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什么是法理?

      2021-02-13 06:23:32本,劉
      關鍵詞:法理法治理念

      邱 本,劉 航

      (溫州大學 法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什么是法理?或法理是什么?張文顯教授的長文《法理:法理學的主題與法學的共同關注》(1)張文顯:《法理:法理學的主題與法學的共同關注》,《清華法學》2017年第4期。、胡玉鴻教授的長文《民國時期法律學者“法理”觀管窺》(2)胡玉鴻:《民國時期法律學者“法理”觀管窺》,《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8年第5期。和“清末變法大潮中的法理言說研究”(3)參見胡玉鴻于2020年在《法制與社會發(fā)展》的第2、3、4期上發(fā)表的《清末變法中法理言說的興起及其內(nèi)涵——清末變法大潮中的法理言說研究之一》《法理的發(fā)現(xiàn)及其類型——清末變法大潮中的法理言說研究之二》《法理的功能及與其他評價標準異同——清末變法大潮中的法理言說研究之三》。以及其他各種論著,已經(jīng)從各個方面對這個主題進行了全面的搜集、系統(tǒng)的梳理、深入的論述和精深的總結(jié), 為人們提供了經(jīng)典的文獻資料,為法理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學術基礎。但法理博大精深,見仁見智,一言難盡,本文試圖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之上略陳己見,稍做補充,以期有所深化。

      一、法理是一種感覺(悟)

      法理,按理說,應該是肯定的、明確的,如條理、學理、公理意義上的法理就應該如此,或盡量如此,但并非一切法理都能如此,特別是一開始,法理還很難如此,法理也有一個發(fā)展完善的過程。如果一開始就要求所有的法理都必須是肯定的、明確的,那么就會將許多法理特別是法理的基因種子排斥于外,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這將是法理的重大損失。這也不符合法理的發(fā)展邏輯和規(guī)律。因為一開始法理往往是一種對法律及法理的直覺、預感、感覺或感悟,即所謂的“法感”——雖然模模糊糊,隱隱約約,難以名狀,但“一看就知道”,有所直覺,大有感悟,有(由)感而發(fā)(法),感覺到其中的(有)法理,感覺其是法理,這就非常重要,也很有意義。羅素曾言:本能、直覺和洞察力,是形成確信的第一因素,那些能夠運用非邏輯方法對未予細究的資料進行下意識的推論得出直覺“預感”的人,才算得上是大師。(4)陳林林:《直覺在疑案裁判中的功能》,《浙江社會科學》2011年第7期。可以說,這也是一切法理的起源或由來??贾T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越是遠古的法理就越是如此,因為那時的人們認識事物包括法律和法理,主要是主觀感悟而不是科學實驗和邏輯實證。眾所周知,自然法學派是最悠久、最豐富、最抽象的一個法學流派,但其許多法理,包括其最核心的觀(理)念或內(nèi)容——“自然”“順應自然”“自然法”“道法自然”等,它們都是人們從自然中獲得的一種感覺、感悟,或者說是“天啟”。人們對自然現(xiàn)象、自然規(guī)律、自然秩序等深感驚異、大有感覺(悟)和本能認同,如春夏秋冬,四季輪回,周而復始;物競天擇,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萬事萬物,民胞物與,天人合一;河川不喝自己的水,樹木不吃自己的果實,陽光不會照在自己身上,花朵不會孤芳自賞,為他人而活是大自然的法則,我們都是生來要互相幫助的;等等。人類具有追求規(guī)則、規(guī)律和秩序的本能、天性和偏好,這既是自然神的起源,也是自然法的由來,這是人類最早的思維方式和認識規(guī)律。順應自然、師從自然、“道法自然”,這是人類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最原始但又最有效的法則。這正如培根所指出的:“人作為自然界的臣相和解釋者,他所能做、所能懂的只是如他在事實中或思想中對自然秩序所已觀察到的那樣多,也僅僅那樣多:在此以外,他是既無知,亦不能有所作為?!?5)參見[英]培根著:《新工具》,許寶骙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第7頁?!白匀欢弧?,昭示了世間萬物和人間萬象行之有效和普遍成功的典范和規(guī)律,依照自然而生活是最好的生活。自然法主要是人們從“自然”中獲得的靈感、感悟、啟示,并將其上升為法理,具體為法律。“在所有存在物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自然法”(6)參見[法]雅克·馬利旦著:《自然法:理論與實踐的反思》,鞠成偉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20頁。,如一座山、一條河、一株植物、一只動物、一件器物、一個人等,一物一世界,萬物皆有靈,它們都擁有其之所以為其的本因與本質(zhì)、結(jié)構(gòu)與功能、范式與標準、規(guī)則與規(guī)律,人們名之為自然法。同樣,法律之為法律,也是如此,自然法就是法律之本因與本質(zhì)、結(jié)構(gòu)與功能、范式與標準、規(guī)則與規(guī)律。自然法是法律的母本,法律是自然法的摹本。

      所謂法理是一種感覺(悟),意指雖然人們還不能肯定明確法理是什么,但感覺到其中的(有)法理,感悟其為法理。雖然人們還只是感覺到其中的(有)法理或感悟其為法理,但并非沒有價值,不但有其價值,而且有時比明確肯定法理是什么更有價值。馬利旦認為,源于人的本能或稟賦(如直覺、經(jīng)驗、神秘體驗、詩性或?qū)徝荔w驗、道德體驗等)的知識,不同于概念性、邏輯性和推理性的理性知識,它們在我們的生活中發(fā)揮著相當大的作用。(7)參見[法]雅克·馬利旦著:《自然法:理論與實踐的反思》,鞠成偉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1—4頁。比如,自然法就是通過稟賦知識而不是理性知識獲知的。(8)參見[法]雅克·馬利旦著:《自然法:理論與實踐的反思》,鞠成偉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10頁。所以,“在認識自然法時,人類理性聽從本能的安排?!?9)參見[法]雅克·馬利旦著:《自然法:理論與實踐的反思》,鞠成偉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12頁。處于感覺階段的法理更具抽象性,也更具包容性和開放性,為法理的發(fā)展和完善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可以任其自然或自由地發(fā)展完善,可以與時俱進、與世俱進、與人俱進。例如,雖然都是自然法,但不同地方的人們有不同的自然法,不同時期的人們有不同的自然法,同一時期的不同人們也有不同的自然法,自然法可以因地而異、因時而異、因人而異,但又英雄所見略同,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法理要具有廣義性,就要從最廣泛的意義上去認知和界定法理,所謂“法理是泛在的”就有此意。如果人們一開始就對法理加以肯定明確,定于一尊,那就限制了法理發(fā)展完善的空間,窒息了法理的生機活力。又如,在所有法律及法學理論中,自然法是最抽象的,有時抽象到“不成文”,因為“不成文”,不著一字,也就不固定,具有無限可能。這也許是自然法學派之所以能夠亙古通今、源遠流長、生生不息、新新不已的重要原因。馬利旦指出:自然法是不成文法,我們關于它的知識不是概念化的產(chǎn)物,而是人所具有的存在本能、生命本能和理性本能所決定之產(chǎn)物,它隨著人的道德經(jīng)驗和自我反思、社會經(jīng)驗的發(fā)展程度以及人在不同歷史階段能力的發(fā)展程度而發(fā)展。所以,古代和中世紀自然法主要把注意力放在了人的義務而非人的權(quán)利上,而18世紀自然法的一個偉大成就是全力強調(diào)人的權(quán)利,并將其視為自然法的義務,特別是人性的基本嗜好被承認為人權(quán),并獲得了解放。但正確而又全面的做法應該是,既關注自然法所要求的義務,也關注自然法所要求的權(quán)利。(10)參見[法]雅克·馬利旦著:《自然法:理論與實踐的反思》,鞠成偉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30—31頁。自然法的發(fā)展過程是一個由人的感悟之發(fā)展和推動而不斷正確全面和辯證圓全的過程。

      法理是一種感覺(悟),如公平、正義、權(quán)利、自由,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它們首先是甚或主要是一種感覺(悟),即公平感、正義感、權(quán)利感、自由感,等等。羅爾斯研究了一輩子的正義問題,著有《正義論》等鴻篇巨制,但他最后還是認為正義離不開直覺,正義的核心和關鍵是正義感。今天我們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91頁。,也是如此,感覺到公平正義,就有公平正義,就是公平正義。這種感覺對法律、法治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樣,感覺到法理,就有法理,甚或就是法理。法理感覺是法理的源泉,有了法理感覺,才可能有法理。沒有法理感覺,無知無覺,麻木不仁,就不可能有法理。

