制定合理的訓練方案,并且根據(jù)具體情況來調整方案的可實施性,引導患者由被動訓練過度為主動,治療介入時間越早,治療效果越佳。但有研究指出,早期足量的康復介入能夠為患者提供充分、有效的訓練時間和訓練機會,更好地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促進病灶周圍組織或健側腦細胞的功能重組,改善患者神經功能。
本研究觀察組治療后24 h、治療后4周、治療后8周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低于對照組,Barthel指數(shù)、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看出,在創(chuàng)傷性顱腦損傷患者的早期康復訓練中,不同頻率的效果不同,其中以每日2次的效果更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經缺損情況以及認知功能,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許丹丹,閆振壯,朱永剛,等.NMES聯(lián)合早期康復訓練對偏癱患者恢復期格拉斯哥昏迷評分的影響[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20,28(1):208-210.
[2]繆艷翎,惲文娟.基于量化評估下的早期四級康復訓練對ICU機械通氣患者的影響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20,35(5):93-96.
[3]黃文強,李友富,包徐娜,等.術后早期康復訓練對腦腫瘤患者運動和凝血功能的效果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9,26(8):115-117.
[4]閆丹丹,趙東旭.早期康復訓練結合Orem自理模式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的影響研究[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9,35(3):54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