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姣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思想,時至今日,這些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小學生處于語文學習的初級階段,詞匯量和閱讀量都有限,普遍對寫作存在畏難情緒。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應該充分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本文結合具體教學案例,簡要論述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對小學寫作教學的啟示。
一、結合生活,引導學生“言為心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強調教育應該貼近生活,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fā)去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陶行知旗幟鮮明地反對“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他認為學生應該觀察生活,“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由此可見,陶行知非常重視結合實際生活對學生進行教育,反對僵化地學習。在小學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心體會生活,寫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和情感。
例如,在講授“人物描寫一組”內容時,教師可以從生活角度切入,讓學生體會作家是如何描寫人物的。比如,課文《他像一棵挺脫的樹》,老舍先生運用樸實生動的語言描寫了車夫祥子的外表:“他沒有什么模樣,使他可愛的是臉上的精神。頭不很大,圓眼,肉鼻子,兩條眉很短很粗,頭上永遠剃得發(fā)亮?!边@種描寫貼近生活,語言質樸,沒有華麗的修飾,但完美展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最后老舍先生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結束了對祥子的外貌描寫:“這樣立著,他覺得,他就很像一棵樹,上下沒有一個地方不挺脫的。”把生活中常見的樹木作為喻體,凸現(xiàn)了祥子這個本體的核心特征。沒有對生活的細致觀察,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除了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貼近生活寫作的技巧,教師要鼓勵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各種人物,抓住人物最鮮明的特征進行描寫。教師還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描寫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想的習慣。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寫日記,隨時記錄每天的觀察和感想。小學生還處于語文學習的初級階段,詞匯量有限,表達能力不強,教師應該設定簡單靈活的寫作教學目標,不要強制學生每天記錄,在有所見有所感有所思時再寫作,可以是日記,也可以是周記,最重要的是觀察生活和體驗生活。
二、激發(fā)想象,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
創(chuàng)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內容,人只有通過物質的創(chuàng)造和心理的創(chuàng)造,才能產(chǎn)生新思想,形成新價值。因此,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非常重視創(chuàng)新,反對因循守舊,反對在學習中缺少思考。學生要敢于對原有知識進行質疑和挑戰(zhàn),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形成批判性思維??傊?,獨立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想的形成,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在小學寫作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想象力是寫作的核心要素,沒有想象力的文章必然是枯燥無味的。
例如,教師在布置作文題目時,應該選擇比較靈活的主題,不要將寫范圍限制得過于狹窄。比如,在講授《夏天里的成長》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作以季節(jié)為主題的文章,這種寬泛的文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除了創(chuàng)設自由的寫作空間,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例如,可以在班級設立“創(chuàng)新角”,展示學生作文中新穎的句子,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評判學生的作文時,把創(chuàng)新作為重要標準,鼓勵學生寫出新意。對于不符合體裁要求但符合主題的文章,不要完全否定,要肯定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再明確要根據(jù)要求寫作。
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學生不斷積累寫作素材,學習寫作技巧,進行寫作練習。小學生學習寫作時間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學習仿寫和續(xù)寫,降低寫作難度,而且仿寫和續(xù)寫趣味性也較強,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例如,在學習《匆匆》一課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續(xù)寫。這篇文章中有很多問句,具有啟發(fā)性和引導性,學生可以通過思考這些問題的答案來找到寫作靈感。通過這些積累,學生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三、開展活動,培養(yǎng)學生“學做合一”
陶行知非常重視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認為實踐是生活教育的核心路徑。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才能感受生活,加深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學做是一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陶行知將教、學、做合而為一,指出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在小學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學做合一”,讓實踐活動和寫作有機融合,不斷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例如,講授《慈母情深》和《父愛之舟》這兩篇文章后,教師可以開展關愛父母的課外活動,鼓勵學生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對父母的辛苦有了深刻體會,對父母的愛也更加強烈,然后學生以父母或家庭為主題寫作就能文思泉涌。
教師也可以利用課文內容進行擴展,設計相關的實踐活動。例如,學習《落花生》一課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實地參觀花生種植地,在田地中仔細觀察花生的特征,然后完成描寫花生的作文。教師可以在花生成熟的季節(jié)組織這樣的活動,學生可以親自動手收獲花生,做到勞心和勞力結合,在活動中感受自然,在實踐中獲取知識,指導寫作,真正達到“學做合一”。
寫作讀后感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開展主題閱讀活動,例如,在國慶節(jié)等節(jié)日,組織學生閱讀以愛國為主題的書籍,然后完成讀后感的寫作,表達對祖國的熱愛。讀后感創(chuàng)作,有助于學生把學習和實踐相結合,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也有積極作用。
作為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內涵豐富,對今天的教學實踐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在小學寫作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應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結合生活實際,鼓勵學生在作文中書寫內心的聲音。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在寫作中創(chuàng)新。教師還應該積極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學做合一”的良好習慣。
注:此文是江蘇省宜興市2020年學科微課題《陶行知創(chuàng)造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課題代碼:YW-j/2020/034)的研究成果。