      感覺法理,不是求證法理,不能用求證法理的立場和標準去求證法理感覺(悟)。感覺(悟)法理,靠的是感覺、直覺、頓悟、預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具有神秘色彩,不是完全可以求證的。例如,“自然法的戒律是以無法得到證明的方式被認識的”。(12)參見[法]雅克·馬利旦著:《自然法:理論與實踐的反思》,鞠成偉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11頁。有的法理可以求證,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古今中外已經(jīng)證明了無數(shù)次。有的法理不能求證,如法律的宗教性,這是一種“二律背反”的東西,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正如圣·托馬斯·阿奎那所說的:“在我們知識的最高端,我們認識上帝就如同我們不認識一樣。”(13)參見[法]雅克·馬利旦著:《自然法:理論與實踐的反思》,鞠成偉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6頁。這是一種信仰,知識“要為信仰留地盤”,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因為其對于法理是有價值的。法律神圣,信仰法治,這是法治的前提和保障。有的法理不能完全求證,如“自由”,盧梭說得好:“人是生而自由的,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也就是說,人既是自由的,也是不自由的;有時是自由的,有時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種感覺,人常常處于一種既自由又不自由的矛盾狀態(tài)之中。有的法理不必求證,如一些理念性的法理,其價值就在于不斷地追求和趨近之中,要是完全證實了或?qū)崿F(xiàn)了,那就沒有價值指引意義了,就不是理念了。(14)柏拉圖之所以將其著作名之為《理想國》,是因為“柏拉圖明白自己的烏托邦實際上遠非真的可行。他承認自己描繪了一種無法實現(xiàn)的情境,但他認為這種對美好愿景的描繪其實是有價值的:人的價值就在于不斷地憧憬,并努力實現(xiàn)憧憬的一部分;人生來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烏托邦的動物?!?參見[美]威爾·杜蘭特著:《哲學的故事》,蔣劍峰、張程程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第47頁。)因此,當有人問柏拉圖:“我知道合意的城邦你是指的我們在理論中建立起來的那個城邦,那個理想中的城邦。但是我想這種城邦在地球上是找不到的?!卑乩瓐D回答說:“或許天上建有它的一個原型,讓凡是希望看見它的人能看到自己在那里定居下來。至于它是現(xiàn)在存在還是將來才能存在,都沒有關系。反正他只有在這種城邦里才能參加政治,而不能在別的任何國家里參加?!?參見[古希臘]柏拉圖著:《理想國》,郭斌竹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386頁。)另一稍有不同的譯文是:“天堂中也存放著這一理想國的模本,那些渴望實現(xiàn)它的人盡可以看著它,并用它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舉止。無論這樣的國家能否實現(xiàn)或是何時實現(xiàn)……他都將其中的規(guī)范來約束自己,而不是按照標準?!?參見[美]威爾·杜蘭特著:《哲學的故事》,蔣劍峰、張程程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第47頁。)有些重要的理念,就是因為人們企圖求證它們,要千真萬確,結(jié)果求證不了,于是就被否定了。有的法理暫時不能求證,但將來可以求證,如共產(chǎn)主義就是如此,它是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趨勢和奮斗目標,過去“共產(chǎn)主義”是“關于無產(chǎn)階級解放的條件的學說”(15)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76頁。,現(xiàn)在“共產(chǎn)主義”是關于人類解放的條件的學說。毋庸置疑,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就是人類社會不斷解放的歷史,隨著人類社會不斷獲得解放,共產(chǎn)主義也在不斷實現(xiàn)。有的法理需要不斷地求證,如“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其不同的含義和要求,在個人本位時期,它可能意味著“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但在社會本位時期,所有權(quán)承擔著社會義務,為了社會公共利益可以依法對所有權(quán)加以必要的限制,在許多情況下,“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只有宣示意義,并非真是如此。

      當然,法理感覺畢竟還是模模糊糊、隱隱約約的,甚或似是而非、似有卻無的,還是一種潛在的法理,或者前法理。某某要真正成為法理,不能僅僅停留在感覺階段,“跟著感覺走”,感覺既是最可靠的,“只有感覺才能被設想為存在著的東西”(阿芬那留斯語)(16)參見《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列寧專題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頁。,但也是最不可靠的,感覺很可能是幻覺,會陷入主觀主義、唯我論、經(jīng)驗論、神秘主義、信仰主義、經(jīng)院哲學、不可知論。(17)參見《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列寧專題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35頁。因此,感覺要盡量加以分析求證,將其上升到意識、思想、理論的高度。這對于法理也是一種由暗到明、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過程。

      二、法理是一種意識

      黑格爾認為,意識的一個重要屬性就是“感性確定性”(18)參見[德]黑格爾著:《精神現(xiàn)象學》(上),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63頁。。意識是確定性的感覺(悟),是對事物的一種明確性的反應、意念、認識。意識是知識、理性、精神、思想、理論等的重要起源。黑格爾的《精神現(xiàn)象學》就是從意識開始展現(xiàn)的,它經(jīng)歷了意識、自我意識、理性、精神、絕對精神幾個發(fā)展階段和幾種表現(xiàn)形態(tài),這是一個意識發(fā)展為科學的道路和意識形成科學的歷程。(19)參見[德]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上),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62頁。只有在人們有了意識以后,才可能有觀念、認識、思想和理論。哲學就是人的自我意識,法理就是人之于法律的自我意識。

      法理也是如此,法理包括法理意識,法理意識是法理的起源,也是法理的始基。萊布尼茨曾感嘆道:“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這是多么令人震驚?。 狈ɡ硪庾R是人最重要的意識之一,人們意識到人的存在的法理,才能進而尋求人的存在的法律,才能繼而要求人的存在的法律保護,由籠統(tǒng)抽象的意識發(fā)展到自由意識、平等意識、權(quán)利意識、公正意識、法治意識等,不僅是意識的具體明確,更是意識的重要升華,它反應的正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大轉(zhuǎn)折和重要進步。因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說,意識到法理的存在,這是更加令人震驚!有了法理意識,才可能有法理,有了強烈的法理意識,就會高度關注法理,努力尋求法理,就總會有法理。法理只有成為意識,才能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如果沒有法理意識,或意識不到法理,無意無識,那么就沒有法理。法理意識是對法理的一種明確性的反應、意念和認識。

      法理意識是對法理的一種確定性反應,那些牢牢地映應到人們頭腦中、內(nèi)心里的東西,是揮之不去的心理積淀,是潛移默化的心理結(jié)構(gòu),法理反應就是法理。例如,作為漢代“群儒之首”的董仲舒所提倡的“天人感應”就是如此,“天人感應”的核心是一種反應,即天和人交互作用在心腦中的反應。所謂的“天人感應”,是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人合一,例如,“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其道一也。”“天人感應”,一方面是天感應人,天以天道天理天意感悟人,一方面是人感應天,人以人性人情人事感動天,即“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疤烊烁袘敝敖桓邢鄳钡囊粋€焦點和重點就是天理、人道和法理要“交相感應”。如董仲舒言:“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熘蔚虏蝗涡桃病跽叱刑煲庖詮氖?,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為政而任刑,不順于天,故先王莫之肯為也?!?《漢書·董仲舒?zhèn)鳌?貫穿其中的就是,為政要順天而不逆人,治世要仁德而不任刑?!疤烊烁袘敝蟮乐晾砟^于感天理以為人事、應人事以求天助。法理是“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的結(jié)果。“天人感應”本身就是一條法理,而且是一條總的法理,是其他派生法理的源泉,如“君權(quán)神授”“三綱五常”“仁者愛人”“民貴君輕”“德主刑輔”“春赦秋殺”等,都源于“天人感應”?!疤烊烁袘笔抢^“道法自然”之后又一更為明確的可謂是中國式的自然法理論。

      法理意識是對于法理的一種確定性意念。意念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心理情結(jié),一種念茲在茲的意識形態(tài)。法理意念或信念就是法理。許多法理都體現(xiàn)為一種法理意念,或者說因為某某是一種意念,所以某某才成為一種法理。比如,法治的前提就是源于法治的意念,即人們對于法律的毫不動搖的意向、信念和宗奉。法治的概念有了幾千年的歷史,法治的完全確立和實施也有幾百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法治的進步并非高歌猛進、一帆風順,其中遇到過許多曲折挫折,跌宕起伏,并且至今為止,也不能說哪個國家就完全實現(xiàn)了法治,法治仍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甚至還有許多無法無天的歷史時刻,但總的趨勢是勢不可擋、終將實現(xiàn),其中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們對于法治的意念以及在法治意念基礎上所形成的對于法治的信仰和宗奉。又如正義,佩雷爾曼(Perelman)認為:“在所有有號召力的概念中,正義概念似乎是最偉大的、最有號召力的概念。正義,在各種名義下統(tǒng)治著世界、自然、人類、科學、良心、邏輯、道德、政治、經(jīng)濟、政治學、歷史、文學和藝術。正義是人類靈魂中最純樸之物,社會中最根本之物,觀念中最神圣之物,民眾中最熱烈要求之物。它是宗教的實質(zhì),同時又是理性的形式,是信仰的神秘客體,又是知識的始端、中間和末端。人類不可能想象得到比正義更普遍、更強大和更完善的東西?!?20)參見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579—580頁??梢哉f,人們對于正義的贊美毫不吝惜、無以復加,但所有這些,大都源于對正義的意念以及由此而來所形成的對于正義的信念和宗奉。沒有意念,就沒有信念,進而也就沒有法理。

      法理意識是對于法理的一種確定性認識。精神是事物的根本或?qū)嵸|(zhì),認識事物關鍵是掌握其精神,將認識上升為精神。法理是對法的根本或?qū)嵸|(zhì)的認識,因此,法理就是法的精神。孟德斯鳩的巨著《論法的精神》,就是將法理作為一種法的精神去探究的。他認為:“從最廣泛的意義來說,法是由事物的性質(zhì)產(chǎn)生出來的必然關系”,“法律應該和國家的自然狀態(tài)有關系;和寒、熱、溫的氣候有關系;和土地的質(zhì)量、形勢與面積有關系;和農(nóng)、獵、牧各種人民的生活方式有關系。法律應該和政治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關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財富、人口、貿(mào)易、風俗、習慣相適應……這些關系綜合起來就構(gòu)成所謂法的精神?!?21)[法]孟德斯鳩著:《論法的精神》上卷,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年,第1頁。孟德斯鳩所謂的“法的精神”是綜合起來的,這種綜合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一個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一個從多元到一元的過程,一個從物質(zhì)到意識的過程,這是一個高度復雜的意識加工過程。那“法的精神”綜合到哪里去了呢?不在別處,而在意識、精神。意識、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唯有意識、精神才能將各種因素綜合起來,變物質(zhì)為精神,將它們轉(zhuǎn)化為意識、精神,使其進入人們的心腦,變成人的力量,并成為一種支配力量。意識乃至精神是法理的靈魂,法理最重是精神。只有掌握了法的精神,才能掌握法理。人們經(jīng)常把法的道理、原則、價值等視為法理的一種具體類型,不無道理,但只有當它們轉(zhuǎn)化為精神,或者只有掌握了它們的精神時,它們才能真正成為法理,才能發(fā)揮法理的積極作用。一切不能轉(zhuǎn)化為精神的東西,或者沒有精神的東西,都可能是僵死的東西,不可能成為法理。當然,它們能否轉(zhuǎn)化為精神,取決于有無重視精神的人?!叭松钪厥蔷瘛?,一個法律人、一個法理人,更應如此,更應重視法的精神。

