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技術詮釋學的文本轉向

      2021-08-10 10:35:06
      關鍵詞:海德格爾陳述文本

      吳 國 林

      (華南理工大學 哲學與科技高等研究所, 廣州 510640)

      技術對社會和人的發(fā)展具有直接的巨大作用,理解技術成為一個重要問題。目前已有海德格爾、伊德等國外學者對技術的詮釋學展開了初步研究,這些研究更多是從現(xiàn)象學角度著手的,顯然缺乏研究視角的豐富性和精細性。為此,有必要從文本視角對技術展開詮釋學分析。本文將探討技術在何種意義上能被詮釋學分析,討論已有技術詮釋學研究的不足,從文本角度對技術展開初步的詮釋學探討。

      一、技術何以能被詮釋學分析?

      技術是一個復雜的歷史現(xiàn)象。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最早把科學與技術進行了區(qū)分。他認為,科學是知識,技術是人們在生產活動中的技能。與科學相聯(lián)系的是自然物,與技術相聯(lián)系的是制作物。自然物(如樹、麥子)靠著自己的種子與力量而生長,體現(xiàn)了內在性原則;而制作物(如刀、斧頭)靠外在的力量而制造,體現(xiàn)了外在性原則。

      近代以來,在第一次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推動下,機器在工業(yè)應用中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機器拓展了人們對技能、技藝的看法,工具、機器和設備也被視為技術,可稱為“技術人工物”。與人類早期僅靠經驗就能制造的簡單工具不一樣,機器、設備必須依靠一定的科學知識或工藝知識才能制造出來。無疑,工具、機器和設備是人的技能的極大擴展,甚至遠遠超越人的身體直接產生的技能。這樣,滲透在物質生產過程的科學知識或工藝知識,也屬于技術,可稱為“技術知識”。特別是在當代,技術的發(fā)展有一定的自主性,有的技術創(chuàng)新來自技術知識的創(chuàng)新。簡言之,從古代到現(xiàn)代,技術概念從原來使用工具的技能,拓展到技術人工物和技術知識。

      從系統(tǒng)論來看,我們可以把技術的構成分為經驗性要素、實體性要素與知識性要素三類技術要素,(1)吳國林:《論技術本身的要素、復雜性與本質》,《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技術。經驗性要素是由經驗、技能、技藝等要素組成,主要強調技術與人的身體相關聯(lián),有身體的體驗性。實體性要素由生產工具、設備、機器、儀器、自動裝置等組成,主要強調技術具有直接變革物質世界的現(xiàn)實實踐能力,它能夠變革天然自然、人工自然或技術人工物。知識性要素由經驗數(shù)據(jù)、技術規(guī)則、技術規(guī)律、制造知識、行動知識等組成,主要強調現(xiàn)代技術受經驗數(shù)據(jù)、技術理論和科學的技術應用等的直接影響。研究技術要素,就是把技術看作一個系統(tǒng),就是相對靜止、客觀地闡明技術本身的基本結構。

      從系統(tǒng)論角度審視技術是一個共時的維度,我們還需要一個歷時的維度來審視技術,即從過程角度來考察技術。技術不僅是一個系統(tǒng),而且也是一個過程。以過程方式存在的技術,表明技術是一種實踐行為,技術要產生出對象或對對象產生作用。從過程來看,技術的實踐過程是從人的意向性開始,到制造出技術人工物,并且檢驗和實現(xiàn)技術的功能,同時還要檢驗技術的可靠性,讓技術是其所是。

      在當代科技條件下,實踐不僅僅是物質性、生產性的活動,還是人的意向直接驅動的物質性活動。當技術與人相結合之后,實踐成為“延展實踐”。這里有一個人與延展系統(tǒng)的連接即“人—機”接口:一種是基于計算機的“指控”,即人通過自己的手指敲擊鍵盤等,還包括通過語音的“聲控”來操作計算機,向電腦輸出自己的實踐意向;另一種是基于腦機接口的“心控”或“腦控”,人的實踐意念或想法通過腦機接口系統(tǒng)來實現(xiàn)對計算機與機器系統(tǒng)的控制,人只需“動腦”,相當于“從腦海中延展”出來的實踐。

      著名技術哲學家米切姆(C.Mitcham)從功能角度認為存在四類技術:(2)C. Mitcham, 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161—266.一是作為客體(object)的技術,它是人類制造出來的物質人工物,比如衣物、器具、裝置、工具、設備、自動機等;二是作為知識(knowledge)的技術,它是技術的顯現(xiàn),自然知識與自然物體有關,技術知識與人工物有關,技術物體的信息或數(shù)據(jù)也屬于技術知識;三是作為活動(activity)的技術:包括精巧的制作、設計、勞動、維修、發(fā)明、制造和操作等;四是作為意志(Volition)的技術,包括意愿、動力、動機、渴望、意圖和抉擇。

      意向性是技術不同于自然科學的顯著特點。米切姆專門將“作為意志(Volition)的技術”看作技術的一個類。基于筆者對技術知識的分類(見本文第三部分),(3)吳國林:《論分析技術哲學的可能進路》,《中國社會科學》2016年第10期。在技術設計之前與設計過程中,人們都有各種各樣的動機、想法、意愿、渴求、意向和目的等,但是,一旦選擇某種設計思路,受“基本設計知識”的影響,受“理論工具”(如科學理論、技術理論和技術規(guī)律等)“行動知識”的影響,意志就不再是任意的。在技術知識中,基本設計知識、基本理論工具和行動知識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和相互協(xié)調的。比如,人們可以大膽想象,但必須受到現(xiàn)實技術條件和理論工具的制約。技術中的意志一是體現(xiàn)在作為基本設計知識的“意志知識”中;二是體現(xiàn)在“工具—目的知識”中,即在技術人工物的制造或生產過程中,選擇用何種手段來實現(xiàn)目的。

      基于上述對技術的討論,這樣的技術能夠被詮釋學研究嗎?