      三、法理是一種觀念

      觀念是意識(念)的發(fā)展和升華,是一種內(nèi)在的、具有主宰性或支配性的意念,是一種可以觀察世界、體現(xiàn)價值和指導人生的意念,是一種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即人們常說的“三觀”。法理是一種觀念性的認識,法理包括法理觀念,法理只有成為觀念,才能成為范式,才能發(fā)揮自己的作用。法理觀念對法理及法律、法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有什么樣的觀念及其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就有什么樣的法理,進而就有什么樣的法律觀和法治觀。只有具有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東西,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理,這種法理及其所衍生的法律和法治才能真正規(guī)范人的行為、調(diào)整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人們之所以具有或認同不同的法理及法律(治)觀,乃至對于同一法律(治)問題持有不同的觀點,歸根結(jié)底是由于其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不同所決定的。

      這里,首先要轉(zhuǎn)變一下人們對于人、人與人的關系以及關于法律的觀念。長期以來,人們把人視為一類生物存在者、一種“經(jīng)濟人”、一個利益主體,認為人與人的關系核心是利益關系,人與人的糾紛和沖突主要是利益紛爭和沖突。與之相應,調(diào)整它們的法律本質(zhì)上就是一套利益準則,法律權(quán)利的本質(zhì)是利益。其中,尤以利益法學派或權(quán)利的利益說為代表和典型。但若全面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人不是一般的生物存在者,更是一種精神存在者,人不僅是“經(jīng)濟人”,而且是“理念人”,應把人當作一個意識主體、意志主體、精神主體。而人與人的關系,不僅是利益關系,而且有觀念關系,人與人的糾紛和沖突既有利益紛爭和沖突,也有觀念的紛爭和沖突,而且后者往往是前者的根源。這就決定了調(diào)整它們的法律不僅僅是利益準則,而是價值觀念;不僅僅是具體的可便操作的法律規(guī)則,而且是抽象的難以捉摸的法理觀念。觀念的紛爭和沖突只能訴諸觀念的溝通和融通去化解,僅憑體現(xiàn)利益的規(guī)則是解決不了(好)的。

      例如自然法,作為一種法理,首先是一種世界觀,它觀世界,特別是觀自然,觀察到高山大川、日月星辰、風雨雷電、春夏秋冬等自然事物、自然現(xiàn)象和自然秩序,從觀自然中得到啟示,進而反觀社會,并將觀自然所得對應到社會當中,提出了“依乎自然”“順應自然”“道法自然”,“按照自然而生活是最好的生活”,“自然法是最高的法”等這些自然法的核心法理。人們的世界觀不同,對世界的認識就不同,對待世界的態(tài)度也就不同,與之相應的法理和法律(治)就有所不同。許多問題就是由于世界觀的不同而產(chǎn)生的。之所以會出現(xiàn)那么多的自然資源環(huán)境問題,是因為人們的世界觀出了問題,許多人的世界觀是沒有世界的世界觀,其世界只有人類,號稱人類中心主義,自高自大的人類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自私自利的人類要“萬物皆備于我”、我是萬物的主宰,導致了人與自然的沖突,人與萬物的矛盾,破壞了天人合一。法理要具有世界觀,甚或努力成為世界觀。只有能夠成為世界觀的法理,才能影響人的世界、規(guī)范人的行為、調(diào)整人的關系。人本主義作為一種法理,首先是一種價值觀。此前是“自然至上”,人類是自然之子,人類要聽命于自然,依從自然;后來是神本位或“上帝至上”,上帝是造物主,人類是上帝之子,人類是上帝的奴仆,人類匍匐在上帝腳下。直到近代,萌芽于遠古的“我是萬物的尺度”“天地間,人為貴”“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等思想才發(fā)展成為人本主義。法律要以人為本。慎子曰:“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fā)乎人間,合乎人心而已?!?《慎子·逸文》)黑格爾認為:“法的命令是,成為一個人,并尊敬他人為人?!?22)[德]黑格爾著:《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53頁。人本主義是對以往自然、上帝和人類之間價值序位的根本顛覆和重新排序,突出了以人為本的觀念和法理,法律也要相應地加以修改,所以,自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以來,法律都是在人本主義法理的指導下發(fā)展完善的。法理要成為價值觀,只有能夠成為價值觀的法理,才能夠真正成為人們的價值準則和法律準則。自由主義首先是一種人生觀,過去喊“人是生而自由的”,“不自由,毋寧死”;現(xiàn)在說“我的地盤我做主”,“我的人生我做主”,自由主義已經(jīng)成為一種占支配地位的人生觀。這種人生觀也是一種重要的法理,貫穿于現(xiàn)當代的各種法律制度之中。例如,私法既是一套法律制度,更是一套人生觀,或者說首先是一套人生觀——人們自己替自己做主,自己為自己立法,自己給自己謀利,自己對自己負責,所以私法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私人生活的寫照。公法既是一套法律制度,也是一套人生觀,人們從人類歷史和人生經(jīng)驗中總結(jié)出,只有限定權(quán)力才能確立權(quán)利,只有制約權(quán)力才能保障權(quán)利,所以公法是兩權(quán)分立、兩權(quán)抗衡的公共生活的反映。法理作為一種人生觀,告訴人們?nèi)绾伟采砹⒚?、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并將這套法理法律(治)化。只有能夠成為人生觀的法理,才能真正指導人生、切近生活、合乎人意。

      “三觀”作為最深層的法理,在立法、執(zhí)法、司法和守法中都發(fā)揮著決定性的作用。之所以要科學立法或民主立法,就是要讓所立之法經(jīng)由“三觀”不同的人們各抒己見、相互辯駁、反復討論、集思廣益,法律是人們“三觀”的集大成及其條文化。例如,對于美國的《謝爾曼法》,霍姆斯就很不認同。他本著其自由放任主義思想,曾經(jīng)在不同場合表達了對《謝爾曼法》的反感。在他看來,保護競爭可以成為一種希望和訴求,但不能成為一項法律規(guī)則。他相信,原始競爭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資本主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新的組合和集中形式將主導經(jīng)濟。規(guī)模經(jīng)濟不可抗拒,且永無終結(jié)。因此,對立法機關或其他任何人來說,試圖阻止歷史發(fā)展的步伐是徒勞的,事實上也是非??尚Φ?。(23)參見任東來:《美國憲政歷程》(影響美國的25個司法大案),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年,第144頁。執(zhí)法之所以存在不同,也是因為人們的“三觀”不同。“羅斯福新政”時期,之所以很多法律得不到執(zhí)行,甚至被認為是“邪政”,歸根結(jié)底是人們的“三觀”不同。羅斯??偨y(tǒng)及其政府認同凱恩斯主義,主張授予政府權(quán)力、擴大政府干預,但最高法院的一些大法官依然信奉市場原教旨主義,主張自由放任,反對政府干預,認為“政府不能解決問題,政府本身就是問題”。影響審判員審判的,既有法律,也有“三觀”,表面上是法律,實質(zhì)上是“三觀”。為了防止判決只受一個人“三觀”的“獨斷專行”,所以要組成合議庭或陪審團,讓所審判案件經(jīng)由“三觀”不同的人們各抒己見、相互辯駁、反復討論、集思廣益,判決是人們“三觀”的公約數(shù)及其具體化。例如1989年德克薩斯州訴約翰遜(Texas v. Johnson)一案(24)Texas v. Johnson,491 U.S.397(1989),http:// laws.findlaw,com/us/491/397.html.,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法官中分為自由和保守兩派,兩派意見針鋒相對。布倫南等3位自由派大法官堅持“焚燒國旗”是一種言論自由,但首席大法官倫奎斯等四位保守派大法官則強調(diào),焚燒國旗不是一種言論自由,而是一種有害社會穩(wěn)定的行為,后來由于保守派大法官斯卡利亞的倒戈站在自由派一邊以及這時新任命的大法官肯尼迪投下關鍵的一票,最高法院才以5:4的票數(shù)通過維持得州判決約翰遜焚燒國旗無罪的刑事上訴判決。(25)參見任東來:《美國憲政歷程》(影響美國的25個司法大案),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年,第373—374頁。守法,人們之所以守法,首先守的不是法律,而是“三觀”,或者說,是“三觀”指導著人們守法,“三觀”正確的人,自然會守法,甚至無須守法,因為遵循正確“三觀”的人,就是守法。而那些違法犯罪者,大都是“三觀”不正。所以,要讓全民守法,前提和關鍵是要讓人們樹立正確的“三觀”,以德育人才能依法治國。