      詮釋學的核心是理解問題,當然,任何技術都涉及理解問題,如果技術不能被理解,那么,技術的使用和應用就會存在問題。對技術的理解,不僅要關注技術是什么,而且要關注技術的使用與意義(包括社會意義)等。詮釋學(hermeneutics)有許多種界定,并沒有共識,更是一種家族相似。詮釋學的國內譯名也較多,還有解釋學、闡釋學、釋義學等譯名。筆者認為,德文版維基百科的界定較為簡潔:詮釋學是關于文本與理解的詮釋(Interpretation)的理論。(4)https://de.wikipedia.org/wiki/Hermeneutik.

      詮釋學最早起源于對《圣經》與《羅馬法》的理解與解釋,關注的是如何理解與解釋經典文本。一般認為,《圣經》等經典文本中包括了真理。早期的詮釋學以施萊爾馬赫和狄爾泰為代表,以一般的人文文本為研究對象,從方法論和認識論角度展開研究。施萊爾馬赫將詮釋學從經典文本轉向一般文本,其區(qū)別在于:經典文本是有真理的,而一般文本不一定有真理。于是,詮釋學從追求文本之真理轉向作者的原意。施萊爾馬赫將詮釋學從特殊詮釋學轉向一般詮釋學,這是詮釋學的第一次轉向。

      究竟是文本、作者重要,還是詮釋者(讀者)重要,這是一個基本問題。海德格爾強調“此在”(詮釋者)的優(yōu)先地位,詮釋者擁有前見,詮釋總是詮釋者的詮釋。任何理解總是人的理解,海德格爾從“此在”來展開研究,將理解作為存在的方式,形成了本體論詮釋學。海德格爾將詮釋學從方法論、認識論轉向本體論研究,從文本世界轉向此在的生存世界,這是詮釋學的第二次轉向。

      面對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面對資源、環(huán)境與社會正義等全球性問題,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智慧”(phronesis)成為一個重要概念,強調實踐參與。伽達默爾十分重視實踐智慧與實踐哲學,詮釋學發(fā)生了從本體論哲學轉向實踐哲學的第三次轉向。(5)洪漢鼎:《當代西方哲學兩大思潮》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457—459頁。

      在這三次轉向中,詮釋學的對象都是文本以及對文本的理解,只不過從特殊文本、一般文本擴展到“此在”(人)這一文本,而實踐智慧仍然關注人如何與世界打交道的問題。實踐智慧是當代詮釋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而原先詮釋學研究的文本、作者與意義等仍然是研究主題。哲學詮釋學強調實踐智慧,關注“應當怎樣”和“如何做”,事實上,只有自然等對象搞清楚了,揭示了自然之真及其規(guī)律,我們的實踐才會更加有效,這就意味著“實然”陳述與“應然”陳述是統(tǒng)一的,而且統(tǒng)一在實踐的基礎之上。

      從方法論、認識論(文本)轉向本體論(此在),然而又轉向何處呢? 在筆者看來,詮釋學正在發(fā)生第四次轉向,即轉向自然的詮釋學研究,形成自然詮釋學。自然包括天然自然與人工自然。天然自然將從宏觀世界走向微觀世界,或從經典世界走向量子世界。人工自然是受到科學技術改造的自然,對人工自然的詮釋學研究,必然包括對科學與技術的詮釋學研究。第四次轉向的詮釋學將形成科學詮釋學和技術詮釋學。

      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等學者早就注意到科學與技術的詮釋學問題。

      在海德格爾這里,理解是一個本體論問題,理解成為此在的存在方式。理解事物就是理解者(此在)以自己的存在方式讓事物顯現(xiàn)出來。正如海德格爾說:“此在的現(xiàn)象學就是詮釋學?!?6)[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修訂譯本),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年,第44頁。海德格爾從此在來闡明自然科學的詮釋學性質,他說:“唯當此在存在,才‘有’真理。唯當此在存在,存在者才是被揭示被展開的。唯當此在存在,牛頓定律、矛盾律才在,無論什么真理才真?!?7)[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修訂譯本),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第260頁。伽達默爾從理解的普遍性認識到“一切科學都包含著詮釋學的因素”(8)[德]伽達默爾:《詮釋學Ⅱ——真理與方法——補充和索引》(修訂譯本),洪漢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555頁。。伽達默爾指出,“詮釋學本來的任務或首要的任務就是理解文本”(9)[德]伽達默爾:《詮釋學Ⅰ——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修訂譯本),洪漢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529頁。,但是,不限于文本,他將理解、解釋與應用統(tǒng)一起來。意大利詮釋學家貝蒂(E. Betti)認為文本是“富有意義的形式”,即精神的客觀化物。語言、文字、造型、藝術的象征、音樂的表象、人的行為以及房屋、花園、橋梁、工具等,都可以說是精神的客觀化物(10)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fā)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203頁。,都是人的精神所創(chuàng)造和體現(xiàn)的東西。

      正是因為理解的普遍性,詮釋學適用于任何學科。著名科學哲學家波普爾、庫恩都主張科學理論總是需要詮釋的。研究量子力學詮釋學的著名學者希蘭(P. A. Heelan)認為,屬于生活世界的存在物不僅是文化對象,還包括自然的和技術的對象,它們都是海德格爾意義上的存在者。(11)P. A. Heelan,“The Scope of Hermeneutics in Natural Science”, Studies in History & Philosophy of Science (Part A),29,(2),(1998):273—298.