      這就是作為觀念的法理所起的重大作用。

      四、法理是一種理念

      理念與觀念有關,理念是一種理性化的觀念。黑格爾認為“理念就是理性的概念”(26)參見[德]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第xxiii頁。,“理念可以理解為理性(即哲學上真正意義的理性)”(27)參見[德]黑格爾著:《小邏輯》,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第400頁。。理念體現(xiàn)了理性的因素,是經(jīng)過理性思考或理性批判所得出的觀念、信念,并非胡思亂想所得出的迷念、妄念。法理是一種理念性的認識,法理包括理念,法理只有成為理念,才能發(fā)揮自己的作用。是否理性是檢驗和區(qū)分理念與非理念的一個重要標準。某某是否為法律(治)的理念或法理是理性選擇的結(jié)果。為什么人們把自由、平等、博愛、權(quán)利、民主、公正、法治等作為法律(治)的理念或法理,而不把專制、暴力、歧視、仇恨、不公、人治等作為法律(治)的理念或法理,就是因為后者經(jīng)不起理性的思考和理性的批判,是不理性的。許多法學家和眾多法學流派均把理性作為法律(治)的理念或法理,如西塞羅所言:“法律是植根于自然的、指揮應然行為并禁止相反行為的最高理性?!?28)[古羅馬]西塞羅著:《國家篇 法律篇》,沈叔平、蘇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151頁?!罢嬲姆ǎ耸桥c大自然相符合的正確理性?!?29)[古羅馬]西塞羅著:《國家篇 法律篇》,沈叔平、蘇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101頁。龐德認為:“法律是由理性所發(fā)展的經(jīng)驗,并不斷應用于進一步的經(jīng)驗?!?30)[美]羅斯科·龐德著:《法理學》第3卷,廖德宇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392頁。自然法體現(xiàn)了人的理性甚或神性,是一種理念性的法。

      理念是一種理想化的觀念。人是頂天立地的,“頂天”,說明人并不滿足于“立地”,并不滿足于腳下、當下、現(xiàn)實,還會“仰望星空”,還會“好高騖遠”,還有理想追求,這就是理念得以產(chǎn)生的人性根源或基礎。理念即理想,代表著人類一切美好的東西。因為有理想追求,所以才有理念。理念是一種應然的東西,代表著與實然大有不同的各種念想。理念是一種目標,是人們追求的愿景;是一座燈塔,照亮人類前進的航程;是一套范式,為萬事萬物提供了標準。法理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理想,如自由、平等、博愛、權(quán)利、民主、法治、公正等,雖然它們都在不斷地取得歷史進步,但并沒有完全實現(xiàn),仍然都是一種理想,因而也是一種理念。理念作為一種理想追求,不僅為法治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而且為法治提供了前進的動力,因為理念是一種懸格甚高的理想或者標準,一切現(xiàn)有的法治,不管如何進步、如何完善,與之相比,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都有不斷改進的余地。一切現(xiàn)有的法治都只是在不斷地接近理念的法治,而并非是理念的法治本身。那些太現(xiàn)實的東西、太此岸的東西、無理想的東西,不是理念,也不是法理。法理也即理想,談法理即談理想。這里,人們需要正確理解法律現(xiàn)實主義或?qū)嵱弥髁x法學。作為一種具有廣泛影響的法學流派,它并非像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樣,就是“現(xiàn)實的”或“世俗的”“實用的”。其實不然,它同樣具有理念,其哲學基礎是實用主義,其“現(xiàn)實”或“實用”同樣變成了一種理念,具有理念的意義。其關于“書本上的法”與“現(xiàn)實中的法”的區(qū)分,無異于“實然法”與“應然法”的區(qū)分,或者說是它的另一種表述,其反對“書本上的法”、強調(diào)“現(xiàn)實中的法”的主張,同樣是一種理念。其代表人物如霍姆斯、盧埃林、弗蘭克、卡多佐、龐德等,都是著名的大法官或著名的法學家,都是杰出的法理學家、思想家。

      理念是一種最高化的觀念,如在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那里,理念都是最高范疇。(31)參見[德]黑格爾著:《小邏輯》,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第xxii—xxiii頁。理念是一種絕對化的觀念,“絕對就是理念”(32)參見[德]黑格爾著:《小邏輯》,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第397頁。,“絕對是普遍的和唯一的理念”(33)參見[德]黑格爾著:《小邏輯》,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第398頁。。黑格爾把“絕對理念”或“絕對精神”當作其哲學的最高范疇,其哲學是一種“絕對”哲學。這種“絕對理念”具有神秘色彩,類似萬能上帝,所以費爾巴哈、馬克思和列寧都認為,“黑格爾所謂的理念即是神”(34)參見[德]黑格爾著:《小邏輯》,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第xxiv頁。。與之相類似,法理就是法律(治)的最高范疇和絕對理念。因為是理念,法理才是法律的源泉,才能派生法律;因為是理念,法理才是法律的原型或范式;因為是理念,法理才能統(tǒng)率、指導法律;因為是理念,法理才是法律的最高最后的根據(jù),法理才具有本體的屬性,即不可追問性、不可質(zhì)疑性、不可替代性、不可動搖性;因為是理念,法理才是法律的補充,才能為法律兜底;因為是理念,法理及法律才具有絕對性、最高性、神圣性、權(quán)威性,才談得上法律至上、法治首選。

      “理念就是真理”(35)參見[德]黑格爾著:《小邏輯》,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第397頁。,“一切現(xiàn)實的事物,只要它們是真的,也就是理念。而且一切現(xiàn)實的事物之所以具有真理性,都只是通過理念并依據(jù)理念的力量?!?36)參見[德]黑格爾著:《小邏輯》,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第397—398頁?!白詠碚軐W的工作即在于對理念予以思維的掌握”。(37)參見[德]黑格爾著:《小邏輯》,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第400頁。理念是真理的標準,是真理的化身,最起碼信以為真,理念能夠區(qū)分真假。法理作為理念,才具有真理的性質(zhì),理念成真,法理正是在努力成為理念的過程中去偽存真、成為真理的,理念的力量就是真理的力量,反之亦然。法理借助理念才具有真理的力量。人們向真理低頭,就要向法理、法律低頭。求真是法律的理念,理念的真理性也構(gòu)成了批判法律并促進法律求真的標準和動力。基爾希曼認為:“法學本來應該傳播真理,可是實在法卻使法學不得不服務于偶然、謬誤、狂熱和愚昧。法學的研究對象本應具有永恒性、絕對性,現(xiàn)在卻充滿了偶然和缺陷;可以說法學是從蒼穹掉進了泥沼?!?38)[德]馮·基爾希曼著:《作為科學的法學的無價值性》,趙陽譯,《比較法研究》2004年第1期。法學的核心是法理,法理的核心是理念,是真理,法理就是法律的真理。要將法學從泥沼中拯救出來,重返蒼穹,成為最高真理,需要訴諸理念的力量、法理的力量。

      五、法理是一種思想

      法理要有思想,法理即思想。思想性是法理的基本屬性和主要特征。只有具有思想性的東西才能成為法理。這也說明,是否具有思想性是檢驗某某是否為法理的試金石。

      思想才是法理的功能所在,魅力所在?!八枷胄纬扇说膫ゴ蟆?,“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能思想的葦草——我應該追求自己的尊嚴,絕不是求之于空間,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規(guī)定?!?39)參見[法]帕斯卡爾著:《思想錄》,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第158頁。法理只有成為思想,才能合乎人的本性,才能規(guī)范人的行為,才能調(diào)整人的關系,才能發(fā)揮自己的作用,才能體現(xiàn)自己的尊嚴。法理沒有思想,法理就沒有尊嚴,進而法律也沒有尊嚴。

      法律是定紛止爭的依據(jù),是一個國家最高最后的評判標準,法治是治國的基本方略,法律和法治的這些屬性和使命決定了法律、法治必須具有神圣性和尊嚴性?!拔覀?nèi)康淖饑谰驮谟谒枷搿?40)參見[法]帕斯卡爾著:《思想錄》,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第158頁。,“我們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就是道德的原則”。(41)參見[法]帕斯卡爾著:《思想錄》,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第158頁。法律、法治也要好好地思想,并富有思想,這就是法律(治)的原則。法理就是法律(治)的思想。人們討論過法律的道德性,并列出了許多條,包括法律的普遍性、法律的公平、法律不能溯及既往、法律規(guī)則必須明確和能夠被人理解、法律規(guī)則不能相互矛盾、法律規(guī)則要求的行為必須是人們力所能及、法律規(guī)則必須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法律規(guī)則的規(guī)定與實施必須一致,等等。但還應加上非常重要的一條,那就是法律要有思想性。法律的思想性是上述各條的基礎,也是上述各條的保證,只有從思想的角度高度才能正確認識和保證上述各條。如果法律沒有思想性,上述各條都難以保證。例如,關于法律的普遍性、公平性、穩(wěn)定性等,有思想的人與沒有思想的人,對它們的認識和實施往往大有不同;關于法律的明確性也是如此,對于那些有思想的人來說,即使再抽象的規(guī)定(而法律規(guī)定一般是抽象的),他們也會開通思想結(jié)合具體情況予以明確,但對于那些思想懶漢而言,除非能夠照抄照搬、對號入座,否則都是不明確的。黑格爾在其《法哲學原理》中曾引用了這么一個例證:“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傳喚病人到法庭作證,只供給他‘jumentum(馱獸)’使用。”這里的“jumentum(馱獸)”就是一般性的規(guī)定,可能是馬,也可能是二輪車或四輪車,但如果法律規(guī)定得這樣詳明,“不僅區(qū)別了馬和車,而是還區(qū)別了這種車和那種車,即有篷的并裝飾起來的車和不很舒適的車”(42)[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8—9頁。。黑格爾認為:“這種事情甚或?qū)@種事情所作博學的說明是瑣屑的,這將是對這種或那種博學的一種最大的觸犯?!?43)[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9頁。