      在科學詮釋學視域中,天然的自然界(經典世界與量子世界)正是科學家面對的最原始的文本世界,如黃小寒指出,“自然之書”是自然科學最重要和最原始的文本。(12)黃小寒:《“自然之書”讀解——科學詮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第173頁。曹志平提出,自然科學中有三類科學文本,第一類是用數(shù)學語言“寫成”的文本,第二類是對實驗及其對象的描述與說明構成的文本,以及介于前兩類之間的第三類科學文本。從科學解釋來看,存在的“基本文本”是“由數(shù)學和其他符號構成的形式系統(tǒng),以及描述和說明經驗現(xiàn)象的科學事實”(13)曹志平:《理解與科學解釋——解釋學視野中的科學解釋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第162—163頁。。在筆者看來,在量子世界中,量子文本包括四個層次的文本:由量子科學知識體系構成的“量子理論文本”,由科學儀器與科學實驗構成的“量子經驗文本”,量子世界本身構成的“原初量子文本”,由人的意向、量子理論與量子世界共同創(chuàng)造的“量子技術文本”。(14)吳國林、葉漢鈞:《量子詮釋學論綱——兼論公共闡釋》,《學術研究》2018年第3期。對量子科技的詮釋學研究,將形成量子詮釋學。(15)吳國林:《超驗與量子詮釋》,《中國社會科學》2019年第2期。

      承認科學的詮釋學研究,自然將導致對技術的詮釋學研究?,F(xiàn)代技術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科學的,沒有離開科學的現(xiàn)代技術。無疑,技術本身有自主性,就如從電子管發(fā)展到晶體管、集成電路,這正是技術發(fā)展的邏輯。但是,近代科學革命以來,技術總是與科學有緊密的聯(lián)系。沒有科學的滲透或介入,技術只能是古代或前現(xiàn)代的技術。當代技術及其技術人工物必然是科學的直接或間接的產物。離開了基于技術的科學儀器,人們不能夠準確地認識自然。從科學理論的檢驗來看,科學的真理性必須得到技術構成的實驗的檢驗。在某些情況下,技術的發(fā)展的確得益于技術自身的創(chuàng)新,但是,從更深層次來看,技術的創(chuàng)新總是離不開科學的基礎性作用,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離不開基礎科學的原創(chuàng)性研究。

      海德格爾早就對錘子、銀盤、橋、技術、藝術作品等進行了現(xiàn)象學分析,這就是技術的詮釋學分析。技術、錘子、藝術品等成為人(此在)的存在方式,這也是人對技術、錘子、藝術品等的理解。伽達默爾對藝術品、伊德對儀器等技術展開了詮釋學研究。簡言之,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等所研究的人工物,大多較少有現(xiàn)代科學的滲透。筆者對當代技術人工物進行了初步的文本視角的詮釋學分析(16)吳國林、劉小青:《技術人工物的詮釋學分析》,《學術研究》2021年第2期。吳國林、劉小青:《技術人工物何以是藝術品?》,《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吳國林、葉漢鈞:《量子詮釋學論綱——兼論公共闡釋》,《學術研究》2018年第3期。,也專門對鋼琴進行了詮釋學討論,獲得了一些有意義的研究成果??梢姡且驗楫敶夹g需要被理解,技術詮釋學正在成為一個新的學術成長領域,有著光明的未來。

      二、技術詮釋學研究存在的問題

      海德格爾開啟了技術詮釋學的研究。他對技術本質、壺、橋等的分析,是現(xiàn)象學的,也是詮釋學的。在海德格爾看來,技術是一種展現(xiàn)方式,并參與到人、事物、自然與世界的關系中?,F(xiàn)代技術與過去技術有很大的不同,現(xiàn)代技術日益成為唯一決定事物與世界的重要因素,世界正在被純技術所構造。

      為了認識技術的本質,海德格爾從“山脈”與“性情”來引入“座架”(Ge-stell)概念,他說:“源初地把群山展開為山的形態(tài),并且貫通著起伏毗連的群山的東西,是聚集者,我們稱之為山脈。我們的這樣那樣的情緒方式由之得以展開的那種源初聚集者,我們稱之為性情。現(xiàn)在,我們以‘座架’一詞來命名那種促逼著的要求,正是這種要求把人聚集起來,使之去訂造作為持存物的自行解蔽的東西。”(17)孫周興:《海德格爾選集》下卷,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第937頁?!白堋薄狦estell,也譯為“構架”“集置”等。該詞的前綴“Ge-”是指“聚合、聚集”之意,“Stell”源于動詞“stellen”, stellen的主要含義有:設置、校準、安排、布置、算出、逮住、捕獲。 “Gestell”的基本含義是,將設置、安排、捕獲等聚集在一起。海德格爾采用“Gestell”作為技術的本質,意在闡明將人與其他存在者“聚集”在一起,處于相互“設置”“捕獲”“責令”“解蔽”的關系中。技術成為一種“促逼”“擺置”自然與人的“座架”。促逼是指一種強行索取的方式,它強迫事物進入非自然狀態(tài)。擺置是指將多維事物限定在一維向度上,并從一維去掌控。正如海德格爾強調的,“座架的作用在于:人被座落在此,被一股力量安排著、要求著,這股力量是在技術的本質中顯示出來而又是人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18)孫周興:《海德格爾選集》下卷,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第1307頁。。海德格爾對技術本質的闡釋都是圍繞人的生存來展開的。人借助技術來展開。在海德格爾看來,現(xiàn)代技術作為一種促逼性的顯現(xiàn),在座架的作用下,人與物都被遮蔽了,那么,技術就必然極其危險。海德格爾提出用“詩意的棲居”來逃脫技術之“座架”,讓人與事物回到本真狀態(tài)。他說:“‘詩意地棲居’意味:置身于諸神的當前之中,受到物之本質切近的震顫。此在在其根基上詩意地存在。”(19)孫周興:《海德格爾選集》上卷,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第319頁。就是要把地當做地,把自然事物當作自然事物,切近事物的本質狀態(tài)。