      法律沒有思想,法律就是條條框框,就會束手束腳,這樣的法律是沒有尊嚴的,也不能給人以尊嚴。法律是人的行為規(guī)范,但法律要有效地規(guī)范人的行為,關鍵是法律背后的法理是一種思想,能尊重人們的思想,能賦予人們思想,能允許人們思想,能讓人們自由思想,進而這些思想能夠內(nèi)在地因應并指導人的行為。法律能夠規(guī)范人的行為,只是表面現(xiàn)象、偶然現(xiàn)象,內(nèi)在原因是作為法律基礎的法理思想預先契合并做通做好了人的思想工作。思想使法律外在的強制性轉(zhuǎn)化為內(nèi)在的軟約束,這是法律的脫胎換骨。一切強制性的東西乃至赤裸裸的暴力不僅外強中干,而且導致以暴易暴,是沒有尊嚴的。法律的尊嚴不在于其強制力,而在于其思想性。

      思想具有廣延性?!拔艺加卸嗌偻恋囟疾粫杏?;由于空間,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沒了我,有如一個質(zhì)點;由于思想,我卻囊括了宇宙”。(44)參見[法]帕斯卡爾著:《思想錄》,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第157—158頁。這就是思想的廣度,只有思想才具有廣延性。法治問題,歸根結(jié)底是思想問題。因為法律是有限的,而法律所要調(diào)整的對象是無限的,所謂的法治就是有限的規(guī)則調(diào)整無限的對象,若要如此,只有訴諸思想,運用思想的廣延性才能將有限的規(guī)則覆蓋無限的對象。法律、法治只有依據(jù)思想力才有廣泛無限的普適性和調(diào)整力,才能成為社會的調(diào)整工具和治國的基本方略。有些人之所以在法治環(huán)節(jié)中遇到法無明文規(guī)定時束手無策,歸根結(jié)底是因其缺乏思想、不會思想,不會將已有的規(guī)則特別是其背后的思想(法理)揭示出來并廣延運用到無規(guī)定的對象上去。思想(法理)使固定的甚或僵死的法律能屈能伸、活靈活現(xiàn)、隨機應變。

      思想具有兩個基本要求和重要屬性:一是只有經(jīng)過思想才能獲得,才能運用。獲得、運用思想的過程,也是一個鍛煉、提高思想的過程。法治問題并非簡單地運用法律規(guī)定裁決案件的問題,法律規(guī)定是抽象的,但待決案件是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是先定的,但待決案件是后發(fā)的;法律規(guī)定是固定的,但待決案件是變化的;等等,這就使得法律規(guī)定不能一一直接適用于待決案件,不能簡單地照抄照搬,而必須開通思想。只有思想(考),才能將法律知識激活,才能將法律知識轉(zhuǎn)化成法律智慧,法律才能成為最高的理性和智慧。只有思考得來的東西才能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才更有針對性和適應力,法律經(jīng)由思想才能由泛泛而論的條文具文變成能夠?qū)ΠY下藥的“靈丹妙藥”。一是能夠啟發(fā)別人思想,使思想得到再思想,使思想不斷思想,使思想日益豐富,使思想的力量得到持續(xù)發(fā)揮。否則,法律就是法條,法條就是教條,會束縛人們的思想。法律是一種規(guī)定,但并非固定,更多是一種范圍,給人以思想空間和自由發(fā)揮;是一種指南,指的只是方向,具體對策需要當事人自己去思考尋求;法律是先定的,“法深無善治”,法律并不能“寫定一切細節(jié)”,法律規(guī)定與待決事情之間的巨大鴻溝需要發(fā)揮法律人的思想(包括想象)去補充和填平。所以,適用法律的過程也是一種思想的過程,適用法律的過程也是適用思想的過程,法律只有經(jīng)由思想(包括思辨)才能得到正確、有效和良好地適用??嗨稼は胧撬枷胱钪匾姆椒ǎ彩菍W習、獲得、適用作為思想之法理的最好方法。就法論法、依法司法不是難事,獲得思想、運用思想并以思想司法、無法司法才是本事。

      六、法理是一種理論

      思想起源于思想火花,許多思想只是片言只語,有些思想還不免胡思亂想。這就要求將思想上升為理論,理論是對思想的整理推論,是對思想的邏輯化體系化,是思想的發(fā)展完善。為此,理論需要且包括概念、命題、思維、推理、論證、邏輯、體系等幾個基本因素和重要環(huán)節(jié)。

      法理也是一種“理”“道理”,因而也是一種理論。之所以需要法理,法理之所以有重大作用,歸根結(jié)底在于一個最簡單而又最基本的假定、規(guī)制和事實——“人要講道理”或“人是講道理的”。法理只有講道理,甚至最講道理,只有成為理論,才能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同樣,某某要成為法理,也應該包括上述理論的基本因素和重要環(huán)節(jié)。沒有理論,就沒有法理。

      法理包括概念,法理是一種概念性認識。概念是語言文字的精粹,是認識事物的結(jié)晶,是理論思維的基礎。概念本身就是法理,而且是法理的精華。一個概念勝過千言萬語,如果千言萬語不能提煉、構(gòu)建出一個概念,那它們就可能是一堆無關緊要或不得要領的絮絮叨叨。法理要有概念,法理要概念化,概念化的法理可以說是最核心、最精致、最精粹的法理。可以說,整個法理就建基于一些基礎而核心的概念之上,如自由、平等、博愛、權(quán)利、義務、責任、公正、秩序、和諧等以及由它們衍生或衍化出來的其他概念。這些概念及其體系構(gòu)成了法理,即法之為法的原理或道理?!霸诳茖W研究里,重要的是把概念的思維努力擔負起來。概念的思維努力要求我們注意概念本身”(45)參見[德]黑格爾著:《精神現(xiàn)象學》上卷,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39頁。。法理研究的過程,核心是一個發(fā)現(xiàn)、提煉、構(gòu)建、詮釋和適用概念的過程。法理學要努力提出概念,那些提出過概念(不限于法律概念)的人,就是提出過重要法理的人,就是為法理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如果一個人沒有貢獻概念,可以說其對法理就沒有什么真正的貢獻。人們要善于從概念中認知法理,將法理提煉為概念,將法理概念化。例如,“權(quán)利”這個概念,本身就是法理,其中也蘊含著深刻而豐富的法理,耶林的“為權(quán)利而斗爭”、德沃金的“認真對待權(quán)利”以及當代張文顯等人的“權(quán)利本位理論”等,都是基于“權(quán)利”概念而產(chǎn)生和形成的法理。 “法人”的概念是《德國民法典》的首創(chuàng),在此之前,沒有“法人”這一重要概念,包括《拿破侖法典》都未規(guī)定“法人”這一重要概念。究其原因,是由于深受社會組織及其身份等級的束縛、極端個人主義的啟蒙和激進大革命的影響,因而反其道而行之,人們把個人視為原子式的孤立個人,并與社會組織對立起來,認為任何社會組織及其身份等級都是對個人的束縛和壓制,所以《拿破侖法典》的民事主體只有“個人”,而不承認社會組織及其擬人化的“法人”。但時過近百年后制定《德國民法典》時,社會現(xiàn)實和時代精神已經(jīng)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社會上各種組織(基爾特,“Guild”)層出不窮、五花八門,它們不但不會束縛壓制個人,而且是個人手腳的加強和延伸,大大提高了個人的能力,借之實現(xiàn)了僅憑個人能力和努力無法實現(xiàn)的許多目標;在意識形態(tài)上,“社會主義”開始流行,在制定《德國民法典》的過程中,基爾克就主張“應加入一滴社會主義的油”,此后人們將基爾克所主張的“一滴社會主義的油”進行了摻假,使其變成了幾滴油。(46)[德]羅爾夫·克尼佩爾著:《法律與歷史——論〈德國民法典〉的形成與變遷》,朱巖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8頁。當時關于《德國民法典》草案的許多次討論都是圍繞要不要“加入社會主義的油”以及“加入幾滴社會主義的油”而展開的。其結(jié)果,正式頒布后的《德國民法典》雖然沒有直接寫上“社會主義”的字樣,但體現(xiàn)了社會本位的思想,包括對所有權(quán)的限制、對契約自由的矯正以及對“法人”的規(guī)定?!胺ㄈ恕钡囊?guī)定打破了狹隘的個人本位,順應了社會本位,發(fā)揮了社會組織的作用,豐富了法律主體,完善了法律制度,促進了社會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胺ㄈ恕备拍?制度)還啟示了一種方法——“法律擬制”,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法律上的許多概念、制度都是擬制的。如施瓦茨認為:“在企業(yè)公司領域,法律發(fā)展成為一種特別適合發(fā)展中的美國經(jīng)濟要求的工具。在上一個世紀,如果僅僅依靠單個企業(yè)家的積極性和財力,那種根本改變了這個社會的性質(zhì)的工業(yè)發(fā)展是難以實現(xiàn)的?!薄肮就耆且环N法律的創(chuàng)造物”,“正是公司制度,使人們能夠聚集起對這個大陸進行經(jīng)濟征服所需要的財富和智慧”,隨著“公司數(shù)量的激增,迅速地改變了這個國家的面貌”。(47)參見[美]施瓦茨著:《美國法律史》,王軍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57—58頁。又如“人權(quán)”概念,雖然我們無法準確考證“人權(quán)”概念是誰首先提出的,(這已經(jīng)不重要了,因為許多重要概念都是無名英雄或集體智慧創(chuàng)作的),但提出“人權(quán)”概念無疑是人類社會歷史上最偉大的創(chuàng)舉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有了“人權(quán)”概念以后,才有真正的法理,能夠有理講理并以理服人的法理?,F(xiàn)在人們普遍認為,全部的法學或法律問題,實質(zhì)上都是權(quán)利問題,法學實質(zhì)上是權(quán)利之學。在權(quán)利當中,最重要的一類權(quán)利是“人權(quán)”,所有的權(quán)利應該本源于“人權(quán)”,所以“人權(quán)”是一切權(quán)利的出發(fā)點,“人權(quán)”也是一切權(quán)利的最高概括?;诖?,“人權(quán)”大概就是整個法學王冠上的一顆明珠,研究法學,最終志向就是去摘取這顆皇冠上的明珠。(48)參見徐顯明:《法治的真諦是人權(quán)》,《學習與探索》2001年第4期。在此,我們要補充的是,“人權(quán)”也是法理的奠基石和拱頂石,沒有“人權(quán)”,法理的整個大廈都難以建立,即使建立了也會搖搖欲墜。沒有“人權(quán)”概念,凝結(jié)在其中或其后的所有法理均無從談起。就像過去,我們曾把“人權(quán)”視為資產(chǎn)階級的口號甚或?qū)@枰詳P棄,結(jié)果導致名不正、言不順、理不通、事不成。(法學、法律)概念是法理的結(jié)晶,或濃縮的法理,是法理之精髓,法理之靈魂??梢哉f,提出概念的能力是衡量法理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能夠提出具有歷史底蘊、體現(xiàn)時代精神、切合社會實際以及具有標志性、共識性和通用性的概念,就一定具有高水平的法理。

      法理包括命題(觀點)。法理常常表述為命題,命題就是法理。沒有命題,就沒有法理。人們應努力將法理命題化,提出一些命題式的法理。例如,“君權(quán)神授”;“夫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規(guī)矩繩墨也”;“習慣是法律之母”;“法律是成年人的學問”;“法律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經(jīng)”;“法是由事物的性質(zhì)產(chǎn)生出來的必然關系”;“天賦人權(quán)”;“凡是法律未允許的,都是禁止的”;“凡是法律未禁止的,都是允許的”;“法律的生命不在邏輯而在經(jīng)驗”;“任何人都不能從其錯誤行為中獲得權(quán)利”;“從身份到契約”;“為權(quán)利而斗爭”;“為承認而斗爭”;等等,它們都是一些(法律)命題,一些充滿法理的命題,它們本身就是法理,甚至是“一言而為天下法”的法理命題。就“天賦人權(quán)”而言,它是一個命題,也是一條法理,甚至是一條公理?!疤熨x人權(quán)”是一個重要的法理命題。雖然人們對其還存在著不同的理解,有人甚至不贊成“天賦人權(quán)”,認為人權(quán)既是天賦的,那就與“王權(quán)神授”是一樣的,都是上帝賦予的?!疤熨x人權(quán)”認為天高于人、天主宰人,這不會賦予人權(quán),而會否定人權(quán)。人權(quán)是人之為人所固有的權(quán)利,是“人賦人權(quán)”,而不是“天賦人權(quán)”,“天”沒有賦予人權(quán),也不需要“天”賦人權(quán)。認為“天賦人權(quán)”也不符合歷史,“天”早就存在,并且一直都存在,但直到17世紀資產(chǎn)階級革命才提出“天賦人權(quán)”的口號。因此,不是“天賦人權(quán)”,而是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特別是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才出現(xiàn)人權(quán),是經(jīng)濟決定人權(quán)或者叫“商賦人權(quán)”。其實,“天賦人權(quán)”是中國人的漢譯,這里的“天”相當于西方人心目中的“自然”“神”“上帝”或“造物主”等詞匯。由于在人類歷史的早期及至近代,在人們心目中,“唯天為大”,“上帝萬能”“天”和“上帝”被視為宇宙萬物的最高主宰,因此,從“天”或“上帝”那里尋找人權(quán)的根源,就增強了人權(quán)論說的權(quán)威性、信服力和神圣性,使“天賦人權(quán)”與“君權(quán)神授”一樣具有權(quán)威性、信服力和神圣性。在人權(quán)萌芽的中世紀,唯有“天賦人權(quán)”才能達到這樣的權(quán)威性、信服力和神圣性。事實上也是如此,在關于人權(quán)根源的各種學說中,“天賦人權(quán)”是最簡潔明了而又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天賦人權(quán)”是一種論說人權(quán)根源極其巧妙而又最為有效的方式,其本義在于強調(diào)人權(quán)根源的不言而喻,人權(quán)論說的無可置疑,人權(quán)享有的天經(jīng)地義,人權(quán)保護的莊嚴神圣。

      法理包括思維。思維是理論的硬核,是理論不可或缺的元素。恩格斯說:“對于已經(jīng)從自然界和歷史中被驅(qū)逐出去的哲學來說,要是還留下什么的話,那就只留下一個純粹思想的領域:關于思維過程本身的規(guī)律的學說,即邏輯和辯證法?!?49)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2頁。一切學科訓練都在于思維訓練,而且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法學有法學的思維方式,包括法律思維、法治思維和法理思維,其中法理思維至關重要。法理要努力成為一種思維方式。學習法理、研究法理,目的是為了訓練法理思維。有了法理思維,才能思維出法理,才會有法理。否則,這種法理學習、研究是大有問題的。所謂的法理思維,要而言之,是為法理而思維,要圍繞法理而思維,要思維著法理,要思維出法理,養(yǎng)成法理思維的習慣。法理思維不僅是法理之本身,而且是法理之源泉,還是法理之運用。只有成為人們思維方式的法理才是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法理,才是最具生命力的法理。例如,“權(quán)利本位”是一種法理,但也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法理思維方式,它從權(quán)利的維度去發(fā)現(xiàn)、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權(quán)利是其思維的起點、基點、焦點、重點和難點以及終點,權(quán)利是其思維的原料、對象、工具和目的。在權(quán)利本位看來,沒有權(quán)利思維,就沒有法理思維。

      法理包括推理。法理是可推理(論)的。例如“天賦人權(quán)”就是一種可推理的法理,從中可以推理出其他一系列的法理、定理和規(guī)則。美國法學家蘭德爾(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堅持法律和法學要從被認為是不言自明的公理出發(fā),憑演繹推理得出一系列的定理,由此來統(tǒng)合整個體系。他認為,“天賦人權(quán)”就是這樣一個不言自明的普世公理,現(xiàn)代西方法律就是從這個公理出發(fā),通過邏輯演繹而得出一系列的法則(定理),適用于任何事實情況。(50)參見[美]黃宗智:《我們的問題意識:對美國的中國研究的反思》,《開放時代》2016年第1期。具體如美國的《獨立宣言》、法國的《人權(quán)宣言》以及《世界人權(quán)宣言》等,都把“天賦人權(quán)”作為其立論的基礎,它們都是從“天賦人權(quán)”推理出來的。其中《獨立宣言》是這樣緣起的:“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創(chuàng)造了平等的個人,并賦予他們?nèi)舾刹豢蓜儕Z的權(quán)利,其中包括生命權(quán)、自由權(quán)和追求幸福的權(quán)利。為了保障這些權(quán)利,人們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quán)力,則來自被統(tǒng)治者的同意。任何形式的政府,只要破壞上述目的,人民就有權(quán)利改變或廢除它,并建立新政府;新政府賴以奠基的原則,得以組織權(quán)力的方式,都要最大可能地增進民眾的安全和幸福?!?51)北京大學法律系編:《憲法資料選編》第4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第229頁。

      法理包括論證。法理的宗旨是言之有理,以理服人,這就需要論證,堅實的論證。馬克思說:“理論一經(jīng)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zhì)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52)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頁。理論掌握群眾的過程,就是理論論證的過程,即理論通過論證說服群眾的過程。而所謂的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就是要從根本道理上去論證去說服,理論論證要徹底,理論說服要徹底,達到無可質(zhì)疑、不容置疑的程度,才能讓人心服口服。法律的根本就是法理,要抓住法律的根本,就要抓住法理。在這里,馬克思還示范了理論論證的有效方法?!暗啦贿h人,遠人非道”(《中庸》),一切能夠說服人的道理,都要抓住人的根本,“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所謂法理,也即法之理,或法之為法的道理,歸根結(jié)底就是人的道理,人之為人的道理,人成之為人的道理,法如何使人成之為人的道理。這是最高最大的法理。法理要親近人、尊重人、關心人、保護人、服務人,這樣的法理才能有道理,才能得到論證,才能說服人。唯物史觀之所以能夠掌握群眾、說服群眾,是因為它抓住了人的根本, 人的根本就是人是一種生物性存在,人首先要解決衣食住行然后才談得上其他的一切?!半A級斗爭為綱”之所以不能掌握群眾、說服群眾,也在于它沒有抓住人的根本,階級斗爭不是目的而僅僅是手段,“抓革命”是為了“促生產(chǎn)”,“停止生產(chǎn)鬧革命”是講不通行不通的。馬克思總結(jié)德國理論徹底性的明證歷程為“對宗教的批判最后歸結(jié)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zhì)這樣一個學說,從而歸結(jié)為這樣的絕對命令:必須推翻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53)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頁。。那種侮辱人、奴役人、遺棄人、蔑視人的道理及法理是“天理難容”,是根本無法論證的,也是無法說服人的。理論要證明有理,要論證有力,必須是理與力的內(nèi)在統(tǒng)一和完美結(jié)合。理論論證的過程是道理論證道理,無論是大前提、小前提和結(jié)論都要有道理,論點、論據(jù)和論證都要有道理,是理論環(huán)環(huán)相扣,理所必至。理論論證也出法理,理論論證也有法理,理論論證也是法理。法治的核心原理和基本制度,包括權(quán)力劃分、權(quán)力制衡、權(quán)力監(jiān)督和權(quán)利保障等等,大都是從“天賦人權(quán)”論證出來的,它們本身也是法理。人常說,“以事實為根據(jù),以法律為準繩”,其實,無論是事實還是法律都要有道理,不合道理的東西不是事實,不能作為根據(jù);不合道理的法律是惡法,不能作為準繩。因此,這句口頭禪可以合并或簡化為一句話——以道理為準據(jù)。一些東西之所以不是法理,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它沒有道理,它無法論證,沒有說服力。不要說說服群眾,就連自己都說服不了,“以其昏昏”,是不可能“使人昭昭”的。