      海德格爾考察了古希臘“銀盤”的制作與存在方式。在古希臘人那里,一個銀盤的產出與四種“原因”有關:其一是“質料因”,它是用來制作銀盤的銀材料;其二是“形式因”,就是銀盤這種祭器的外形;其三是這個銀盤的運用場合或存在的目的,如“祭祀”,通常稱之為“目的因”;其四是銀匠,他是制作這個銀盤的人,通常稱為“動力因”。

      古希臘產出銀盤的技術并不是要消滅上述“四因”,反而是讓四種原因交相輝映。在這只銀盤上,人們能夠看到銀質之光彩、盤形之優(yōu)美、祭祀之神秘、匠人之心靈,四者既有各自的獨立性,又相互融為一體。顯然,這樣的藝術是海德格爾期待的,現(xiàn)代技術卻是不能這樣呈現(xiàn)的。海德格爾稱這樣的“藝術”為“詩意地棲居(Wohnen)”。如何才能獲得棲居呢?在海德格爾看來,橋梁、工廠、體育場等是建筑物,而不是居所。筑造以棲居為目標,只有通過筑造才能獲得棲居。 “筑造”可以追溯到古高地德語詞buan,意味著棲居。筑造,即buan,bhu,beo,也就是德語的“是”(bin)。我是和你是的方式,即我們人據(jù)以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乃是Buan,即居住。(20)孫周興:《海德格爾選集》下卷,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第1190頁。居住,也表示存在。即是說,“存在”“居住”和“筑造”就是同一個意思的三種表達方式,或者說,三者是統(tǒng)一的。海德格爾認為“筑造”有三種涵義:“一、筑造乃是真正的棲居。二、棲居乃是終有一死的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三、作為棲居的筑造展開為那種保養(yǎng)生長的筑造與建立建筑物的筑造?!?21)孫周興:《海德格爾選集》下卷,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第1191頁。

      海德格爾通過天、地、神、人“四方”構造了“四重整體”。他說:“終有一死的人通過棲居在四重整體中存在。但棲居的基本特征乃是保護。終有一死者把四重整體保護在其本質中,由此而棲居。相應地,棲居著的保護也是四重的?!?22)孫周興:《海德格爾選集》下卷,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第1193頁。

      海德格爾用“四重整體”來分析“橋”,以闡明人在四重整體中如何棲居。他說:“橋‘輕松而有力地’飛架于河流之上。它不只是把已經現(xiàn)成的河岸連接起來了。在橋的橫越中,河岸才作為河岸而出現(xiàn)……橋把大地聚集為河流四周的風景……河水也許寧靜歡快地不斷流淌,……而橋已經為天氣及其無常本質作好了準備……橋讓河流自行其道,同時也為終有一死的人提供了道路,使他們得以往來于兩岸?!瓱o論終有一死的人是牢記還是遺忘了這種飛架的橋面道路,總是已經在走向最后一座橋的途中的他們都在根本上力求超越他們的習慣和不妙,從而把自己帶到諸神的美妙面前?!瓨蛞云浞绞桨烟臁⒌?、神、人聚集于自身?!?23)孫周興:《海德格爾選集》下卷,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第1195—1196頁。

      海德格爾也從“四重整體”闡釋了壺之本質。他說,壺之本質的這種本己因素決不是由制造所制造出來的?!皦刂摽諞Q定著任何置造動作。器皿的物性因素絕不在于它由以構成的材料,而在于有容納作用虛空?!?24)孫周興:《海德格爾選集》下卷,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第1169頁。這與老子第十一章所說的“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老子·第十一章》)有一致之處,這表明“空”對于“有”的重要作用。

      從壺里傾倒出來,就是饋贈。壺之壺性在傾注之贈品中成其本質。在贈品中有泉。在泉水中,天空與大地相聯(lián)。于是,在壺之本質中,總是棲留著天空與大地。壺之贈品時而也敬神。在作為祭酒的傾注之贈品中,諸神以自己的方式逗留著?!霸趦A注之贈品中,同時逗留著大地與天空、諸神與終有一死者。這四方是共屬一體的,本就統(tǒng)一的。它們先于一切在場者而出現(xiàn),已經被卷入一個唯一的四重整體?!?25)孫周興:《海德格爾選集》下卷,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第1173頁。由此,海德格爾認為:“壺的本質乃是那種使純一的四重整體入于一種逗留的有所饋贈的純粹聚集?!?26)孫周興:《海德格爾選集》下卷,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第1174頁。處于棲居之中的壺,與在工業(yè)中盛水的容器,甚至是盛核廢水的容器,極為不同。壺用于棲居,為人而存在和制造。而盛工業(yè)用水或核廢水的容器乃是制造出來的,并不直接關乎人,甚至是有違人本質的存在。盛工業(yè)用水或核廢水的容器對材料有要求,否則不能達到容器的目的。如果材料不達標,還會發(fā)生事故。棲居之中的壺,對材料也有要求,但是,更多是為了人的詩意的棲居這一目的。如紫砂壺用于泡茶有其獨特之處。

      海德格爾通過技術的上手(zuhandenheit)對錘子進行的分析顯示了其獨特的詮釋學視角。當我們使用錘子非常熟練時,錘子本身揭示了錘子特有的“稱手”,我們也忘記了錘子的存在,這就是上手狀態(tài),這是一種本體論狀態(tài)或處于實踐關系。而當器具出現(xiàn)了毛病,或使用它不熟練時,它就處于在手狀態(tài),這是一種認識論狀態(tài)。對錘子的理解,就是理解者在使用錘子的過程中將錘性顯現(xiàn)出來。他說:“切近的上手事物的特性就在于:它在其上手狀態(tài)中就仿佛抽身而去,為的恰恰是能本真地上手。”(27)[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修訂譯本),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第82頁。

      從天、地、神與人的四重整體闡釋橋、壺等的本質,從“上手”狀態(tài)闡釋錘性,這都是海德格爾對器物進行的詮釋。然而,橋不同于壺與錘子,因而其本質不同;壺也不一定要去敬神;橋和壺也不同于其他的技術人工物;錘子也不一定用來非常熟練,因此,都用天、地、神、人的四重整體,或用“上手”狀態(tài)來闡釋不同的技術人工物的本質,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這樣的分析并沒有揭示出不同的具體技術人工物的本質(如手機、槍、電腦等)。

      1990年伊德出版的著作《技術與生活世界:從伊甸園到塵世》是關于技術詮釋學的一部重要著作。在這部著作中,他關注生活世界的本體論,主張技術化科學,認為技術具有意向性,提出儀器的詮釋學性質和儀器實在論。在技術的現(xiàn)象學中,他討論了人、技術與世界的四種關系:體現(xiàn)性關系、詮釋學關系、背景關系與改變關系。(28)吳國林:《后現(xiàn)象學及其進展》,《哲學動態(tài)》2009年第4期。當技術與世界結合在一起時,人與世界的關系就是詮釋學關系。這部著作對研究當代量子技術詮釋學具有啟發(fā)意義。

      在伊德看來,儀器不僅在知識論上有重要價值,而且具有本體論意義的先在性。儀器是顯現(xiàn)科學對象的物質基礎?,F(xiàn)代技術—科學的發(fā)展就是一種物質性詮釋學,科學依賴儀器等物質性手段來詮釋。伊德說:“實驗室不僅是準備刻寫的地方,而且是對象——科學對象——所在之處以及使之可讀之處。正是在這種準備之中技術建構才發(fā)生?!?29)[美]唐·伊德:《讓事物“說話”:后現(xiàn)象學與技術哲學》,韓連慶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5頁。他將物質性詮釋學看作是深刻的詮釋學的知識論,認為物質性詮釋學展開了科學技術實踐,文字詮釋是局限的和片面的,這對人文學科的發(fā)展同樣具有意義。

      伊德強調儀器的詮釋學,但是,對于海德格爾開創(chuàng)的此在的技術詮釋學,并沒有因此得到整體推進。國內學者對技術詮釋學也有研究,主要是從海德格爾的現(xiàn)象學展開的。比如,趙樂靜于2009年出版《技術解釋學》,研究了技術知識、技術活動和技術人造物的解釋學,對工具的“上手”“在手”狀態(tài)以及技術理解的“前結構”與解釋學循環(huán)進行了討論。他是從本體論詮釋學的視角,探討了詮釋學在何種意義與何種程度上適合于技術問題,其基本框架是海德格爾的技術詮釋學思路。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古代有豐富的詮釋學思想。自漢代以來,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詮釋系統(tǒng),構成了訓詁學、考證學、文字學、音韻學等經學詮釋方法。比經學更早的中國古代的詮釋學思想是對器的詮釋,道與器及其關系成為中國哲學或中國經典詮釋學的重要主題。事實上,海德格爾對壺的闡釋,明顯受到了老子對器的詮釋的影響。

      海德格爾把技術看作是“座架”,僅看到了技術的消極方面,而且用詩意的棲居來解決技術的強力意志。在筆者看來,還需要從文本角度來看技術,既看到文本作為知識傳播的積極性,還要看到文本的人文性,它是精神的客觀化物。隨著科技水平的日益精進,人們就愈追求在技術之上的藝術的精神境界和終極關懷,技術人工物作為技術與藝術深度融合的產物,也就成為藝術品了。(30)吳國林、劉小青:《技術人工物何以是藝術品?》,《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從精神的創(chuàng)造成果來看,制度當然是人類的精神創(chuàng)造的。比如,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市場經濟制度、公有制經濟制度等等。即是說,我們要從文本與精神的客觀化物兩個方面來回應技術的異化。文本的視角,就是強調技術是一個特殊的知識系統(tǒng),應加強技術的傳播與轉移,充分肯定技術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通過知識的共性在國際上形成共識,以便對技術的不利方面采取共同的行動,因為技術是全球性的,而不是區(qū)域的。

      總之,國內外關于技術詮釋學的研究,主要是將技術作為一個工具,從使用與轉變的角度來展開考察。海德格爾的座架、壺與橋等的四重整體分析,伊德的儀器分析,基本上屬于現(xiàn)象學的分析,也屬于哲學的論證,屬于詩化的哲學,客觀地講,前提與結論之間的邏輯連接并不具有必然性或更大的確定性,而是“詩話”與“想象”的連接。對于當代技術,特別是量子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自動化技術、新材料技術、3D打印技術、高能核技術等建立在當代科學基礎之上的高新技術,顯然無法用“天、地、神、人”的四重整體來展開分析,但是,對它們的理解又是必須的,因此,當代技術的詮釋學研究需要有一個文本維度,需要從分析哲學視角展開新的探索。如海德格爾所說:“‘語詞破碎處,無物存在’——指點出詞與物的關系,它指明,詞語本身就是關系,因為詞語把一切物保持并且存于存在之中。倘沒有如此這般的詞語,那么物之整體,亦即‘世界’,便會沉入一片暗冥之中?!?31)孫周興:《海德格爾選集》下卷,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第1079頁。離開了語言與文本,我們難以認清技術。從文本出發(fā)詮釋技術,將開辟出新的研究進路。