      法理要富有邏輯。理論要有條有理,要前后一致,要自圓其說,就必須要有邏輯。在歷史上,邏輯具有本體、天理、神意、規(guī)律、共識、公理、思維準則等豐富含義或主旨,邏輯與法律、法理具有類似性、一致性,最起碼具有相關性。理論要合乎邏輯,才有力量,才有權(quán)威,才能讓人信服。在西方哲學里,邏輯都是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哲學的基礎和主干。如黑格爾的《小邏輯》,實質(zhì)上是其哲學或哲學導論,而邏輯實證主義則是一重要的哲學流派。理論之所以能夠組織起來,構(gòu)成一個整體,是因為其邏輯的一貫;理論之所以能夠理論下去,進行推理,依靠的是邏輯演繹;理論是否為真理,視其是否合乎邏輯;理論之所以有力量,在于邏輯的力量,因為人不能不講邏輯。法理要合乎邏輯,這本身就是一條法理。邏輯在許多方面和許多時候,就等同于法理,或代行著法理。有些時候,邏輯是最有力量的法理,只要指出某某不合邏輯,就等于其是無理取鬧、不可理喻。法治的全過程都要訴諸邏輯。立法,特別是法典化的立法,是法律規(guī)則的邏輯化,沒有邏輯或不合邏輯,法律規(guī)則就可能前后矛盾,相互沖突,這樣的法律或法典是立不起來的。執(zhí)法,是將所立之法合乎邏輯地加以執(zhí)行,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所謂嚴格執(zhí)法,最重要的是嚴格按照法律邏輯執(zhí)法,邏輯是執(zhí)法的指導,違背邏輯的執(zhí)法,就可能執(zhí)法違法,執(zhí)法犯法。司法,是將所立之法合乎邏輯地適用到待決案件,公正司法,首先是邏輯司法,邏輯是公正司法的保障,違背邏輯的司法,不可能是公正司法。守法,是合乎邏輯地遵守所立之法,邏輯不僅是守法的前提,講邏輯、守邏輯是人的一種天賦、一種本能,人們不學而能。這是守法的前提,守邏輯先于守法,人們守邏輯會合乎邏輯地守法,如果人們不守邏輯,那么就不可能守法。正是因為人們本能地或習慣于守邏輯,所以人們往往自然而然地守法。邏輯也是守法的指南,當人們不知法律為何物時,遵從邏輯,一般不會有錯。邏輯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邏輯是萬萬不能的。這里我們需要反思乃至糾正霍姆斯的那句名言——“法律的生命從來不是邏輯,而是經(jīng)驗”。其實,法律的生命既是經(jīng)驗,也是邏輯,準確地說,是合乎邏輯的經(jīng)驗,或者說是邏輯化的經(jīng)驗。能夠成為經(jīng)驗的,特別是成為法律經(jīng)驗的,一定是合乎邏輯的經(jīng)驗,根本就沒有不合邏輯的經(jīng)驗。

      法理要有體系?!罢胬硎侨w”(54)參見〔德〕黑格爾著:《精神現(xiàn)象學》上冊,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58頁。,真理需要“面面俱到”,需要“八面玲瓏”,全面或全體才能構(gòu)成真理。理論應該具有普適性,法律的一個基本要求和主要特點就是普遍適用,法律要“放之四海而皆準”,法律要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少、事不分大小輕重,都能“一準乎法”,即普遍適用,這樣的法律建基于具有巨大概括力和無限包容力的法理的基礎之上。這種法理不可能只有一條,而必然是許多條,各條法理之間相互關聯(lián)、相互照應、相互協(xié)調(diào)、形成體系,這也是一種相互印證、相互糾正、相互補充、相互完善,有利于使法理成為真理。法律所要調(diào)整的社會關系是多種多樣、紛繁復雜的,這只有體系化的法律及其法理才能勝任,所以一些重要的法律都要制定法典,法典是法律體系的重要載體和主要標志。不僅有法律體系,而且有法治體系,與之相應,還要有法學體系和法理體系,體系化已經(jīng)成為法律、法治和法學、法理發(fā)展的重要趨勢或努力方向。其中,后兩者是前兩者的基礎,前兩者必然要求后兩者,在后兩者的基礎上才能構(gòu)建前兩者。獨腳難行,孤掌難鳴,孤證不立,獨理難行,理有道統(tǒng),不能不成體統(tǒng)。體系化的法理才能覆蓋龐雜的對象。理論是否體系化以及體系化的程度,是檢驗理論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沒有體系,就沒有理論,理論理論就是為了形成理論體系。同樣,法理能否體系化以及體系化的程度,是檢驗法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例如,私法的法理包括人本主義、主體平等、意思自治、財產(chǎn)所有、契約自由、等價交換、損害賠償、自負其責、誠實信用、公序良俗,等等,它們之間有機聯(lián)系,自成一體。又如,我國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處處體現(xiàn)了體系性或體系化的指導思想——“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治體系包括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法治政府、法治國家、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法治是系統(tǒng)治理、綜合治理,“形成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學科體系、課程體系”,等等。其中,體系有大小之分,大體系統(tǒng)領包含小體系,小體系分解構(gòu)成大體系。體系化的法理,更加健全、更為協(xié)調(diào)、更能自洽,更具真理。全面周到、統(tǒng)籌兼顧、不偏不倚、允執(zhí)其中,本身就是一條法理。

      沒有理論潛質(zhì)、沒有理論基因、沒有理論張力、不能理論理論或說道說道的東西,不是法理,也沒有法理。

      七、法理也有詩情

      前文所述,側(cè)重的主要是法理之“理”的方面,但法理不限于此,法理還有“情”的一面,法理也有詩情(詩性、詩意)。法理有詩情,詩情有法理。法理只有將“理”與“情”兩方面內(nèi)在地結(jié)合起來,實現(xiàn)“情理交融”“詩情法意”“情法兩盡”,才是完整的完善的。

      人在內(nèi)心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詩言志”,就此而言,每個人都是詩人。法治也是人類的一種理想,因為直至現(xiàn)在,仍然沒有哪個國家或社會完全實現(xiàn)了法治,法治仍然是人類奮斗的偉大而崇高的理想。盡管如此,“但它是一個理想,而沒有理想的話,生命又有什么價值?”哪里有理想,哪里就有詩意。法律不僅給人以權(quán)利、安全、秩序,而且給人以理想、希望和詩意。沒有理想、希望和詩意,人們就會為眼前的缺陷、挫折、失敗而喪失對法治的信心、信仰和追求?!霸娍梢灾尽薄霸娍梢栽埂薄霸娍梢苑ā??;裟匪拐f:“我要說——我要不再猶豫地說——一個人可以在法律里或其他地方偉大地生活;在那里或者其他地方,他的思想都可以在無限的遠景里得到完善,在那里或者其他地方,他都可以對自己的生活發(fā)泄,可以飲下那杯英雄主義的苦酒,可以在對無法企及的目標的追求中耗盡心血。”(55)參見[美]小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著:《霍姆斯讀本——論文與公共演講選集》,劉思達譯,張芝梅校,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第59頁。人們常常將詩意的東西當作羅曼蒂克,當作不切實際的幻想甚或空想而加以批判拒斥,似乎詩意與一本正經(jīng)的法律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但“不可達到經(jīng)常是一個理想的優(yōu)點。它讓我們永遠有更多可做的事情,讓我們不會在單調(diào)的完美面前感動厭倦。至少,它使枯燥的細節(jié)增色,并且用喬治·赫伯特那經(jīng)常被引用卻永遠令人鼓舞的詩句來使疲憊的多年辛苦勞作得到振奮并得以維系:‘誰為你的法律掃出了一間房,讓它和這行動都變得高尚’。”(56)參見[美]小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著:《霍姆斯讀本——論文與公共演講選集》,劉思達譯,張芝梅校,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第175頁。我們也應打掃法律的房間,掃除堆積在法律上的塵埃污垢,為詩性、詩情、詩意留下足夠的空間。法不僅可以詩,而且必須詩。

      本來,生活不盡如人意,所以才需要詩意。但現(xiàn)實恰恰相反,人們的生活太現(xiàn)實了、太世俗了、太缺乏詩意了,這直接影響到甚或反而要求法律的現(xiàn)實性、世俗性、操作性等。其實,法與詩有許多類似之處,例如:“詩是真正讓我們安居的東西”,法也是為了讓人們安身立命,法律就是人們安身立命的依據(jù),法理就是人們安身立命的理由;“詩人的天職是還鄉(xiāng)”,“返回與本源的親近”,法理也要尋根究底、追本溯源,法理就是返回法律的本源,法理就是法律的本源;“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使人思想純正、返璞歸真,這既是法治的根基,也是法治的宗旨,法理就是使人改邪歸正、信法不信邪;“一切藝術本質(zhì)上都是詩”,法律也是一種藝術,是“善良公平之術”;等等。法律的載體和具體是條文規(guī)則,但也是條條框框,它規(guī)范著人,也束縛著人,法治也會僵化,因而特別需要詩化,法理就是對法律、法治的一種詩化。詩性是一種悟性、靈性,法律需要詩性,才有領悟力和靈活性。否則,一切法律、哪怕是良法也會蛻變成僵死的法條,不能得到活靈活現(xiàn)的運用。在一個法治社會,沒有什么東西比法律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更直接更深刻的了,因此,法律、法治更需要詩化。這也可能是學法律出身的維科特別強調(diào)詩性的重要原因。法官也可以是詩人,也需要詩人的品質(zhì)。格雷厄姆·沃拉斯就認為:“我們最高法院一些法官的心中就應當有像詩人一樣的品質(zhì)”,“他們告訴我們,有必要用直覺的柔韌,來完善和修正智力的僵化,用一種理性的同情心,來聆聽宇宙的奧秘?!?57)參見[美]本杰明·卡多佐著:《法律的成長》,李紅勃、李璐怡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01頁。仔細讀讀霍姆斯、布蘭代斯、卡多佐等大法官的演講論著,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都具有詩人氣質(zhì),將一般人視為嚴格嚴肅的法律問題闡述得詩意盎然。這給人們展示了法律人和法律的另一面,詩化的一面,極好地改變了人們對于法律人的印象,也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于法律的認識。法律并不僅僅是刻板的規(guī)則,也有靈動的法理,法理是法律的精靈,法律因法理而靈動。一切靈動的東西都具有靈性,都富有詩意。法理應該是規(guī)范與詩意一體,厚重與空靈并舉。許多法理論著之所以徒有虛名,一個根本原因就是過于刻板和匠氣,缺乏應有的靈性和詩意。