      三、技術文本的基本性質

      從文本角度來研究技術,我們有必要討論一下文本的含義。利科爾將“文本”定義為“任何由書寫所固定下來的任何話語”。(32)[法]保羅·利科爾:《解釋學與人文科學》,陶遠華等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8頁。話語總會有主體,文本所表達的是說話者的意圖和所意指的意義,因此,文本具有主體性。話語所涉及的領域是整個世界,這個世界構成了文本的境域。(33)潘德榮:《詮釋學導論》,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51頁。貝蒂擴展了文本,主張文字、造型、房屋、花園、橋梁、工具等都是精神的客觀化物,它們都屬于文本。

      技術包含經驗性要素、知識性要素和實體性要素,它們分別形成不同的技術文本,可分別稱為技術經驗文本、技術知識文本和技術人工物文本。(34)吳國林、劉小青:《技術人工物的詮釋學分析》,《學術研究》2021年第2期。技術經驗文本是對經驗、技能、技巧等的描述,技術知識文本主要是技術設計、技術理論和技術行動等形成的文本,技術人工物文本就是工具、儀器、設備、自動裝置等技術人工物形成的文本。一般情況下,經驗性要素不同于知識性要素與實體性要素,但是,從文本出發(fā),技術經驗文本可以納入技術知識文本中。

      基于當代技術的發(fā)展和各種技術知識的分類比較,筆者將技術知識分為基本設計知識、理論工具和行動知識三大類。基本設計知識分為功能知識、結構知識、定量數(shù)據(jù)、材料知識、社會—技術知識、意志知識,理論工具分為技術規(guī)則、技術規(guī)律、技術原理,行動知識分為工具—目的知識、制造知識、技術訣竅。技術知識經過技術實踐之后,形成技術人工物,構成技術知識的雙三角形模型。(35)吳國林:《超驗與量子詮釋》,《中國社會科學》2019年第2期。

      技術經驗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用文字或符號表達的顯性經驗,可稱為顯性技術經驗;另一類是無法用文字、符號表達或難以言說的隱性經驗,可稱為隱性技術經驗。從文本出發(fā),顯性技術經驗可以納入技術知識文本,而隱性技術經驗可以納入技術行動知識。因為難以言說的技術經驗,可以通過主體的肢體示意或具體的操作來示意。顯性與隱性技術經驗作為文本,體現(xiàn)了主體性,即總是主體的經驗。隱性的難言知識納入技術訣竅之中,通過具體的技術實踐來表達或傳遞。比如,學習駕駛汽車時,除了師傅的示范之外,更需要駕駛者自身的體驗。駕駛汽車不是一個理論問題。一個不到十歲的小孩,因為經常坐在駕駛室中看到自己父親開車,也領悟到如何開車的技巧,終有一天偷偷將汽車開上路。

      可見,技術文本可分為兩類:技術知識文本和技術人工物文本,技術知識文本包括了技術經驗文本。為方便,筆者將技術知識文本簡稱為“技知文本”,技術人工物文本稱為“技物文本”。將技術文本分為技知文本與技物文本,這是狹義的技術文本。廣義的技術文本,除了技知文本與技物文本之外,還包括技術世界和自然界。從人類歷史發(fā)展來看,技術先于科學。人類世界總包括許多工具、設備等物質性的東西,也包括一些生產、生活的技術經驗,還包括有關工具、設備等使用的規(guī)則等,它們構成了一個技術世界。自然界包括經典世界和量子世界。自然界和技術世界是技術文本的基礎。沒有自然界,我們無法獲得相應的經典材料與量子材料,就無法生產出經典或量子的技術人工物。

      技術文本拓展出詮釋學研究的新空間,它具有如下性質:

      (一)技知文本是技物文本的基礎

      技術知識有豐富的結構。在筆者提出的雙三角形模型中,基本設計知識、理論工具與行動知識相互作用,技術知識經過行動知識并通過技術實踐,轉變?yōu)榧夹g人工物。技術行動知識與技術實踐是相互統(tǒng)一的,技術行動知識是內在的,而技術實踐是外在的,技術實踐根據(jù)技術行動知識而發(fā)生和顯現(xiàn)。從文本的角度看,技術實踐表達為技術行動知識的文本。

      從文本來看,行動知識文本是技術實踐的直接起點,技物文本是技術實踐的終點。通過技術實踐,技知文本轉變?yōu)榧嘉镂谋?。技知文本是技物文本的基礎,沒有技術知識,就無法形成技術人工物。

      在科學詮釋學的研究中,科學知識構成科學理論文本,科學儀器與科學實驗構成科學經驗文本??茖W理論文本與科學經驗文本成為科學理論與科學實驗相互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對于技術詮釋學的研究來說,技知文本與技物文本構成了技術整體具有因果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

      為方便,本文將基本設計知識文本簡稱為“設計文本”,行動知識文本簡稱為“行動文本”,理論工具文本簡稱為“理論文本”?;诨局R的結構,可以形成技術文本的雙三角形模型(圖1)。

      圖1 技術文本的結構

      (二)技術文本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tǒng)一

      技術文本由技知文本與技物文本構成。從技術陳述來看,技術文本是由技術陳述構成的。技術陳述可以分為三類陳述:描述性陳述,規(guī)范性陳述和因果關系陳述。(36)吳國林:《論分析技術哲學的可能進路》,《中國社會科學》2016年第10期。描述性陳述是對技術的狀態(tài)、結構、要素、客觀性質、功能等進行真實的描述,也是技術事實陳述,可見,技術的描述性陳述是確定的。規(guī)范性陳述是對技術行為或行動的目的、意向、企圖等的描述,是技術“應然”陳述,或“應”陳述。因果關系陳述是指技術中廣義或狹義的因果關系,如規(guī)律陳述、規(guī)則陳述、手段—目標陳述、運行原理陳述等,如手段—目標陳述,是描述通過什么手段實現(xiàn)目標。

      對于技術陳述,我們不關心它是否是真的,而是關注它是否具有實踐意義,它對自然或人工自然是否有效。即技術陳述是一個有效性(effectiveness)的問題,而不是一個真假的問題。技術陳述可以采用三值邏輯,技術陳述的有效性可具體表達為:有效、無效、不確定等有效值。(37)吳國林:《論分析技術哲學的可能進路》,《中國社會科學》2016年第10期。

      一般來說,技術的描述性陳述與因果關系陳述都是確定的和客觀的,當然是有效的。而技術的規(guī)范性陳述屬于應然與可能范圍,具有不確定性。比如,“李四的病應該用CT進行檢查”,如果李四的病不用CT掃描進行診斷,有可能不清楚其病因,這就不利于找到生病的真正原因;也有這樣的可能,即使用了CT掃描進行診斷,也無法找出李四的病因,因而,該陳述就是不確定的。

      雖然技術人工物是由要素、結構與功能構成的,具有一定的確定性,但是,任何技術都有風險,這種風險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這是技術風險問題,意味著技物文本還具有不確定性。對于量子技術人工物來說,微觀客體(如電子、光子等)本身滿足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具有不確定性,這增加了量子技術人工物的不確定性;但是,微觀客體遵從薛定諤波動方程,這又是一種確定性。

      可見,在具體的技術活動中,既有技術的描述性陳述與因果關系陳述,也有規(guī)范陳述,技術文本就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tǒng)一。

      (三)技術文本僅是一個階段的文本,還有待完成

      對于技術文本的理解,不能僅停留在技知文本的狀態(tài),也不能停留在技物文本的狀態(tài),而是要將技術文本應用于實際,進而改造世界。如果技術文本僅到了技物文本的狀態(tài),這僅是完成了部分的技術文本,技物文本還有待完成。

      伽達默爾從詮釋學角度揭示文本的本質說:“‘文本’在此必須被理解成一個詮釋學的概念。這就是說,不要從語法學和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待文本,亦即不要把它看作是完成品?!?38)[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第Ⅱ卷(修訂譯本),洪漢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411頁。這是一個經典的關于文本的詮釋學定義。他還說:“‘文本’這個概念本質上是從兩種聯(lián)系進入現(xiàn)代語言中的。一方面是作為人們在布道和教會學說中進行解釋的圣經的文本,因而文本是一切注釋工作的基礎,而一切注釋工作都是以信仰真理為前提的?!谋尽@個詞另一種自然的用法是我們在與音樂聯(lián)系中遇到的。在音樂中,文本是歌唱藝術的文本,音樂詞義解釋的文本,就此意義而言,文本并非預先給定的東西,而是從歌唱過程中產生的東西?!?39)[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第Ⅱ卷(修訂譯本),洪漢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410頁??梢姡み_默爾的文本分為兩種:一是有真理內容的文本,這種文本的形式是固定的;二是通過實踐形成的文本,這種文本不是預先固定的,而是形成的。就以音樂來說,音樂先是樂譜,然后才是現(xiàn)場的演奏;盡管有樂譜,但是,現(xiàn)場演奏產生出了不一樣的意義,因而才有著名音樂演奏家。同一樂譜,不同的樂器將產生不同的意義。在伽達默爾看來,音樂的文本沒有固定。從這一意義出發(fā),藝術的文本也不是固定的,比如,繪畫、木藝、元青花陶瓷等。量子系統(tǒng)具有客觀性,但是量子系統(tǒng)并沒有完成,它是一種實踐過程形成的文本。

      成功制造出的技術人工物,即技物文本,雖然其“文字”(要素、結構與功能)是固定的,但不同的使用者將會發(fā)現(xiàn)同一技物文本的不同的意義,即對外部世界產生不同的作用效果,有不同的有效性,或得到不同的有效值。比如,對于同樣的技物文本(如同樣配置的計算機),不同的詮釋者將會獲得不同的效果(如有的將計算機用來進行信息處理,有的用來開發(fā)新的軟件,有的用來玩游戲等),技物文本產生不同的價值和意義。

      技術人工物作為文本并沒有完成,而是一個需要實踐或使用的文本,正如音樂作品一樣。經過設計和制造形成的技術人工物,只是技術的一部分,還沒有完成,只有經過實踐之后,技術才成為一個完成的東西。

      比如,要理解錘子這一技物文本,就需要在錘子的使用中得到理解,在熟練的使用者手中,錘子的使用就是一件輕松愉快之事,錘性就得到顯現(xiàn);如果被一位不熟練的使用者使用,錘性難以得到彰顯。要理解計算機技物文本,首先需要一定的基礎科技知識,還需要有專業(yè)人員對計算機進行解釋,比如,解釋它是由什么構成,組成什么結構,有什么功能,特別要解釋它的中央處理器芯片CPU處于哪一代,甚至其顯卡、顯示器、鍵盤等。計算機好不好,關鍵是它的使用情況,是否能夠做出高性能的工作,其硬件與軟件是否可靠,與其他軟件是否容易沖突,等等。如果得到一位計算機專業(yè)的使用者的使用,那么,計算機的性能就能得到更好地發(fā)揮,否則,計算機的性能無法得到高水平的顯現(xiàn)。

      雖然我們僅分析了技物文本,實際上卻是對技術文本的分析,因為技術文本中與使用者直接聯(lián)系的只是技物文本,使用者并不需要知道技物文本來自什么樣的技知文本,而只是關注其使用,發(fā)現(xiàn)其新的意義??梢?,對于技術文本的理解與解釋、使用是統(tǒng)一的,而且使用是對技物文本確定性的完成,即使得技物文本具有確定的意義。