      法律是人的行為規(guī)范,旨在規(guī)范人的行為,但法律要有效地規(guī)范人的行為,關鍵和前提是法律要內(nèi)化于心,只有法律內(nèi)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而法律要內(nèi)化于心,就應該詩化,因為詩更能陶冶人的心性,正如西方學者所說的:“內(nèi)在的美和完美的根本的生命力就是詩情。”富有哲理的哲學尚要詩化,即詩化哲學,法理也要詩化,也能詩化,因為法理歸根結(jié)底是道理,法理要有理講理,要入情入理,而入情才能入理,法理歸根結(jié)底也是“事情”,事情事情,是有事有情,要“感情用事”,不能無動于衷,所以法理的詩化就十分必要且作用極其重大。詩情是一種德育,“溫柔敦厚,詩之教也?!痹娗槭且环N溫情,能夠同情別人,而不會麻木不仁,冷漠無情,有些冤假錯案就是因此而產(chǎn)生的。詩情是一種豪情,豪情萬丈,能夠使人上升到豪邁的高度,一覽眾事小,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法官富有詩情,并在審判過程中能夠激發(fā)當事人的詩情,使當事人能夠近乎陶淵明那樣“不為五斗米折腰”,或者像蘇東坡那樣“千金散盡還復來”,那么他們就不會斤斤計較、相互爭執(zhí),而會握手言和、重歸于好,法治的目標就達到了,并且是通過無法勝有法或無訟勝有訟的詩性方式也即藝術方式達到的?!笆盎厝诵缘暮椭C正是詩的使命?!?58)席勒語,參見劉小楓:《詩化哲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30頁。

      有些時候,詩情比法律能更有效地定分止爭,特別是在法律調(diào)解過程中,不僅要曉之以理,示之以利,還要動之以情,這里的情就應該包括詩情。有時詩情比理性更有力量,理性有理說不清,詩情卻能以情感人。“詩能夠賜予人最需要的東西”,詩性更合人性,詩意更潤人心,詩情更入情入理。可能讀一首恰當?shù)脑姳刃x相關法律更有效,因為法律要有效,最終也要轉(zhuǎn)化為情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服人心者無外乎理。比如,既是法學家又是小說家的本哈德·施林克創(chuàng)作的小說《朗讀者》(后改編成同名電影),描寫的就是一個法律人米夏長期給被判終身監(jiān)禁的漢娜寄自己朗讀的磁帶,磁帶上錄有荷馬、歌德、海涅、凱勒、馮塔納、默里克、施尼茨勒、茨威格、卡夫卡、弗里施、勇桑、巴赫曼赫倫次等人的作品(59)這些篇目,反映了德國那些受過教育的、具有市民意識的人在文化上一種基本而巨大的訴求。,漢娜通過磁帶和書的逐字對比學會了閱讀和書寫,并且開始給米夏寫信。這讓漢娜重新找到了活著的意義和勇氣?!靶≌f講述了法律條文在回答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道德問題時的束手無策”,但同時也描述了一個屬于那種流芳百世的故事,為了找出自己到底能夠做些什么,人們會一遍又一遍地讀它。(60)參見克利斯托夫·施扎納茨對《朗讀者》的評論。電影《鋼琴師》中那位德國軍官,按照納粹法律,他完全可以處死那位鋼琴師,但他具有很高的藝術修養(yǎng),不僅放過了鋼琴師,而且予以接濟,使其得以死里逃生??梢哉f,是藝術喚醒了人的良知,良知促成了人的善舉。再如,高曉松因醉駕被判刑入獄,他之所以能夠認罪服法、真誠改造,與其說是法的作用,不如說是詩的教育,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61)高曉松:《不止房子:還有詩和遠方》,《廣州日報》2015年8月29日。這句詩的教育。這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媽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和我妹妹深受這教育。誰要覺得你眼前這點兒茍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適合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走不遠,一分錢沒有,那么就讀詩,詩就是你坐在這,它就是遠方。越是年長,越能體會我媽的話?!?62)高曉松:《不止房子:還有詩和遠方》,《廣州日報》2015年8月29日。既然“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那么,與之相適應的法律,也應該富有詩意,指向遠方。法律要具有預見性,就應指向遠方。詩意是一種審美、一種超越,教人往遠處看、往前方看,看到希望、看到未來,不必鼠目寸光、茍且偷生,旨在求真向善審美,這樣的法律才是人生向?qū)?、人間指南。謝林說:“不管是在人類的開端還是人類的目的地,詩都是人的女教師?!?63)劉小楓:《詩化哲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50頁。

      法律是化解人間紛爭的規(guī)則,是有限的規(guī)則應對無限的紛爭,當然會有不敷適用的時候,遇到疑難案件時尤其如此。這時候的法律適用猶如藝術,不僅需要詩人一般的藝術水平,而且需要詩人一般的想象力。人類社會不僅需要法治,而且需要詩意。真正的良法善治源自規(guī)則加詩意。沒有詩意的規(guī)則,沒有靈性,不夠靈活,會蛻化為刻板僵死的東西;沒有規(guī)則的詩意,虛無縹緲,不可捉摸,不可操作,兩者都不可能有良法善治。阿多諾說:“奧斯維辛之后,寫詩是野蠻的。”(64)這句話出自西奧多·阿多諾的一篇著作——《文化批判與社會》,后收入文集《棱鏡》。原文翻譯為中文是:“文化批判正面臨著文明與野蠻的辯證法的最后階段:奧斯維辛之后寫詩是野蠻的。這也是對這樣一種認識的侵蝕:今日寫詩何以是不可能的?!庇泻芏喟姹尽霸趭W斯威辛之后,寫詩是可恥的。”“在奧斯威辛之后,寫詩是野蠻的。”人們對它們的解讀見仁見智。我認為,阿多諾可能誤解了(寫)詩。寫詩不僅僅是歌花吟月、閑情逸致,或者長吁短嘆、無病呻吟,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催人向善,或者詩化人心、美化社會,這不僅是必要的,甚至可能比一味地哲學反思和社會批判更及根本,也更為有效。詩歌是野蠻的天敵,是抗拒野蠻的偉力。詩人多了,暴徒就少了;詩歌多了,暴力就少了;在詩的國度,不會有奧斯維辛集中營。在此,我們倒是可以這樣引申:“在刻板的法治之下,寫詩是溫馨的?!狈?理)不僅是科學,也是哲學;不但冷峻,也有溫情;不僅是技術,也是藝術;不僅是條文,也是詩文。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前我們的法律法學語言西化歐化,佶屈聱牙,晦澀難懂,不堪卒讀,有人甚至認為,這才是法律法學的標準或規(guī)范。我認為,這對于一個“唐詩宋詞元曲”的國度,語言文字文風淪落到這種地步,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應該的。我們要捫心自問的是,唐詩宋詞元曲以后,寫詩如何可能?法理可以詩化,可以富有詩意,可以用詩一般的語言表達,甚至本應如此,因為“不學詩,無以言”。我們既需要法學家詩人,也需要詩人法學家,還需要建立一門法詩學。

      感覺(悟)、意識、觀念、理念、思想、理論和詩情不僅是法理的幾種表現(xiàn)形式,而且是法理的幾個發(fā)展階段,恰好符合法理發(fā)展的內(nèi)在邏輯和自身規(guī)律——由感覺(悟)到意識(念)、由意識到觀念、由觀念到理念、由理念到思想、由思想到理論、由法理兼詩情直至情理交融。這是一個層層遞進、逐步明確、不斷接近法理并臻于完善的過程。

      猜你喜歡
      法理法治理念
      建筑設計應對低碳理念的相關思考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人大建設(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淺談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費導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檢察機關強化刑事訴訟監(jiān)督權(quán)的法理闡釋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進醫(yī)改
      中醫(yī)理念的現(xiàn)代闡釋
      治理下的法治與法治下的治理
      團結(jié)(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0
      講情理更要講“法理”
      沁源县| 黔西县| 海阳市| 三亚市| 桓台县| 秭归县| 普宁市| 丹凤县| 涿州市| 宿迁市| 阜城县| 广河县| 永兴县| 台东县| 镇原县| 灵山县| 滦南县| 项城市| 垣曲县| 南郑县| 临武县| 西华县| 绥德县| 牡丹江市| 石台县| 开阳县| 宁武县| 进贤县| 临城县| 泗阳县| 台北市| 栖霞市| 东海县| 海安县| 广昌县| 开鲁县| 弥渡县| 盐亭县| 金溪县| 博野县| 兴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