      (四)技術文本的真理性

      技術詮釋學的目的在于獲得技術文本所揭示的真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真理觀為我們認識技術文本的真理提供了積極啟示。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xiàn)實性或非現(xiàn)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4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7—138頁。我們可以理解為以下三點:第一,人的思維的真理性應該從人的實踐方面來理解,因為實踐只能是人的實踐,沒有離開人的實踐。第二,人的思維的真理性,要在現(xiàn)實性和力量中得到證明。第三,馬克思談到在實踐中證明真理,但是他決不是把實踐僅僅當作檢驗真理的手段,而是強調在實踐(過程)中,真理本身也在形成和實現(xiàn)中,這正說明了思維的真理性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蛘哒f,在實踐過程中,思維的真理性得到了形成和顯現(xiàn),實踐的過程就是真理的形成和顯現(xiàn)?;隈R克思主義的實踐真理觀,可以將真理分為實踐形態(tài)的真理與認識形態(tài)的真理的結合。實踐形態(tài)的真理就是實踐本體論的真理,認識形態(tài)的真理就是實踐認識論的真理,這兩種真理統(tǒng)一為實踐真理。(41)吳國林:《超驗與量子詮釋》,《中國社會科學》2019年第2期。

      把事物本來的面貌真實地顯現(xiàn)出來,就是本體論真理。判斷認識與客觀是否相符合,以事物本身能夠真實地顯現(xiàn)為標準。當事物顯現(xiàn)之后,我們需要用概念、陳述等對事物的狀態(tài)進行真實地描述,由此獲得認識論陳述。該認識論陳述是否是真理,還需要進行符合式的檢驗。經符合檢驗之后,才成為認識論真理。技術實踐使事物本身的存在狀態(tài)顯現(xiàn)出來,但不同的概念系統(tǒng)將會得到不同的事物的理論系統(tǒng)。比如,在量子技術實踐作用下,不同的量子概念系統(tǒng)會形成不同的量子力學詮釋。

      技術文本之真理是通過有效、無效或不確定來表達的,而不像科學真理是由真假來判斷的。技術文本中的要素、結構、技術規(guī)則、技術規(guī)律、技術原理等陳述都具有一定的有效性,特別是技物文本潛在的專有功能,都必須在實踐中顯現(xiàn)自身的有效性。比如,一部小汽車(技物文本)專有的運輸功能是否有效,取決于其零部件(如發(fā)動機、輪胎等)的有效,在汽車的行駛中也檢驗了技術規(guī)律等的有效性。

      仔細地分析,技術文本的真理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技術文本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顯現(xiàn)出來,這屬于技術文本的本體論真理;比如,技術人工物在使用中,其功能不斷顯示其有效性,有可能顯示出與專有功能不一樣的性質。二是技術文本的真理要與技術經驗(技術檢驗)進行比較,即技術文本的陳述是否與技術經驗相符合,這屬于技術文本的認識論真理;比如,技術人工物(技物文本)所標志的專有功能(如計算機的信息處理能力)是否有效,這種有效是否可能或可持續(xù),該專有功能是否存在風險,等等。技術文本的真理性的程度取決于人類實踐的高度和廣度。沒有離開實踐的抽象的技術文本,技術文本的真理受到實踐的限制。

      技術文本的真理是技術文本的本體論真理與技術文本的認識論真理的統(tǒng)一,兩者是相互協(xié)調和相互制約的,形成技術文本的實踐真理。技術文本的本體論真理要受到技術文本的認識論真理的確證,即技術文本的顯現(xiàn)是否是真實的顯現(xiàn),并且是否得到了真實的描述,需要得到確證。

      技術文本的真理=技術文本的本體論真理+技術文本的認識論真理=技術文本的實踐真理

      可見,這里揭示的是技術文本的詮釋學真理,也就是技術文本的實踐真理,它是本體論真理與認識論真理的統(tǒng)一。

      理解技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理解不僅是一個認識論層次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本體論(存在論)層次的理解,這兩個層次的統(tǒng)一才構成一個完整的理解。技術詮釋學是對技術與理解的詮釋學研究。已有技術詮釋學側重從實體的技術、從此在、從人與技術的關系等角度展開較為深入的研究,特別是現(xiàn)象學的研究。顯然,這是有局限的,為此我們需要從文本角度對技術展開詮釋學研究,形成技術文本與理解的詮釋學研究,促進技術詮釋學的文本轉向。這樣,分析哲學(包括語言哲學)的研究方法將會對技術文本與理解帶來新的啟示,形成新的技術詮釋學研究進路。本文僅討論了技術文本的性質,與技術文本相關的問題,如技術文本的作者(包括意向性)、詮釋者、理解的結構、人與技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當代技術的異化、技術的本質等問題,將在后文逐步討論。

      猜你喜歡
      海德格爾陳述文本
      虛假陳述重大性
      海德格爾的荷爾德林闡釋進路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08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實踐哲學視域下海德格爾的“存在”
      時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00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電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陳述劉
      心聲歌刊(2018年4期)2018-09-26 06:54:14
      死亡是一種事件嗎?——海德格爾與馬里翁的死亡觀比較
      哲學評論(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0
      《蘇東坡·和陳述古拒霜花》
      中華詩詞(2017年9期)2017-04-18 14:04:38
      從海德格爾的“形式指引”看《詩》《書》中的“帝”與“天”
      中國詮釋學(2016年0期)2016-05-17 06:12:29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香河县| 东兰县| 虎林市| 邯郸县| 芦溪县| 澄城县| 赤水市| 阿荣旗| 哈尔滨市| 滁州市| 进贤县| 剑阁县| 平乡县| 固始县| 萍乡市| 霸州市| 晋城| 青海省| 酒泉市| 禹州市| 东乡县| 新郑市| 盘山县| 芮城县| 永城市| 昌吉市| 珲春市| 文山县| 江川县| 措勤县| 蓬溪县| 兴城市| 荣昌县| 巩留县| 巧家县| 修文县| 漳平市| 榆树市| 东丽区| 辰溪县| 阿图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